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格勒[俄羅斯城市聖彼得堡前稱]

列寧格勒[俄羅斯城市聖彼得堡前稱]

列寧格勒(俄羅斯城市聖彼得堡前稱)即聖彼得堡(俄羅斯城市)。聖彼得堡,舊稱: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彼得格勒(Петроград),俗稱:彼得堡(Питер),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涅瓦河口。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政治、經濟中心,也是俄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全俄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裡這裡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又稱為俄羅斯的“北方首都”。它擁有4000多個工業企業。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視窗,也是一座科學技術和工業高度發展的國際化城市。擁有眾多的高等院校、科學研究機構,被稱為俄羅斯的科學、文化藝術和首都。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和世界上最大的科學和教育中心。俄羅斯在近三個世紀中取得的大多數科學發明成果是出自聖彼得堡。聖彼得堡的科學學派在世界上亦享有崇高的聲望。

基本信息

簡介

聖彼得堡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坐落在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河口。整個城市由100多個島嶼組成,由700多座橋樑連線起來,由於河渠縱橫、島嶼錯落、風光旖旎,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稱。彼得大帝創建了這座城市,伊莉莎白女皇從義大利請來了一流的建築師和工匠,創建了埃爾米塔日博物館、斯莫爾尼教堂和在皇村的宏偉宮殿。葉卡捷琳娜大帝、亞歷山大一世曾發誓,要把聖彼得堡變成歐洲最美麗的首都。他們請法國人設計了藝術學院,請英國人設計了巴弗洛夫斯克宮,請義大利人設計了俄羅斯博物館和劇院,俄羅斯名匠則為亞歷山大設計了喀山教堂和海軍部。因此,聖彼得堡的建築是舉世聞名的。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擁有50多所博物館,被譽為博物館城。還是世界上少數具有白夜(不夜城)的城市。

市名沿革

建造時期

彼得一世彼得一世
該市於1703年5月27日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譯自德文“Sankt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日耳曼情緒,沙皇政府遂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其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
(註:“格勒”即“grad”是俄語中“城市”的意思,而在其他斯拉夫語言亦被譯作“格萊德”。)

與其他城市差別

聖彼得堡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與歐洲其他城市最大差別在於,所有歐洲首都名稱均為一個字,並且僅擁有一個含義;然而聖彼得堡的名稱卻來自於三個不同的起源:“聖”—源自於拉丁文,意味“神聖的”,“彼得”—耶穌的弟子聖徒之名,在希臘語上解釋為“石頭”,“堡”—在德語或者荷蘭語中稱為“城市”;如此一來,聖彼得堡的名稱不但和彼得大帝之名互相吻合,並且同時說明,這個年輕的城市蘊含著不凡的文化背景來源。它不但沿襲了德國及荷蘭的文化傳統(荷蘭語與德語同屬日耳曼語系),並且城市的象徵意義和以聖徒彼得為守護神的古羅馬緊緊相關。有趣的是,甚至聖彼得堡市徽——一個左右交叉的海錨,也類似羅馬梵蒂岡的徽章。聖彼得堡的市花是鬱金香、春夏時期最美。

地理

聖彼得堡市區圖聖彼得堡市區圖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線。地區代碼:LED
所在時區:標準時區:+4時區UTC/GMT+4個小時
經緯度:緯度:北緯59°55’經度:東經30°25’
電話區號:國家區號:+7(俄羅斯)地區區號:812

氣候

聖彼得堡距海不遠,所以受海洋性影響大,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這裡的冬天十分的寒冷而且漫長,氣溫大約平均在零下五度,因為氣溫低,所以這裡的積雪期也很長。這裡的夏天雖然短單但是卻很涼爽,七月最熱的時候也不會超過二十五度,這裡的年降雨量大約在五六百毫米之間,一般來說夏季降雨相對多一些。從聖彼得堡的地理位置看,因為它臨近海洋,受到海洋暖流的影響,所以和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相比,聖彼得堡的冬季氣溫相對來說顯得還是比較溫暖。和莫斯科相比,聖彼得堡就相對暖和些。因為離著波羅地海很近,所以空氣相對潮濕不會很乾燥。所以這裡的最佳旅遊季節是在每年的六七月份。
除此之外受到地形的影響,聖彼得堡的地勢較低,加上受到海洋的影響,雖然是大陸性氣候但氣溫也十分的溫和。這裡的年均溫在五度左右。這裡夏季溫和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所以在夏季的這幾個月里雨水較多,遊客如果選擇這個時候去遊玩的話,需要帶把雨傘,以備不時之需。

