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是緬甸聯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由南、北兩塊地區組成。北面地區位於緬甸東北部,約在北緯22º—23º,東經98º—100º間,東北面與中國雲南省臨滄地區的耿馬縣、滄源縣,普洱市的瀾滄縣、西盟縣、孟連縣、西雙版納州的勐海縣接壤。北面與緬甸第一特區(果敢)相連。南面與緬甸撣邦第四特區相鄰。西面至緬甸第二條大江—薩爾溫江(怒江),與滾弄、當陽等城鎮隔江相望。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萬。南面地區與泰國接壤,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0萬。佤邦的領導人絕大多數是佤族。政區簡介
緬甸撣邦第二特區,自稱“佤邦”,正式名稱為“撣邦北部第二特區”,首府邦康。北面地區轄三縣兩特區:勐冒縣(原名北佤縣)、勐波縣(原名景北縣)、溫高縣(原名南佤縣)、邦康特區、南鄧特區。
南面地區設:南部地區管理委員會(原名景南縣、勐阮縣)。
歷史
緬甸第二特區(佤邦)的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67年以前的幾千年。
是佤邦漫長的歷史階段。這段歷史是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初期的變革階段。鬼神支配著人們的思想,世襲的山官、頭人統治整個社會,其表現形式是部落制度。整個佤邦分為大大小小几十個部落(佤語叫“恩”)。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由於外來武裝勢力的干預,佤邦境內出現了布來吳、岩帥、永和、岩小石、扎跌等部落武裝組織(稱自衛隊)。這些武裝組織和部落之間互相殘殺械鬥,戰亂不斷,民不聊生。佤邦在歷史上曾為中國土司管轄的領土,但多數時期為分散在各地的眾多頭人部落,未有統一的政權出現。明代分屬孟定府、孟璉司、孟根府土司疆域。清代部分地區脫離原土司控制,成為甌脫地,較知名者有葫蘆、莽冷。
從地理上講,佤邦遠離緬甸聯邦政府,使政府對這一地區的行政管理權失控。從1948年開始,佤邦各族人民被國民黨領導了20年。1966年在佤邦先後出現了四家游擊隊後開始削弱了國民黨的勢力。1969年緬共利用佤邦地區是聯邦政府管理的薄弱地區,又控制了佤邦20年。佤邦在1989年脫離了緬甸共產黨的錯誤領導,在當年的5月份就與緬甸聯邦政府達成停火協定,從此走向了和平發展的道路。在英國統治緬甸時期,佤邦曾和英屬緬甸分開,有過佤邦(WaState)這一名稱。
第二階段(1967—1989年):
在部落混戰、各族民眾處於暗無天日的危難時刻,佤邦許多有識志士勇敢地站出出來。他們認識到,要拯救處於水火之中的人民,必須推翻反動的部落制度。必須組織革命的武裝力量,以實現佤邦的統一和和解。1966年6月,以鮑有祥、鮑三板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昆馬游擊隊。
1967年5月,岩肯、岩克龍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岩城游擊隊。
1968年,以魯興國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戶雙游擊隊。
1969年2月以趙尼來為首的領導人組織了紹帕游擊隊。
這些游擊隊的出現,鼓舞了人民求解放的願望,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人民民眾積極參軍參戰、傳遞情報,隊伍發展迅速。但這些游擊隊組織都是自發的、分散的。對統一佤邦、解放佤邦很有局限性。各游擊隊領導人不謀而合地意識到:必須統一組織、統一領導、統一指揮。趙尼來、鮑有祥、魯興國、岩肯等領導人加強了聯絡,經過很多曲折,找到了緬甸共產黨。以誠懇的態度請緬甸共產黨來領導遊擊隊鬧革命。
1969年三月,緬共代表來到紹帕、戶雙,7月到昆馬、岩城。緬共代表與游擊隊領導經反覆協商,密切合作,對各游擊隊進行了整編。以戶雙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緬甸人民軍東北軍區4048營,以紹帕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4049營,以昆馬游擊隊的基礎,成立了502營,以岩誠游擊隊為基礎,成立了501營。
部隊成立後,組成了江東指揮部。指揮部成員有:周昆系、郭志明、楊福康、魯興國、郭志、趙尼來、鮑有祥等人。指揮部成立後,70年4月30日解放了勐冒(新地方)、隨後解放了營盤、邦腰、金廠等地。根據東北軍區的命令,4048、4049部隊到外區域作戰,501、502部隊留佤邦地區作戰。
1971年11月,佤邦的部隊和民兵民眾參加了滾弄戰役。
