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年

公元18年

公元18年,“赤眉軍”在山東起義。 公元27年,力圖再起,未成,被劉秀所殺。 ~公元18年),琅琊海曲(今日照市東港區)人。

(圖)呂母(——公元18年)呂母(——公元18年)
戊寅年(虎年);新天鳳五年。中國,赤眉軍兵起。朝鮮半島,高句麗琉璃王之子無恤繼位,稱“大武神王”。

大事件

公元18年,“赤眉軍”在山東起義。迅速席捲全國。

赤眉軍於天鳳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東莒縣)起事,首領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區一帶為根據地,與政府軍對抗。幾年之間發展到數萬人,其中主要主要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因此以口頭傳令為主。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隨著赤眉軍的發展,在地皇3年(22年)王莽派出王匡、廉丹率約十萬軍隊進攻赤眉軍,慘遭挫敗,赤眉軍發展到十萬人以上,勢力擴及青州、徐州、兗州、豫州各地。23年,更始皇帝劉玄已即位並攻入長安,赤眉軍先是願意降於更始,但雙方隨即再度開戰,25年赤眉軍兵分兩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別率領,進攻關中,並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為識字,任御史大夫。同時更始軍內部產生內爭,將領王匡投奔赤眉軍,隨即赤眉軍攻入長安,殺死劉玄。赤眉軍入長安時,當地殘破不堪,赤眉軍只能四處找尋糧食,遇大雪損失慘重,隨後被劉秀派將領鄧禹擊敗,赤眉軍遂決定離開關中,27年在崤(今河南洛寧)和宜陽再被劉秀軍打敗,樊崇投降,最後被殺害。

高無恤(?—44年),又名武恤,號稱大武神王。他是高句麗第三代君主,琉璃王的第三子。在琉璃王逝世後,於公元18年繼任為高句麗的君主。有關大武神王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史記》。

樊崇起義公元18年(新莽天鳳五年),琅琊(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起義。不久轉入泰山,後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大破莽軍,發展到十餘萬人,以赤色塗眉,稱“赤眉軍”。公元25年,率軍攻入長安,立劉盆子為帝,消滅背叛綠林軍的劉玄政權。後因糧盡撤退,陷入劉秀大軍包圍,被迫投降。公元27年,力圖再起,未成,被劉秀所殺。

逝世

奧維德(公元前43~公元18),Ovidius,PubliusNaso ,古羅馬詩人。生於羅馬附近的蘇爾莫,卒於黑海邊的托彌。年輕時在羅馬學習修辭,對詩歌充滿興趣。曾三次婚配,第三個妻子出身名門,使他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結交皇家詩人。公元1年發表《愛的藝術》,描寫愛的技巧,傳授引誘及私通之術,與奧古斯都推行的道德改革政策發生衝突。 公元8年被流放到托彌,10年後詩人憂鬱而死。詩人一生創作豐富,早期詩歌多是反映生活、愛情的哀歌體情詩。如《戀歌》、《列女志》以及《論容飾》、《愛的藝術》、《愛的醫療》等。公元7年完成的《變形記》,代表了作者的最高水平。公元8年他被流放後,心情憂鬱,寫下《哀歌》和《黑海零簡》等。

揚雄(公元前58-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成都市)人。這部書是他在收集了周代記錄的方言資料和實際調查了當時方言的基礎上整理出來的。今本十三卷,共六百六十九條,一萬一千九百多字,其中一部分為漢、魏學者所增。體例仿《爾雅》,所收辭彙雖不標門類,但基本上是按內容分類編排的。 釋詞一般是先列舉一些不同方言的同義詞,然後用一個通行地區廣泛的詞來加以解釋,以下大都還要說明某詞屬於某地方言。 也有時先提出一個通名,然後說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稱。

呂母(?~公元18年),琅琊海曲(今日照市東港區)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女領袖。呂母有子名育,任縣游徼,掌一方巡察緝捕,被縣宰冤殺。於是,她滿懷怨恨,暗中聯絡勇士,決心為子報仇。她開張酒店,青年買酒,分文不收;並買刀劍,置衣服,救濟窮人。數年,家財漸盡。百姓感恩,受惠者聚議償還。呂 母哭訴道:“多次救助你們,並非求利發財。只為縣宰不公,枉殺我兒。我想報仇雪恨,諸位壯士肯助我一臂之力嗎?”青年們大為感動,慨然允諾。公元14年(新莽天鳳元年),呂母率領數百人避入海島,四處招兵,擴大實力。並在奎山西麓,臨河築起點將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