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紀年表,618至907年
皇帝 | 年號 | 公元日期 | 乾支日期 |
隋恭帝楊侑(李淵篡位,唐朝立國) | 義寧二年 | 公元618年 | 戊寅年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元年 |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二年 | 公元619年 | 己卯年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三年 | 公元620年 | 庚辰年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四年 | 公元621年 | 辛巳年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五年 | 公元622年 | 壬午年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六年 | 公元623年 | 癸未年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七年 | 公元624年 | 甲申年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八年 | 公元625年 | 乙酉年 |
唐高祖李淵 | 武德九年 | 公元626年 | 丙戌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元年 | 公元627年 | 丁亥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二年 | 公元628年 | 戊子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三年 | 公元629年 | 己丑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四年 | 公元630年 | 庚寅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五年 | 公元631年 | 辛卯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六年 | 公元632年 | 壬辰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七年 | 公元633年 | 癸巳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八年 | 公元634年 | 甲午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九年 | 公元635年 | 乙未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年 | 公元636年 | 丙申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一年 | 公元637年 | 丁酉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二年 | 公元638年 | 戊戌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三年 | 公元639年 | 己亥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四年 | 公元640年 | 庚子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五年 | 公元641年 | 辛丑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六年 | 公元642年 | 壬寅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七年 | 公元643年 | 癸卯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八年 | 公元644年 | 甲辰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十九年 | 公元645年 | 乙巳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二十年 | 公元646年 | 丙午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二十一年 | 公元647年 | 丁未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二十二年 | 公元648年 | 戊申年 |
唐太宗李世民 | 貞觀二十三年 | 公元649年 | 己酉年 |
唐高宗李治 | 永徽元年 | 公元650年 | 庚戌年 |
唐高宗李治 | 永徽二年 | 公元651年 | 辛亥年 |
唐高宗李治 | 永徽三年 | 公元652年 | 壬子年 |
唐高宗李治 | 永徽四年 | 公元653年 | 癸丑年 |
唐高宗李治 | 永徽五年 | 公元654年 | 甲寅年 |
唐高宗李治 | 永徽六年 | 公元655年 | 乙卯年 |
唐高宗李治 | 顯慶元年 | 公元656年 | 丙辰年 |
唐高宗李治 | 顯慶二年 | 公元657年 | 丁巳年 |
唐高宗李治 | 顯慶三年 | 公元658年 | 戊午年 |
唐高宗李治 | 顯慶四年 | 公元659年 | 己未年 |
唐高宗李治 | 顯慶五年 | 公元660年 | 庚申年 |
唐高宗李治 | 顯慶六年、龍朔元年 | 公元661年 | 辛酉年 |
唐高宗李治 | 龍朔二年 | 公元662年 | 壬戌年 |
唐高宗李治 | 龍朔三年 | 公元663年 | 癸亥年 |
唐高宗李治 | 麟德元年 | 公元664年 | 甲子年 |
唐高宗李治 | 麟德二年 | 公元665年 | 乙丑年 |
唐高宗李治 | 乾封元年 | 公元666年 | 丙寅年 |
唐高宗李治 | 乾封二年 | 公元667年 | 丁卯年 |
唐高宗李治 | 乾封三年、總章元年 | 公元668年 | 戊辰年 |
唐高宗李治 | 總章二年 | 公元669年 | 己巳年 |
唐高宗李治 | 總章三年、鹹亨元年 | 公元670年 | 庚午年 |
唐高宗李治 | 鹹亨二年 | 公元671年 | 辛未年 |
唐高宗李治 | 鹹亨三年 | 公元672年 | 壬申年 |
唐高宗李治 | 鹹亨四年 | 公元673年 | 癸酉年 |
唐高宗李治 | 上元元年 | 公元674年 | 甲戌年 |
唐高宗李治 | 上元二年 | 公元675年 | 乙亥年 |
唐高宗李治 | 上元三年 | 公元676年 | 丙子年 |
唐高宗李治 | 儀鳳二年 | 公元677年 | 丁丑年 |
唐高宗李治 | 儀鳳三年 | 公元678年 | 戊寅年 |
唐高宗李治 | 儀鳳四年、調露元年 | 公元679年 | 己卯年 |
唐高宗李治 | 調露二年、永隆元年 | 公元680年 | 庚辰年 |
唐高宗李治 | 永隆二年、開耀元年 | 公元681年 | 辛巳年 |
唐高宗李治 | 開耀二年、永淳元年 | 公元682年 | 壬午年 |
唐高宗李治 | 永淳二年、弘道元年 | 公元683年 | 癸未年 |
唐中宗李顯 | 嗣聖元年 | 公元684年 | 甲申年 |
唐睿宗李旦 | 文明元年 | ||
唐睿宗李旦(武則天) | 光宅元年 | ||
唐睿宗李旦(武則天) | 垂拱元年 | 公元685年 | 乙酉年 |
唐睿宗李旦(武則天) | 垂拱二年 | 公元686年 | 丙戌年 |
唐睿宗李旦(武則天) | 垂拱三年 | 公元687年 | 丁亥年 |
唐睿宗李旦(武則天) | 垂拱四年 | 公元688年 | 戊子年 |
唐睿宗李旦(武則天) | 永昌元年、載初元年 | 公元689年 | 己丑年 |
唐睿宗李旦(武則天) | 載初二年 | 公元690年 | 庚寅年 |
周武則天 | 天授元年 | ||
周武則天 | 天授二年、如意元年、長壽元年 | 公元691年 | 辛卯年 |
周武則天 | 長壽二年 | 公元692年 | 壬辰年 |
周武則天 | 長壽三年 | 公元693年 | 癸巳年 |
周武則天 | 長壽四年、延載元年 | 公元694年 | 甲午年 |
周武則天 | 證聖元年、天冊萬歲元年--二年、萬歲登封元年 | 公元695年 | 乙未年 |
周武則天 | 萬歲登封元年、萬歲通天元年 | 公元696年 | 丙申年 |
周武則天 | 萬歲通天二年、神功元年 | 公元697年 | 丁酉年 |
周武則天 | 聖曆元年 | 公元698年 | 戊戌年 |
周武則天 | 聖歷二年 | 公元699年 | 己亥年 |
周武則天 | 聖歷三年、久視元年 | 公元700年 | 庚子年 |
周武則天 | 久視二年、大足元年、長安元年 | 公元701年 | 辛丑年 |
周武則天 | 長安二年 | 公元702年 | 壬寅年 |
周武則天 | 長安三年 | 公元703年 | 癸卯年 |
周武則天 | 長安四年 | 公元704年 | 甲辰年 |
周武則天(太子監國) | 神龍元年 | 公元705年 | 乙巳年 |
唐中宗李顯 | 神龍元年 | ||
唐中宗李顯 | 神龍二年 | 公元706年 | 丙午年 |
唐中宗李顯 | 神龍三年、景龍元年 | 公元707年 | 丁未年 |
唐中宗李顯 | 景龍二年 | 公元708年 | 戊申年 |
唐中宗李顯 | 景龍三年 | 公元709年 | 己酉年 |
