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審

內審

內審(Internal Audit)是內部審計的簡稱,內部審計之父索耶關於內部審計的定義是:對組織中各類業務和控制進行獨立評價,以確定是否遵循公認的方針和程式,是否符合規定和標準,是否有效和經濟地使用了資源,是否在實現組織目標。

基本信息

定義

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理念的發展及啟示

摘要:國際內部審計準則的框架、內容及其所體現的理念的發展,即從獨立性到客觀性、將視野擴展到組織外部、增加組織價值以及重視風險管理。這些,對於發展我國內部審計提供了一些啟示。

關鍵字:國際內部審計;審計準則;理念發展;啟示 應屆生內部審計就業誤區。

1、酒店裡的日審和夜審是內部審計么?

酒店里的日審和夜審主要做的工作是日常數據的匯總工作,如住宿酒店的客人在水吧消費了哪些吃的,在浴室用了哪些保健用品等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日審和夜審就是數據匯總員。

2、財務部裡面的稽核是內部審計么?

財務部裡面的稽核主要是對財務核算及入賬憑證做覆核,比如費用會計做的帳做錯了等等。有點類似於內部審計,但是局限於財務入賬審核。

3、連鎖百貨企業的門店督導是內部審計么?

門店督導主要是對門店銷售做培訓和維護門店的外觀形象。比如測溫度、色差,公司標識,櫃檯是圓形的突出尖狀的等等。有時會涉及到幫助或者協助門店進行促銷,一般來說不推薦。而且職業發現前景不大。

4、保險公司的金融分析師是內部審計么?

保險公司的後期支持部門什麼都不缺,缺的就是賣保險的。其實很容易識別,通知你面試的時候,你一定要問一下在什麼網站看的信息,具體的崗位名稱叫什麼。如果含糊不清的,就是賣保險的。

5、ISO內審是內部審計么?

ISO內審是內部審計的一種,偏重與生產管理。這個內審是有專門的ISO協會來定期檢查。企業裡面的ISO內審員,主要做的工作就是管理ISO文檔。

6、職位進行了變更?

面試通知人在通知你的時候,說內部審計這個職位已經招聘滿了,還有其他職位是否考慮。說將來職位空出來了就可以轉過去。這個其實我不太建議去面試,往往這個職位的發展前景和機會都比較差。

7、連鎖百貨企業,比如來一份或者屈臣氏這種企業的內審好不好?

連鎖百貨企業主要是做門店的內部審計,其主要是做盤點以及收銀審計,出差比較厲害。如果沒有其他可以選擇的崗位,可以去試一下。 

職業發展

內審職業的發展

從專業化的發展:

審計專員→審計主管→審計經理→審計總監

從管理職能上的發展分走財務路線和運營路線兩條:

財務路線:事務所審計→企業內審→財務經理→財務總監

運營路線:審計專員→審計主管→審計經理→採購經理(分、子公司經理)

內審招聘信息來源

1、獵頭信息:如果是外資企業的內審人員,這些信息會在michaelpage這個獵頭網站可以找到相關職位信息。而且該網站提供的職位都是福利待遇尚可的公司。

2、招聘網站:內資公司的招聘信息一般是發布在51job,智聯招聘等網站。

3、專業的內審網站:會計視野網、中國審計網的商業海報欄。

4、專業的內審、內控群:可以通過qq上群的搜尋,輸入關鍵字“內審”、“內控”,找到人數大於100人的qq群。

現代發展

內部審計的產生和發展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至今已經歷了古代內部審計、近代內部審計和現代內部審計三個發展階段。現代內部審計始於美國。1941年被認為是現代內部審計的開始。1940年之前在美國,內部審計只是外部會計公司的一個助手。1941年,Victor.Z.Brink完成了他在紐約大學的博士學位的論文,該論文闡述了包括內部審計性質和範圍在內的內部審計突破性的研究成果。Brink指出內部審計應該作為公司管理層的服務者,而不是作為外部審計(外部會計公司審計)的助手。Brink憑藉這篇論文成為美國“內部審計”這個學科的“開山祖鼻”。同年,北美公司的內部審計部門主任JohnBThurston寫了一本名為《內部審計的原理和技術》的內部審計專著。Brink還於1942年出版了美國第一本全面的、系統的論述“內部審計”方面的書《內部審計原理和實務》。此書一直不斷更新,並於2001年發行第五版。以上事件標誌著內部審計的系統理論已開始形成,是內部審計的第一個轉折點。

