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爾·赫伯特

伊莎貝爾·赫伯特

Ailes Sauve Marie

基本信息

法國女演員。16歲躍登大銀幕,70年代逐漸走紅,成為享譽歐洲的女明星。1977年以《編織的女孩》打開國際知名度,翌年憑《維奧萊特諾齊埃爾》獲坎城最佳女演員獎。赴美主演大製作《天國之門》,可惜影片在市場上挫敗,也影響了她進軍好萊塢的星運。但迅速重新崛起。2001年因《鋼琴教師》再度榮獲坎城影后獎。戲路寬廣,非常多產,從天真型、性感型,到喜劇型,無所不包。把表演視作“發泄內心的瘋狂”。法國影壇最耀眼也最具影響力的女演員之一。共獲得過坎城、柏林莫斯科威尼斯蒙特婁等國家的國際A類影后以及法國凱撒獎等殊榮。
中文名: 伊莎貝爾·赫伯特或伊莎貝爾·於佩爾 主要成就: 2001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第28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
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員
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
第45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員
外文名: issbelle Huppert
別名: 於佩爾
國籍: 法國
出生地: 法國巴黎
出生日期: 1955年3月16日
主要成就: 1978年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 星座: 雙魚座

個人介紹:

伊莎貝拉·於佩爾誕生自一個典型的法國巴黎中產家庭,在五個孩子中,她是最小的那一個。13歲那年,她已經決定投身演藝事業她在演電影前的代表作是舞台劇《美狄亞》,。1968年,她參演了Versailles Conservatory一片,1971年出演了她第一個電影角色,即Nina Companeez的“Faustine Et Le Bel Ete”。1973年,她又在Claude Sautet的電影“Caesar and Rosalie”中扮演Romy Schneider(羅蜜·斯耐德)的妹妹。第二年,在Bertrand Blier偉大的作品“Going Places”最後一幕中,與Gerard Depardieu(傑拉爾·德帕迪約爾)合作,塑造了一個滑稽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小角色。70年代逐漸走紅,成為享譽歐洲的女明星。1977年以《編織的女孩》打開國際知名度,1978年憑《維奧萊特·諾齊埃爾》獲坎城最佳女演員獎。赴美主演大製作《天國之門》,可惜影片在市場上挫敗,也影響了她進軍好萊塢的星運。但迅速重新崛起。2001年因《鋼琴教師》再度榮獲坎城影后獎。戲路寬廣,非常多產,從天真型、性感型,到喜劇型,無所不包。把表演視作“發泄內心的瘋狂”。法國頂級明星,和凱薩琳·德納芙伊莎貝爾·阿佳妮一起,成為影壇最耀眼也最具影響力的女演員。

相比另兩位齊名的女演員,於佩爾似乎外貌上遜色一等。但是於佩爾有一種特殊的美;眼神淡漠,嘴角鋒利且帶著譏諷,無限內容通往內心的大眼睛,瘦削高挑,年輕時閃著光芒如今顏色稍顯暗淡的金髮,竟讓人捨不得將目光移開。這個法國女人一點一滴浸入你的心扉而成為一種永恆的雋永。也許它不夠廣闊,但是根深底厚,綿綿不絕。用導演克萊爾·丹尼斯的話來說:“這個女人能讓人上癮”。
名叫伊莎貝爾·於佩爾的癮,與人倫無關,也不幹道德的事,中著她的毒,著了她的道,都很值得心安理得,因為關於她的一切銀幕畫面都值得品味與揣摩,她那些將日常小性子濃縮後爆發出來的人格分裂值得被壓抑久了的我們鼓掌。

