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介紹
由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庭園中出現了游賞內容。《日本書紀》載:顯宗天皇元年(485)“三月上巳幸後苑曲水宴”;武烈天皇八年(505)“穿池起苑,以盛禽獸”,都是游賞事例。曲水之宴曾是中國漢、晉上流社會盛行的一種春遊活動;苑中置禽獸供賞玩,也是中國自漢以來帝苑的傳統內容。發展歷史
欽明天皇十三年(552),佛教東傳,中國園林對日本的影響擴大。日本宮苑中開始造須彌山,架設吳橋等。朝臣貴族紛紛建造宅園。據《日本書紀》載:推古天皇三十四年(625),大臣蘇我馬子“家于飛鳥河之旁,乃庭中開小池,仍興小島於池中,故時人曰島大臣”。《萬葉集》詩歌中也有描寫貴族第宅中園林風光的作品。20世紀60年代,平城京考古發掘表明,奈良時代的庭園已有曲折的水池,池中設岩島,池邊置疊石,池岸和池底敷石塊,環池疏布屋宇。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前期庭園要求表現自然,貴族別墅常採用以池島為主題的“水石庭”。到平安時代後期,貴族邸宅已由過去具有中國唐朝風格的左右對稱形式,發展成為符合日本習俗的“寢殿造”形式。這種住宅前面有水池,池中設島,池周布置亭、閣和假山,是按中國蓬萊海島(一池三山)的概念布置而成的(見建章宮)。例如京都宮道氏舊園,在寢殿(現已不存)南面有水池,池中有三座小島,池西設瀧石組(即疊落式溪流,近似小瀑布)。這個時期的庭園用石漸多,有瀧石組、遣水石組(在水流邊的布石)、池中小島式石組(所謂龜島、鶴島、蓬萊島等)。一些佛寺也多在大殿前辟水池,池中設島,或在島上建塔。岩手縣毛越寺和京都法勝寺即為遺例。記述平安時期造園經驗的《作庭記》,是日本最早的造園著作。鎌倉時代
武士階層掌握政權後,京都的貴族仍按傳統建造蓬萊海島式庭園,鹿苑寺庭園即為一例。另一方面,由中國傳入的禪宗佛教興盛起來,禪僧的生活態度以及攜來的茶和水墨山水畫等都對日本上層社會產生很大影響,從而也引起日本住宅和園林建築的變化。禪、茶、畫三者結合孕育而成的思想情趣,使日本庭園產生一種洗鍊、素雅、清幽的風格。當時最負盛名的造園家是鎌倉末期的禪僧疏石(夢窗國師),他曾設計構築京都西芳寺、天龍寺、鎌倉端泉寺、甲州惠林寺等的庭園。他也是枯山水式庭園的先驅,對日本庭園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室町時代
武士宅園仍以蓬萊海島式庭園為主。由於禪宗仍很興盛,在禪與畫的進一步影響下,枯山水式庭園發展起來。這種庭園規模一般較小,園內以石組為主要觀賞對象,而用白砂象徵水面和水池,或者配以簡素的樹木。典型實例是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和龍安寺庭院 (均為方丈庭園)。大仙院建於1513年,庭園位於方丈室前,寬僅5~6米,以一組有“瀑布”的石組為主體,象徵峰巒起伏的山景,山下有“溪”,用白砂耙出波紋代替溪水。這種無水而似有水、有聲寓於無聲的造園手法,猶如寫意山水畫,是一種有高度想像力的藝術概括。龍安寺方丈庭園枯山水全用白砂敷設,不植樹木,白砂中綴石組五處,共15塊,分為五、二、三、二、三,由東到西,面向方丈室作弧形布置,風格洗鍊而含蓄,被視為枯山水庭園代表作。桃山時期
這時期多為武士家的書院庭園。室町末期至桃山初期是群雄割據的亂世,各地諸侯建造高大堅固的城堡,邸宅庭園則以宏大富麗為榮,如二條城、安土城、聚樂第、大阪城、伏見城;但蓬萊山水和枯山水仍然是庭園的主流。園林植物方面創造出刈込(かリてみ)法,這是一種對樹木進行整形修剪的方法,一般都是把成片栽植的植物修剪成不規則的、自由起伏的“大刈込”。石組多用大塊石,形成一種宏大凝重的氣派。大書院、大刈込、大石組,構成這個時期園林的特點。值得注意的是隨茶道的發展而興起的茶室和茶庭。千利休被稱為茶道法祖,他提出的“佗”(わび)是茶庭的靈魂,意思是寂靜、簡素,在不足中體味完美,從欠缺中尋求至多等等。他所倡導的茶庵式茶室和茶庭,富有山陬村舍的氣息,用材平常,景致簡樸而有野趣。遺作有表千家的茶庭等。同時,石塔、石燈、水缽的布置和飛石、敷石的手法,由於在茶庭中的使用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江戶時期