1972年3月,緬共東北軍區總部遷到勐冒,進駐佤邦的部隊有4045、4046、4047、3035、炮營等。本年底,佤邦境內大都獲解放,北佤南佤實現了統一。1973年解放了勐波地區,孟延地區的大部分及勐寧等地區。1973年4月,東北軍區總部遷到邦康,1978年7月中央總部也遷到邦桑,直到1989年4月16日。
緬甸共產黨在佤邦地區20年,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以階級鬥爭為綱;以農民為基礎;以軍事為中心;以農村包圍城市、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為方針路線,解放了佤邦、統一了佤邦,使佤邦人民擺脫了部落統治的桎梏與枷鎖,佤邦人民是不會忘記的。
20年來,緬共除以上部隊編號外,還先後組建了2旅、5旅、8旅、683旅、685旅、768旅、859旅、12旅、6旅、7旅、48師、68師等部隊編號。在地方,還廣泛地成立了民兵,各縣成立了縣大隊。武裝力量形成了民兵、地方軍、主力軍三結合體制。
在地方政權方面,組建了北佤縣、南佤縣、景北縣、邦傘特區。
緬共在佤邦20年,為佤邦辦了20多所學校、5個醫院,動員民眾修了乾季公路300公里,搞了部分開田挖溝等農田水利工作。
1985年9月9日,緬共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趙明同志,被選為中央委員。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緬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前後,內部發生了許多問題:根據地越來越小,階級鬥爭越搞越激烈,中央主要領導年齡老化,思想僵化,教條主義十分頑固。大民族主義、宗派主義日趨明顯,幹部中培置親信,拉幫結夥。連年戰爭,民眾生活逐年下降,部隊供給短缺……對此形勢,當時許多中下層幹部提了許多改進意見,但緬共主要領導聽不進,還加上“反黨”帽子。在這種情況下,3月11日,原緬共東北軍區副司令員彭家聲在果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成立了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
在對待和處理果敢問題上,緬共內部有兩種主張:一是和平解決,二是軍事鎮壓。主張軍事鎮壓的占了上風。他們組織了指揮部,命令當時任北佤縣縣長、12旅旅長的趙尼來和當時任中部軍區副司令員的鮑有祥,率部隊前往鎮壓。他們倆人都是主張和平解決的幹部。在這即將發生兄弟互相殘殺的危急時刻,趙尼來、鮑有祥左右為難,一邊是上級領導,不執行軍令不行;一邊是20多年同一戰壕的戰友,不忍心互相殘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最後決定:脫離緬共領導。這就是震驚內外的《4.17》事件。
第三階段:和平建設時期(1989—1999年):
1989年4月17日,佤邦舉義旗,脫離了緬共錯誤領導,組建了佤邦聯合黨、佤邦聯合軍。5月18日和政府對話,達成停戰協定。4月17日是佤邦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從此佤邦進入了和平建設的新時期。十年和平時期情況
(一) 民族·宗教
佤邦是多種民族雜居的地區,這裡居住著佤、拉祜、撣、克欽、漢、愛尼、僳傈、苗、布朗、回、本、崩龍、阿克、緬、克倫、老棉等十六種民族。其中,佤族占70%左右,其次是拉祜族和撣族。各民族在佤邦大家庭中和睦相處,正在為佤邦的繁榮富強團結奮鬥。佤邦奉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主要宗教有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神教、撣族、大部分佤族信奉佛教,拉祜、克欽及佤族一部分信奉基督教,有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還有部分民眾信神信鬼。
(二) 佤邦聯合黨
佤邦聯合黨於1988年12月20日籌建。原名為緬甸民族民主聯合黨,由於形勢的需要,1989年11月4日,改名為佤邦聯合黨。它是由佤邦各族人民的優秀兒女組成的先鋒隊組織,是領導佤邦革命運動、人民團體、武裝部隊、人民政權的核心力量。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1992年12月20日,佤邦聯合黨在邦康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和章程。選舉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趙明、肖明亮為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並推舉了趙尼來為總書記,趙明、肖明亮為副總書記。選舉岩倫、趙文光為政治局委員;選舉布來康、鮑有義、三木魯、趙忠丹、張月祥、陳龍生、陳三木納為中央委員;選舉趙三木里,鮑華強、崩丁、周昆係為中央候補委員;1996年又增補衛賽堂、李祖烈、亞庫為中央修補委員;中央委員會下設各級黨委。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支部。