歷史

始建

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1712年,聖彼得堡成為俄國首都。其後200餘年,它始終是俄羅斯帝國的心臟。聖彼得堡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岸,涅瓦河河口,是俄羅斯第二大城、重要的工業中心和交通樞紐。城市發端於1703年,彼得大帝在涅瓦河口的兔子島上建立彼得保羅要塞,後擴建為城,稱聖彼得堡。1712年俄國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裡,持續200餘年。1914年改稱彼得格勒,1924年列寧逝世後又命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恢復聖彼得堡舊名。涅瓦河三角洲上數十條縱橫交錯的水道和運河,把大地分割成近百個小島,靠400多座橋樑相連,使聖彼得堡具有獨特的“水城”和“橋城”景觀。中心城區在大涅瓦河南岸,全市最繁華的涅瓦大街橫貫城區,海港、河港和各類工廠分布在外圍的瓦西里耶夫島區、彼得格勒區和維堡區,昔日帝都留下的俄羅斯古典建築群和名勝古蹟比比皆是,如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要塞、冬宮與皇宮廣場、夏花園與夏宮、海軍總部大廈、聖伊薩克大教堂、十二月黨人廣場、斯莫爾尼宮、俄羅斯博物館、喋血教堂、駟馬橋、……涅瓦河哺育了燦爛輝煌的俄羅斯文化,使聖彼得堡成為著名的科學文化城,羅蒙諾索夫、門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等許多傑出的科學家、文學家都在這裡生活和工作過,城內擁有數以百計的科研機構,數十所高等院校,以及眾多博物館和圖書館、影劇院等等。

名字得來
在1703年5月27日以聖三一之名,於兔子島上舉行了隆重的聖彼得堡奠基儀式;彼得大帝首先在涅瓦河三角洲的兔子島上修建了彼得保羅要塞,駐重兵把守,以防禦瑞典軍隊的進攻;至此,波羅的海出海口從此納入俄羅斯版圖,彼得大帝創建了波羅的海艦隊,使俄羅斯在歷史上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海軍,而他也當之無愧的稱謂俄羅斯的海軍之父。
奠基年

艾爾米塔什艾爾米塔什
1703年就是聖彼得堡的奠基年。自此,城市漸漸的從要塞開始發展起來。建造這座城市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約有十萬名工匠被派駐到工地上勞作,因為彼得堡是一片沼澤地,所以彼得大帝還下令,把全國所有的石頭運到這裡充當地基,其他任何地方禁止用石頭蓋房子;此外,從外地來這裡的船隻也要交稅,所謂的稅並不是錢幣,而是隨船運來的石頭。按當時的規定,大船要攜帶30塊,小船要攜帶10塊,每塊不小於10磅。
1914年前稱聖彼得堡(SanktPitersburkh,SanktPeterburg/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1914-1924年稱彼得格勒(Petrograd/Петроград),1924-1991年名列寧格勒(Leningrad/Ленинград),1991年復稱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和重要港口。在聖彼得堡市內有世界第三大教堂—聖埃薩大教堂又稱伊薩基輔大教堂,這教堂始建於1858年,歷時40年之久才能竣工,內部以墨綠色大理石裝飾,天花壁畫是用十四種不同寶石鑲成,祭壇前之聖像全部用鍍金鑲成,是個不可多得的觀光勝地。

博物館花園

夏宮夏宮
彼得宮坐落於市郊西面的芬蘭灣南岸,占地八百公頃,是沙皇的夏宮,在富麗豪華的花園中,有各種布局巧妙的噴泉和金像,有的噴泉還會戲弄人,若不慎踏中機關,水柱便由四面八方噴來,其樂無窮。彼得宮更被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宮”。
而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亦是位於聖彼得堡,這也是以往的沙皇冬宮,現為俄羅斯國立博物館的一部分,內藏有世界珍貴的名畫和雕塑,如著名的達文西、畢卡索、梵谷等名家的油畫。名貴鐘錶器皿達二百七十萬件,集世界各地之大成。此外,市內之名勝如尼華河、皇宮大廣場、列寧紀念像等也是值得一游的。

白夜城

聖彼得堡的夜晚聖彼得堡的夜晚
聖彼得堡還是世界上少數具有白夜的城市,每年的5月至8月城市中幾乎沒有黑天,白夜時漫步在靜靜的涅瓦河畔,遙望著蔚藍天空的北極光,感覺猶如在夢幻中一般。在觀光之餘,遊客也可瀏覽一下納夫斯基大街,這裡有很多售賣充滿民族特色商品的店,遊客在此一定可以買到所喜愛的紀念品,滿載而歸。
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是俄羅斯第二大城市,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現有人口約500萬(2006年7月)。聖彼得堡是座與威尼斯齊名的水城,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70多條天然河流和運河迂迴其間,粼粼碧水與典雅建築相映成趣,古風古韻的大小橋樑宛若長虹臥波。聖彼得堡是名副其實的橋樑博物館,除鐵路公路橋外,300多座橋樑將這座水城連成一片。

