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對價值鏈會計實務的研討,是本次研討會的主題之一,會議收到的論文大多集中在價值鏈會計實務方面,與會代表也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代表從流程重組的角度提出,價值鏈管理與價值鏈會計的理論套用,會導致會計業務流程的重組,這種重組遵循最佳化價值鏈、結合企業經濟業務流程、整體最優和成本效益比較等幾項原則,是改進原有財務報告體系的基礎。會計業務流程重組包括兩個角度:從規模、範圍角度重組會計業務流程和從處理業務性質角度重組會計業務流程。規模、範圍角度包括會計部門內的重組、會計部門與其他部門間的重組、企業間的重組;處理業務性質角度包括日常操作層的重組和特殊事務層的重組。
在會計業務流程重組的基礎上,有代表認為現行財務報告系統應該予以修正。一方面應對三大表項目進行適當的修正和壓縮,另一方面現行財務報告應提供非貨幣、非財務信息,實施綜合業績報告體系。同時以價值為導向,構建企業戰略管理會計信息子系統,包括企業價值評估會計信息子系統、現金流量會計信息管理子系統、市場競爭環境會計信息管理子系統、資本經營會計信息管理子系統、全面預算會計信息管理子系統、責任會計管理子系統、資源成本會計管理子系統和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管理子系統。另外,有代表提出,套用價值鏈理念,基於顧客價值計算糾偏係數,對通常的自由現金流量評估模型進行調整,從而得出以顧客價值為導向的企業價值評估結果,提供更具有決策有用性的企業評估價值。
有代表提出,將價值鏈思想運用於企業管理實踐,能夠有效管理創造價值的作業,增進顧客價值和企業價值。建立以價值鏈為中心的管理機制,即打破職能領域的界限,以作業為中心來建立管理機制,通過一定方法,將企業戰略所要求完成的功能作業確定到內部單位和崗位,然後確定流程,在此基礎上,建立個性化的業績評價制度和激勵體系。
此外,代表們還討論了價值鏈管理和價值鏈會計實務的其他具體實務問題,例如,通過分析企業內部價值鏈、外部價值鏈和競爭對手的價值鏈,將ABC成本法有機運用於價值鏈管理,以最佳化企業的價值鏈,進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開展價值鏈特別是供應鏈審計,可以推動審計理論和方法尤其是內部審計的突破和發展,促進審計人員知識與能力的綜合發展;如何使企業從站在全行業發展的高度看問題,使企業自發地適應行業的發展,促進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提高整個經濟的運行效率等等。
價值鏈會計體系,這種體系介於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之間,並單獨提供關於企業價值鏈的信息;思想理念方向則是指通過價值鏈會計的研究,豐富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內容,在原來的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的報告體系中增加一些關於價值鏈的附加信息,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其中,思想理念發展方向是價值鏈會計比較可能發展的方向,價值鏈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中不同領域的結合研究,是價值鏈會計研究的重點所在。與財務會計領域結合研究表現在,綜合收益表中價值鏈會計的研究,企業商譽與價值鏈會計的結合等等。與管理會計領域結合研究表現在,長期投資和短期投資決策中對價值鏈會計的考慮,企業併購與價值鏈會計的研究,人力資源管理與價值鏈會計結合的研究等等。
實質
學術界對會計的認識可概括為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認為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一種認為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會計是一種管理活動,“會計是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通過收集、處理和利用經濟信息,對經濟活動進行組織、控制、調節和指導,促使人們權衡利弊、比較得失、講求效益的一種管理活動”。價值運動是會計管理的對象,價值增值是會計管理的目標。因此,會計也可以稱為會計管理,相應地,價值鏈會計就是價值鏈會計管理,或稱基於價值鏈的會計管理。價值鏈會計並非會計學的分支學科,它是傳統會計管理在價值鏈理論下的延伸。價值鏈會計與傳統會計管理的區別在於,傳統會計管理的對象是單個企業的價值運動,而價值鏈會計管理的對象是價值鏈的價值運動。價值鏈的概念是由波特於1985年在其《競爭優勢》一書中最先提出的。波特將企業的價值活動分為五種基本活動和四種輔助活動,五種基本活動分別是內部後勤、生產作業、外部後勤、市場和銷售以及服務;四種輔助活動分別為採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以及企業基礎設施。基於這些價值活動,波特建立了企業內部價值鏈。事實上,波特的企業內部價值鏈理論在會計中已有套用,例如作業管理。
美國作業成本科技公司及美國供應鏈局曾聯合對何謂價值鏈進行了界定:價值鏈是一種高層次的物流模式,由原材料作為投入資產開始,直至原料通過不同過程售予顧客為止,當中作出的所有增值活動都可作為價值鏈的組成部分。這個定義就將價值鏈的範疇從核心企業內部向前延伸到了供應商,向後延伸到了分銷商、服務商和客戶,價值鏈不僅是一種物流模式,它同時還應重視信息流和資金流在物流運作上的流轉過程。
