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蚊治蚊

以蚊治蚊

以蚊治蚊是中山大學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研究運用從蚊子身上提取的沃爾巴克氏體來控制和阻斷登革病毒通過蚊媒傳播的新技術。通過釋放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雄性蚊蟲,可以安全有效降低白紋伊蚊的種群密度,控制登革熱的傳播。

簡介

登革熱(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經伊蚊傳播的一種急性傳染病。2014年,廣東登革熱流行情況嚴峻,病例數已超過歷史病例數的總和。

當今的登革熱防控中,由於缺乏特效抗登革病毒藥物,以及無有效的疫苗,預防登革熱的手段仍以控制傳播媒介白紋伊蚊為主。中山大學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研究運用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來控制和阻斷登革病毒通過蚊媒傳播的新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進展。

研究成果

圖解登革熱圖解登革熱

中山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奚志勇教授團隊從果蠅伊蚊庫蚊體內提取沃爾巴克氏體並成功將其導入到登革熱媒介白蚊伊蚊體內,建立了穩定的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蚊株。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與非攜帶沃爾巴克氏體雌蚊交配所產的不能發育。通過大量釋放攜帶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可以使蚊子種群數量降低至不足以引起登革熱流行。

研究還發現這些蚊子攜帶沃爾巴克氏體以後,沃爾巴克氏體在蚊媒體內能對多種人類病原體(如登革病毒黃病毒瘧原蟲等)產生抗性,沃爾巴克氏體就如同“疫苗”一樣阻隔了病毒,使病毒無法在蚊媒體內發展和傳播。理論上,某個地區的蚊蟲種群一旦被改造成對登革病毒具有抗性,就阻斷了該地區的登革病毒傳播,即使外來輸入性傳染源,也不會引起登革熱爆發流行。因此沃爾巴克氏體控制蚊媒的技術,可望成為控制登革熱的一項革命性新策略。

已在多國開展試驗

沃爾巴克技術現已成為全球關注的控制蚊媒和蚊媒病的一大熱點,蓋茨基金為此投入了數千萬美元的資助。目前,該技術已在美國澳大利亞進入現場試驗,新加坡巴西印尼越南亦已相繼開展相關研究。

2014年11月6日,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AryHoffmann在中山大學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澳大利亞在2個試點社區投放沃爾巴克蚊已有4年,至今兩個社區的蚊子都攜帶了沃爾巴克氏體,已經無法傳播登革熱。

在中國沃爾巴克氏體控制蚊媒的研究項目已通過國內權威專家組的生物安全評估,獲得中國農業部的現場測試許可證。中山大學、廣州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聯合開展實地釋放研究。

奚志勇介紹,釋放地點已經選點廣州南沙沙仔島,目前正在做前期相關準備工作,預計2015年春天,將會投放沃爾巴克雄蚊。“因為雄蚊不叮人,投放多少都沒關係,預計按照1:5的比例投放效果會較好。”奚志勇說,工作人員會事先對當地居民進行社區教育,提醒居民看到蚊子密度高了不要擔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