唐中宗李顯 | 景龍四年 | 公元710年 | 庚戌年 |
唐殤帝李重茂 | 唐隆元年 | ||
唐睿宗李旦 | 景雲元年 | ||
唐睿宗李旦 | 景雲二年 | 公元711年 | 辛亥年 |
唐睿宗李旦 | 太極元年、延和元年 | 公元712年 | 壬子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先天元年 | ||
唐玄宗李隆基 | 先天二年、開元元年 | 公元713年 | 癸丑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年 | 公元714年 | 甲寅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三年 | 公元715年 | 乙卯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四年 | 公元716年 | 丙辰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五年 | 公元717年 | 丁巳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六年 | 公元718年 | 戊午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七年 | 公元719年 | 己未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八年 | 公元720年 | 庚申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九年 | 公元721年, | 辛酉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年 | 公元722年 | 壬戌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一年 | 公元723年 | 癸亥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二年 | 公元724年 | 甲子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三年 | 公元725年 | 乙丑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四年 | 公元726年 | 丙寅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五年 | 公元727年 | 丁卯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六年 | 公元728年 | 戊辰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七年 | 公元729年 | 己巳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八年 | 公元730年 | 庚午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十九年 | 公元731年 | 辛未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年 | 公元732年 | 壬申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一年 | 公元733年 | 癸酉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二年 | 公元734年 | 甲戌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三年 | 公元735年 | 乙亥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四年 | 公元736年 | 丙子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五年 | 公元737年 | 丁丑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六年 | 公元738年 | 戊寅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七年 | 公元739年 | 己卯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八年 | 公元740年 | 庚辰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開元二十九年 | 公元741年 | 辛巳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元年 | 公元742年 | 壬午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二年 | 公元743年 | 癸未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三年 | 公元744年 | 甲申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四年 | 公元745年 | 乙酉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五年 | 公元746年 | 丙戌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六年 | 公元747年 | 丁亥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七年 | 公元748年 | 戊子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八年 | 公元749年 | 己丑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九年 | 公元750年 | 庚寅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十年 | 公元751年 | 辛卯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十一年 | 公元752年 | 壬辰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十二年 | 公元753年 | 癸巳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十三年 | 公元754年 | 甲午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十四年 | 公元755年 | 乙未年 |
唐玄宗李隆基 | 天寶十五年 | 公元756年 | 丙申年 |
唐肅宗李亨 | 至德元年 | ||
唐肅宗李亨 | 至德二年 | 公元757年 | 丁酉年 |
唐肅宗李亨 | 乾元元年 | 公元758年 | 戊戌年 |
唐肅宗李亨 | 乾元二年 | 公元759年 | 己亥年 |
唐肅宗李亨 | 乾元三年、上元元年 | 公元760年 | 庚子年 |
唐肅宗李亨 | 上元二年、(去除年號)元年 | 公元761年 | 辛丑年 |
唐肅宗李亨 | 寶應元年 | 公元762年 | 壬寅年 |
唐代宗李豫 | 寶應元年 | ||
唐代宗李豫 | 廣德元年 | 公元763年 | 癸卯年 |
唐代宗李豫 | 廣德二年 | 公元764年 | 甲辰年 |
唐代宗李豫 | 永泰元年 | 公元765年 | 乙巳年 |
唐代宗李豫 | 永泰二年、大曆元年 | 公元766年 | 丙午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二年 | 公元767年 | 丁未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三年 | 公元768年 | 戊申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四年 | 公元769年 | 己酉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五年 | 公元770年 | 庚戌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六年 | 公元771年 | 辛亥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七年 | 公元772年 | 壬子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八年 | 公元773年 | 癸丑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九年 | 公元774年 | 甲寅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十年 | 公元775年 | 乙卯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十一年 | 公元776年 | 丙辰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十二年 | 公元777年 | 丁巳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十三年 | 公元778年 | 戊午年 |
