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邦

佤邦

佤邦,正式的名稱是撣邦第二特區,是緬甸的一個地方分區,屬於撣邦的一部份,位於撣邦的東部,首府是邦康市。佤邦有人口約55.8萬人。佤邦位於緬甸、泰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邊境,在佤邦宣布全面禁毒後,與中國雲南省積極開展商貿關係。佤邦的主要民族組成是佤族,與中國雲南省的佤族人民同源,主要語言是佤語。佤邦大多數人都是泛靈論信仰者,亦有小部份人口改信基督教或佛教。

基本信息

地理

佤邦地圖佤邦地圖

佤邦,是緬甸撣邦第二特區。處於世人所稱的“金三角”腹地,是毗鄰中國泰國寮國的一個自治特區,由南北兩塊地盤組成。

北部地區

北部地區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位於緬甸東北部,是十五年前緬共“解放區”的主體地區,約在北緯22度至23度,東經98度100度之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市耿馬縣滄源縣思茅市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接壤。與中國的邊界線近500公里。山地占98%,人口約35萬,佤族占70%,其它有拉祜、撣、克欽、漢、愛尼、緬、老棉、回、恩、傈僳等15個民族。部分地區佤族占95%左右。

南部地區

南部地區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南部地區位於緬甸的東南部,與泰國寮國接壤,邊界線從大其力以西至賓隆以南約500多公里,人口約25萬,有撣、佤及其它民族。

南北兩塊土地並沒有相連在一起,而是隔著一大片緬甸政府控制區,從北部到南部,得穿過大約400百公里的政府控制區。

1989年,當地將領脫離緬共,成為一個事實上獨立的自治區,其首府位於邦康。佤邦大多數人都是泛靈論信仰者,亦有小部分人口改信基督教佛教

特點

金三角金三角

佤邦不是。邦乃緬甸邦聯的一級行政機構,法律上的權利甚至高於省(即有自治之意),按緬甸政府的說法,佤邦的名字是“撣邦第二特區”。

佤邦地區領導人,聯軍總司令鮑友祥脫離緬甸共產黨,並成立緬甸國家團結黨,欲脫離緬甸政府謀求獨立,1993年,緬政府允許佤邦在交出武裝的情況下成立一個特別自治區,鮑友祥未同意,自稱佤邦。

該地區和“金三角”其它地區一樣,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極其惡劣,大部分屬於高寒山區,巒高箐深,山多水乏,土地貧瘠寡薄。豹子、野豬、毒蛇等常常竄入村寨傷害人畜。一年不分四季,而分旱、雨兩季。山民世代刀耕火種,到1989年時,人均口糧才有160斤。

佤邦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是緬甸乃至東南亞最大的民族地方武裝佤邦聯合軍的控制區,是如今 “金三角”地區最大的罌粟鴉片冰毒海洛因的產銷地。僅海洛因的年產量就在130噸左右,那裡生產並流向全世界的毒品占整個“金三角”地區毒品總量的60%。因此被美國人視為金三角地區實力最強大的販毒武裝,並將他們列為地區恐怖主義組織。

官方語言

因為佤族民族的語言不統一,所以佤邦地區在和平之後交流成為問題。於是該地區民眾約定俗成的將中國話(雲南話)定為佤邦的官方語言和通行語言。

歷史

佤邦 割據勢力佤邦 割據勢力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前佤邦時期

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几十個部落(佤語叫“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外來武裝勢力的干預,佤邦境內出現了布來吳、岩帥、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這些武裝組織和部落之間互相殘殺械鬥,戰亂不斷,民不聊生。

緬共時期

(1967—1989年)

在部落混戰、各族民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必須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
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民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於是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遊擊隊。

1969年3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覆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民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

1972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

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

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和平建設時期

(1989-)

1989年4月17日,鮑有祥的部隊宣布脫離緬甸共產黨,組建了佤邦聯合黨、佤邦聯合軍。同年5月18日和政府對話,達成停戰協定。

1996年,佤邦聯合軍戰勝坤沙集團以後,控制了原屬於坤沙的位於泰緬邊境的一片區域,成為緬甸最大的少數民族武裝集團。

基本政策路線

根據佤邦幾十年戰爭造成的災難的狀況及世界上由對抗轉為對話,戰爭趨於和平的形勢,佤邦聯合黨中央制定了“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爭取民族區域自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策略路線。
在經濟建設和商貿活動中,佤邦制定了“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的對外開放政策。
根據佤邦多民族聚居的實際,制定了“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佤邦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各民族一律平等,團結和睦,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的民族政策。制定了“在不分裂國家,不分裂佤邦,不分裂民族,不乾與政權的前提下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制定了“團結和睦,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對外關係政策。