1978年,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IIA)正式頒布了《內部審計實務準則》。這是“內部審計準則”的雛形。所以1978年是美國內部審計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內部審計歷史發展過程中第二個轉折點。《內部審計實務準則》的首頁就是全面綜合地對“內部審計”的概念進行了嚴謹的定義,在當時的經濟和審計領域這個定義已經是相當完美。此準則頒布後被世界各國的審計領域普遍認可,並被翻譯成9種語言。

1999年6月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及其屬下的研究基金在反覆進行討論、研究、向各方徵求意見後,正式頒布了《內部審計實務框架》。正如財務會計準則框架一樣,《內部審計實務框架》是內部審計準則的核心,所以1999年6月是美國內部審計歷史發展過程中第三個“歷史性轉折點”。相關檔案陸續頒布。

實務框架

當前各國內部審計遵循的《內部審計實務框架》由三個層次組成:

(一)第一個層次是強制性的,其核心內容有《內部審計定義》、《道德準則》、《內部審計實務準則》。

定義

《內部審計定義》

內部審計師協會在最新的《內部審計定義》中將內部審計定義為:“內部審計是一項獨立、客觀的鑑證和諮詢服務,其目標在於增加價值並改進組織的經營。它通過一套系統、規範的方法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以幫助組織達到目標。”

道德準則

.《道德準則》

制定道德準則的目的是在內部審計職業內促進道德文化。道德準則對於內部審計職業來說是必要和適當的,這是由於內部審計是建立在一種信任的基礎上的,這種基礎對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提供了客觀保證。道德準則在內部審計定義上加以擴展。

實務準則

.《內部審計實務準則》

《內部審計實務準則》由《屬性準則》、《績效準則》、《執行準則》組成。《屬性準則》論述從事內部審計活動的組織和個人的特性。《績效準則》則論述內部審計活動的本質,並提供衡量內部審計績效的質量標準。《屬性準則》和《績效準則》適用於全部內部審計活動。《執行準則》將《屬性準則》和《績效準則》運用於特定業務(如遵循性審計、舞弊調查、對控制的自我評估項目)。《屬性準則》和《績效準則》只有一套,而《執行準則》可能有多套,每套對應內部審計活動的一種主要類型。

(二)第二個層次是《實務建議》(即以前的指南),不是強制性的,但是也經過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批准並強烈推薦使用。它能夠幫助解釋內部審計實務準則,或將準則運用於特定的內部審計環境。雖然有一些實務建議可能適用於所有內部審計師,但其他的主要用於特定的行業、特定的審計領域,或者特定的地域。

(三)第三個層次是《發展和實務指南》,包括了各類由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開發或者批准的材料,不具有強制性。其中包括研究報告、書籍、討論會以及其他還沒有資格成為強制性準則的與內部審計實務有關的產品和服務,是審計實務框架中內容最多、最廣泛的部分。《發展和實務指南》用以幫助實施《道德準則》、《實務準則》和《實務建議》,提供了最佳實務提示和技巧。

準則理念

以上簡單介紹了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內部審計實務框架,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其理念的發展,並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

從獨立性到客觀性

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對內部審計的舊定義體現在其頒布的《關於內部審計責任的聲明》(1990修訂本)中:“內部審計是一個組織內部為檢查和評價其活動和為本組織服務而建立的一種獨立評價功能,它要提供有關檢查活動的分析、評價、建議、諮詢意見和信息,以協助本組織成員有效地履行其職責。”通過新舊定義的比較,我們可以注意到,在新的定義中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更強調了客觀性。