建築群

聖彼得堡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市涅瓦河岸邊的著名古建築彼得保羅要塞
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這裡定都200多年,直到1914年,這一時期一直叫聖彼得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裡獲得成功,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蘇聯時代,1918年3月,首都從這裡又遷回莫斯科。1924年列寧逝世後,人們深切懷念這位革命領袖,正如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所說:這裡每一塊石頭都記得列寧。為了紀念他,1924年城市改名為列寧格勒,“格勒”在俄語中為城市的意思。直到1992年1月,為了給城市重新命名,聖彼得堡市又舉行了一次全民投票。結果,大多數人贊同改回聖彼得堡老名。這樣做,一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同時,也標誌著蘇聯時代的結束!

二戰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聖彼得堡當時叫做列寧格勒。這裡曾上演了一段悲壯的歷史,德國法西斯軍隊將這座城市圍困了872天(從1941年9月8日到1944年1月27日),是二戰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圍困於反圍困作戰。希特勒揚言:“讓彼得堡這座城市在地球表面上消失。”俄羅斯人開始了艱難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城市的人們每天只能得到125克麵包,許多人被餓死,凍死。但蘇聯紅軍不屈不饒,拚死反抗,沒有讓敵人再前進一步。列寧格勒保衛戰終於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據統計,列寧格勒城內共有642000人死於飢餓與嚴寒,兩萬多人死於德軍的空襲與炮擊,3200幢建築被摧毀,城市面目全非,街道變成了瓦礫堆。戰後人們重建家園,將被法西斯炮火毀壞的古蹟一一修復,經過藝術家和工匠們的艱苦勞動,這座城市又再現昔日風采。

名城

動植物資源多種多樣動植物資源多種多樣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文化和歷史名城,以建築的精美聞名於世,素有“地上博物館”之稱。另外,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在俄羅斯歷史上,聖彼得堡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均在這裡爆發。炮轟冬宮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如今還靠在涅瓦河邊,發出十月革命第一聲炮響的大炮還昂首指著冬宮。二戰期間,這座城市被德國法西斯軍隊圍困900天,寒冷和飢餓奪走了幾十萬人的生命。但英雄的聖彼得堡人民依靠自己的勇氣、意志和信心守護著自己的城市,直至取得了反圍困的勝利。衛國戰爭後,蘇聯政府授予聖彼得堡“英雄城”的榮譽稱號,聖彼得堡人的精神也成了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徵。
聖彼得堡也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和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
聖彼得堡因其地處北緯60度,仲夏時節,日照近20個小時,“白夜”是聖彼得堡的奇觀。它通常發生在6、7月間,在夕陽西下與旭日東升之間只有短暫的若明若暗的間隙,人們無需掌燈,便可在街上讀書看報。

馬蹄形城市

聖彼得堡聖彼得堡
大聖彼得堡市在芬蘭灣東端(包括科特林島)形成一個巨大的馬蹄形城鎮群:北岸是居民區、療養區和旅遊區;南岸是文化和商業中心;東面溯涅瓦河伸展到伊萬諾夫斯科耶。市區被涅瓦河支流分成4個部分,涅瓦河左岸(南岸)是海軍區,大、小涅瓦河之間是瓦西里區,小涅瓦河與大涅瓦河之間屬彼得格勒區,大涅瓦河以東是維堡區。
聖彼得堡還是俄羅斯的重要海港,主要港口位於城市西南部,河流兩岸都建有花崗石的堤岸,港區築有防護堤,人工水道與科特林島上的喀琅施塔得軍港相連。港區主要進口金屬管道、工業裝備、化工品、食糖、棉花和水果;出口機器、木材、煤炭、鉀鹽和黃鐵礦。客運主要集中在夏季(經波羅的海至英國)。小型海輪可沿涅瓦河到達拉多加湖,並在此與俄羅斯歐洲地區內陸水系相聯,經拉多加湖、斯維爾河、奧涅加湖及白海運河。輪船可進入白海,與俄羅斯北冰洋沿岸的北海航線相聯,經奧涅加湖、伏爾加-波羅的海水路,輪船可抵達伏爾加河流域、裏海、黑海和亞速海。
城市交通發達,有10條鐵路幹線呈放射狀通向赫爾辛基、華沙、莫斯科及俄羅斯其他大城市。

