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貴族在古希臘語中意為賢人、大德。那些富裕尊貴但道德低下者,古希臘人並不稱之為貴族,而是稱之為寡頭。貴族與寡頭之別就在於:前者維護社會正義,而後者只謀一己私利。中國歷史上有很短的一段貴族時期,就是周朝的封建時代。作為貴族精神的一個典型範例就是:武王滅掉商紂,並沒有斬草除根,而是把紂王的兒子分封在殷以續其祀。
萌芽於東漢中期,亡覆於唐朝末年的士族政治,也有貴族的影子。唐時“五姓七家”、“關中四姓”都是權力體系下的利益集團,富貴中已經流失了很多貴族精神。從漢朝開始,皇權進一步集中,那些封侯稱王的功臣,在傳統文化體系中更適於被稱為豪強士紳。後來形成的以姓氏為基礎的世家概念,則與貴族精神漸行漸遠,不過是在皇權的光輝下尋覓功名的寄身依附而已。
21世紀以來的某些所謂的貴族,其實和貴族精神八竿子打不著。從平民到暴發很容易,從富裕到貴族則遠非一日之功。很多宣稱富貴者,其生活內容和精神內涵並沒有脫離“我要當了皇帝,天天吃豬肉燉粉條”的層次。
當今的社會,到處都在聲嘶力竭地叫賣貴族,貴族學校、貴族府邸、貴族會館之類的概念經由商業渠道輕狂地滿天飛舞,這恰恰說明這是一個最真實的偽貴族時代。
特徵
1、出身不貴族,心態很貴族。
2、某些富人繼承了一種比較性慾求的人性劣根,你背馬包,我就戴名表,你開勞斯萊斯,我就開飛機,你住別墅,我就要搞莊園。逞奢鬥富,財富成為炫耀的面具。所以不難發現很多富人粗鄙囂張得極不著調。沒有貴族精神的涵養,被財富給薰陶出的只能是暴發氣味,只知道用錢。
本質
人們把“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理解為物質優渥後的心理優越感,社會主流觀念還是依靠金錢規模來衡量人的價值噸位,人們趨之若鶩的成功終點僅僅是財富多寡。今人在實用主義文化薰染下的財富目標不過是放縱感官娛樂。有了錢,喝豆漿,買兩碗,喝一碗,潑一碗,現在的財富本質基本沒有脫離這個版本的範疇。
淺薄者炫財鬥富,尋求感官刺激,稍有層次的或者去找個高山爬一爬,回頭攫取利益照樣穩準狠。他們的獨立人格只在自己的王國里發揮,他們的責任擔當只對自己人有效。私人利益永遠是他們的責任主角。
評論
經濟、制度和觀念是社會結構的三個子系統,三者彼此協調、相互支持才能造就正常的社會規制。發展30年,經濟子系統發生了重大變化而制度和觀念基本上仍是舊的。
當下社會應該少點長袖善舞的“偽貴族”,先把貴族精神的靶向對準,再慢慢涵養。真正的富豪,是那些接近貴族精神的財富創造者,而非那些喝人奶、公然消費美色的放蕩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