唐代宗李豫 | 大曆十四年 | 公元779年 | 己未年 |
唐德宗李适 | 建中元年 | 公元780年 | 庚申年 |
唐德宗李适 | 建中二年 | 公元781年 | 辛酉年 |
唐德宗李适 | 建中三年 | 公元782年 | 壬戌年 |
唐德宗李适 | 建中四年 | 公元783年 | 癸亥年 |
唐德宗李适 | 興元元年 | 公元784年 | 甲子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元年 | 公元785年 | 乙丑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二年 | 公元786年 | 丙寅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三年 | 公元787年 | 丁卯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四年 | 公元788年 | 戊辰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五年 | 公元789年 | 己巳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六年 | 公元790年 | 庚午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七年 | 公元791年 | 辛未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八年 | 公元792年 | 壬申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九年 | 公元793年 | 癸酉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年 | 公元794年 | 甲戌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一年 | 公元795年 | 乙亥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二年 | 公元796年 | 丙子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三年 | 公元797年 | 丁丑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四年 | 公元798年 | 戊寅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五年 | 公元799年 | 己卯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六年 | 公元800年 | 庚辰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七年 | 公元801年 | 辛巳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八年 | 公元802年 | 壬午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十九年 | 公元803年 | 癸未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二十年 | 公元804年 | 甲申年 |
唐德宗李适 | 貞元二十一年 | 公元805年 | 乙酉年 |
唐順宗李誦 | 貞元二十一年 | ||
唐憲宗李純 | 永貞元年 |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元年 | 公元806年 | 丙戌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二年 | 公元807年 | 丁亥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三年 | 公元808年 | 戊子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四年 | 公元809年 | 己丑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五年 | 公元810年 | 庚寅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六年 | 公元811年 | 辛卯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七年 | 公元812年 | 壬辰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八年 | 公元813年 | 癸巳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九年 | 公元814年 | 甲午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十年 | 公元815年 | 乙未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十一年 | 公元816年 | 丙申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十二年 | 公元817年 | 丁酉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十三年 | 公元818年 | 戊戌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十四年 | 公元819年 | 己亥年 |
唐憲宗李純 | 元和十五年 | 公元820年 | 庚子年 |
唐穆宗李恆 | 長慶元年 | 公元821年 | 辛丑年 |
唐穆宗李恆 | 長慶二年 | 公元822年 | 壬寅年 |
唐穆宗李恆 | 長慶三年 | 公元823年 | 癸卯年 |
唐穆宗李恆 | 長慶四年 | 公元824年 | 甲辰年 |
唐敬宗李湛 | 寶曆元年 | 公元825年 | 乙巳年 |
唐敬宗李湛 | 寶曆二年 | 公元826年 | 丙午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元年 | 公元827年 | 丁未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二年 | 公元828年 | 戊申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三年 | 公元829年 | 己酉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四年 | 公元830年 | 庚戌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五年 | 公元831年 | 辛亥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六年 | 公元832年 | 壬子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七年 | 公元833年 | 癸丑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八年 | 公元834年 | 甲寅年 |
唐文宗李昂 | 太和九年 | 公元835年 | 乙卯年 |
唐文宗李昂 | 開成元年 | 公元836年 | 丙辰年 |
唐文宗李昂 | 開成二年 | 公元837年 | 丁巳年 |
唐文宗李昂 | 開成三年 | 公元838年 | 戊午年 |
唐文宗李昂 | 開成四年 | 公元839年 | 己未年 |
唐文宗李昂 | 開成五年 | 公元840年 | 庚申年 |
唐武宗李炎 | 會昌元年 | 公元841年 | 辛酉年 |
唐武宗李炎 | 會昌二年 | 公元842年 | 壬戌年 |
唐武宗李炎 | 會昌三年 | 公元843年 | 癸亥年 |
唐武宗李炎 | 會昌四年 | 公元844年 | 甲子年 |
唐武宗李炎 | 會昌五年 | 公元845年 | 乙丑年 |
唐武宗李炎 | 會昌六年 | 公元846年 | 丙寅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元年 | 公元847年 | 丁卯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二年 | 公元848年 | 戊辰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三年 | 公元849年 | 己巳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四年 | 公元850年 | 庚午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五年 | 公元851年 | 辛未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六年 | 公元852年 | 壬申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七年 | 公元853年 | 癸酉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八年 | 公元854年 | 甲戌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九年 | 公元855年 | 乙亥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十年 | 公元856年 | 丙子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十一年 | 公元857年 | 丁丑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十二年 | 公元858年 | 戊寅年 |