文化名城

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這裡有彼得大帝時代建起的科學院,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多個科研機構。其中著名的有1819年成立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建築設計大學、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和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永凍土研究所。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被譽為博物館城,著名的俄羅斯博物館創建於1895年。城內的俄羅斯古建築群享有盛名,屬於18世紀早期的主要建築群有:彼得保羅要塞及彼得保羅大教堂(彼得大帝的葬地),海軍部島上彼得大帝的夏花園及園中的夏宮等。這些建築群具有俄國早期巴羅克式建築的特徵:古樸、雄偉、穩重。18世紀後期的建築有斯莫爾尼宮、冬宮、塔弗列奇宮、阿尼奇科夫宮(十月革命後改名後少年宮)。19世紀初的主要建築有:宏偉的喀山大教堂、高達101米的伊薩克基輔大教堂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及作家,比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北方首都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俄西北地區中心城市,又稱“北方首都”。它擁有4000多個工業企業,其產值占俄羅斯工業總產值的6%,工業品暢銷全國。工業以艦船、動力機械等製造業為主,造船業規模在獨立國協居首位,能生產大型原子能破冰船,還生產各種車輛、電機和兵器。其次為化學工業,生產過磷酸鈣(以科拉半島的磷灰石為原料)、輪船和其他合成橡膠產品、塑膠及其製品以及合成纖維等。紡織、食品和日用消費品工業也很發達,有棉、麻紡織品、服裝及靴鞋業等。工業所需電力來自附近的泥炭發電站以及沃爾霍夫河、斯維爾河、武奧克薩河上的水電站。
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SaintPetersburg)位於波羅的海芬蘭灣東端的涅瓦河三角洲,是俄羅斯通往歐洲的“視窗”。現有人口約500萬(2006年7月)。整座城市由40多個島嶼組成,市內水道縱橫,700多座橋樑把各個島嶼連線起來。風光旖旎的聖彼得堡因而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因其地處北緯60度,每年初夏都有“白夜”現象。
這座歷史名城由彼得大帝於1703年所建,以東正教聖徒彼得的名字對其命名,故稱聖彼得堡。1712至1918年,它一直是俄國首都,因此得名“北方之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與德國互為敵國,俄國遂用斯拉夫語表示城市的“格勒”取代來自德語的“堡”,聖彼得堡被改名為彼得格勒(Petergrad)。1924年1月列寧逝世後,該城又改稱列寧格勒(Leningrad)。1991年12月蘇聯解體後,這座城市恢復了它的原名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的名勝古蹟聞名遐邇,這裡有大量18-19世紀的著名建築:彼得保羅要塞、彼得大帝夏宮、斯莫爾尼宮、冬宮、喀山大教堂、伊薩基輔大教堂等建築高雅華貴、多姿多彩。聞名遐邇的冬宮,坐落在聖彼得堡皇宮廣場。1917年沙皇被推翻以後,這座昔日沙皇的宮殿便成了十月革命的象徵。1922年它成為與之相鄰的國立艾爾米塔什博物館的一部分。
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寫作。這座城市還孕育、培養了格林卡、柴可夫斯基、蕭士塔高維奇等藝術名流。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中心之一,有彼得大帝時代建立起來的科學院。全市共有40多所高等院校、400個科研機構,其中有著名的國立聖彼得堡大學、國立聖彼得堡技術大學、北極和南極研究所以及永凍土研究所。市內建有50多所博物館,有“博物館城”之稱。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僅次於莫斯科的第二大工業中心,也是重要的海港和造船基地。工業以艦船、動力機械等製造業為主,能生產大型原子能破冰船,化學、紡織和食品工業也很發達。
此外,這座城市還以體育氛圍濃厚而著稱。聖彼得堡每年舉辦1000多項體育賽事,其中100多項為全國性和國際性賽事。1993年至2008年,來自聖彼得堡的運動員們,已經在國際和歐洲的重大體育比賽中共獲得220多枚金牌。這裡建有4所高等和中等體育院校、98所少年體校、2所奧運後備人才培訓學校,以及5所高級體育人才培訓學校,所有在校學生數量約7.3萬人。
聖彼得堡1988年與中國上海市結為友好城市。

城市概況

人口

2010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600,276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

旅遊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最大的港口。旅遊資源豐富,有與城市歷史一樣長久的涅瓦大街;位於十二月黨人廣場上的青銅騎士是聖彼得堡市標誌性雕塑;冬宮(現為國立艾爾米塔日博物館)和法國巴黎的羅浮宮、美國紐約的大都會博物館齊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建築豪華壯麗的夏宮,被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同時,聖彼得堡是花樣滑冰流派的發源地。