特徵
價值鏈會計是以價值鏈整體增值為目標的管理活動,在某些方面與傳統會計管理有所不同。價值鏈會計的主要特徵有:1、價值鏈會計管理實施的範圍是價值鏈,而不是單個企業
如前所述,在何謂價值鏈這一問題上,具有不同的看法。波特並沒有直接給出價值鏈的定義,但是他通過將企業的價值活動分為五種基本活動和四種輔助活動,闡述了企業價值鏈的構成,因此波特的價值鏈是狹義的,其目的是研究核心企業的價值增值問題。美國作業成本科技公司和美國供應鏈局對價值鏈的定義將價值鏈的範圍向前、後進行了延伸,使其涵蓋了核心企業、供應商、分銷商、服務商和客戶,從而形成了價值鏈聯盟,相對於波特的價值鏈其內容更加廣泛,這也是現代意義上的價值鏈。價值鏈會計管理的範圍正是這樣的價值鏈,它超越了單個企業的界限。
需要注意的是,價值鏈實質上是一個虛擬的聯盟。價值鏈是在生產環節、流通環節和消費環節之間建立起的一個業務相關的動態企業聯盟,這一動態聯盟的目的就是實現聯盟中各企業的資源共享,實現產品的及時生產、及時配送和及時交付,最快地完成資本循環,並獲得最多的價值鏈增值。
2、價值鏈會計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價值鏈的價值增值
在價值鏈上傳遞的除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之外,更根本的是增值流。美國作業成本科技公司和美國供應鏈局對價值鏈的定義也指出,價值鏈的組成部分必須是增值活動。從根本上講,客戶購買的是商品或服務所帶來的價值。各種物料從採購到製造到分銷,也是一個不斷增加其市場價值或附加價值的過程。價值鏈上每一環節增值與否、增值多少都會成為影響價值鏈競爭力的關鍵。所以要增加價值鏈的競爭力,就要求消除一切無效勞動,在價值鏈上每一環節作到價值增值,這也是價值鏈會計管理的根本目標。波特的價值鏈理論在於如何實現核心企業的價值增值,價值鏈將上、下游企業與核心企業整合成一個企業聯盟,組成了一個動態的、虛擬的網路,真正能做到降低企業的采購成本、物流成本和信息取得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和市場占有率,在整個價值鏈的每一環節實現最合理的增值。
3、價值鏈會計管理的有效實施有賴於價值鏈各方的同力協作
價值鏈是由多個企業所組成的企業聯盟,因此鏈上的任何一個企業的決策都會影響其他企業的決策,一個企業的採購計畫、生產計畫和庫存最佳化控制等不但要考慮本身的業務流程和所擁有的資源,更要從價值鏈整體出發,進行全面的最佳化和控制。因此,要實現價值鏈整體的增值,就需要價值鏈上的各方能夠消除企業界限,實現協同工作。在著眼於單個企業利益的舊的管理模式下,在核心企業與供應商、分銷商之間起作用的是贏——輸觀念,雙方都想從對方索取更多的利益。而價值鏈會計管理的任務之一就是使核心企業與其他各方的關係真正從交易型轉向夥伴型,使企業的經營目標從單贏走向雙贏,並最終實現多贏。
4、價值鏈會計管理具有信息化、電子化的特點
現代信息技術和網路技術是價值鏈賴以存在的技術基礎。價值鏈不僅要傳遞物流、資金流,同時也要傳遞信息流。現代社會經濟中的競爭,已經從單個企業與單個企業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價值鏈與價值鏈之間的競爭。價值鏈上的各方要想在競爭中取得成功,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實現信息的共享與集成,分銷商、服務商與核心企業要充分了解用戶的需求,並及時與供應商在經營上進行協調,真正做到價值鏈上的各環節都以顧客的需求作為組織生產和安排庫存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價值鏈的整體增值並使其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為使價值鏈上的各方能及時根據最終客戶的需求合理安排物流,必須依賴於電子信息技術。此外,實時的信息交換還可以節約大量的信息儲存和傳遞成本。因此,電子信息技術不僅僅是價值鏈會計管理的工具,更是價值鏈會計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論突破
1、突破了原有會計主體概念的束縛——將會計管理的範圍由單一企業擴大到價值鏈。會計主體理論是會計的一個基本理論,會計主體用以界定會計管理的對象範圍。原有的會計理論一般認為會計主體只能是某一特定單位,它可以是一個法律實體,也可以是一個非法律實體。但價值鏈會計所管理的範圍已不僅僅是單一的企業,而變成了由多個企業所組成的價值鏈,那么,一個價值鏈能否作為一個企業主體呢?只有對這一問題作出肯定的回答,價值鏈會計才能成立,換句話說,只有價值鏈能夠作為會計主體,我們才能對價值鏈會計管理的內容和方法進行系統研究。將價值鏈作為會計主體是可行的,因為在已有的會計實踐中,就存在有會計主體不是單一企業的情況,比如在編制合併會計報表時,作為編制主體的就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一個由多個企業所組成的企業集團。2、突破了原有成本管理的範圍——要求將股權資本成本納入管理的範圍。價值鏈會計管理的目標是實現價值鏈的整體增值,而對價值增值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利潤增加的多少是衡量價值增值大小的尺度;有人認為股價的高低是衡量價值增值大小的尺度;還有人認為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大小是衡量價值增值大小的尺度,等等,莫衷一是。我們認為,只有對價值鏈上的所有收入和成本進行全面分析後,才有可能對價值鏈增值的大小作出準確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