唐宣宗李忱 | 大中十三年 | 公元859年 | 己卯年 |
唐懿宗李凗 | 大中十四年、鹹通元年 | 公元860年 | 庚辰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二年 | 公元861年 | 辛巳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三年 | 公元862年 | 壬午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四年 | 公元863年 | 癸未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五年 | 公元864年 | 甲申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六年 | 公元865年 | 乙酉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七年 | 公元866年 | 丙戌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八年 | 公元867年 | 丁亥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九年 | 公元868年 | 戊子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十年 | 公元869年 | 己丑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十一年 | 公元870年 | 庚寅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十二年 | 公元871年 | 辛卯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十三年 | 公元872年 | 壬辰年 |
唐懿宗李漼 | 鹹通十四年 | 公元873年 | 癸巳年 |
唐僖宗李儇 | 鹹通十四年 | ||
唐僖宗李儇 | 鹹通十五年、乾符元年 | 公元874年 | 甲午年 |
唐僖宗李儇 | 乾符二年 | 公元875年 | 乙未年 |
唐僖宗李儇 | 乾符三年 | 公元876年 | 丙申年 |
唐僖宗李儇 | 乾符四年 | 公元877年 | 丁酉年 |
唐僖宗李儇 | 乾符五年 | 公元878年 | 戊戌年 |
唐僖宗李儇 | 乾符六年 | 公元879年 | 己亥年 |
唐僖宗李儇 | 廣明元年 | 公元880年 | 庚子年 |
唐僖宗李儇 | 廣明二年、中和元年 | 公元881年 | 辛丑年 |
唐僖宗李儇 | 中和二年 | 公元882年 | 壬寅年 |
唐僖宗李儇 | 中和三年 | 公元883年 | 癸卯年 |
唐僖宗李儇 | 中和四年 | 公元884年 | 甲辰年 |
唐僖宗李儇 | 中和五年、光啟元年 | 公元885年 | 乙巳年 |
唐僖宗李儇 | 光啟二年 | 公元886年 | 丙午年 |
唐僖宗李儇 | 光啟三年 | 公元887年 | 丁未年 |
唐僖宗李儇 | 光啟四年、文德元年 | 公元888年 | 戊申年 |
唐昭宗李曄 | 龍紀元年 | 公元889年 | 己酉年 |
唐昭宗李曄 | 大順元年 | 公元890年 | 庚戌年 |
唐昭宗李曄 | 大順二年 | 公元891年 | 辛亥年 |
唐昭宗李曄 | 乾寧元年 | 公元894年 | 甲寅年 |
唐昭宗李曄 | 乾寧二年 | 公元895年 | 乙卯年 |
唐昭宗李曄 | 乾寧三年 | 公元896年 | 丙辰年 |
唐昭宗李曄 | 乾寧四年 | 公元897年 | 丁巳年 |
唐昭宗李曄 | 乾寧五年、光化元年 | 公元898年 | 戊午年 |
唐昭宗李曄 | 光化二年 | 公元899年 | 己未年 |
唐昭宗李曄 | 光化三年 | 公元900年 | 庚申年 |
唐昭宗李曄 | 光化四年、天復元年 | 公元901年 | 辛酉年 |
唐昭宗李曄 | 天復二年 | 公元902年 | 壬戌年 |
唐昭宗李曄 | 天復三年 | 公元903年 | 癸亥年 |
唐昭宗李曄 | 天復四年、天佑元年 | 公元904年 | 甲子年 |
唐哀帝李祝 | 天佑元年 | ||
唐哀帝李祝 | 天佑二年 | 公元905年 | 乙丑年 |
唐哀帝李祝 | 天佑三年 | 公元906年 | 丙寅年 |
唐哀帝李祝 | 天佑四年 | 公元907年 | 丁卯年 |
後梁太祖朱溫(朱溫篡位,唐亡) | 開平元年 |
參考資料
註:
1、唐隆(710六月—七月)
唐殤帝李重茂年號,不足一月。唐隆政變後睿宗李旦即位,廢唐隆年號改元景雲 。
2、建貞(886十月—十二月)
襄王李熅年號。唐僖宗光啟二年(886年),李克用進逼長安,僖宗奔興元(今陝西漢中)。襄王李熅為邠寧節度使朱玫所俘,擁立為監國。十月,朱玫又立之為皇帝,置百官,改年號為建貞。
3、天復
前蜀高祖王建在907年九月用此年號稱天復七年。
4、天祐
朱溫滅唐後,前蜀王建、南漢劉隱、南吳、晉李克用、岐李茂貞、吳越錢鏐等割據政權仍行唐天祐年號。其中南吳用至天祐十六年(919年),李茂貞用至天祐二十年(923年)。
5、證聖元年、天冊萬歲元年--二年(公元695年);萬歲登封元年、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
周曆與西曆不完全對應,故存在年份交疊情況
歷年乾支紀年對照
618至907年曆年乾支紀年對照:
高祖李淵
高祖李淵,義寧二年五月廢隋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大唐,建元武德。武德九年八月禪位李世民。貞觀九年五月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在位九年。上元元年,改謚神堯皇帝。天寶八載,謚神堯大聖皇帝;十三載,增謚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公元 | 乾支 | 大唐 | 梁 | 蕭梁 | 鄭 | 楚 | 夏 | 燕 | 許 |
618 | 戊寅 | 武德元年 | 永隆二年 | 鳴鳳二年 | 太平三年 | 五鳳元年 | 始興元年 | 天壽元年 | |
619 | 己卯 | 武德二年 | 永隆三年 | 鳴鳳三年 | 開明元年 | 太平四年 | 五鳳二年 | 始興二年 | 天壽二年 |
620 | 庚辰 | 武德三年 | 永隆四年 | 鳴鳳四年 | 開明二年 | 太平五年 | 五鳳三年 | 始興三年 | |
621 | 辛巳 | 武德四年 | 永隆五年 | 鳴鳳五年 | 開明三年 | 太平六年 | 五鳳四年 | 始興四年 | |
622 | 壬午 | 武德五年 | 永隆六年 | 太平七年 | 始興五年 | ||||
623 | 癸未 | 武德六年 | 永隆七年 | 始興六年 | |||||
624 | 甲申 | 武德七年 | 永隆八年 | 始興七年 | |||||
625 | 乙酉 | 武德八年 | 永隆九年 | ||||||
626 | 丙戌 | 武德九年 | 永隆十年 |
註:
1、許,宇文化及所建。武德元年(618年)九月自立為帝,建元天壽。武德二年(619年)閏二月被竇建德擊敗擒殺。《資治通鑑》載:武德元年九月,化及自知必敗,嘆曰:“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鴆殺秦王浩,即皇帝位於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署置百官。
2、夏,竇建德所建。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自稱長樂王,建元丁丑。後改成夏王。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為李世民所俘殺。
3、鄭,王世充所建。武德二年(619年)四月廢楊侗,自立為帝,國號鄭,建元開明。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為唐所滅。
4、蕭梁,南朝梁宗室後裔蕭銑所建。大業十三年(617年)十月反隋自稱梁王,建元鳴鳳。次年稱帝。武德四年(621年)十月與唐戰敗投降,被殺。
5、楚,林士弘所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壬辰自立為楚帝,建元太平。武德五年(622年)十月為唐所滅。
6、燕,高開道所建。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自稱燕王,年號始興。後降唐。尋復叛,屢犯幽州。武德七年(624年)二月其將張金樹反,高開道自度不免,遂自殺。
7、梁,梁師都所建。大業十三年(617年)三月即皇帝位,國號梁,建元永隆。貞觀二年(628年,永隆十二年)為唐所滅。
