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
1、成本控制
成本管理包括成本的預測、決策、計畫、控制、核算和分析等環節,在這些環節中,成本的預測、決策和計畫為成本控制提供了依據。而成本控制既要保證成本目標的實現,同時還要滲透到成本預測、決策和計畫之中。現代化成本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著眼於成本形成的全過程。
2、成本控制是推動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動力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管理水平對產品成本水平有直接影響。實行成本控制,要求建立相應的控制標準和控制制度,如材料消耗定額和領發制度,工時定額、費用定額等都應該及時制訂和修訂,並加強各項管理工作,以保證成本控制的有效進行。
3、成本控制是建立健全廠內經濟責任制的重要條件
而廠內經濟責任制文是實行成本控制的重要保證。實行成本控制,首先需要成本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企業的各個部門和各個環節。要求各部門、各環節對經濟指標承擔經濟責任,以促使職工主動考慮節約消耗、降低成本、以保證成本指標的完成,使成本控制順利進行,收到實效。
現狀
因為生產資料價格的不斷上漲,企業資產生產成本顯著增加,而且很多企業的物流管理失控,能源的浪費比較嚴重,使產品成本損失增加。另外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陳舊落後,原材料質量不好,運輸管理不善,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大量次品、廢品,造成的質量損失非常之大。另外成本核算不實,一方面的原因是是核算人員思想上不重視,另一方面為達到一些目的進行人為調節,企業看起來盈餘而實際上卻是虧損。由於承包經營責任制不夠完善,企業講利潤,不講成本,短期行為泛濫;企業領導任期有限,管理鬆弛,人員素質較差;財政、審計監督不力。企業管理者成本管理意識薄弱。因此,成本管理鬆弛,預算約束弱化,損失浪費驚人。
傳統的問題
成本管理範疇過窄
受長期計畫經濟的影響,我國企業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生產成本的管理,而對供應與銷售的環節卻考慮不多,這種觀念遠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從成本動因的角度去考慮,企業的任何一種產品從開始生產到獲取利潤,其成本不能僅僅理解為製造成本,而是貫穿於產品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因而,成本管理也應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產權成本、環境成本等等。
成本管理觀念落後
在傳統成本管理看來,節約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而從現代成本管理的角度出發我們不難發現,成本降低是有條件和限度的,在某些情況下控制成本的費用,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和企業效益的下降。因而這種成本管理是一種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成本管理。因此,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要關注其產品在市場上的效益。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企業單純依靠成本的降低來獲取優勢是不可能的,企業更多的應依靠技術的投入,從而產生出更大的收益,也即相對降低成本,從而提高成本效益。
現代立足點
立足於長遠的戰略目標
現代成本管理的宗旨,是為了取得長期而持久的競爭優勢,以便企業能長期地生存和發展,立足於長遠的戰略目標。傳統的成本管理立足於短期的成本管理。比如企業進行人工成本管理,按“降低成本”,企業宜僱傭年齡相對較大、技術熟練程度高的員工以便降低人工成本。但以“成本優勢”的標準衡量,企業應從長遠利益出發僱傭年輕、文化程度高的員工,以獲得較長時期的成本優勢。
立足於總體發展戰略
現代成本動因應是企業戰略高度上的,為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成本管理就不能再局限於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而是應該向前延伸到目標的實現。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以及高新技術和管理科學的不斷創新,成本管理的範圍日益擴大。對處於開發型、競爭型市場環境中的企業來說,應該把企業成本管理問題放在整個市場環境中予以全面考慮。因此,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範圍不僅包括生產領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領域成本的控制,還要對研究、開發和設計成本進行控制。
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實施,有利於改善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作為一個完善的企業管理系統,現代成本管理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正確引進和運用現代成本管理是我國企業管理中值得深思的問題。現代成本管理是經濟和技術結合的管理。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成本管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突破了傳統成本管理把成本局限在生產這一狹小層面上的研究領域,把重心轉向企業整體戰略這一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注重採購、技術、財務領域及競爭對手的成本分析等,有利企業正確地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從而正確地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加強成本管理的關係,提高企業整體的經濟效益。
現代成本意識是指企業管理人員對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夠的重視,不受“成本控制即為成本降低,成本到一定程度即無法再降低”的傳統思維定式的束縛,充分認識到企業成本降低的潛力是無窮無盡的。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內容不僅僅是孤立地降低成本,其目的是從成本與效益的對比中尋找成本最小化。這種降低成本的思想表現為:一方面把降低成本的工作擴展到供應、生產和設計等各個部門,形成全廠全員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貫穿企業各部門的成本意識;另一方面將降低成本從戰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從選擇開發項目種類、進行可行性研究起就注入成本思考,確立具有長期發展觀的成本意識。成本效益理念可通俗地表述為“為了省錢而花錢”的思想,即為了未來的更多收益應該支出某些短期看來似乎是高昂的費用。比如引進新型設備可能導致一筆較大的支出,但是,在今後設備使用期間,因設備利用效率的提高而增加的產出加上設備維修費用降低的綜合效益,可能抵補支出而有餘.