代表宮殿

冬宮(Зимнийдворец):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現為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一部分。宮前為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坐落在皇宮廣場上,建於1754年至1762年間,是歷代沙皇的皇宮。建築風格為巴洛克式,共3層,有大小殿堂和房間1000多間,內外裝飾極為奢華。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冬宮被改變成博物館,收藏各種古董和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品近300萬件,按照史前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東方文化和俄羅斯文化幾大專題陳列,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重要宮殿

夏園(Летнийсад):位於冬宮東邊,是一座簡樸的兩層建築。其附屬花園內有“工程師棱堡”(Инженерныйзамок),是沙皇保羅一世的遇刺地。
夏宮(Летнийдворец)
彼得宮(Петродворец):原名“彼得霍夫宮”(Петергоф),坐落在聖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蘭灣,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宮。主要建築有大宮殿(Большойдворец)和蒙普萊西爾宮(дворецМонплезир)。該宮殿以其直通芬蘭灣的噴泉階梯和園林內眾多設計巧妙的噴泉而聞名。
奧拉寧鮑姆(Ораниенбаум):位於彼得宮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寵臣、聖彼得堡市長亞歷山大·緬什科夫修建,內有大宮殿、中國宮等建築。
聖彼得堡聖彼得堡
皇村(ЦарскоеСело):現名“普希金城”,位於聖彼得堡以南25公里,內有葉卡捷琳娜宮(Екатерининскийдворец)、亞歷山大宮(Александровскийдворец)等建築。葉卡捷琳娜宮內的琥珀宮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巴甫洛夫斯克(Павловскийдворец):位於聖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蘇格蘭建築師查爾斯·卡梅隆為保羅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屬園林是俄國最大的公園,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花園之一”。
加特契納(Гатчина):位於聖彼得堡以南50公里,是保羅一世沙皇的行宮和軍事要塞。
塔夫利宮(Таврическийдворец):是葉卡捷琳娜二世送給其情夫波將金的禮物。
緬希科夫宮(Меншиковскийдворец)。
大理石宮(Мраморныйдворец)。
尤蘇波夫宮(Юсуповскийдворец):位於莫伊卡運河旁,是尤蘇波夫家族的住所,1916年“惡僧”格里高利·拉斯普京在該宮殿里被保皇派貴族謀殺。

教堂

伊薩基輔大教堂(Исаакиевскийсобор):俄羅斯帝國的主教堂,也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以羅曼諾夫王朝的守護神——達爾馬提亞的聖伊薩克命名(他的慶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喀山大教堂(Казанскийкафедральныйсобор):由沙皇保羅一世下令仿照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建造。十月革命後成為“反宗教博物館”。
基督喋血大教堂(ХрамСпасанаКрови),修建於亞歷山大二世的遇刺地點之上。外觀與紅場的瓦西里·勃拉仁內教堂相似。
切斯馬教堂(Чесменскаяцерковь),以1770年俄國艦隊打敗土耳其海軍的切斯馬海戰命名,外觀紅白相間的條紋,十分醒目。
主顯聖容大教堂(Спасо-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собор)
三一大教堂(Троицкийсобор)
參孫大教堂(Сампсониевскийсобор)
施洗者約翰教堂(ЦерковьИоана-Предтечи)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Александро-Невскаялавра)

博物館

聖彼得堡博物館聖彼得堡博物館
聖彼得堡擁有200多座博物館,其中有許多都設於歷史建築內。最大的博物館是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為前皇家宮殿,擁有大量的藝術收藏。俄羅斯博物館(Русскиймузей)是一座專門展出俄國美術作品的大型博物館。一些著名的聖彼得堡人,包括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尼古拉·安德烈耶維奇·里姆斯基-科薩科夫、亞歷山大·勃洛克、弗拉基米爾·納博可夫、安娜·阿赫瑪托娃、淑雪兼珂、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故居,以及一些南郊的宮殿和著名建築如聖以撒大教堂,也被納入公共博物館。
艾拉爾塔博物館(МузейЭрарта),俄羅斯最大的私立當代藝術博物館,館中收藏了來自俄羅斯幾十個地區的150多位藝術家的超過2000多份創造於20世紀後期和21世紀初期的作品。
藝術房間(Kunstkamera)由彼得大帝建立於1714年,收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品,有時被認為是在俄羅斯的第一個博物館,已演變成現今的彼得大帝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Музеяантропологиииэтнографии)。俄羅斯民族學博物館,系由俄羅斯博物館分出,專門俄羅斯、前蘇聯和俄羅斯帝國人民的文化。
其他著名的博物館包括中央海軍博物館(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музей),設在舊聖彼得堡證券交易所大樓內;動物學博物館(Зоологическиймузей);鐵路博物館(VarshavskyRailTerminal);;聖彼得堡歷史博物館,在彼得保羅要塞內;以及炮兵,工兵和通信兵軍事歷史博物館。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Эрмитаж)
俄羅斯博物館(Русскиймузей)
歷史蠟像館(Историческиймузейвосковыхфигур)
人種學和人類學博物館(Музеяантропологиииэтнографии)
動物學博物館(Зоологическиймузей)
基洛夫博物館(МузейСергеяКирова)
列寧格勒保衛戰博物館(МузейобороныЛенинграда)
海軍博物館(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музей)