(三) 佤邦聯合軍
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七日,是佤邦聯合軍建軍節。原定名緬甸民族民主聯合軍,由於形勢需要,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四日,改名為佤邦聯合軍。佤邦聯合軍是佤邦各族人民的子弟兵,是在佤邦聯合黨絕對領導下的,肩負著保衛佤邦、建設佤邦的武裝部隊。
佤邦聯合軍一支戰鬥隊;悍衛佤邦不受外來侵犯,為佤邦和平建設保駕護航,嚴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原則。她又是工作隊:擔負著宣傳民眾、組織民眾的任務。她也是生產隊:積極開展部隊生產,提高部隊生活,減輕人民負擔,還要積極參加地方的建設。
1989年4月,先後組建了417師、418師、420師、421師、214師、獨立團、炮團、警衛團。5月份又組建了525師。1996年420師、525師合拼為171軍區。
地方上,各縣組建了縣大隊(勐冒縣組建了629團)和民兵營。
佤邦聯合軍總司令為鮑有祥,副總司令李自如、波來康,總參謀長;李自如,副總參謀長:李祖烈、趙文新、趙國安。
佤邦聯合軍總部設於邦康市。
(四)佤邦政府
根據經濟建設發展形勢的需要,於一九九五年五月十一日組建了佤邦政府。它擔負著對內部政權事務的領導和對外的政務聯繫的任務。名譽主席:趙尼來(已去世)
主 席:鮑有祥
副 主 席:李自如(已去世)、趙明、肖明亮
邦務委員有:布來康、岩倫、趙文光、鮑有義、三木魯、趙忠丹、張月祥、陳龍生、趙三里、崩丁、李祖烈、亞庫。
(五) 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
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成立於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第一屆全邦政協會議於九二年四月十八日到二十一日在勐冒召開。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各地區的各民族代表262名。會上通過協商,推選出63名委員組成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即:主席:趙尼來(已去世)
副主席:周昆系、魯興國、岩小石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六日,召開了第二屆政協會。增選了趙明為副主席,陳龍生為秘書長。
政協委員會是協助各級政府宣傳組織民眾、了解民情、反映民意,促進民族團結的社會上有威望的民眾組織。各縣各特區均成立了縣、區級政協委員會。
(六) 佤邦的基本政策路線
佤邦脫離緬共錯誤領導後,舉什麼旗?走什麼路擺在佤邦全黨全軍全體人民的面前。當時,世界形勢已發生變化,根據佤邦幾十年戰爭造成的災難的狀況及世界上由對抗轉為對話,戰爭趨於和平的形勢,佤邦聯合黨中央及時地制定了“一手高舉和平民主的旗幟,一手高舉武裝自衛的旗幟”、“爭取民族區域自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的策略路線。在經濟建設和商貿活動中,佤邦制定了“引進資金、引進技術、引進人才”的對外開放政策。
根據佤邦多民族聚居的實際,制定了“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是佤邦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各民族一律平等,團結和睦,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既要反對大民族主義,也要反對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的民族政策。制定了“在不分裂國家,不分裂佤邦,不分裂民族,不乾與政權的前提下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制定了“團結和睦,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對外關係政策。
(七) 第二特區(佤邦)與中央政府的關係