太宗李世民
太宗李世民,高祖次子。武德九年八月受高祖禪即皇帝位。次年改元貞觀。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崩於含風殿,上尊謚曰文皇帝,年五十三,在位二十三年。上元元年,改諡文武聖皇帝;天寶八載,諡文武大聖皇帝;十三載,增諡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
貞觀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公元 | 627 | 628 | 629 | 630 | 631 | 632 | 633 | 634 |
乾支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貞觀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公元 | 635 | 636 | 637 | 638 | 639 | 640 | 641 | 642 |
乾支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貞觀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
公元 | 643 | 644 | 645 | 646 | 647 | 648 | 649 | |
乾支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高宗李治
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子。貞觀二十三年六月繼位,次年改元永徽。高宗在位期間頻繁改元,凡14個年號。永徽六年後改元顯慶,顯慶六年三月改元龍朔,龍朔三年後改元麟德,麟德二年後改元乾封,乾封三年二月改元總章,總章三年三月改元鹹亨,鹹亨五年八月改元上元,上元三年十一月改元儀鳳,儀鳳四年六月改元調露,調露二年八月改元永隆,永隆二年九月改元開耀,開耀二年二月改元永淳,永淳二年十二月丁巳改元弘道,弘道元年十二月丁巳夕,崩於貞觀殿,年五十六,在位三十四年。謚曰天皇大帝。天寶八載,改謚天皇大聖皇帝;十三載,增謚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紀年 | 永徽元年 | 永徽二年 | 永徽三年 | 永徽四年 | 永徽五年 | 永徽六年 | 顯慶元年 | 顯慶二年 |
公元 | 650 | 651 | 652 | 653 | 654 | 655 | 656 | 657 |
乾支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紀年 | 顯慶三年 | 顯慶四年 | 顯慶五年 | 顯慶六年 龍朔元年 | 龍朔二年 | 龍朔三年 | 麟德元年 | 麟德二年 |
公元 | 658 | 659 | 660 | 661 | 662 | 663 | 664 | 665 |
乾支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紀年 | 乾封元年 | 乾封二年 | 乾封三年 總章元年 | 總章二年 | 總章三年 鹹亨元年 | 鹹亨二年 | 鹹亨三年 | 鹹亨四年 |
公元 | 666 | 667 | 668 | 669 | 670 | 671 | 672 | 673 |
乾支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紀年 | 鹹亨五年 上元元年 | 上元二年 | 上元三年 儀鳳元年 | 儀鳳二年 | 儀鳳三年 | 儀鳳四年 調露元年 | 調露二年 永隆元年 | 永隆二年 開耀元年 |
公元 | 674 | 675 | 676 | 677 | 678 | 679 | 680 | 681 |
乾支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紀年 | 開耀二年 永淳元年 | 永淳二年 弘道元年 | ||||||
公元 | 682 | 683 | ||||||
乾支 | 壬午 | 癸未 |
周武則天
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改元載初,行周正,以十一月為正月。載初元年(690年)九月,改元天授。則天順聖皇后武瞾,即皇帝位,改國號為大周。既用周正,不可復以夏曆另計,實無載初二年。兩唐書、資治通鑑皆無載初二年之說。天授三年(692年)四月改元如意,如意元年(692年)九月改元長壽,長壽三年(694年)五月改元延載,次年(695年)正月改元證聖,證聖元年(695年)九月改元天冊萬歲,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二月改元萬歲登封,萬歲登封二年(696年)三月改元萬歲通天,萬歲通天二年(697年)九月改元神功,次年(698年)正月改元聖歷,聖歷三年(700年)五月改元久視,久視二年正月(701年)改元大足,大足元年(701年)十月改元長安,長安四年(704年)後改元神龍。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張柬之等發動政變,中宗復位。同年十一月崩。年八十二,在位十五年。神龍本為武則天年號,中宗沿用不改。史家記載武則天神龍元年事時作長安五年 。
紀年 | 光宅元年 | 垂拱元年 | 垂拱二年 | 垂拱三年 | 垂拱四年 | 永昌元年 | 載初元年 | |
公元 | 684 | 685 | 686 | 687 | 688 | 689 | 690 | |
乾支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
紀年 | 天授元年 | 天授二年 | 天授三年 如意元年 長壽元年 | 長壽二年 | 長壽三年 延載元年 | 證聖元年 天冊萬歲元年 萬歲登封元年 | 萬歲登封二年 萬歲通天元年 | 萬歲通天二年 神功元年 |
公元 | 690 | 691 | 692 | 693 | 694 | 695 | 696 | 697 |
乾支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紀年 | 聖曆元年 | 聖歷二年 | 聖歷三年 久視元年 | 久視二年 大足元年 長安元年 | 長安二年 | 長安三年 | 長安四年 | |
公元 | 698 | 699 | 700 | 701 | 702 | 703 | 704 | |
乾支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中宗李顯
中宗李顯,高宗第七子。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甲子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嗣聖。嗣聖元年(684年)正月被廢為廬陵王。二月睿宗立,改元文明。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復為皇太子。
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等發動政變,武則天退位,中宗復位。二月甲寅,復大唐國號。神龍三年(707年)九月改元景龍。景龍四年(710年)六月壬午崩,年五十五,在位六年。謚曰孝和皇帝。天寶十三載,加謚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
紀年 | 嗣聖元年 | (睿宗、武則天在位) | |||||
公元 | 684 | ||||||
乾支 | 甲申 | ||||||
紀年 | 神龍元年 | 神龍二年 | 神龍三年/景龍元年 | 景龍二年 | 景龍三年 | 景龍四年 | |
公元 | 705 | 706 | 707 | 708 | 709 | 710 | |
乾支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睿宗李旦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中宗弟。嗣聖元年(684年)二月為武后所立,改元文明。文明元年八月武后廢文明 年號,以自己名義改元光宅。次年(685年)改元垂拱,垂拱四年(688年)後改元永昌。永昌元年(689年)十一月改元為載初元年正月,用子正。載初二年(690年)九月武后廢睿宗帝位,稱帝,改國號為周。光宅、垂拱、永昌、載初年間,睿宗未廢,但武后實際操控朝政,史家一般將此四年號視做武則天的年號。
景龍四年(710年)六月,韋後弒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改元唐隆。七月李隆基等發動政變(唐隆政變),睿宗再即皇帝位,復李重茂為溫王,改元景雲。景雲三年(712年)正月己丑,改元太極。太極元年五月辛巳,改元延和。延和元年八月庚子,禪位太子李隆基,是為玄宗。甲辰,玄宗改元曰先天。開元四年六月,崩於百福殿,年五十五,謚曰大聖真皇帝。天寶十三載,增謚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
紀年 | 文明元年 | (武則天、中宗在位) | |
公元 | 684 | ||
乾支 | 甲申 | ||
紀年 | 景雲元年 | 景雲二年 | 景雲三年/太極元年/延和元年 |
公元 | 710 | 711 | 712 |
乾支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玄宗李隆基