其他

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為該城標誌性建築。
馬林斯基劇院(Мариинскийтеатр):創建於1730年,俄羅斯最著名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都在這裡上演
彼得保羅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крепость)
海軍部(Адмиралтейство)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Крейсер«Аврора»):原為沙俄帝國海軍主力軍艦之一。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時,由革命軍隊掌握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向沙皇王朝的最後堡壘——冬宮發起了進攻。冬宮的被攻克,標誌著統治俄國幾個世紀的沙皇王朝被徹底推翻,十月革命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作為十月革命的功勳艦,“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被固定在涅瓦河上,作為永久性的紀念。
斯莫爾尼宮(Смольныйинститут):即斯莫爾尼女子學校,十月革命中成為革命的指揮中樞。現為聖彼得堡市長辦公地
皮斯卡廖夫公墓(Пискарёвскоемемориальноекладбище)。

攻略

時差:比台北時間晚4個小時。
古蹟:普希金城是首選,看看詩人中學時的寢室,彈過的鋼琴。從市區出發,車程約為1個半小時。
交通:海南航空運營北京至聖彼得堡直達航班,每周三和每周日下午台北時間15點從北京首都機場起飛,當地時間19點到達聖彼得堡,航班號HU7965。每周三和每周日當地時間21點20分從聖彼得堡起飛,台北時間周四和周一上午9點10分到達北京,航班號HU7966.
語言:聖彼得堡的英語普及程度遠比莫斯科高,不少計程車司機手裡都拿著英俄詞典認真地學習英語。恃著普通英文水平大可放心前往。
藝術場所:去俄羅斯最大的私立當代藝術博物館艾拉爾塔博物館ERARTA參觀一下,到文學咖啡館去喝杯咖啡,到瑪琳卡劇院看場芭蕾,是小資MM玩轉聖彼得堡必備項目。
饕餮地圖:美食首推名貴的鮭魚魚子醬,口感特別,不妨買上幾小瓶送朋友。價格在300盧布左右,約合人民幣100元起。捎上一兩瓶伏特加送男友不錯,有三個名牌:斯米爾諾夫,水晶和首都。喝伏特加酒要一飲而盡,忌小口。它是調製雞尾酒的基酒,“血紅瑪麗”就是用番茄汁與之勾對的。

經濟

隨著市場經濟改革推進,聖市經濟結構發生顯著變化,工業和建築業比重逐年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增加。2002年工業在地區生產總值構成中所占比例僅有26%,建築業7.5%。而商業和飲食業則達到22%,運輸和通信達到14.3%。聖市第三產業在經濟中所占比重在全俄排在第二位,居莫斯科之後。
2002年1-11月,依靠各種投資渠道對固定資產的投資額達到165億盧布(增長了63%)。
2002年頭11個月各級預算的稅收和其他上繳費用為208億盧布(增加了30.3%)。
2001年聖彼得堡投資工作的結果證明,整個經濟和社會領域比較穩定,經濟成長的趨勢也具有穩定性。這一年依靠各種融資渠道用於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大約是330億盧布(增長27%)。在吸引外資方面比2000年同類指標提高了8%,大約是3.8億美元。2001年,列寧格勒州政府簽訂了62個有關進行投資活動的契約,總金額7.897億美元,包括與外國投資者簽訂的數額為7.10億美元的21個契約。

