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中國
竇憲大敗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
圖拉真,M.U.,公元89年成為軍團指揮官,91年任執政官。97年任上日耳曼總督,同年被皇帝M.C.涅爾瓦收為養子,並被立為帝位繼承人。98年即位後,曾改革財政,減免賦稅,擴建公共工程,如修建道路、橋樑、港口和城市等。同時,推行對外擴張政策。101~102年和105~106年,兩次出兵侵略達基亞(大部分在今羅馬尼亞),將其征服後設定行省;為慶祝勝利在羅馬城內建立的記功柱至今猶存。106年又滅納巴泰王國,置阿拉伯行省。113年開始遠征帕提亞帝國,翌年攻占亞美尼亞。115年占領上美索不達米亞,再沿底格里斯河南下,於 116年攻克帕提亞首都泰西封,直抵波斯灣,從而使帝國版圖達到最大規模。他的大舉用兵引起兩河流域及地中海東岸一帶人民的反抗,遂率軍鎮壓。117年回軍途中,病死於小亞細亞南部沿海城市塞利努斯。
公元89年,漢章帝薨,由年僅十歲的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因和帝年幼,朝政完全落於章帝皇后竇氏與其兄竇憲之手。竇氏的專權引起了上下官吏的不滿,公元92年,和帝與宦官鄭眾等人合力誅滅竇氏,鄭眾因功封侯。自此,宦官越來越多地參與東漢的政治中。到桓帝(公元132—167年在位)和靈帝(公元168—189年在位)時間,宦官的權利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
公元89年,竇氏家族使用官家的勞工為自己修建高大的住宅,遭致怨聲載道,但無任何效果。侍御史何敞為此提出,與其用這樣豪華的建築物來表示皇帝的恩寵,不如在帝國正進行反匈奴戰爭因而經費拮据時樹立一個節儉的榜樣。
公元89年,北匈奴被東漢擊敗後,蒙古地區被鮮卑族人所占,留在蒙古地區的十餘萬匈奴皆被鮮卑族吸收。因此,鮮卑族人也是由許多民族成分構成的,以後形成各種各樣的鮮卑部落。而且後來鮮卑族人勢力逐漸強大,遂成為代匈奴而起的一個北方民族。
東漢初年,這一帶是臣服於漢朝的烏桓、鮮卑兩個民族雜居的地方。東漢和帝永元(公元89年)以後,鮮卑人居於此。東漢延熹元年(公元158年)為鮮卑中東部地區。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漢帝遣使持印綬封鮮卑首領檀石槐為王,欲與之和親,檀石槐不肯受,自分三部(東、西、中部),各置大人鎮守。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二十多城邑為東部,右北平以西至上谷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烏蘇為西部,當時隆化屬鮮卑中、東部地。
公元89年,漢軍侵入蒙古,又一次擊敗匈奴,這可能是迫使匈奴人開始西遷並最終與中亞其他民族融合的原因。匈奴人後來侵略歐洲而被歐洲人叫做Huns。新疆、北越南、朝鮮、南滿洲和內蒙古,全部重新併入帝國版圖;貿易興旺,中國因自信地重建了它的威望和文化領袖地位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