玄宗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受禪即皇帝位,改元先天。先天二年(713年)十二月庚寅改元開元。開元二十九年後改元天寶。天寶三年(744年)正月朔改“年”曰“載”。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叛軍逼長安,玄宗入蜀。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元年(762年,壬寅年)建巳月(四月)初五(甲寅),玄宗崩於神龍殿,年七十八,在位四十五年,謚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四月十六(丙寅),肅宗亦崩。四月二十日,代宗繼位 。
先天 | 元年 | 二年 | 開元二年 | 開元三年 | 開元四年 | 開元五年 | 開元六年 | 開元七年 | 開元八年 |
公元 | 712 | 713 | 714 | 715 | 716 | 717 | 718 | 719 | 720 |
乾支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開元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公元 | 721 | 722 | 723 | 724 | 725 | 726 | 727 | 728 | 729 |
乾支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開元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二十五年 | 二十六年 |
公元 | 730 | 731 | 732 | 733 | 734 | 735 | 736 | 737 | 738 |
乾支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開元 | 二十七年 | 二十八年 | 二十九年 | 天寶元年 | 天寶二年 | 天寶三載 | 天寶四載 | 天寶五載 | 天寶六載 |
公元 | 739 | 740 | 741 | 742 | 743 | 744 | 745 | 746 | 747 |
乾支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天寶 | 七載 | 八載 | 九載 | 十載 | 十一載 | 十二載 | 十三載 | 十四載 | 十五載 |
公元 | 748 | 749 | 750 | 751 | 752 | 753 | 754 | 755 | 756 |
乾支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肅宗李亨
肅宗李亨,玄宗第三子。天寶十五載(756年)七月即位於靈武,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改元至德。至德三載二月改元乾元。乾元元年(758)二月復“載”為“年”。乾元三年閏四月改元上元。上元二年(761年)九月二十一日去除年號,但稱元年,以建子月(十一月)為歲首。元年建巳月甲寅(762年四月初五),玄宗崩。乙丑(四月十五日),皇太子李豫監國,復以正月為歲首,改元寶應。寶應元年四月十六日,肅宗崩,年五十二,在位七年。諡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四月二十日,代宗即位,沿用寶應年號 。
紀年 | 至德元載 | 至德二載 | 至德三載 乾元元年 | 乾元二年 | 乾元三年 上元元年 | 上元二年 | 元年 寶應元年 |
公元 | 756 | 757 | 758 | 759 | 760 | 761 | 762 |
乾支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代宗李豫
代宗李豫,肅宗長子。寶應元年(762年)四月二十日即皇帝位。寶應二年(763年)三月改元廣德,廣德二年(764年)後改元永泰,永泰二年(766年)十一月改元大曆,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辛酉崩於紫宸內殿,年五十三,在位十八年。謚睿文孝武皇帝。
紀年 | 寶應元年 | 寶應二年 廣德元年 | 廣德二年 | 永泰元年 | 永泰二年 大曆元年 | 大曆二年 | 大曆三年 | 大曆四年 | 大曆五年 |
公元 | 762 | 763 | 764 | 765 | 766 | 767 | 768 | 769 | 770 |
乾支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大曆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公元 | 771 | 772 | 773 | 774 | 775 | 776 | 777 | 778 | 779 |
乾支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德宗李适
德宗李适,代宗長子。大曆十四年(779年)五月癸亥即位,次年改元建中(780年)。建中四年後改元興元(784年),逾年(785年)再改元貞元。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癸巳崩於會寧殿,年六十四,在位二十六年。謚曰神武聖文皇帝。丙申,順宗繼位,沿用貞元不改。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庚子,順宗被迫禪位太子,次日,下詔改元,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 。
紀年 | 建中元年 | 建中二年 | 建中三年 | 建中四年 | 興元元年 | 貞元元年 | 貞元二年 | 貞元三年 | 貞元四年 |
公元 | 780 | 781 | 782 | 783 | 784 | 785 | 786 | 787 | 788 |
乾支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貞元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公元 | 789 | 790 | 791 | 792 | 793 | 794 | 795 | 796 | 797 |
乾支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貞元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
公元 | 798 | 799 | 800 | 801 | 802 | 803 | 804 | 805 | |
乾支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順宗李誦
順宗李誦,德宗長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丙申,順宗繼位,沿用貞元不改。貞元二十一年八月庚子,順宗被迫禪位太子,次日,下詔改元,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崩於鹹寧殿,年四十六,在位八月。謚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大中三年,增謚至德弘道大聖大安孝皇帝。
永貞元年,乙酉年,805年八月—十二月。
憲宗李純
憲宗李純,順宗長子。永貞元年(805年)八月庚子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元和。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庚子為宦官陳弘志毒殺,年四十三,在位十五年,謚曰聖神章武孝皇帝。大中三年,加謚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元和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公元 | 806 | 807 | 808 | 809 | 810 | 811 | 812 | 813 |
乾支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元和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
公元 | 814 | 815 | 816 | 817 | 818 | 819 | 820 | |
乾支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穆宗李恆
穆宗李恆,憲宗第三子。元和十五年(820年)閏正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長慶。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壬申崩於清思殿,年三十。在位四年,謚曰睿聖文惠孝皇帝。
紀年 | 長慶元年 | 長慶二年 | 長慶三年 | 長慶四年 |
公元 | 821 | 822 | 823 | 824 |
乾支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敬宗李湛