在傳統觀念中,“獨立”是內部審計的一個重要特徵,也被認為是保證內部審計效果的一個重要要求。然而,從本質上說,客觀是一個更為根本和廣泛的概念。在新定義的草擬過程中,指導任務小組最初並未使用“獨立”這一概念,也沒打算界定它。他們認為含義更廣的“客觀”是內部審計職業的顯著特點。而“獨立”的要求,則對內部審計人員造成了不必要的約束,它限制了由誰來提供服務以及可以提供哪些服務。而且,把“獨立”凌駕於其他概念之上,會使內部審計部門在提供服務時相對於外部服務提供者處於競爭的劣勢,因為後者往往處於“更獨立”的位置上。

內部審計部門能為企業增加價值就是因為他們對改進經營與控制的分析與建議是客觀的。獨立是為了保證客觀,是一種手段,而客觀才是最終的目標。試想如果審計活動是獨立的,但卻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反映事物的客觀面貌,那這種活動就沒有效率和效果,甚至造成決策失誤,十分有害。反過來,只要保證了客觀,就不必要死守獨立不放。對於內部審計來說,其形式上的獨立性肯定不如外部審計,如果就此認為內部審計不如外部審計,那是十分荒謬的。

長期以來,人們經常混淆了目標和手段的區別。雖然目標和手段應該是統一的,但是將手段作為目標則必然導致目標的異化,導致手段最終失去意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原來倡導的以規則為導向的會計準則模式,由於一味以規則(即手段)為重,最終導致不少公司鑽規則的空子,發生了安然和世通等等假賬醜聞。這種模式至少造成了以下問題:

(1)沒有明確清晰的目標,大量的細節掩蓋了準則的用意;

(2)過多的例外和界限測試,為財務設計者獲得所需要的結果提供了方便;

(3)大量的詳細指南,其中包含了大量互相矛盾的處理。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對美國財務報告採用以原則為基礎的會計體系的研究》,認為需要摒棄美國以規則為導向的模式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提倡的以純原則為導向的模式,而採取以目標為導向的模式。此舉鮮明地說明了目標是第一性的,而規則,甚至於原則,都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手段。方向錯了,則手段再完善也只是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於更快速地偏離目標;方向對了,則所有的手段都可以因此而發展起來。比如,從歷史上看,獨立審計目標的演變,即從查錯防弊到驗證財務報表的公允性,直到現在的兩者皆重,其審計技術和審計方法也隨之發生變化,或者說也隨之發展。制度基礎審計和審計抽樣的運用,都是在驗證財務報表公允性階段才發展起來的。沒有這個目標,這些方法、程式的確立是很難想像的。

因此,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這些研究成果、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都為我們理解內部審計的本質,進而制定我國自己的內部審計準則,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需要說明的是並非說獨立性的概念毫無用處了,作為一種手段它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獨立”是個變數,對它的解釋以及其重要程度依賴於一系列因素,如企業的行業類型、地區及國家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服務的本質等。遵守獨立性有助於達到客觀性。在美國會計學會當前的研究中,“獨立”被表述為“無阻礙地決定工作範圍和無阻礙地完成工作的能力”,指導任務小組最後採用了這一理解,保留了“獨立”,認為“內部審計活動應該在決定內部審計範圍、開展工作以及匯報成果時不受干涉”。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認為,獨立是對審計活動而言,客觀是對內部審計師個人而言。顯然審計活動是以內部審計師為基礎的。為了保持客觀性,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認為內部審計師:

(1)不應該參加任何有可能損害或者假定會損害他們無偏見的評估的活動或關係。包括可能與組織的利益有衝突的活動或關係。

(2)不應該接受任何可能損害或假定會損害他們職業判斷的東西。

(3)應該披露所有知道的重要事實,只要如果不披露將會歪曲對所審查的活動的報告。

將視野擴展到組織外部

內部審計,按常人理解,仿佛必須由組織內部的人員和機構進行。然而這是一種誤解。在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對內部審計的新定義中,“內部”一詞被拋棄了。內部審計是組織內部的審計業務,是一種範圍性概念,不同於“由內部審計人員從事的審計業務”的主體性概念。雖然有一些人認為“內部”這個概念是內部審計職業最重要的特質,然而在理論上保留這一概念是有缺陷的。這一措辭試圖使內部審計職業壟斷所有相關的服務,執行所有職能,試圖阻止外部人參與內部審計服務的競爭。而且隨著服務範圍的擴展,在企業內部擁有所有需要的技術變得不經濟,這也造成了許多企業從外部購買服務,即所謂的內部審計外部化。“內部”這一概念唯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內部審計服務仍應由企業內部進行管理,而不應完全放權給外部。

內部審計業務部分或全部拓展到外部,其明顯的優勢體現在:

1.獲得規模經濟。外部審計組織不僅在組織規模上,而且在業務規模上都是經濟的。高額的服務成本費用可在大量的客戶那裡得到補償或分攤,因此能夠實現等效服務下的成本最低,或成本相同下的更高效服務。大部分審計業務是要由人來完成的,但有些部分要用到計算輔助技術和管理分析技術,這些技術中的軟硬體成本不是一般單位願意承擔或能夠承擔的,但一流的會計公司卻能夠也願意承擔,因為這些固定成本可以分攤到大量的客戶中去。

2.降低總成本。組織如果建立一個自己的內部審計部門,需要支付員工的薪金、培訓費和管理費用,內部審計外部化則能節省這些費用,而且企業可只在需要時聘用,以保持支出控制的靈活性。即將設立內部審計部門所需的固定成本轉換為變動成本,將不可控成本變為管理部門的可控成本。同時,如果由外部審計人員承擔內審工作,內部審計的方法和程式可與外審保持高度的一致性,這意味著外審人員能更多地依賴內審工作,企業也可因少支付審計費用而獲益。

3.保持適當的組織規模。幾乎每個企業都能從內部審計職能中受益,但對中小規模的企業來說,設定一個只有一兩個人的內審部門很難招募到頂尖人才,也無法建立足夠的專家意見資料庫。會計師事務所則可對風險進行有效的分析並提供選單化的專業服務,以在不同的時間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

4.使管理層關注核心競爭力。內部審計部門的日常審計往往是低效的,還可能會分散管理層的精力。如果實行內部審計外部化,企業就可騰出管理時間和管理資源,使管理層能夠關注於核心競爭力領域,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戰略意義的目標,而不是將大量精力耗費在低回報的日常管理中。

5.組織在外購內部審計服務時,占有主動權。組織在決定採取內部審計服務外購時,可按照本企業的具體情況,結合不同會計師事務所的優勢進行選擇,在很大程度上占有主動權。在接受服務的過程當中,通過董事會和審計委員會對內審工作進行監督,可評估外部審計人員的服務質量,確定契約的完成情況。如果對其服務不滿意,由於市場上還有其他可提供內審服務的外部人員,企業可以與聘用者簽訂長期價格協定或考慮重新引入內審機構。

6.外部審計組織具有先進的審計技術,豐富的審計經驗,而且部分一流的會計公司還擁有獨特的質量控制與保障制度。

因此,隨著內部審計的發展以及外界對內部審計要求的不斷提高,內部審計外部化將是一種潮流。我們應該順應潮流,打破成規,以提升組織的價值、幫助組織達到目標。

內部審計的終極目標是增加組織價值

傳統內部審計理論認為,內部審計具有經濟監督、經濟管理、經濟評價、經濟鑑證等職能。這種認識也反映在舊的內部審計定義中。而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在最新的《內部審計定義》中認為,它是一項獨立、客觀的鑑證和諮詢服務,它的目標在於增加價值並改進組織的經營。這完全不同於傳統理論上的“獨立評價功能”論。

