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拼音:tóng zhuàng
簡體部首:亻 部首筆畫:2 總筆畫:14
繁體部首:人 部首筆畫:2 總筆畫:14
五筆86:WUJF
五筆98:WUJF
UniCode:U+50EE
規範漢字編號:5755所屬詩韻韻部:上平聲 一東(王力《詩詞格律》附錄一 詩韻舉要)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亻童
漢字部件分解: 亻立里
筆順編號: 32414312511211
筆順讀寫: 撇豎捺橫捺撇橫豎折橫橫豎橫橫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徒紅切《集韻》《韻會》徒東切,音同。《說文》未冠也。
又《前漢·衞靑傳注》僮者,婢妾之總稱。《史記·貨殖傳》卓王孫家僮八百人。《前漢·張安世傳》僮七百人,皆有手技。《玉篇》僮幼迷荒者。《詩·鄭風》狂僮之狂也且。《傳》狂行僮昏所化也。《廣雅》僮,痴也。今為童。
又無知貌。《揚子·太玄經》物僮然未有知。
又竦敬貌。《詩·召南》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徐,僮,取慮三縣名,屬臨淮郡。
又姓。漢交趾刺史僮尹。《鄭樵·族略》卽童姓。或從人,以別其族。 《韻會》《說文》童,孥也。僮,幼也。今以僮幼字作童,童僕字作僮,相承失也。
文字釋義
基本字義
僮 tóng
封建時代受奴役的未成年人:書僮。僮僕。
古同“童”。
僮 zhuàng
〔僮族〕中國少數民族,今改作“壯族”。
詳細解釋
僮 tóng 〈名〉
形聲。從人,童聲。本義:未成年的人
同本義 [young]
僮,未冠也。——《說文》。按:“十九以下,八歲以上也。”
僮子備官,而未之聞邪。——《國語·魯語》
為兩郎僮。——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孰若為一郎僮耶。
與其殺是僮。
不當為僮。
又如:僮子(童子。指未成年的人);僮女(童女,少女);僮男(童男,少年);僮兒(男孩);僮謠(即童謠)
奴婢 [servant]
而卓王孫家僮數百人。——《史記·司馬相如傳》
今民賣僮者。——《漢書·賈誼傳》
又如:僮使(奴婢);僮奴(奴僕);僮史(仆隸);僮役(僕役);僮牧(猶僮僕);僮指(稱僮僕,奴婢);僮客(奴僕);僮娃(指童婢)
僮
tóng
〈形〉
無知 [ignorant]
僮昏不可使謀。——《國語·晉語》
又如:僮昏(昏憒無知。亦指昏憒無知的人);僮蒙(昏昧不明事理)
低賤 [humble]。如:僮婦(泛稱平民婦女);僮夫(猶言匹夫。指平民男子);僮訟(指民事訴訟)
僮奴
tóngnú
[houseboy;manservant;servant;slave] 僮僕,奴僕。
宗族僮奴百許人。——明·高啟《書博雞者事》
僮僕
tóngpú
[houseboy;manservant;servant] 僕人
僮僕歡迎。——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僮僕亦奔散無留者。——清·張廷玉《明史》
風光不與四時同。——宋·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僮
zhuàng
<名>
“ 僮”或“撞”。這—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史書。 《 宋史》中還有稱蠻而不稱僮。該書《蠻夷傳》撫水州條中說“廣西所部二十五郡,三方臨溪洞:與蠻、僮、黎、蛋雜處”....再如稱“鑄銅為大鼓”的蠻,與儂智高同族的蠻,都是專指壯族。朱輔《溪蠻叢笑說: “五溪蠻種類有五:曰苗、曰俚、曰瑤、曰僮、曰仡佬”。《宋史·李曾伯列傳》載:“淳檢間,宜州丁壯有:土丁、民丁、保丁、義丁、效丁、撞丁,共九千餘人,而撞丁可用”。.................
清人李紱修的《廣西通志》說:“撞者撞也,粵之頑民,性喜攻擊撞突,故曰撞”。說這些人行為撞突,所以稱為僮人。在宋史籍文獻中,也還保存著“僚”這個族名,僮與僚常碰見。到了明、清時代、俚僚、蠻、土人、俍等等名稱完全統一在“僮”這個族名中。《明史·廣西土司傳》說:“廣西僮居多,盤萬嶺之中,當三江之險,六十三山倚以巢穴,三十六源踞其腹心,其散布於桂林、柳州、慶遠、平樂諸郡縣者,所在蔓衍,而田州、泗城之民,種類滋繁,莫可枚舉”。這是把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歸納為“僮”“瑤”兩類,至於他們的族屬淵源,顧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明確指出:“徭乃荊蠻,僮則舊越人也”。顯見壯是甌駱的後裔之一。
1949年後,經過民族識別,廣西、雲南、廣東等省區所有自稱“布妥”、“布儂”、“布衣“、“布越”、“布雒”、“布托”、“布僮”等等的稱謂,統一稱為僮族。由於讀音不一致,“僮”字含義也不夠清楚,一九六五年遵照周總理的倡議,把僮族的“僮”改為“壯”,“僮族”一律改為“壯族”。”(參見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常用詞組
·嬖僮 ·僰僮 ·孱僮 ·道僮 ·乾僮 ·歌 僮 ·官僮 ·館僮 ·家僮 ·結僮 ·課僮 ·隸僮 ·鱗僮 ·籠僮 ·馬僮 ·蠻僮 ·盲僮跛豎 ·匹夫僮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