佤邦脫離緬共後,1989年5月18日與政府軍隊代表談判,達成了停戰協定。由於幾十年的戰爭對抗造成的隔閡及成見,初期雙方互相都存有戒心。從1990年起,佤邦領導人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肖明亮等多次到仰光參觀,與中央政府官員會晤,中央政府官員也多次到佤邦視察,促進了雙方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佤邦開始走上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佤邦在和平發展建設中得到中央政府在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交通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和幫助。中央政府還給佤邦在商貿發展、珠寶玉石開採給了許多優惠條件。同時中央還鼓勵佤邦到緬甸的大中城市發展經濟投資建設。佤邦在原首都仰光購置了商用大樓,辦了軋鋼廠等企業。在其他大中城市也進行了部分投資,開展商貿活動。通過十年的努力,佤邦在地方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熟,中央政府不斷的給予支持和肯定,認為這是緬甸聯邦精神的體現,是緬甸各民族團結實現和平發展取得的成就。(八) 對外關係
緬中兩國人民一直保持著傳統的友誼。尤其是佤邦與中國臨滄地區的耿馬、滄源縣、思茅地區的西盟、瀾滄、孟連縣等跨境民族地區的地方政府和人民更是保持著“胞波情誼”。佤邦脫離緬共時,外界對佤邦的義舉不了解,在佤邦處境十分困難的時候,中國雲南邊境地區的政府和人民給了佤邦很大的同情和支持,幫助佤邦度過了難關。十年來佤邦與中國雲南邊境地區政府和人民來往密切,外事活動頻繁,文化科學技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相互配合。在發展替代經濟和共同打擊毒品犯罪的鬥爭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佤邦同時和雲南昆明及中國沿海的省區及中國首都北京的一些企業和非政府組織的關係也得到了發展。佤邦政府鮑有祥主席多次強調:“搞好和中國的關係是佤邦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證”。佤邦政府決心為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繁榮友好的中緬邊界環境不斷作出努力。
與其他兄弟和平組織,佤邦始終堅持“團結和睦,和平共處,共同發展,互不干涉內部事務”的原則,保持和發展友好的關係。
(九)文教衛生
長期的封建部落統治,人民民眾食不飽腹,衣不蔽體,神鬼支配著人們的靈魂。群盲、愚昧、貧窮、落後是佤邦突出的特點。緬共進入佤邦,雖消滅了部落,實現了統一,但忙於戰爭,文化教育未受重視。20年僅辦了國小20所,在校學生不到500名。實現和平以來,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民眾求知慾望不斷提高,加之佤邦對文教工作的重視,提出“十年內,縣有中學、區有國小”的規劃,並於一九九三年五月十七日到二十四日,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至十九日先後召開了兩次全邦文教工作會議。為佤邦文教工作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和平建設十年來,全邦已有中學5所,有國小240多所,(其中政府來幫辦的學校20所)在校學生已有15000多名,和一九八九年相比學校增加了120%,學生增加了300%。為了更快地培養經濟建設人才,佤邦政府決定建立一所公費學校,作佤邦培育人才的中心。一九九五年,定名為振興學校。經一年半的艱苦籌建,一九九七年三月正式開學。建校費500萬元人民幣。現有350名各族學生在校公費就讀,教職員工30名,每年財政部撥出130餘萬元解決學生的吃、穿費用及教師工資,該校將向職業中專和大專方向發展。
衛生保健方面:六十年代以前,佤邦沒有醫院,沒有醫生。民眾有病,只寄託於鬼神或把鴉片當成包治百病的神丹妙藥來吸食。緬共時期,醫療保健,只顧及前線,服務於戰爭,顧及不了地方和百姓,一九八九年,全邦只有4所地方醫院,衛生所8個,醫務人員150餘名,十年和平建設中,衛生保健工作有了發展,各縣(特區)都有了人民醫院,大部分區有了衛生所,聯邦政府幫建了8所醫院,派來了50多名醫務人員。各縣、特區,通過考核,批准私人開辦診所,方便了民眾,加強了醫療保健能力。現佤邦共有醫院31所,衛生所44所,私人診所32所,醫療隊8個,比八九年醫院(衛生所)增加7.66倍,醫務人員增加3.93倍。
(十) 農業
佤邦從事農業的人口占90%以上。由於地處高寒山區,山多壩少,加之生產技術原始、落後,糧食生產還不能滿足所需。一九八九年,人均口糧160斤,只能維持3—4個月口糧,其餘靠向外地購買,每年要向外地購2000多萬斤糧食。十年和平建設中,農業有些發展,開新田、挖水溝,選用良種,固定耕地,施用肥料,科學管理等方面有了進步和加強。九八年人均口糧已提高到280斤,能解決8—10個月的口糧,但離溫飽要求還相距甚遠,每年還需向外地購買1000多萬斤糧食。為了解決民眾溫飽問題,佤邦政府決定在第三個五年計畫(1999年—2003年)中把發展農業作為重點項目實施。為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於一九九八年二月組建了“農林水利部”。委任聯合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趙文光同志任部長。並盡力爭取國際禁毒組織、聯邦政府的援助和配合,決定在勐戛、王冷、納番三個地方開發糧食基地。現國際禁毒組織預算投入資金1500萬美元,聯邦政府投入緬幣2600萬文,佤邦政府已撥出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三個糧食基地的開發資金。力爭第三個五年計畫結束時全佤邦基本達到糧食自給。