企業成本管控主要存在的幾個誤區
誤區一:對成本的概念認識比較模糊
很多人認為成本就是產品的製造成本,成本管控就是讓產品的製造價格降低。從報表層面來講,成本確實是利潤表上的營業成本,但就成本管控來說,產品的直接製造成本只是最低層面的成本,對其管控的空間很有限。麥可·波特認為:“企業的成本行為及其相對成本地位產生於企業在一個產業里競爭時所從事的價值活動”,而各項價值活動按照先後順序關聯起來就形成了價值鏈,其既包括企業內部經營環節形成的內部價值鏈,又包括與上下游合作夥伴形成的縱向價值鏈。每條價值鏈上的活動都有其自己的成本結構,所以要分析成本就是要考察這些活動中的成本。這說明成本不僅包括從報表層面所說的營業成本和營業費用,也包含從管理角度所說的決策成本、隱性成本等管理成本。從這個層面看,成本管控的範圍應該是“大成本”.
誤區二:各自為營,不顧整體
我公司在年初召開經營會議時,各業務部門都上報了自己的經營指標,採購部說採購成本率要下降多少個百分點,生產部說製造成本要下降多少個百分點,售後服務部說售後服務成本也要下降多少個百分點。聽到大家給自身提的指標,我想到了幾個問題:首先,我公司面對的是一個趨向於完全競爭的市場,也就是說零部件的價格是比較透明的,如果硬給供應商壓價,那么對方只能採取降低零部件質量的方式來滿足我公司的要求,這樣產品質量會得不到保障。其次,員工工資也是比較透明的,如果要降低製造成本很可能會雇用新人,而新人的技能和效率又得不到保障,這樣也會給產品質量埋下隱患。最後,由於採購部和生產部都壓低了成本,售後服務部必然要被動接受大量的市場退貨和返工,這樣售後服務成本會上升。因此,儘管採購和生產成本下降的目標達到了,但成本卻轉移到了後端部門,從整體上看成本還是上升了。所以,我們應該明白成本降低應是整體水平的下降,而不是成本在企業內部的此消彼長。
誤區三:將合作夥伴看作對手
在企業運營中,我們往往重視前端而忽視後端,即對經銷商好言好語,對供應商卻不夠重視,因為經銷商決定了公司的產品是否能夠變現,其實不然。舉例來說,某次我公司的某款產品想要搶先對手上市,但由於某個不起眼的部件沒有及時交貨而遲遲不能生產,而對於新產品來說,延遲一天上市就會跌價幾塊錢。但公司在與供應商溝通時對方也只是說盡力而已。公司對此進行分析後發現,供應商賣出一個零部件也就賺幾毛錢,但我公司的產品一天會跌價幾塊錢,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壓力,而供應商的損失卻很小。因此,我公司決定給供應商的零部件額外再付一塊錢,這樣供應商才會有動力。果不其然,供應商很快便把零部件加工出來。此方式即使我公司的產品搶先上市並占領了先機,又有效地激勵了供應商。這個事例告訴我們,企業應將合作夥伴看作隊友而非對手。
誤區四:片面看待企業經營活動
由於我公司的市場預測失誤,生產出的一款產品銷路不暢,便與供應商溝通後取消了訂單,但清點已經堆積在倉庫的相關物料時卻發現,一半以上的物料都無法再次利用,只好報廢。直到某天和同行朋友討論業務時才發現,對方只有兩三成的專用物料,其他物料都是通用的,這一方面會由於大規模採購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場美譽度。而我公司在產品設計時過於求新求奇,忽略了後續成本,同時小批量採購又相應增加了成本,不但無法預測後續的材料需求,對於失敗產品的材料也只能報廢處理。由此可見,如果企業只是片面地看待企業經營活動,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溫馨提示:企業效益和利潤的提高,最緊要的是做好開源節流,其中成本控制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降低企業成本,生產現場的成本控制最為關鍵,因為生產現場管理的好壞決定產品的大部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