從影經歷

伊莎貝爾-於佩爾1953年出生於巴黎,父親是商人,母親是英語教師。家裡有四個女孩和一個男孩,女孩中

她排行最小,兩個姐姐投身電影界。身為英語教師的母親,非常鼓勵兒女們尋找才華表達的方式。伊莎貝爾·於佩爾曾就讀於國立戲劇藝術學院,於佩爾最初專業是俄語,之後考入法國高等戲劇藝術學院,師從導演安托萬。維泰學習舞台表演。充滿野性氣質的外形配上沙啞醇厚的嗓音,這個青澀的女孩一下子脫穎而出,迅速展露出眾的天賦,在凡爾塞讀書時便因《反覆無常》嬴取了表演獎。1970年代初,不到20歲的她與“大鼻子情聖”德帕迪約合作《圓舞曲女郎》時,整個法國都為這個表情古怪、天真與野性並存的雀斑女而著迷。1977年以扮演《編織的女孩》聞名世界的那個純情少女之後,她不斷接拍藝術片,喜歡挖掘社會中上層女子的各種心態。無論是忠貞不渝還是放蕩墮落,都被她演繹得活靈活現。後赴好萊塢主演了投資巨大的影片《天國之門》,但因該片票房慘敗,影響了她進軍好萊塢的星運,於是她又返回法國繼續拍片。
於佩爾最擅長演繹內心痛苦、外表冰冷的女子。儘管她對疼痛和暴力的反應總是那么輕描淡寫,但沒有哪個女演員在銀幕上流的血比她更多。《鋼琴教師》中,她掀起裙子割傷自己的大腿。“你是說會留疤痕嗎?一點兒沒有。” 她說,“那種角色對我而言是一個釋放情緒的通道,可以讓我擺脫一些煩惱。表演,或者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是放鬆自己的好辦法,可以讓你不那么沉重,擺脫一些負累。扮演一個嚴肅的、戲劇化的角色時,我就特別高興,因為我可以放鬆了。”與銀幕上的冷酷、癲狂相比,於佩爾的生活簡單、平凡得不可思議。她與導演丈夫羅納爾。夏馬育有三個孩子,大女兒洛麗塔也是演員,母女倆剛合作完一部喜劇《Copacabana》,戲裡演的也是母女。在扮演了一系列過於幼稚、過於嚴厲、神經質,或者對兒子有著越軌之愛的母親之後,也許和女兒合作,演繹正常的母女情,倒是一個完美的句點。 《白色物質》里的於佩爾並不再一味重複她過去的神經質戲路,但表演依然力量感十足,與背叛自己並願意為了新家庭不惜出賣一切的前夫有著衝擊力驚人的對手戲。那是一種屬於女人捍守信念時才能爆發出來的強勢魄力,雖然在劇中於佩爾最後並不曉得她究竟真正需要捍衛的是什麼,但這並不妨礙她繼續將有別與普通女人的威嚇感表現出來,發出的嘶吼貨真價實,拳拳到肉。

伊莎貝爾·於佩爾Isabelle Huppert語錄

· 在1991年4月的“首映“雜誌上,於佩爾是這樣比較自己和阿佳妮的:“如果我們都住在精神病醫院,我在分裂症病房,她在狂想症病房。” ·

1994年10月,“攝影棚”雜誌(STUDIO)“有一段時間,我對得獎(凱撒獎)很在意。現在已過去了。我更喜歡在這皇家的領域裡保留一塊禁地(笑)。這是個命運問題,已不再折磨我。”(兩年之後,於佩爾終於憑《儀式》獲得其首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凱撒獎,曾被13次提名。)
· 2002年9月,“攝影棚”雜誌(STUDIO)“很長時間以來,我獲得的國際獎遠多於凱撒獎。不管怎樣,我還是幸運地獲得過一次遲到的凱撒。外國比本國更認可我的事實——就象沒有人能在本國預言一樣——也顯示了我經常希望把拍電影作為職業,讓命運走得很遠,一語而雙關!“鋼琴教師”的嘎納獲獎的確令我愉快。那既是一次非常的表演,又含有對再次獲獎的一種驕傲。再有,就是獲獎為電影帶來了好的(宣傳)效果——權威性認可和好的開始。” ·
人們經常傳說於佩爾的驕傲,因為不願意去試鏡,而錯失了簡·坎皮恩導演的《鋼琴課》里後來由美國演員霍莉·亨特扮演的角色——那個角色為霍莉·亨特贏得無數榮譽。提到這段往事,她笑了起來,說自己並不是因為驕傲而錯過,“只是不習慣去努力地爭取角色。可能這是美國人和法國人的區別吧。我與JANE CAMPION(導演)為此片見過面,我不是唯一一個,她也不知道她要選誰。她想要選ANJELICA HUSTON一類的,但沒有什麼特別的人想見,不是HOLLY HUNTER,也不是我!我非常能體會到她想像中的模糊性,任何人都有可能我不是故意驕傲,當時就沒有想過要去主動地讓自己適應這個角色。要是現在再遇到這樣的機會,我想我會去爭取的。” ·
我們生活在一個男權的社會裡,不得不隨時隨地捍衛我們的能力和傑出。我總有一種印象,當人們在討論一個女人的時候,即使是正面的,也總是為了去利用她:所以,我在乎。 ·
我們總是談論女演員的悲劇命運。不是電影扼殺了她們,而是生活。電影不是比其他行業更危險的職業。愚昧是危險的,噩夢的製造者。 ·我看起來工作很辛苦,可工作對我來說太容易。我是說,沒有比表演對我來說更不難做的事情了。有時,我感覺自己是一部機器——只需按電鈕,我就表演(笑)。 但這也不是什麼可自豪的事——我猜想我可能就只有這個能力。
一個優秀的演員都有什麼特點? 第一要倔強、執拗。其次要虛心。還有就是對生活的一種敏感。這種敏感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現方式,我的應該是善於表現一種壓抑的情緒忽然迸發的狀態。個人來說,也正式這樣的情緒最輕易感動我。 ·
我不是天天都能過得很開心,但我對自己仍舊非常滿足。我只習慣作自己。
我需要電影,它是我組成的一部分。對我而言,電影就象呼吸一樣重要。