資源

聖彼得堡最寶貴的自然資源是幾乎覆蓋整個列寧格勒州的河流湖泊,條條河流將列寧格勒州與國內外的一些地區連線起來。河湖中魚類有約80種。1800個湖泊中最大的是拉多加湖,它是歐洲第一大湖,面積超過1.81萬平方公里。該州河流總長度為5萬公里,幾條大河是涅瓦河、斯維里河、沃爾霍夫河和武奧克薩河。在沃爾霍夫河、斯維里河、武奧克薩河、納爾瓦河上建有水力發電站,還有基里希國營地方發電站、列寧格勒核電站。
動植物資源多種多樣,有60種哺乳動物,330種鳥類。自然景觀千差萬別,在維堡灣和北拉多加湖有岩島,在拉多加湖南岸有大片沼澤,在卡累利阿地峽有布滿花崗岩漂礫的冰川低谷,涅瓦河以南是平原和丘陵。列寧格勒州地處南泰加林地帶,森林面積占全州面積的55.5%,沼澤占12%。
聖彼得堡的礦藏有鋁土、粘土、磷鈣土、頁岩、花崗岩、石灰岩和沙子。人口超過168萬(不包括聖彼得堡的居民),其中城市人口占66%,農業人口占34%,有勞動能力的居民占總人口的45%。

交通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第二大交通樞紐,有12條鐵路幹線在此交匯。最大海港,吞吐量每年近1000萬噸。這裡是重要的國際航空港,11條航線同國內200多個城市以及20多個國家通航。市內有200多條公共電汽車線,地下鐵道總長近100公里。
聖彼得堡的交通十分發達。鐵路長達3000多公里,其中30%是電氣化鐵路。貨物運輸量每年超過1億噸。公路超過1.3萬公里。正在修建環聖彼得堡的公路。
水路長達1908公里。年貨運量達1500多萬噸。河運港口有列寧格勒港、波德波羅日耶港和斯維里察港。擁有配置了現代化貨物加工和運輸技術設備的波德波羅日耶港、斯維里察港,以及兩個海港——維堡海港和維索茨克海港。2001年12月,俄聯邦總統普京出席了普里莫爾斯克海港一期工程隆重的開工儀式。石油終端設備開工建設,這裡是波羅的海管道系統的終點。第一期工程的年運輸能力是1200萬噸,第二期可望達到1800萬噸。港口的發展可使貨物運輸量進一步提高到4500萬噸。
2001年12月,開始建設烏斯季盧加港煤炭裝卸站。按照總的規劃,港口的年貨運量為3500萬噸。這裡還將建設礦肥、礦石、貨櫃和木材裝卸站。在通航期,西北河運輪船公司的貨輪可以通過列寧格勒州的水路運送4000萬噸各類貨物。

文化

列寧格勒州有發達的文化機構網路,其中包括:俱樂部和文化宮、自由活動團體、綜合性圖書館、兒童圖書館、29家博物館,以及許多歷史和文化古蹟,包括世界級的古蹟(《老拉多加村》博物館保護區;少女山伊萬哥羅德城堡建築群;施呂瑟爾堡的奧列舍克要塞;俄羅斯最珍貴的木建築古蹟;加特契納宮殿花園建築群等等),還有100多所藝術學校和文化學校、6家國家劇院、3家市劇院。總之,列寧格勒州歷史文化古蹟豐富,該地區保留下來的古蹟有3900多處,其中大約一半屬於城市建設古蹟。
聖彼得堡是一座文化名城。有許多俄國著名詩人和作家,如普希金、萊蒙托夫、高爾基等人都曾在此生活和從事創作。

教育

聖彼得堡大學聖彼得堡大學
聖彼得堡是俄羅斯重要的教學和科研中心之一,這裡擁有40多所高等院校和400個科研機構,其中包括彼得大帝時代建立起來的科學院。聖彼得堡作為俄羅斯的教育中心,全市擁有各類高等學府八十多座和一些歐美辦的大學,其中有世界著名的聖彼得堡國立大學(2013QS世界大學最新排名201-300段第53位[10])、聖彼得堡國立技術大學(加里寧工程學院,五十年代大量中國學生在此留學)、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中國老一輩光學專家的求學地聖彼得堡國立精密機械和光學學院、2000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母校電工大學和門捷列夫工作過的聖彼得堡國立工藝學院等一大批歷史悠久的大學。
在眾多的學校中,尤其是藝術類院校是彼得堡的驕傲,它們不僅是俄羅斯最優秀的,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如它的美術、音樂和芭蕾舞,列賓美術學院是世界四大美術學院之一,音樂學院與奧地利維也納的音樂學院齊名,芭蕾舞更是世界首位。在彼得堡僅國立的藝術院校就有八所,這些藝術院校和美麗的城市,使彼得堡成為世界當之無愧的藝術之都。
彼得堡還是俄羅斯重要的醫學研究教育基地,它有歐洲十大著名醫科大學之一的巴甫洛夫醫科大學和米奇尼科夫醫學院,世界唯一的兒科醫學院,彼得堡大學醫學系,藥劑學院等一批俄羅斯優秀的醫科大學。當地還有幾十所醫學研究院和科學院。

