基本簡介
![利豐村](/img/5/eb4/nBnauM3XwQTM1ADM4QDN4UTMzITMyIzMxgTMwADMwAzMxAzL0QzL0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柳溪橫貫街道,下柳溪環繞村北,早時這裡稱下柳市,為明代浦江縣4大坊市之一。農曆每旬的二、五、八為集市日,沿襲至今,久盛不衰。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為傳統的廟會(今稱物資交流大會),是這裡的春季盛節。始於明。屆時演戲10台,親朋好友,歡聚一堂;賓客盈門,喜氣洋洋。各路商賈,雲集一地,以耕牛和農具交易額為最大,素有農具節之美稱,為浦江六大傳統廟會之一。村北,有明代建築土庫,是荷蘭人貿易貨棧,占地644平方米,首進
![利豐村](/img/b/760/nBnauM3XzYTM4kTM5YDMwQTMzITMyIzMxgTMwADMwAzMxAzL2A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清末屬感德鄉廿二都,本世紀40年代屬白馬鄉,1958年為白馬管理區利豐生產隊,1961年為白馬人民公社利豐大隊,1983年為白馬鄉利豐村,1985年屬白馬鎮。歷來是區、鎮(鄉)政府的駐地,浦江東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縫紉工業
1949年前利豐村只有生產農家具、醬油、土酒以及印染之類的手工業。1959年,部分農戶用手動面機加工麵條,銷售諸暨和浦江各地。1975年,創辦利豐五金加工廠,職工27名,車床8台,固定資產1萬餘元,年創利1萬元左右。1977年,轉為針織廠,實行職工內部承包責任制,年上交集體利潤4000元,職工多勞多得。1979年,公開招標,並增加產品,除針織外,兼做服裝。時少數農戶也開始從事針織製品。1983年,6農戶聯合辦了合濟橋服裝廠,自此,服裝企業在利豐村應運而生。至1987年,戶辦、聯辦服裝廠形成高潮。為促進縫紉工業的發展,村黨支部、村委會於1991年投資8萬元,對電力線路、變壓器全面進行了更新和改造。1992年全村有服裝廠、服裝專業戶百多家,並不斷更新設備,採用工業縫紉機。大的廠家有16台之多。同時,全村逐步形成生產一條線,有電腦繡花機、拷邊機、鎖洞機、縫扣機以及生產塑膠衣架等。服裝的品種有各式襯衫、皮夾克、西裝、風衣、滑雪衫、防寒服等。產品遠銷遼寧、鄭州、海城、石家莊、蘭州、武漢等地。在武漢有白馬一條街之譽。除縫紉工業外,尚有塑膠、食品、加工業等。1987年成了工業產值上1000萬元村,1990年工業產值達到3000萬元,1992年成了工業產值上5000萬元的村。
水利農業
![利豐村](/img/f/de2/nBnauM3XyYTOyMTN1YDMwQTMzITMyIzMxgTMwADMwAzMxAzL2AzLz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水利的解決,加之其他條件的改善,促進了農林牧副漁的全面發展。50年代初,畝產500多斤,至1970年,畝產1216斤,總產914370斤;1985年,畝產1796斤,總產1419300斤;1992年,畝產1850斤,總產1476900斤。同時發展茶園68畝,年產茶葉102擔;蠶桑46畝,年養蠶150張,年產繭120擔;桔15畝,年產桔342擔。2326畝山林,全由集體管理,採用扶育間伐的方法,覆蓋面積達到95%,林木積蓄量達3000立方米。1992年農林牧副漁總產值達870.8358萬元。
村莊狀況
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利豐村民的收入不斷提高。1992年人均收入3000元。先後新建住房340間,並由集體出資5萬元對村民的房屋財產實行保險。村內總長5里的道路,集體投資5萬元,全部鋪設水泥路面。此地有縣辦白馬中學,鎮辦中學,鎮中心國小和幼稚園各一所。兒童入學率達100%。文化生活也非常豐富,除鎮文化站、廣播站、圖書室和影劇院外,村內還有籃球隊、什錦班以及集體投資75000元建起的利豐劇場。1989年,縣、鎮和民眾集資30000元,重建名勝--洞門文昌閣。此外,尚有白馬文史錄採集組,進行當地文史資料彙編出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