演員作品

血腥瑪麗 Die Blutgräfin (2011) 
我的小公主 My Little Princess (2011)
特別服務 Special Treatment(2010)
白色物質 White Material(2009)
愛巢/家園 Home(2008)

權力喜劇 Ivresse du pouvoir, L' (2006)
加布里埃爾Gabrielle (2005)
母親,愛情的限度 Ma mère (2004)
我愛哈克比 I Heart Huckabees (2004)
我和我的姐妹Soeurs fâchées, Les (2004)
狼族時間 Temps du loup, Le (2003)
淚海 La Vie promise (2002)
八美圖8 femmes (2002)
飄零雙燕Deux (2002)
鋼琴教師Pianiste, La (2001)
假隨從 Fausse suivante, La (2000) 亡情朱古力 Merci pour le chocolat (2000)
純真曲 Comédie de l'innocence (2000)
聖賽爾 Saint-Cyr (2000)
情感的宿命Destinées sentimentales, Les (2000) 沒有醜聞Pas de scandale (1999)
無暇的色彩 École de la chair, L' (1998)
舒爾茨先生的榮譽Palmes de M. Schutz, Les (1997)
Rien ne va plus (1997)
浪漫年代Affinità elettive, Le (1996)
儀式 Cérémonie, La (1995)
業餘者 Amateur (1994)
分居 Séparation, La (1994)
愛與性的邊緣 Après l'amour (1992)
Malina (1991)
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1991)
Vengeance d'une femme, La (1990)
影后倩影Possédés, Les (1988)
女人韻事Une affaire de femmes (1988)
血窗迷魂 Bedroom Window, The (1987)
莫欺朋友妻 Femme de mon pote, La (1983)
庇亞娜的故事Storia di Piera (1983)
我們之間 Coup de foudre (1983)
鱒魚 Truite (1982)
受難記 Passion (1982)
政變 Coup de torchon (1981)
Ailes de la colombe, Les (1981)
Örökség (1981)
Loulou (1980)
Sauve qui peut (1980)
天國之門 Heaven's Gate (1980)
Soeurs Brontë, Les (1979)
Retour à la bien-aimée (1979)
維奧萊特·諾齊埃爾Violette Nozière (1978)
編織的女孩 Dentellière, La (1977)
Docteur Françoise Gailland (1977)
法官與殺人犯Juge et l'assassin, Le (1976)
Aloïse (1975)
Bar de la fourche, Le (1972)

獲獎

1977年英國學院獎最佳新人《編織的女孩》 
1978年31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維奧萊特·諾齊埃爾》

1988年第4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女人韻事》
1991年第17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包法利夫人》
1995年第5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儀式
1996年第21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女演員《儀式》
24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情毒朱古力》
2001年第54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鋼琴教師》
2002年第5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集體演出獎《八個女人》
2003年第28屆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鋼琴教師》
2008年第30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特別獎
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金獅獎《加布里埃爾》
2009 Mar del Plata 國際影展中獲得最佳女主角 《愛巢
2009年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傑出電影藝術貢獻獎

出任坎城評審會主席

第6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宣布,法國著名影星伊莎貝爾·於佩爾將應邀出任本屆電影節評審會主席。於佩爾表示,能夠擔任將於5月13日至24日舉行的坎城電影節評審會主席,她感到非常高興和自豪。“我和坎城電影節有著不解之緣,即將到來的這次結緣將讓我有機會證明我對坎城電影節以及世界電影的熱愛。”