敬宗李湛,穆宗長子。長慶四年(824年)正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寶曆。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辛丑崩,年十八。謚曰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即位,次年二月改元大和。
紀年 | 寶曆元年 | 寶曆二年 | 寶曆三年 |
公元 | 825 | 826 | 827 |
乾支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文宗李昂
文宗李昂,穆宗第二子。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即皇帝位,次年(827年)二月改元大和。大和九年(835年)後改元開成。開成五年(840年)正月辛巳,皇帝崩於太和殿,年三十三,在位十四年。謚曰元聖昭獻孝皇帝。
大和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九年 |
公元 | 827 | 828 | 829 | 830 | 831 | 832 | 833 | 834 | 835 |
乾支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開成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
公元 | 836 | 837 | 838 | 839 | 840 | ||||
乾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武宗李炎
武宗李炎,穆宗第五子。開成五年(840年)正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會昌。會昌六年(846年)三月甲子崩於大明宮,年三十三。在位六年,謚曰至道昭肅孝皇帝。
紀年 | 會昌元年 | 會昌二年 | 會昌三年 | 會昌四年 | 會昌五年 | 會昌六年 |
公元 | 841 | 842 | 843 | 844 | 845 | 846 |
乾支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宣宗李忱
宣宗李忱,憲宗第十三子。會昌六年(846年)三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大中。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癸巳崩於鹹寧殿,年五十。在位十三年,謚曰聖武獻文孝皇帝。懿宗繼位,沿用大中不改。十四年十一月,改元鹹通。鹹通十三年,加謚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大中 | 大中元年 | 大中二年 | 大中三年 | 大中四年 | 大中五年 | 大中六年 | 大中七年 |
公元 | 847 | 848 | 849 | 850 | 851 | 852 | 853 |
乾支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大中 | 大中八年 | 大中九年 | 大中十年 | 大中十一年 | 大中十二年 | 大中十三年 | 大中十四年 |
公元 | 854 | 588 | 856 | 857 | 858 | 859 | 860 |
乾支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懿宗李漼
懿宗李漼,宣宗長子。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即皇帝位,十四年(860年)十一月改元改元鹹通。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辛巳,皇帝崩於鹹寧殿,年四十一。在位十四年,謚曰昭聖恭惠孝皇帝。僖宗即位,沿用鹹通至十五年。
鹹通 | 鹹通元年 | 鹹通二年 | 鹹通三年 | 鹹通四年 | 鹹通五年 | 鹹通六年 | 鹹通七年 | 鹹通八年 |
公元 | 860 | 861 | 862 | 863 | 864 | 865 | 866 | 867 |
乾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鹹通 | 鹹通九年 | 鹹通十年 | 鹹通十一年 | 鹹通十二年 | 鹹通十三年 | 鹹通十四年 | 鹹通十五年 | |
公元 | 868 | 869 | 870 | 871 | 872 | 873 | 874 | |
乾支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僖宗李儇
僖宗李儇,懿宗第五子。鹹通十四年(873年)七月即皇帝位,十五年(874年)十一月改元乾符,乾符六年(879年)後改元廣明,廣明二年(881年)七月改元中和,中和五年(885年)三月光啟,光啟四年(888年)二月改元文德,文德元年(888年)三月癸卯崩於武德殿,年二十七。在位十五年,謚曰惠聖恭定孝皇帝。
紀年 | 鹹通十五年 乾符元年 | 乾符二年 | 乾符三年 | 乾符四年 | 乾符五年 | 乾符六年 | 廣明元年 | 廣明二年 中和元年 |
公元 | 874 | 875 | 876 | 877 | 878 | 879 | 880 | 881 |
乾支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紀年 | 中和二年 | 中和三年 | 中和四年 | 中和五年 光啟元年 | 光啟二年 | 光啟三年 | 光啟四年 文德元年 | |
公元 | 882 | 883 | 884 | 885 | 886 | 887 | 888 | |
乾支 | 壬寅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申 |
昭宗李曄
昭宗李曄,懿宗第七子。文德元年(888年)三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龍紀(889年)。逾年再改元曰大順(890年),大順二年(891年)後改元景福,景福二年(893年)後改元乾寧,乾寧五年(898年)八月改元光化,光化四年(901年)四月改元天復,天復四年(904年)閏四月改元天祐,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壬寅崩,年三十八,在位十七年。謚曰聖穆景文孝皇帝。哀帝即位,沿用天祐至四年。
紀年 | 龍紀元年 | 大順元年 | 大順二年 | 景福元年 | 景福二年 | 乾寧元年 | 乾寧二年 | 乾寧三年 |
公元 | 889 | 890 | 891 | 892 | 893 | 894 | 895 | 896 |
乾支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紀年 | 乾寧四年 | 乾寧五年 光化元年 | 光化二年 | 光化三年 | 光化四年 天復元年 | 天復二年 | 天復三年 | 天復四年 天祐元年 |
公元 | 897 | 898 | 899 | 900 | 901 | 902 | 903 | 904 |
乾支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甲子 |
哀帝李柷
哀帝(昭宣帝)李柷,昭宗第九子。天祐元年(904年)八月即皇帝位,未改元。天祐四年(907年)四月甲子,遜帝位於朱溫。後梁開平二年(908年)二月遇殺,年十七,朱溫謚其哀帝。
紀年 | 天祐元年 | 天祐二年 | 天祐三年 | 天祐四年 |
公元 | 904 | 905 | 906 | 907 |
乾支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年號相關
歷史事件
以年號稱呼的唐朝歷史事件:
武德之治、貞觀之治(貞觀盛世)、貞觀遺風、永徽之治、龍朔科案、神龍政變、景龍政變、唐隆政變、開元盛世(開元之治)、天寶戰爭、天寶之亂(安史之亂)、貞元之盟、永貞革新、永貞內禪、元和中興、長慶會盟、會昌中興、會昌滅佛(會昌毀佛、會昌法難)、大中之治(大中暫治)、乾寧越州之戰、
文獻典籍
武德律(武德令、武德式)、貞觀政要、貞觀律(貞觀令、貞觀格、貞觀式)、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議)、麟德歷(儀鳳歷)、垂拱格(垂拱留司格)、開元律、元和郡縣誌、大中刑律統類、
文學
大曆詩風、大曆十才子、元和體、
文物
乾封泉寶、景雲銅鐘、長慶會盟碑(甥舅會盟碑)、開成石經、
影視
貞觀之治、貞觀長歌、
其他政權
吐蕃
吐蕃可考年號僅可黎可足贊普(又名赤祖德贊)之彝泰年號。據《唐蕃會盟碑》上所記,長慶三年為吐蕃彝泰九年。推知彝泰元年為元和十年。《補國史》、《蒙古源流》皆載赤祖德贊在位二十四年。由是可斷定彝泰年間對應公元815年至838年,即唐憲宗元和十年至唐文宗開成三年 。
彝泰 | 元年 | 二年 | 三年 | 四年 | 五年 | 六年 | 七年 | 八年 |
大唐 | 元和十年 | 元和十一年 | 元和十二年 | 元和十三年 | 元和十四年 | 元和十五年 | 長慶元年 | 長慶二年 |
公元 | 815 | 816 | 817 | 818 | 819 | 820 | 821 | 822 |
乾支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彝泰 | 九年 | 十年 | 十一年 | 十二年 | 十三年 | 十四年 | 十五年 | 十六年 |
大唐 | 長慶三年 | 長慶四年 | 寶曆元年 | 寶曆二年 | 大和元年 | 大和二年 | 大和三年 | 大和四年 |