政府

佤邦政府 佤邦政府

根據經濟建設發展形勢的需要,於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組建了佤邦政府。它擔負著對內部政權事務的領導和對外的政務聯繫的任務。
名譽主席:趙尼來
主 席:鮑有祥
副 主 席:李自如、趙明、肖明亮
邦務委員有:布來康、岩倫、趙文光、鮑有義、三木魯、趙忠丹、張月祥、陳龍生、趙三里、崩丁、李祖烈、亞庫。

首府

邦康是佤邦中央政府的首府,出入口都有弓圓型的五星門,人口約有2萬。大部分店鋪都標有中文,出售的大部分是中國貨,市面流通的也主要是人民幣

對外關係

在佤邦處境十分困難的時候,中國雲南邊境地區的政府和人民給了佤邦很大的同情和支持,幫助佤邦度過了難關。十年來佤邦與中國雲南邊境地區政府和人民來往密切,外事活動頻繁,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配合。在發展替代經濟和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鬥爭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佤邦同時和雲南昆明及中國沿海的省區及中國首都北京的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係也得到了發展。
佤邦政府鮑有祥主席多次強調:“搞好和中國的關係是佤邦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佤邦政府決心為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繁榮友好的中緬邊界環境不斷作出努力。
與其他兄弟和平組織,佤邦始終堅持“團結和睦,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保持和發展友好的關係。

民族宗教

宗教宗教

佤邦是多種民族雜居的地區,這裡居住著佤、拉祜、撣、克欽、漢、愛尼、僳傈、苗、布朗、回、本、崩龍、阿克、緬、克倫、老棉等十六種民族。其中,佤族占70%左右,其次是拉祜族和撣族。

佤邦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神教等。

文教

長期的封建部落統治,人民民眾食不飽腹,衣不蔽體。群盲、愚昧、貧窮、落後是佤邦突出的特點。緬共進入佤邦,雖消滅了部落,實現了統一,但忙於戰爭,文化教育未受重視。

1989年實現和平以來,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民眾求知慾望不斷提高,加之佤邦對文教工作的重視,提出“十年內,縣有中學、區有國小”的規劃,並於一九九三年五月十七日到二十四日,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先後召開了兩次全邦文教工作會議。為佤邦文教工作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截至1999年,全邦已有中學5所,有國小240多所,(其中政府來幫辦的學校20所)在校學生已有15000多名,和一九八九年相比學校增加了120%,學生增加了300%。
為了更快地培養經濟建設人才,佤邦政府決定建立一所公費學校,作佤邦培育人才的中心。一九九五年,定名為振興學校。經一年半的艱苦籌建,一九九七年三月正式開學。建校費500萬元人民幣。有350名各族學生在校公費就讀,教職員工30名,每年財政部撥出130餘萬元解決學生的吃、穿費用及教師工資,該校將向職業中專和大專方向發展。

衛生

六十年代以前,佤邦沒有醫院,沒有醫生。民眾有病,只寄託於鬼神或把鴉片當成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藥來吸食。緬共時期,醫療保健,只顧及前線,服務於戰爭,顧及不了地方和百姓,一九八九年,全邦只有4所地方醫院,衛生所8個,醫務人員150餘名,十年和平建設中,衛生保健工作有了發展,各縣(特區)都有了人民醫院,大部分區有了衛生所,聯邦政府幫建了8所醫院,派來了50多名醫務人員。各縣、特區,通過考核,批准私人開辦診所,方便了民眾,加強了醫療保健能力。截至1999年,佤邦共有醫院31所,衛生所44所,私人診所32所,醫療隊8個,比八九年醫院(衛生所)增加7.66倍,醫務人員增加3.93倍。

交通建設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佤邦只有一條從戶板到勐冒的臨時公路,且長年失修。整個佤邦交通十分閉塞。

和平建設十年來,交通建設被列為第一、第二個五年計畫的主要項目,已修築通車毛路3000公里,其中交通幹線的730公里,已鋪和正在鋪設彈石路面,90%以上的區已修通公路。
在交通建設中,還修造了造價50萬元人民幣以上賀島勐康哈中龍跨南板等13座大橋,共修大小橋19座,其中聯邦政府撥款修建的有7座。

