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學
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菌在自然界廣泛分布,已知羊、牛等42種哺乳動物與22種禽類可被感染,可從魚類蜱類、蠅類及甲殼動物分離該菌,並可引起多種動物發病,是反芻動物腦炎及流產的常見原因。1%~5%的正常人及10%~20%的屠宰場工作人員為無症狀腸道帶菌,病菌由消化道排出,廣泛污染泥土、水及周圍環境主要通過乳酪牛奶、冰淇淋、生牛排、羊排及生菜等食品經口傳播;病菌可通過眼及破損皮膚、黏膜人體。本病多為散發性感染,多見於夏末秋初。易感者為新生兒、孕婦及40歲以上成人。男女發病無差別。
病因
單核細胞增多性利斯特菌病為革蘭陽性桿菌,兼性厭氧,無芽孢。長1~3μm,有鞭毛及動力。在多種培養基中生長,耐鹼不耐酸。最適宜的培養溫度為35~37℃,低於4℃生長較差,能發酵多種糖類產酸不產氣,過氧化氫酶陽性,甲基紅及V-P反應陽性。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腖水中能形成粘多糖莢膜。在血瓊脂平板上可產生溶血環。在腦脊液標本中成對排列,形如球菌,可誤為肺炎球菌當革蘭染色過度脫色其形狀又如流感桿菌,有時與類白喉桿菌也極易混淆,則需按其生化特性等作鑑別。
發病機制
病菌自胃腸道侵入後由小腸微絨毛的上皮細胞內攝作用所攝取,感染巨噬細胞,並隨巨噬細胞播散至全身。李斯特菌可產生溶血素,後者可與細胞膜的膽固醇結合,並引起巨噬細胞的死亡。病菌和結核分枝桿菌、沙門菌相似,是細胞內寄生菌,可以在單核-巨噬細胞內繁殖,多種因素能影響李斯特菌在細胞內生長及致病,如鐵化合物、過氧化氫酶過氧化物歧化酶、細菌表面成分及溶血素等。宿主對這類細菌的殺滅作用主要依靠細胞免疫實驗證明,小鼠感染李斯特菌後,在脾臟和局部淋巴結引起T細胞的母細胞轉化和繁殖。這種細胞如被動轉移至正常小鼠,可使後者抵抗李斯特菌的致死性感染;而血清則不能被動轉移抗病能力。T細胞的特異保護能力依賴於巨噬細胞。巨噬細胞在致敏的T細胞作用下,可迅速動員至炎症部位,吞噬致病菌,並增強殺滅致病菌的能力動物實驗還證明,套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或)細胞毒藥物可有效地抑制細胞免疫,使受小劑量李斯特菌感染的動物死亡。
孕婦受染後本身病情很輕,但如通過胎盤或產道傳播給胎兒或新生兒時,常引起後兩者嚴重感染胎兒病理檢查可見全身各臟器有播散性、多發性針尖大小黃白色小膿腫在肝臟最為顯著,其次為脾、腎上腺、肺、胃腸道、中樞神經系統等。鏡檢有壞死灶和大量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壞死區及其周圍可發現革蘭陽性桿菌。腦膜炎患者屍檢所見為化膿性軟腦膜炎和室管膜炎,常伴有脾充血腫大,肝腎上腺和肺有局灶性壞死和炎症。
臨床表現
潛伏期從幾天到數周不等。臨床最常見的利斯特菌病為腦膜炎(約占50%~60%);其次是無定位表現的菌血症(占25%~30%)伴或不伴有腦膜炎的中樞神經系統實質性病變約占10%,心內膜炎占5%,其他尚有經血源播散所致的少見的葡萄膜炎、眼內炎、頸淋巴結炎、肺炎、膿胸、心肌炎、腹膜炎、肝炎、肝膿腫、膽囊炎、骨髓炎及關節炎等。
1.腦膜炎(腦膜腦炎) 多見於出生三天后的新生兒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患糖尿病、肝硬化或接受糖皮質激素類固醇治療者30%則無明顯誘因。起病急,有嚴重頭痛、眩暈、噁心、發熱、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部分病人有驚厥、易激惹及定向力障礙症狀類似其他化膿菌所致腦膜炎,重症可於24~48h內昏迷少數起病慢、病程長而有反覆。約1/4患者有局灶性神經損傷。多數患者腦脊液中白細胞數為(0.1~10)×109/L,其中2/3為多形核,半數葡萄糖含量<2.8mmol/L蛋白質含量0.5~3.0g/L。如病變累及腦實質則可有腦炎、腦幹腦膜炎(菱腦炎,rhombencephalitis)及腦膿腫可有驚厥輕偏癱、癲癇發作及腦疝形成等。有些病人僅有低熱及性格改變。病程呈雙相,於病初的3~10天僅有發熱、頭痛、嘔吐等前驅症狀,爾後出現不對稱的第ⅤⅥ、ⅦⅧ、Ⅸ、Ⅹ對腦神經癱瘓。此外尚可有共濟失調、輕癱及感覺遲鈍等表現。未合併腦膜炎的患者CSF檢查多正常,或僅有輕度淋巴細胞增多和蛋白質含量增高。大多數CNS實質病變患者血細菌培養陽性。