二百多年間大體處於承平時代,皇室貴族造園之風仍盛,各地諸侯因一年一度至江戶參覲,紛紛在江戶建造豪華的府邸庭園。因此,這一時期成為集過去歷代造園藝術之大成的時期,湧現出一些傑出的造園家如小堀遠州等。遠州作過遠江守,後又為德川幕府的“茶道師範”,以造園和茶事聞名遐邇。他的作品遺例有京都南禪寺金地院庭園和孤蓬庵庭園等。江戶時期除了有前一階段發展起來的草庵式茶庭外,興起了書院式茶庭,它的特點是在庭園中各茶室間用“回遊道路”和“露路”聯通,一般都設在大規模園林之中,如修學院離宮、桂離宮等。枯山水的運用也更為廣泛,形式更多,出現了所謂“七五三式”、“十六羅漢”式等品類。以前庭園中種植的植物重常綠樹而輕花卉,到江戶時期才開始大量種植花卉。單株植物修剪成的“小刈込”也發展起來。這個時期有代表性的庭園是江戶初期智仁親王在桂川邊上所建的桂離宮(見彩圖)和後水尾天皇為退位後居住而建的修學院離宮。此外,還有很多寺院庭園、茶庭、邸宅庭園的遺例。
明治維新
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在歐、美造園藝術的影響下,日本庭園開始了新的轉折。一方面,庭園從特權階層私有專用轉為開放公有,國家開放了一批私園,也新建了大批公園;另一方面,西方的園路、噴泉、花壇、草坪等也開始在庭園中出現,使日本園林除原有的傳統手法外,又增加了新的造園技藝。種類介紹
日本園林早期接受中國的影響,但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日本自己的特色,產生了多種式樣的庭園,主要有:林泉式或稱池泉式。園中以水池為中心,布置島、瀑布、土山、溪流、橋、亭、榭等。在大型庭園中還有“回遊式”的環池設路或可兼作水面遊覽用的“回遊兼舟游式”的環池設路等。
築山庭在庭園內堆土築成假山,綴以石組、樹木、飛石、石燈籠等。至江戶末期,則有所謂“真、行、草”三體,主要是精緻程度上的區別。真築山:格局正規,工程複雜,置石最多,有守護石、請造石、控石、庭洞石、蝸羅石、月陰石、游御石等;行築山:稍為簡略,置石較少;草築山:布置簡樸,置石更少,風格則較柔和。
平庭這種庭園內部地勢平坦,不築土山。根據庭內敷材不同而有芝庭、苔庭、砂庭、石庭等。一般採用低矮的石組,配以園路、“刈込”及其他樹木,其形式也根據園景繁簡程度而分為真、行、草三種。
茶庭與茶室相配的庭園,有禪院茶庭、書院茶庭、草庵式茶庭(通常稱為露路、露地)三種,其中草庵式茶庭最具特色。草庵式茶庭四周有圍籬,自院門至茶室設定一條園路,兩側用植被或白砂敷於地面,栽植樹木,配置岩石,沿路設寄付(門口等待室)、中門、待合(等待室)、雪隱(廁所)、燈籠(照明用)、手洗缽(洗手用)、飛石(即步石)、延段(石塊、石板混合鋪成的路段)等待客所需的設備。又因茶庭區劃不同而有一重露地、二重露地、三重露地三種;三重露地則有外、中、內三區庭園。
枯山水在庭園內敷白砂,綴以石組或適量樹木,因無山無水而得名。這是日本特有的造園手法。
園林布置就植物配置、山石、建築分述如下:
植物配置日本庭園早期重常綠樹而輕花卉,江戶以後有所改進。園內地面常用細草、小竹類、蔓類、羊齒類、蘚苔類等植物覆被,很少用磚石滿鋪。人工修剪的“刈込”是一大特色。
山石很少用石疊假山,一般用土山和石組。石組的式樣變化很多。其他用石方式也多種多樣,如石燈籠、飛石、澤飛(水中步石)、伽藍石(利用石柱礎鋪於地面)、水手缽、井戶圍、石橋等。
園林建築採用散點式布置,無蜿蜒的長廊。不論是書院造還是數寄屋,平面都很自由,布局開敞,外圍的紙格扇可以拉開,使內外空間聯成一片,有利於通風,也便於觀賞園景。建築風格素雅,屋面多用草、樹皮、木板覆蓋,僅少數大書院式庭院用瓦頂。木架、地板和裝修一般都不用油漆,但做工精細,表面磨光露出木質紋理,或用帶皮樹幹、竹、葦等自然材料。牆面用素土抹灰,不用塗料。因此,日本庭園整個建築格調細膩而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