公元 | 823 | 824 | 825 | 826 | 827 | 828 | 829 | 830 |
乾支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彝泰 | 十七年 | 十八年 | 十九年 | 二十年 | 二十一年 | 二十二年 | 二十三年 | 二十四年 |
大唐 | 大和五年 | 大和六年 | 大和七年 | 大和八年 | 大和九年 | 開成元年 | 開成二年 | 開成三年 |
公元 | 831 | 832 | 833 | 834 | 835 | 836 | 837 | 838 |
乾支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渤海
渤海國(698年—926年),始於698年靺鞨族大祚榮在敖東城(今吉林敦化西南)建立震國。731年遷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寧安西南東京城),改稱渤海國。926年為契丹所滅。渤海國自武王大武藝時始建年號仁安,大彝震鹹和二十七年(857年)之後,渤海國尚有大虔晃、大玄錫等王,不詳世次,年號均無考 。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乾支 | 起止 | 大唐紀年 |
高王大祚榮 | —— | 22年 | 戊戌 | 698——719 | 武周聖曆元年——唐玄宗開元七年 |
武王大武藝 | 仁安 | 18年 | 庚申 | 720——737 | 唐玄宗開元八年——開元二十五年 |
文王大欽茂 | 大興 | 57年 | 戊寅 | 738——794 |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唐德宗貞元十年 |
成王大華璵 | 中興 | 01年 | 甲戌 | 794 | 唐德宗貞元十年 |
康王大嵩璘 | 正歷 | 15年 | 乙亥 | 795——809 |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 |
定王大元瑜 | 永德 | 03年 | 庚寅 | 810——812 | 唐憲宗元和五年——元和七年 |
僖王大言義 | 朱雀 | 05年 | 癸巳 | 813——817 | 唐憲宗元和八年——元和十二年 |
簡王大明忠 | 太始 | 01年 | 戊戌 | 818 | 唐憲宗元和十三年 |
宣王大仁秀 | 建興 | 12年 | 己亥 | 819——830 |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唐文宗大和四年 |
?王大彝震 | 鹹和 | 27年 | 辛亥 | 831——857 | 唐文宗大和五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 |
?王大虔晃 | ? | 14年 | 戊寅 | 858——871 |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唐懿宗鹹通十二年 |
?王大玄錫 | ? | 23年 | 壬辰 | 872——894 | 唐懿宗鹹通十三年——唐昭宗乾寧元年 |
?王大瑋瑎 | ? | 12年 | 乙卯 | 895——906 | 唐昭宗乾寧二年——唐哀帝天祐三年 |
?王大諲撰 | ? | 20年 | 丁卯 | 907——926 | 唐哀帝天祐四年——後唐明宗天成元年 |
註:
1、渤海廢王大元義(794年)在位時間較短且未建年號,不列入。
2、據渤海《貞惠公主墓誌》,大欽茂於公元774年曾改元寶曆,其卒年又書“大興五十六年”,說明大欽茂晚年不用寶曆年號仍用大興,此寶曆非唐敬宗年號,具體使用時長未知,或言八年。
南詔
南詔始建於649年,738年皮邏閣統一六詔,受唐玄宗冊封為雲南王。878年,隆舜改國號為大封民。902年,漢臣鄭買嗣殺舜化貞及南詔宗族,建立大長和國,南詔滅亡。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乾支 | 公元起止 | 大唐紀元 |
細奴羅 | —— | 26年 | 己酉 | 649——674 | 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唐高宗鹹亨五年 |
邏盛炎 | —— | 38年 | 甲戌 | 674——712 | 唐高宗上元元年——唐睿宗延和元年 |
盛邏皮 | —— | 16年 | 壬子 | 712——728 | 唐玄宗先天元年——開元十六年 |
皮邏閣 | —— | 20年 | 戊辰 | 728——748 | 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天寶七年 |
閣羅鳳 | —— | 04年 | 戊子 | 748——751 | 唐玄宗天寶七年——天寶十年 |
贊普鍾 | 17年 | 壬辰 | 752——768 | 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唐代宗大曆三年 | |
長壽 | 11年 | 己酉 | 769——779 | 唐代宗大曆四年——大曆十四年 | |
異牟尋 | 見龍 | 04年 | 庚申 | 780——783 | 唐德宗建中元年——建中四年 |
上元 | ? | 甲子 | 784——? | 唐德宗興元元年——? | |
元封 | ? | ? | ?——808 | ?——唐憲宗元和三年 | |
尋閣勸 | 應道 | 01年 | 己丑 | 809 | 唐憲宗元和四年 |
勸龍晟 | 龍興 | 7年 | 庚寅 | 810——816 | 唐憲宗元和五年——元和十一年 |
勸利晟 | 全義 | 4年 | 丙申 | 816——819 | 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元和十四年 |
大豐 | 4年 | 庚子 | 820——823 |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唐穆宗長慶三年 | |
勸豐祐 | 保和 | 16年 | 甲辰 | 824——839 | 唐穆宗長慶四年——唐文宗開成四年 |
天啟 | 20年 | 庚申 | 840——859 | 唐文宗開成五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 | |
世隆 | 建極 | ? | 庚辰 | 860——? | 唐懿宗鹹通元年——? |
法堯 | ? | ? | ?——877 | ?——唐僖宗乾符四年 | |
隆舜 | 貞明 | ? | ? | ? | 唐僖宗乾符四年——? |
承智 | ? | ? | ? | ? | |
大同 | ? | ? | ?——888 | ?——唐僖宗文德元年 | |
嵯耶 | 9年 | 己酉 | 889——897 | 唐昭宗龍紀元年——乾寧四年 | |
舜化貞 | 中興 | 6年 | 丁巳 | 897——902 | 唐昭宗乾寧四年——天復二年 |
註:贊普鐘不是真正的年號,是君主的稱號
燕
諡號 | 君主 | 年號 | 時長 | 公元起止 | 對應唐朝紀年 |
光烈帝 | 安祿山 | 聖武 | 2年 | 756——757 |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唐肅宗至德二年 |
哀帝 | 安慶緒 | 載初 | 1年 | 757 | 唐肅宗至德二年 |
天成 | 3年 | 757——759 | 唐肅宗至德二年——乾元二年 | ||
昭武帝 | 史思明 | 應天 | 1年 | 759 | 唐肅宗乾元二年 |
順天 | 3年 | 759——761 | 唐肅宗乾元二年——上元二年 | ||
出帝 | 史朝義 | 顯聖 | 3年 | 761——763 | 唐肅宗上元二年——唐代宗寶應二年 |
地方勢力
唐朝統治地區其他可考政權、勢力年號 :
國號 | 君主 | 年號 | 起止 | 時長 | 對應唐朝紀年 |
許 | 宇文化及 | 天壽 | 618九月——619二月 | 2年 | 唐高祖武德元年——武德二年 |
涼 | 李軌 | 安樂 | 618十一月—619五月 | 2年 | 唐高祖武德元年——武德二年 |
佛 | 高曇晟 | 法輪 | 618十二月 | 1月 | 唐高祖武德元年 |
鄭 | 王世充 | 開明 | 619四月——621五月 | 3年 | 唐高祖武德二年——武德四年 |
梁 | 沈法興 | 延康 | 619九月——620 | 2年 | 唐高祖武德二年——武德三年 |
吳 | 李子通 | 明政 | 619九月——621十一月 | 3年 | 唐高祖武德二年——武德四年 |
劉黑闥 | 天造 | 622——623正月 | 2年 | 唐高祖武德五年——武德六年 | |
宋 | 輔公祏 | 天明 | 623八月——624三月 | 2年 | 唐高祖武德六年——武德七年 |
王摩沙 | 進通 | 623 | 1年 | 唐高祖武德六年 | |
梁 | 段子璋 | 黃龍 | 761三月—五月 | 1年 | 唐肅宗上元二年 |
袁晁 | 寶勝 | 762八月——763四月 | 2年 | 唐肅宗寶應元年——唐代宗寶應二年 | |
秦 | 朱泚 | 應天 | 783十月—784六月 | 1年 | 唐德宗建中四年——興元元年 |
楚 | 李希烈 | 武成 | 784——786四月 | 3年 | 唐德宗興元元年——貞元二年 |
裘甫 | 羅平 | 860二月—八月 | 1年 | 唐懿宗大中十四年 | |
大越羅平 | 董昌 | 順天 | 895二月——896五月 | 2年 | 唐昭宗乾寧二年——乾寧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