於佩爾迄今拍攝了80餘部電影,其中有14部參加了坎城電影節評獎。1978年和2001年,於佩爾分別憑藉在影片《維奧萊特·諾齊埃爾》和《鋼琴教師》中的精彩表演,兩次獲得坎城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她還至少25次擔任坎城電影節主持人或頒獎嘉賓。

成就榮譽

1978年,她在夏布洛爾執導的《維奧萊特。諾齊埃爾》中出色扮演了一名感染梅毒的少女,第一次獲封坎城影后。可就在頒獎禮前,保全差點把她從紅地毯上轟下去,因為她看起來一點不像來走紅毯的明星。於佩爾是當之無愧的法國冰雪女王:兩次坎城影后(《維奧萊特-諾奇埃爾》,1978年;《鋼琴教師》,2001年)、兩次威尼斯影后(《女人韻事》,1988年;《冷酷祭典》,1995年)和一次柏林影后(《八美千嬌》,2002年)。2001年踏上坎城紅地毯時,她的背上有一處清晰可見的文身,寫的是羅馬尼亞作家蕭沆(EmilCioran)的名句:“上帝該感謝巴赫,因為巴赫是上帝存在的證明。” 在坎城電影節62年的歷史上,於佩爾是第四位女主席,三位前輩分別是伯格曼
御用女主角麗芙-烏爾曼,戈達爾和特呂弗的御用女主角讓娜-莫羅,以及作家薩岡。談到決定金棕櫚獎盃歸

屬這件事,於佩爾總是很謹慎。畢竟,今年的參賽名單中不乏阿莫多瓦、拉斯-馮-特里爾、昆汀-塔倫蒂諾、肯-羅奇、李安這樣的大腕。在娛樂圈,於佩爾總是顯得很另類。在法國,她被喚作“反明星”,崇拜哲學家讓-鮑德里亞,對藝術電影有著非凡的品位。談到主席身份,她說她身為女人這個事實並不會影響到她對電影的判斷力。對她來說,參加坎城電影節,最大的樂趣就是等待見證偉大的奇蹟——看默默無聞的導演帶來怎樣的曠世傑作。“最好是你原本沒有期待的作品。坎城就是一個如此開放如此令人好奇的舞台,是一個真正歌頌電影內在魅力的地方。

相關評價

作為表象的伊莎貝爾-於佩爾,跟她的真實年紀差距很大。今年56歲的她,卻同20年前出演《情人奴奴》時的那個滿臉雀斑的怪女孩沒什麼兩樣。借用巴爾扎克小說中的一句話,“她比10年前的她還要年輕美麗36 倍。”
內心的伊莎貝爾-於佩爾,同她的真實年紀差距也不小。伊莎貝爾-於佩爾是法國銀幕上的冰雪女王。與眼角

眉梢都是戲的阿佳妮相比,於佩爾顯得冷酷、面無表情。比較自己和阿佳妮的區別,於佩爾曾詼諧地說:“如果我們都住在精神病醫院,我在分裂症病房,她在臆想症病房。”儘管如此,於佩爾絕不會如扮演的角色那般神經質並缺乏生氣。她是個工作狂,活力無窮,幾乎不用睡覺。“蒼白就是她的魅力所在”,這是男演員帕斯卡爾·格里高利在《加布里埃爾》中形容她的那句台詞。伊莎貝爾·於佩爾那張蒼白、冷漠、不均勻分布著雀斑和紅暈的臉,已經變成了法國電影風格真正的標誌。在這張臉上,你看不到表情,卻能看得到你所有期待的內心情緒。她從不妥協,言辭尖銳,有時甚至算得上刻薄,總能刺入聽者靈魂。