能源建設

能源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是解放生產力、發展工業、農業、加工業的重要基礎。1989年以前,佤邦只有一個70個千瓦的水力發電站。和平建設第二個五年計畫中,佤邦政府為解決經濟發展中急需的動力問題,決定從1996年起,在佤邦建造四個水力發電站。這些電站是:
1、松普電站:裝機容量7500千瓦,位於邦康市以西29公里的南板河;
2、榮齋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位於勐冒(新地方)以東29公里的榮齋河;
3、康達電站:裝機容量1200千瓦,位於南登以南5公里的南達河;
4、昆馬電站:裝機容量800千瓦,位於昆馬以西3公里的南瑪河。
四座電站均於一九九九年四月以前通電啟用。四座電站的建成,為佤邦的建設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動力基礎。

財政

1990年度財政收入1000萬元,支出900多萬元,略有盈餘。九一年以後,收入逐年增加,收支平衡,並有一定積累。一九九八年同一九九O年相比,財政收支增加了近八倍,財政收入來源是:
1、 聯邦政府撥款占20%
2、 民間捐款占12%
3、 商貿收入占18%
4、 稅收占20%
5、 入股紅利占19%
6、 礦產占10%
7、 旅遊業占1%  

商貿

為了解決建設資金,必須跳出佤邦尋找財源,經向聯邦政府申報,同意佤邦在緬甸大中城市開展商貿活動。為便於領導和管理,於1990年12月在臘戍成立了“佤邦綜合開發貿易總公司”。並先後在仰光瓦城棟枝、景棟、大其力木姐等城鎮組建了分公司,後來向聯邦政府提出開採珠寶玉石的申請,得到了批准,先後在孟休、帕乾、抹谷等組織開採寶石、玉石。為廣開渠道,多路經營,十年來先後組建了宏邦公司、一星公司、德康公司、康隆有限公司、康祥珠寶公司、999公司、飛亞公司、佤油麻公司、思茅金鳳大酒店、邦康自來水公司、康樂有限公司、佤邦銀行、恆源菸草工業製造公司、當陽紅磚廠、木姐自來水公司等商貿金融單位。從事商貿的已有5000多名幹部職工。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從不會經商到學會經商,從不會管理到學會管理。在發展過程中付出了很大代價,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現在全面的商貿網路初步形成。這些商貿單位的組建,使佤邦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為佤邦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農業

佤邦從事農業的人口占90%以上。由於地處高寒山區,山多壩少,加之生產技術原始、落後,糧食生產還不能滿足所需。一九八九年,人均口糧160斤,只能維持3—4個月口糧,其餘靠向外地購買,每年要向外地購2000多萬斤糧食。1998年人均口糧已提高到280斤,能解決8—10個月的口糧,每年還需向外地購買1000多萬斤糧食。
為了解決民眾溫飽問題,佤邦政府決定在第三個五年計畫(1999年—2003年)中把發展農業作為重點項目實施。為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於一九九八年二月組建了“農林水利部”。委任聯合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趙文光同志任部長。並盡力爭取國際禁毒組織、聯邦政府的援助和配合,決定在勐戛、王冷、納番三個地方開發糧食基地。現國際禁毒組織預算投入資金1500萬美元,聯邦政府投入緬幣2600萬文,佤邦政府已撥出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三個糧食基地的開發資金。力爭第三個五年計畫結束時全佤邦基本達到糧食自給。

礦業

佤邦礦藏豐富,但尚未得到普查。佤邦政府計畫在第三個五年計畫中發展2—3個重點礦廠,作為佤邦礦業開發的龍頭,使之成為佤邦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及全面禁種禁毒事業的堅實基礎。

城鎮建設

佤邦在緬共時期,只有邦康的緬共廣播電台,東北軍區總部有幾間磚木結構的瓦房,建築面積約2000㎡,全邦沒有一條像樣的街道。和平建設十年來,城鎮建設發展迅速,邦康已建成初具規模的城鎮,為迎接十年大慶,1998年對全鎮重新進行規劃,擴寬了街道,鋪設了地下水溝,安裝了自來水管,架設規範化的能源線路。還修建了運動場、大禮堂。南鄧、勐冒、昆馬、王冷、勐波、賀島、勐片等地也建了不少樓房,全邦建築面積約100㎡,是89年的500倍,集貿市場、街道路面,逐年規範,市容正在改觀。

菸農移民

佤邦軍矯勇尚戰,特別適應於在山地叢林作戰。佤邦軍矯勇善戰,特別適應於在山地叢林作戰。

1949年以前,金三角鴉片產量只有37噸,2002年2月27日,聯合國禁毒署年度報告稱:2001年,緬甸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鴉片生產國,占全球鴉片產量60%左右。占金三角總產量80%的佤邦,又成為其中之重。佤邦總司令鮑有祥擔保,在2005年6月以前禁絕毒源。
佤邦的罌粟主要產區在北部,這裡也是佤邦最貧窮的地方。從1999年開始,佤邦實施了大規模的5年移民計畫,從北佤搬遷10萬菸農到南佤,希望到2005年能夠禁絕毒源。
移民計畫是在緬甸政府的默許下實施的。村民步行到城鎮,多面手乘佤邦政府專門卡車南行。每人出發前領到200元人民幣補貼,以及一些農具,並且每月按時供應40斤大米。