姊妹城市

芬蘭圖爾庫,締結年份:1953年
土耳其伊斯坦堡
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締結年份:1968年
日本大阪,締結年份:197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締結年份:1988年
澳大利亞墨爾本,締結年份:1989年
美國洛杉磯,締結日子:1989年12月8日
美國蘭辛,締結年份:1992年
荷蘭鹿特丹
中華人民共和國青島,締結年份:2007年
伊朗伊斯法罕,締結年份:1999年
義大利米蘭
匈牙利德布勒森
德國漢堡
英國伯明罕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
印度孟買
斯洛伐克科希策
德國德勒斯登
波蘭華沙

城市球隊

球隊名稱

名字:聖彼得堡澤尼特
英文名:ZenitStPetersburg
國語譯名:聖彼得堡澤尼特
成立年份:1925
球場:彼得羅夫斯基體育場
所屬國家:俄羅斯
聯賽級別:俄超

火炬到達時間

北京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途經聖彼得堡時間:2008年4月5日(星期六)。
經緯度:北緯五十九度五十六分,東經三十度二十分

音樂學院

聖彼得堡國立音樂學院建立起,具有明顯特色的俄羅斯音樂演奏風格由幾代俄羅斯歌唱家、鋼琴家、指揮家、弦樂、管樂演奏家信逐漸發展起來。他們在帝國時代,在私營歌劇公司,各種演出場合,管弦樂及合唱隊與外國同行們進行了成功的競爭。大批來自義大利、波西米亞及德國等地的音樂家湧入俄國。他們定在俄國長期學習、研究俄羅斯音樂。到了十九世紀初,聖彼得堡已經能夠與維也納、巴黎、布拉格、倫敦及柏林平起平坐,展開了向世界藝術家的競爭。正是這樣,於1824年貝多芬第九交響樂的第二場演出。曾經來聖彼得堡訪問演出的著名音樂家有:李斯特、柏遼茲、舒曼、華格納等。貝多芬就是在這兒獲取了撰寫弦樂四重奏的委託書。威爾第在此獲取了為歌劇譜曲的委託。自那時起,聖彼得堡顯為人知的作曲學校出現了。以偉大的民族作曲家德米特·伯特楊斯基,亞力山大·達勒加莫目斯基,米哈依·格林卡的具有當俄羅斯民族音樂特徵的作品為基礎狀大、發展起來了。
學院有學生1400名,其中1/5是外國留學生,學院下設七個系:如管弦系、鋼琴系、發生學系、指揮系、歌劇表演系(包括芭蕾表演),民間樂器系、樂理樂史、作曲系。這裡還盡最大可能性提供職業訓練,有各種表演、作曲、音樂學院研究和教學的機會,並且設定一些針對個人的練習,如獨奏練習、精神掌握強化訓練以及為學校或公眾進行演出的機會,這些都是學院學習的重要部分,個人練習的費用和學費被付給管弦樂附的演奏者,歌唱者、指揮、作曲、編曲、歌劇演員等。

美食特色

聖彼得堡聖彼得堡
酸:麵包、牛奶是酸的,菜湯也是酸的。
冷:午餐時多數是冷盤。紅黑魚子、各種香腸、火腿、紅魚、鹹魚、酸蘑菇、酸黃瓜、涼拌菜、乳酪等,都涼吃。冷飲吃得很多,零下30多度照吃冰淇淋。湯:午餐、晚餐必喝湯。有各種肉湯、魚湯、酸菜湯、白菜湯等,夏天還有冰湯。“紅菜湯”是一道有名的風味。
酒:烈性酒,而且一般酒量都大。
茶:喝紅茶,加檸檬片和糖。倒茶時,先從茶壺裡倒出一些釅茶,然後用水沖淡。
主食:以黑麥、小麥麵粉製成的麵包。黑麵包是俄羅斯人愛吃之物,並常以此為待客的食品。粥是各種麥子煮的,或者用蕎麥煮。蕎麥粥里往往放有雞蛋、洋蔥、蘑菇、原汁湯、雞肉或別的肉類。
副食:主要愛吃魚、、羊肉、青菜和水果。如羊肉串、羊肉湯、烤羊肉、炸羊肉、炸羊腸等。
蔬菜:是黃瓜、西紅柿、土豆、蘿蔔、生菜和洋蔥。但俄羅斯人不吃某些海物(烏賊、海蜇、海參)和木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