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家范古農

佛學家范古農

原名運樞,字拱薇,後改名夢耕,字古農;後又易名寄東,字幻庵,嘉興人,家住北門外月河。清光緒秀才。

人物簡介

范古農(1881—1951):原名運樞,字拱薇,後改名夢耕,字古農;後又易名寄東,字幻庵,嘉興人,家住北門外月河。清光緒秀才。少年時,受到嘉興名士陸仲襄的器重。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到杭州求是書院(今浙江大學前身)求學,成績優秀。學成歸里,於清光緒三十九年(1903)創辦了嘉興壇弄國小,為嘉興早期創辦新式國小之一。由於不滿清廷之禍國政策,光緒三十三年(1907)毅然東渡,留學於東京物理專科學校。留日期間,加入同盟會,與褚輔成、沈鈞儒、龔寶銓等結交;並從章太炎游,初次接觸佛學。宣統二年(1910)回國,

人生經歷

嘉興知府英廉聘任他為嘉興府中學堂監督(校長),由於他推行新式教育,為當時頑固的守舊勢力所不容,任職半年後即被迫辭職。辛亥革命前,嘉興府中學堂為同盟會會員重要活動場所之一,該校不少教職員均在范古農的領導下,秘密進行反清鬥爭。外月河范家經常以講解佛經為名,行秘密領會之實。民國元年(1912年)范氏創辦嘉興乙種商業學校,開嘉興職業教育之先河,培養商業人才無數。辛亥革命後,目睹社會上種種黑暗現象,遂謝絕仕進,專心於佛學研究。民國元年(1912),與龔寶銓等發起成立了嘉興佛學研究會,此後,嘉屬各地也成立佛學會。於寒暑假期,應請往各地親自講經,開居士講經風氣之先。范氏領導下的嘉興佛教活動搞得有聲有色,例如民國7年(1918)秋,弘一大師(李叔同)應邀來嘉興精嚴寺藏經閣閱藏經,並親手書寫書籤。民國14年(1925),范氏陪同西藏白普仁喇嘛來嘉興舉行金光明法會。同年范氏隨九世班禪和白普仁喇嘛朝拜國內各處佛教聖地,並訪問了武漢、長沙等地佛教團體。民國16年(1927),辭去嘉興乙種商業學校校長職務,應聘到上海任佛學書局總編輯,於《佛學》半月刊辟“答問欄”,解答各方來問,此後由於他精研佛學,析疑答難,對我國佛教教義多所闡發,逐漸成為我國佛學權威之一。民國25年(1936)他和太虛、圓瑛等人發起,在上海佛教淨業社內啟建了規模盛大的丙子息災法會,以挽回人心、潛消劫法為宗旨,由五位法師主持其事,法會講經三座,修法五壇,每日參加的僧俗二眾在千人以上,堪稱是上海現代佛教史上盛況空前的一次大法會。同年11月,在全國民心激奮、紛紛要求一致抗日的形勢下,他參與啟建了上海護國息災法會,號召全國佛教徒為抗日救國作出應有的貢獻。民國二十六年元旦,應《嘉區民國日報》之約,發表了《嘉區佛教文獻之概要》一文。同年(1937)夏,他應請到莫乾山黃廟講經。抗戰全面爆發後,他避難至浙西天日山禪源寺弘揚佛法,並與浙西高僧們切磋佛學。民國二十七年(1938),應上海友人邀請,寓居上海省心蓮社,講《大乘起信論》等佛教經義,很受聽眾歡迎。次年(1939)繼續擔任佛學書局總編輯,出版佛教書籍,以弘法為己任。民國29年(1940),時年花甲,親友為其六十華誕祝壽;同年,他緬懷六十年來的人生經歷及皈依佛教後的深切體會,自編了《幻庵文集》。民國三十二年(1943)在上海創辦法相學社,大力弘揚唐玄奘所傳法相之學,聚集學者講授法相學,先後主講大乘五蘊論、大乘廣五蘊論、百法明門論、二十唯識論等。抗戰勝利後,曾回到嘉興外月河家中。此時正值其外甥張堂恆(現為浙江大學教授、我國著名的茶葉專家)考取教育部留美研究生後專程從平湖到嘉興向舅父母辭行,他勉勵外甥留美期間努力攻讀,學成後報效祖國。此後,他為了振興抗戰後的嘉興教育,毅然以外月河住宅為校舍創辦了私立範氏國小(後改稱私立月河國小),聘請教師,增添教學設備,招收附近失學兒童來校讀書 范氏素有咳嗽之症,因未及時治療而成終生之病,一生致力於興辦地方教育與弘揚佛教教義,雖年老力衰而講學不輟。1951年,因病逝世於上海,遺體火化後,葬於蘇州靈岩山。范氏有女一人,她與新豐吳氏結婚。後在天津上海途中,因失火而焚死於輪船中。

主要成就

佛學家范古農范氏早年參加辛亥革命,後在地方興辦教育,主要精力用於佛學,為我國現代著名的佛學家之一。一生著述宏富,著有《地藏大士聖跡》,佛學書局民國20年(1931)版。《佛學略談》 ,佛學書局民國23年(1934)版。《釋尊傳》,佛學書局民國24年(1935)版。《古農佛學答問》,佛學書局民國25年(1936)版。《幻庵文集》、《大乘空義集要》、《八識規矩頌貫解》、《觀所緣緣論釋》等。范氏家藏佛教典籍《磧砂藏》、《續藏經》等甚富,身後歸於嘉興市圖書館庋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