(十一)交通建設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佤邦只有一條從戶板到勐冒的臨時公路,且長年失修。整個佤邦交通十分閉塞。運輸靠人背、肩挑、馬馱。緬共執政20年,忙於作戰,只修了300公里的腳踏車道毛路。和平建設十年來,交通建設被列為第一、第二個五年計畫的主要項目,已修築通車毛路3000公里,其中交通幹線的730公里,已鋪和正在鋪設彈石路面,90%以上的區已修通公路。在交通建設中,還修造了造價50萬元人民幣以上賀島、勐康、哈中、龍跨、南板等13座大橋,共修大小橋19座,其中聯邦政府撥款修建的有7座。
十年的艱辛,十年的輝煌。現在佤邦境內交通網路已初步形成,交通閉塞的狀況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十二)能源建設
能源是社會進步的標誌,是解放生產力、發展工業、農業、加工業的重要基礎。89年以前,佤邦只有一個70個千瓦的水力發電站。和平建設第二個五年計畫中,佤邦政府為解決經濟發展中急需的動力問題,決定從1996年起,在佤邦建造四個水力發電站。這些電站是:(1)松普電站:裝機容量7500千瓦,位於邦康市以西29公里的南板河;
(2)榮齋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位於勐冒(新地方)以東29公里的榮齋河;
(3)康達電站:裝機容量1200千瓦,位於南登以南5公里的南達河;
(4)昆馬電站:裝機容量800千瓦,位於昆馬以西3公里的南瑪河。
四座電站均於一九九九年四月以前通電啟用。四座電站的建成,為佤邦的建設與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動力基礎。
(十三)財政·商貿·礦業
脫離緬共時,緬共留下的有大米9萬斤,老盾700個,港幣4萬元,人民幣3600元,美金50元,緬幣30萬文,還留下了債務,那時真是一窮二白。九O年以前,財政靠集資,向民眾借貸、募捐等方式來維持。1990年度財政收入1000萬元,支出900多萬元,略有盈餘。九一年以後,收入逐年增加,收支平衡,並有一定積累。一九九八年同一九九O年相比,財政收支增加了近八倍,財政收入來源是:1、 聯邦政府撥款占20%
2、 民間捐款占12%
3、 商貿收入占18%
4、 稅收占20%
5、 入股紅利占19%
6、 礦產占10%
7、 旅遊業占1%
商貿方面:為了解決建設資金,必須跳出佤邦尋找財源,經向聯邦政府申報,同意佤邦在緬甸大中城市開展商貿活動。為便於領導和管理,於一九九O年12月在臘戍成立了“佤邦綜合開發貿易總公司”。並先後在仰光、瓦城、棟枝、景棟、大其力、木姐等城鎮組建了分公司,後來向聯邦政府提出開採珠寶玉石的申請,得到了批准,先後在孟休、帕乾、抹谷等組織開採寶石、玉石。為廣開渠道,多路經營,十年來先後組建了宏邦公司、一星公司、德康公司、康隆有限公司、康祥珠寶公司、999公司、飛亞公司、佤油麻公司、思茅金鳳大酒店、邦康自來水公司、康樂有限公司、佤邦銀行、恆源菸草工業製造公司、當陽紅磚廠、木姐自來水公司等商貿金融單位。從事商貿的已有5000多名幹部職工。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從不會經商到學會經商,從不會管理到學會管理。在發展過程中付出了很大代價,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現在全面的商貿網路初步形成。這些商貿單位的組建,使佤邦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為佤邦的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礦業:佤邦礦藏豐富,但尚未得到普查。十年來,對金廠的鉛鋅礦和龍潭的錫礦組織了開採,有了一些效益,掌握了部分資料,培養了一批礦務管理人員。為今後的礦業開發打下了基礎。
在礦業方面,聯邦政府給了優惠照顧,同意佤邦在勐休、莫谷開採寶石、同意在帕剛開採玉石,還歡迎佤邦去經營南馬都的礦渣等等。勐休寶石場的開採,幾經波折,目前發展良好,效益可觀。龍潭錫礦,潛力大,品位高,質量好。現正採取措施,有計畫地開採,嚴禁破壞性,毀壞性的開採。佤邦政府計畫在第三個五年計畫中發展2—3個重點礦廠,作為佤邦礦業開發的龍頭,使之成為佤邦經濟建設的重要支柱,及全面禁種禁毒事業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