“增加價值和改進經營”的提出,使得這一職業充滿前所未有的活力。在傳統概念下,內部審計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降低代理成本而設計的,人們不關心它對企業經營的貢獻,而且這種貢獻往往是無形的。而在如今的高度競爭且成本“過敏”的市場上,各大公司紛紛將其業務流程分為增值過程和非增值過程,然後儘可能地壓縮非增值過程,期望公司內每一個人都為其創造價值。歸根到底,一個組織只有具有價值才有存在的必要,也才能夠存在下去,否則在社會上必無立足之地。因此任何活動,只有為企業創造或者增加價值,才能為組織所重視,才能存在下去。內部審計如果還固守過去的陣地,只能被淘汰出局。新的角色定位要求內部審計積極參與價值創造活動,這樣才能為自己的繼續存在爭得一席之地。內部審計如果不以增加組織價值為目的,則為組織所不容。內部審計在參與價值創造的同時,要向世人昭示其在價值創造過程中的貢獻,讓公司的管理部門、董事會及其他利害關係人了解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這樣才能保持和提高職業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應把成本降低的幅度或效率增長的幅度等作為衡量內部審計工作績效的標準,這樣做會削弱其工作的客觀性。因為內部審計工作對價值創造的貢獻往往是間接的。

同時,內部審計關注的活動也因此提升至組織整體的層次,而不再是過去針對個人或某一部門的活動。其目標的核心定位於幫助一個企業達到戰略目標,即增加價值,還將內部審計與企業的核心業務流程和關鍵成功因素聯結在一起。關注層次的提升,使得內部審計從一個局部職能的“功能性思維”轉向從整體價值鏈來考慮問題和提出解決方案,從全局、長期著眼,促成各個部門各個方面的有效合作。這也在實質上擴展了內部審計的職能,並要求在內部審計人員的招募、培訓、團隊構建活動中充分考慮這方面的因素。

將風險管理放到重要位置

在審計領域,“風險”一詞仿佛較多地與獨立審計相聯繫。傳統的內部審計也著重於內部控制制度和經營機制。然而由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的風險也普遍增大,例如內部的有財務和經營信息不足、政策計畫和標準貫徹失敗、資產流失、資源浪費和無效使用等等,外部的有消費者偏好變化、國家巨觀政策調整、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等等。因此企業迫切需要內部審計通過一套系統、規範的方法來評價和改進風險管理及控制、治理過程的效果。順應這種要求,新的定義中也加進了風險管理的內容。企業的總體管理控制機制一般更傾向於把管理控制系統與組織的長遠目標,以及不能達到這些目標的風險聯繫起來。為了幫助企業達到目標,必須重視風險管理。新定義表明控制不再是抽象的、暗含的,而是能實實在在地幫助組織進行風險管理和制定出有效的管理程式,而且對於每一種情形都有多種“正確的”的方法。風險控制體制使內審人員必須隨著全球市場和競爭性質的變化、新的資產形式的產生,以及信息獲取工具的變革而不斷改進控制手段。“一種控制手段適用於各種控制”的說法和通用的控制模式已不再存在。

風險控制系統也決定了鑑證與諮詢服務能為組織創造價值。在此方面不乏成功的實例。如某外貿集團公司下屬10多家子公司,集團內部審計師對這些子公司2002年下半年業務契約簽訂與執行情況進行了審核,發現在1000萬元以上大金額進口商品契約中僅豆粕一個商品就占16%,涉及金額5億元。按照國際慣例,購買豆粕須提前半年簽訂期貨契約。各子公司不約而同地進口豆粕,對整個集團來說占壓在某個商品上的資金過多,勢必會增大經營風險。內部審計師立即向集團管理層提出建議,豆粕進口須做套期保值以避免價格下降造成的經營風險。果然2002年南美洲豆粕大豐收,豆粕國際市場價格一路狂跌。內部審計師的建議使集團避免了近2億元的損失。

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以及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企業間的競爭將日趨激烈。而內部審計在幫助企業實現其目標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日益受到管理當局的重視。但是目前我國的內部審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務中均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如何抓住機遇,在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同時發展內部審計職業,是每一個內部審計人員面臨的重大課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