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668畝(其中:水田1995畝,旱地673畝),人均耕地0.76畝,主要種植烤菸、水稻、玉米、蠶豆等作物;擁有林地6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主要種植桃、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71畝,其中養殖面積160.5畝;草地53畝;其他面積4286畝。
基礎設施
到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二個自然村通路燈。全村有3個小組通自來水,有2個小組飲用井水,有2個小組還存在飲水困難(占農戶總數的30%)。有5個自然村通電,有313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78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34.86%和86.97%);安裝固定電話和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9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40戶(分別占總數的88.2%和49%)。
該村到小街鎮道路為4公里的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74輛,拖拉機30輛,機車129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95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95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7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15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4戶;全村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7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3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7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到2010年底,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330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31萬元,占總收入的34.23%;畜牧業收入358萬元,占總收入的10.8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580頭);漁業收入43萬元,占總收入的1.3%;第二、三產業收入1400萬元,占總收入的42.37%;其他收入372萬元,占總收入的11.26%。農民人均純收入3193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82人(占勞動力的14%)。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第三產業等,主要銷售往雲南省。
到2010年底,二、三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9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8.01%。該村正在發展蔬菜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擁有企業8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3個。
人口衛生
到2010年底,該村有農戶898戶,共有鄉村人口3554人,其中男性1775人,女性1779人。其中農業人口3527人,勞動力2149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彝族3人,其他民族2人。
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7人,占人口總數的1.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406人,參合率96.57%。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面積為8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4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494戶,占農戶總數的55.26%。
文化教育
到2010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669平方米,擁有教師16人,在校學生308人,距離小街鎮第二中學0.8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97人,其中小學生308人,中學生89人。
基層組織
到2010年底,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8個黨支部,共有黨員91人,其中男黨員75人、女黨員16人。該村黨總支部2003年被鎮黨委評為五個好總支部。
村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大保旺、小保旺、新村、納足、鋪甸心等8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8個,共有團員166人。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村務、重大事務、財務。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9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759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114.6萬元,有固定資產170.3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59.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黑板報方式公開財務。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集體經濟困難,民眾科學意識差,基礎設施不健全,特色品種不多;文化基礎設施、公益建設沒有資金。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解決個別小組人畜飲水問題,修建公廁、垃圾池;建設娛樂茶場所,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引進外資,發展特色農業,建立蔬菜基地,發展第二、三產業,鞏固壯大現有企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