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擁有著精良裝備和良好訓練的波耶貴族們,結合了西方騎兵的威力和東方騎兵的速度。歐洲人可能會將他們稱作為“封建主義的遺骸”,但沒人敢當著他們的面這么說!波耶貴族是10-18世紀的俄羅斯的世襲封建精英階層,是沙皇統治下的臣民中最高的一等。他們不僅地位尊崇,更是手握大權。然而,1682年門閥制度(當時的封建世襲體系)的廢除,嚴重動搖了波耶貴族的權力基礎。而波耶制度也最終在18世紀初被彼得大帝廢除。
歷史沿革
早期的波耶貴族
在10世紀,像西歐的封建制度一樣,羅斯的大公們開始分封親信到地方任職。大公們給這些親信地方自治權、兵權,他們掌握自己的土地、農奴和城鎮/城堡,他們必須聽從大公們的號令,在大公御駕親征時,他們須帶兵隨同。
伊凡雷帝加冕稱沙皇后,對波耶貴族實施了嚴厲的打壓。具體表現為:1565年建立了沙皇特轄地區化,即把全國分為兩個大區:普通區,主要為邊遠落後地區,歸貴族領主管理;特轄區,主要是俄國心臟地帶的領土組成,由沙皇任命的特轄軍統治。波耶貴族的實力遭到巨大打擊,許多波耶貴族被從特轄區趕到了普通區,大大削弱了力量。伊凡雷帝打破了封建政體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而以前的大公權力很小,受領主們很多限制。伊凡四世消除了封建政體,建立沙皇專制政體,打擊地方割據勢力,統一俄羅斯,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沙俄。
大空位期時的波耶貴族
1591年,俄羅斯沙皇費多爾·伊萬諾維奇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季米特里被鮑里斯·戈東諾夫秘密殺害。1604年,一個自稱是季米特里的人出現,並且得到了波蘭國王西吉斯蒙德三世的支持。1605年,戈東諾夫的兒子費多爾二世被殺,季米特里即位,史稱“偽沙皇季米特里”或“偽季米特里”。
由於採取親波蘭的政策,偽季米特里觸怒了波耶貴族們。在大波耶瓦西里·舒伊斯基的率領下,季米特里被殺,舒伊斯基即位,號稱瓦西里四世(1606—1610)。
1607年,另一個偽季米特里出現了,再次得到波蘭的支持。1610年,波蘭軍隊攻占莫斯科,舒伊斯基被殺。這一次,西吉斯蒙德想讓自己的兒子弗瓦迪斯拉夫繼承俄羅斯皇位,後來又改變主意想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但是波蘭入侵者在1612年被波耶貴族們召集大軍驅逐。
1613年,波耶貴族們召開全俄羅斯縉紳會議,宣布立17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沙皇。留里克王朝結束,羅曼諾夫王朝開始。
羅曼諾夫王朝的波耶貴族
1619年,米哈伊爾的父親,菲拉列特大牧首被波蘭釋放,回到了俄羅斯。米哈伊爾下詔規定,大牧首菲拉列特享有與沙皇同等的待遇,菲拉列特的命令等同於沙皇詔書,大牧首成為實際上的太上皇。此後,菲拉列特大牧首逐漸掌握了實權,以鐵腕手段開始對俄羅斯實行統治。最終菲拉列特大牧首將波耶貴族實力排擠出了決策中心。也就在這個時候,俄羅斯才在實際上結束了自伊凡雷帝之後開始的“混亂時代”。
1633年,菲拉列特大牧首病逝。沙俄朝中的波耶貴族們捲土重來,再度掌握了實際權力。米哈伊爾沙皇並未對此進行抗爭,而是以息事寧人的超然態度,將手中的權力拱手讓出。其實米哈伊爾既沒有經驗,也沒有能力治理國家。他本人性格軟弱,沒有獨立人格,對母親和身邊近臣的話言聽計從,根本不具備一個統治者所應有的意志力。這樣儘管米哈伊爾名義上是沙皇,但實際上大權被掌握在朝中的波耶們的手中。
1682年,彼得大帝宣布廢除門閥制度,因為波耶貴族阻擋了彼得大帝改革的步伐。這是繼伊凡雷帝以來,波耶貴族受到的最沉重的打擊。門閥制度的廢除,為波耶貴族敲響了喪鐘。18世紀初,波耶制度被彼得大帝正式下令廢除。至此,影響俄羅斯八個世紀的波耶貴族走下了歷史舞台。
歷史評價
波耶貴族的出現與沒落,是俄羅斯歷史的縮影。這些封建貴族影響了俄羅斯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是歐洲封建制度在俄羅斯的體現。在十八世紀後,歐洲大部分國家已經過渡到了中央集權制狀態下,封建制度很明顯不適應俄國的發展了,所以他們的消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