歷屆坎城電影節影后

第1屆 米歇爾·摩根《田園交響曲》法國| 第3屆 伊莎·美蘭達 《鐵欄那邊》義大利| 第4屆 貝蒂·戴維絲《愛娃的故事》美國| 第5屆 李·格蘭特《偵探故事》美國 | 第6屆 Shirley Booth 《小謝巴,回來吧》美國 | 第9屆 蘇珊·海華《明天我哭泣》美國 | 第10屆 朱麗葉塔·瑪西娜《她在黑夜中》義大利 | 第11屆 Bibi Andersson、Eva Dahlbeck、Barbro Hiort af Ornäs和Ingrid Thulin《生命的門檻》瑞典| 第12屆 西蒙·西格諾里特《上流社會》法國 | 第13屆 Melina Mercouri《永遠不會是星期日》希臘| 第13屆 Jeanne Moreau《如歌的行板》法國 | 第14屆 索菲亞·羅蘭《苔絲姑娘》義大利 | 第16 Marina Vlady《同窗鴛夢》法國 | 第17屆 Anne Bancroft《吃南瓜的人》美國 | 第18屆 Samantha Eggar《收藏家》美國 | 第19屆 瓦內莎·立德格拉夫《摩根,一宗合適的案子》美國 | 第20屆 Pia Degermark《埃維拉·馬迪岡》瑞典 | 第22屆 瓦內莎·立德格拉夫 《絕代美人》英國 | 第23屆 Ottavia Piccolo《麥泰洛》義大利 | 第24屆 Kitty Winn《尼特爾公園的混亂》美國 | 第25屆 Susannah York《影像》愛爾蘭| 第26屆 瓊恩·伍德沃德《伽馬射線效應》美國 | 第27屆 Marie José Nat《舞會的小提琴》法國 | 第28屆 Valerie Perrine 《萊妮》美國 | 第29屆 Dominique Sanda《弗拉蒙蒂的遺書》義大利 | 第29屆 Mari Torocsik《苔麗夫人,你在何處?》匈牙利| 第30屆 舍利·杜瓦爾《三婦女》美國 ; Monique Mercure《攝影師馬丁》加拿大 | 第31屆 吉爾·克雷伯格《自由之女》美國 ; 伊莎貝爾·於佩爾維奧萊塔·諾齊埃》法國 | 第32屆 莎莉·菲爾德《諾瑪·雷》 美國 | 第33屆 Anouk Aimee《失足》法國 | 第34屆 伊莎貝爾·阿佳妮《占有、四重奏》法國 | 第35屆 亞德維加·揚科夫斯卡·切斯拉克《另一個視線》匈牙利 | 第36屆 伊莎貝爾·於佩爾 《皮耶拉的故事》義大利 | 第37屆 海倫·米倫《恩怨情天》英國 | 第38屆 諾爾瑪·阿萊昂德羅《官方說法》阿根廷| 第38屆 Cher《面具》美國 | 第39屆 芭芭拉·蘇科娃《羅莎·盧森堡傳》前蘇聯; 費爾南多·托雷勒《談情說愛》巴西| 第40屆 芭芭拉·海爾希《羞怯的人》美國 | 第41屆 芭芭拉·海爾希、朱迪·梅和林達·姆夫西 《隔離的世界》| 第42屆 梅麗爾·斯特里普《黑暗中的呼號》美國 | 第43屆 克·讓達《審訊》波蘭| 第44屆 艾琳·雅各布《維羅尼卡的雙重生活》法國 | 第45屆 Pernilla August《最美好的願望》瑞典 | 第46屆 霍莉·亨特《鋼琴課》美國 | 第47屆 維爾娜·利希《瑪戈王后》義大利 | 第48屆 海倫·米倫 《喬治王的瘋狂》英國 | 第49屆 布倫達·布萊森《秘密與謊言》英國 | 第50屆 卡西·伯克《不要吞咽》英國 | 第51屆 艾羅迪·布歇、 娜塔莎·雷尼埃《天使夢幻的生活》法國、比利時| 第52屆 塞弗蘭·卡內勒《人性》法國 | 第52屆 埃米莉·德凱納《羅塞塔》比利時 | 第53屆 比約克《黑暗中的舞者》冰島| 第54屆 伊莎貝拉·於佩爾 《鋼琴教師》法國 | 第55屆 凱蒂·奧廷恩《沒有過去的男人》芬蘭| 第56屆 瑪麗-喬西·克羅茲《野蠻入侵》加拿大 | 第57屆 張曼玉《清潔》法國 | 第58 漢娜·萊斯洛《自由區》以色列| 第59屆 佩內洛普·克魯茲卡門·毛拉、Lola Duenas、Blanca Portillo、Yohana Cobo和Chus Lampreave《回歸》西班牙| 第60屆 全度妍《密陽》韓國| 第61屆 Sandra Corveloni《越線》巴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