毒品交易

佤邦軍服上竟有“龍”的圖騰佤邦軍服上竟有“龍”的圖騰

在2005年佤邦正式放棄毒品種植以前,佤邦聯合軍(United Wa State Army,縮寫作UWSA)是全球最大的毒品交易機構,佔全球海洛因交易的99%。

佤邦種植罌粟的歷史早在英國殖民緬甸時已開始,當時主要是從罌粟提煉成鴉片,並出口到清朝;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從罌粟提煉海洛因變成了佤邦的主要出口。

禁毒工作

緬甸自從1885年淪為英帝國的殖民地以後,鴉片(罌粟)就被傳入緬甸。佤邦屬撣邦高原,山多平壩少,地理、氣候、土質適合於罌粟種植。一百多年來,人民民眾以種植罌粟為主要經濟來源。民眾不了解其毒害性,只為了用鴉片換取糧食、衣物、鹽巴等生活用品,維持最低的生活。加之過去佤邦處於原始部落社會,文化、科學、交通十分落後,鴉片成了民眾包治百病的藥物,不少百姓因而染上吸鴉片的惡習,佤邦的毒品種植和吸毒、販毒,有著深遠的歷史的社會的背景。1989年,佤邦脫離緬共後,聯合黨中央就意識到毒品種植的危害性和禁毒工作的艱巨性,決心把禁毒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歷史使命來完成。
一九九O年八月二十六日,佤邦發布了《佤邦對禁種根除大煙的策略與措施》檔案;一九九一年六月十一日,頒布了《禁毒通令》;一九九二年二月一日,趙尼來總書記代表佤邦,主持了有國際禁毒組織和聯邦政府參加的在雲線斬除鴉片幼苗3000多畝的活動;同年六月二日,又在勐冒縣納威區燒毀了價值9000多萬美元的毒品加工廠;一九九四年三月八日,景棟戰略指揮官吳覺溫帶領中、日、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十一個國家的大使、武官到永定、賀島參加燒毀了兩個毒品加工廠;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四日,作出了《關於加強佤邦地區毒品管理的若干決定》,組建了毒品管制委員會;1995年5月17日,佤邦政府作出了《關於在佤邦的部分地區實現三年無毒區的行動計畫》;為進一步落實禁種禁毒計畫,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成立了團級單位的稽查大隊。
縣、特區成立了稽查中隊、小隊;一九九六年十二月,聯合黨中央向全黨全軍全民做出了《公元二00五年全佤邦實現無毒地區》的決定。
經過努力,佤邦種植面積及毒品產量正在逐年減少:
1990年種植面積約10000英畝,產量約60000公斤。
1994年種植面積約8000英畝,產量約48000公斤。
1997年種植面積約5000英畝,產量約30000公斤。
為了實現徹底禁毒的目標,特別是第二個五年計畫(1994年)以來,鼓勵和發動單位和個人試種經濟作物,加大了替代作物的投資,取得較好的成績。在邦康地區,炮團、獨立團、418師、邦康特區、萬蚌農場等單位和個人,已種植橡膠、咖啡、果樹萬餘畝;南鄧特區、勐冒縣、龍潭特區、勐波縣等單位,發動民眾,因地制宜,種植橡膠、茶葉、荔枝、芒果、杉木等經濟作物已達5萬餘畝。南面地區,氣候溫熱,土質肥沃,171軍區已種植柚木80多萬株。開發了兩個龍眼基地,已種下龍眼樹苗5000多畝。
佤邦的禁種禁毒工作是一項艱苦而長期的工作,不容樂觀。由於境內外少數謀取高額利潤的製毒販毒分子,變換各種手法,或明或暗地與佤邦禁毒方針相對抗,對這些抗拒勢力打擊不力,國際援助兌現遲緩,佤邦的禁毒阻力還很大。部分已禁種的地區出現反覆,民眾外流現象也隨之突出,他們遷往外地繼續種植毒品……但佤邦政府禁毒決心已定,只要全黨全軍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加上國際禁毒組織和聯邦政府的援助配合,佤邦的禁毒大業一定會取得全面勝利!二OO五年全佤邦為無毒源地區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實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