2.敗血症 敗血症型利斯特菌病感染可見於成人(原因不明)及新生兒成人多見於免疫抑制者,新生兒多見於出生後3天起病,其母多為無症狀攜帶者患兒多於分娩過程中經胎盤受感染,稱為“肉芽腫性嬰兒敗血症”本菌是繼大腸桿菌和B組鏈球菌之後第三種最常見的引起新生兒膿毒血症和腦膜炎的病原菌。臨床表現與其他革蘭陰性菌敗血症相似,但白細胞分類中大單核細胞可高達8%以上患者如無淋巴瘤,則有協助診斷的意義血培養陽性可確診。
3.新生兒敗血性肉芽腫病 經胎盤感染,患兒多種內臟(肝、脾、肺腎)及腦等組織呈現多發性膿腫及(或)肉芽腫,羊水混濁被胎糞所染,病人衰弱,常伴有結膜炎、咽炎、皮膚紅丘疹,多發於軀幹及肢端。患兒可出現呼吸及循環衰竭,病死率高。
4.妊娠感染 利斯特菌病患者中妊娠婦女占1/3,可發生於妊娠的任何時期,但以後3個月為多見,可有畏寒、發熱、咽痛、肌痛背痛、痙攣性腹痛和腹瀉體徵無特殊,一般不影響胎兒。感染嚴重則可造成流產、死胎、早產或新生兒感染。
5.局灶性感染 可由局部接觸或經血行播散而引起利斯特菌所致感染性心內膜炎並非發生在免疫功能低下者,而與左心病損有關,主動脈瓣病變者占2/3,三尖瓣病變者占1/3,以40歲以上男性較多患者出現新的或改變的心臟雜音,脾大肝大,CNS及肝臟等多種栓塞;發熱最常見(占75%)。本病病死率較高其他局灶性感染可見於皮膚膿皰或潰瘍、化膿性結膜炎急性虹膜睫狀體炎、頸淋巴結炎、關節炎、骨髓炎、腹膜炎膽囊炎尿道炎等。
併發症
並發肺炎、肝膿腫骨髓炎、腦膿腫等。
診斷
依據臨床特點結合流行病學資料,年老體弱及有免疫抑制惡性腫瘤、慢性疾病、臟器移植、使用皮質激素及藥物治療者、新生兒及孕婦等均易罹患本病。確診應作下列實驗室檢查:①細菌塗片:取膿性分泌物穿刺液、腦脊液等塗片,革蘭染色檢查。免疫螢光法比較特異靈敏,但結果也需仔細判斷。②細菌培養:血CSF或組織等標本送檢時應註明“疑似利斯特菌病”,以防誤認為污染菌。對肉芽腫病、新生兒敗血症應取胎糞羊水或孕婦陰道排泄物作培養③血清學檢查:雙份血清抗體效價遞升有助診斷由於該菌與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具有共同抗原可發生交叉反應。故其診斷價值有限。④動物接種:利斯特菌接種兔或豚鼠結膜囊1~5天后可發生結膜炎(Anton試驗);注入兔靜脈3~6天后可見單核細胞增多;注入小鼠腹腔1~3天后發生肝膿腫通常少用。
鑑別診斷:
腦脊液塗片檢查注意勿誤認為肺炎球菌,流感桿菌或類白喉桿菌。
檢查
實驗室檢查:
患者血白細胞總數常增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多。致病菌雖命名為產單核細胞性李斯特菌,但臨床罕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樣單核細胞增多腦膜炎患者腦脊液多數外觀混濁,蛋白質和中性粒細胞增多,白細胞數(100~10000)×106/L,而糖量降低者僅40%少數患者腦脊液澄清分類白細胞以單核細胞為主。腦脊液塗片僅25%可發現革蘭陽性桿菌,培養則多為陽性。
其它輔助檢查:
腰穿少數患者腦脊液澄清。
治療
抗菌治療以氨苄西林為最佳首選藥物,對孕婦及嬰兒安全,且能在腦內達到有效濃度。腦膜炎患者每天200mg/kg,分6次靜脈給藥,療程3~4周。嚴重病例和免疫功能障礙者用氨苄西林聯合慶大黴素治療。後者用量要達到血清濃度5~8μg/mlCSF濃度達到1~2μg/ml。對青黴素過敏者採用甲氧苄啶160mg+磺胺甲噁唑800mg,每6~12h靜脈給藥。此法對愛滋病患者伴肺孢子蟲病治療具有預防利斯特菌病的作用。
預後
本病病死率較高。新生兒感染病死率高達33%~100%。
預防
凡是免疫功能障礙的人群應避免與利斯特菌病患者接觸,高危易感者免喝生奶重視飲食衛生不吃生蔬菜及未經煮透的肉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