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伊蚊是一種中小型黑色蚊種,有銀白色斑紋。在中胸盾片上有一正中白色縱紋,從前端向後伸達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後跗1-4節有基白環,末節全白。腹部背面2-6節有基白帶。
生活習性

成蚊喙細直或略彎。無氣門鬃而有氣門後鬃。翅瓣有緣。除極少數種類外,縱脈6末端明顯超過縱脈5分叉位點,鱗形對稱。爪墊不發達。幼蟲有完整的下顎縫。觸角末端不分節。腹部第8節有櫛。呼吸管具梳,具1對呼吸管毛1-s,並遠離管基部。伊蚊多孳生於樹洞、竹筒、葉腋、缸罐、石穴、坑窪等小型積水中,有些種類則在稻田、沼澤、水塘中生長。卵單產,通常產於容器的潮濕內壁或孳生場所的濕土上。滯育卵耐低溫和乾燥,並以此越冬或度過乾旱季節。在自然界,蚊卵一次水淹僅部分孵化,其餘須經二次或更多次水淹才能孵化。人們認為,這是對易乾的容器積水的適應。幼蟲多在水下活動,刮食附著在水淹物上或水底的低等生物或其他有機物;少數種類,如霉蚊亞屬,幼蟲肉食。雌蚊白晝或夜晚吸血。伊蚊還很善飛。一般蚊子飛程僅有數十至數百米,最遠不過1000~2000米。而伊蚊卻能連續飛行5000~6000米,而且十分敏捷,可隨心所欲地進行俯衝、急轉彎、前後滾翻、突然加速或減速等高難度動作。有一種伊蚊在雨中飛行時,竟然能躲開所有雨點,待抵達目的地時,身上居然沒有一點兒水珠。這種高超的飛行本領實在令人類望塵莫及!難怪人們舉起雙掌對準伊蚊拍過去,滿以為能置其於死地時,它卻能逃之夭夭,溜之大吉。
主要分類

埃及伊蚊

埃及伊蚊是具銀白斑紋、跗節有白環的深褐或暗黑蚊蟲。中胸盾片兩側是1對長柄鐮刀形白斑,其間有1對金黃色縱條,形成一弦琴狀花紋。幼蟲觸角光滑無刺,觸角毛1-A細小,單枝;頭毛5-7C單枝;體無星狀毛;櫛齒單行,各齒基部有發達側刺。除非洲森林的野生蚊系外,埃及伊蚊是與人類居住地區關係密切的家蚊。幼蟲主要孳生在居民區周圍或室內的容器積水中,尤其是在室內飲用貯水缸中;雌蚊在同樣的場所刺吸人血。它們主要在白晝吸血,通常近黃昏和早晨各有一刺叮高峰。埃及伊蚊廣布全球熱帶地區。在中國,它們分布於廣東的湛江地區、海南省等地,台灣南部、廣西的北海市和欽州市的少數地區以及潿洲島。它們是中國上述地區登革熱的傳播者。在國外,它們還是城市型黃熱病、基孔肯雅病等的主要媒介,因而為最危險的蚊種之一。
白紋伊蚊

白紋伊蚊也是具銀白斑紋、跗節有白環的暗黑或黑色蚊蟲。中胸盾片有一中央銀白縱條,翅基前有一簇銀白寬鱗簇。幼蟲與埃及伊蚊近似,但櫛齒基部無側刺而具。它們是半野生蚊種。幼蟲主要孳生於人居附近的竹筒、樹洞、石穴、廢輪胎以及缸罐等容器積水中,也見於鳳梨等植物的葉腋。雌蚊在白晝和黃昏刺吸人和動物的血液。在戶外,通常是日出前後和日沒前後各有一刺叮高峰。白紋伊蚊遍布東洋區。在中國,南起海南島,北至遼寧南部,西至陝西寶雞都有記載。雌蚊是兇猛的吸血者,它們在大量發生的場所對人們騷擾很大。它們是中國登革熱的重要媒介,也是東南亞登革熱和基孔肯雅病的傳播者之一。在中國福建、四川等省,人們認為白紋伊蚊與流行性乙型腦炎的傳播有關。
東鄉伊蚊

東鄉伊蚊體棕褐或深褐。喙深褐色,觸鬚末端有白鱗;中胸盾片有淡黃縱條;後跗節1~5基部和1~4末端都有白環。幼蟲頭毛4-6C位於頭前端,幾乎在同一橫線上;腹部第8節具很多櫛齒,排列成一齒區;呼吸管毛1-S位於管末端1/4處,特大,明顯超過管的末端;肛鰓短,球狀。幼蟲多孳生在海濱岩穴、石洞以及容器、船艙等的積水中,能耐受高鹽濃度,但也在淡水中生長。雌蚊吸取牛、馬、鳥類等的血液,也侵入室內刺吸人血。東鄉伊蚊在中國分布於從遼寧至廣東的沿海地區以及某些島嶼;在日本、朝鮮、蘇聯、泰國、馬來西亞也有記載。在國外的一些島嶼上,它是馬來絲蟲病的傳播者。中國雖然也發現馬來絲蟲的自然感染,東鄉伊蚊卻不是重要的媒介。在中國東北,曾從這種伊蚊分離到乙型腦炎病毒。
刺擾伊蚊

刺擾伊蚊體棕、褐或淡褐色。雌蚊觸鬚末端有白鱗;有氣門後區和亞氣門區鱗簇;翅鱗褐色,若干縱脈基段通常有少數淡色鱗;前足和中足股節前面褐鱗中雜生有淡色鱗,形成麻點,跗節有基白環;腹部第2~7節背板有基白帶,平直,或作“∧”形,或並具淡色中央縱條。幼蟲觸角有細刺,頭毛6-C1~3枝;櫛齒一行,8~12個;呼吸管末2~3梳齒遠離。幼蟲廣泛地孳生於土坑、淺潭、池塘、窪地的積水中以及稻田、沼澤中,在容器的積水中也可偶然見到。雌蚊主要刺叮牛、馬等家畜,也吸人血。它們在大量發生的場所,對人畜騷擾頗大。刺擾伊蚊廣布新北界、古北界、東洋界以及太平洋島嶼。中國各省(區)都有記載,有些地區曾從這種伊蚊分離到乙型腦炎病毒。在國外,也曾從它分離到多種馬腦炎以及其他蟲媒病毒。
疾病傳播

經研究證實,剌擾伊蚊、窄翅伊蚊和阿薩姆伊蚊可參與乙腦病毒的傳播。尤其是剌擾伊蚊和窄翅伊蚊,不僅分布於農村畜圈,在野外竹林也有分布,與人畜關係較為密切。該研究發現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
新發現
經研究證實,剌擾伊蚊、窄翅伊蚊和阿薩姆伊蚊可參與乙腦病毒的傳播。尤其是剌擾伊蚊和窄翅伊蚊,不僅分布於農村畜圈,在野外竹林也有分布,與人畜關係較為密切。該研究發現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學意義。
蚊科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 | 綱: 昆蟲綱 | 目: 雙翅目 | 亞目: 長角亞目 |下目: 蚊下目 |總科: 蚊總科 | 科: 蚊科 |
蚊科(學名Culicidae)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蚊或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 |
本科包括了約3500種,38屬。以下僅列出較重要的屬。 |
斑蚊屬(伊蚊) | 白線斑紋屬 | 瘧蚊屬(按蚊) | 叢蚊屬(阿蚊) | 苛蚊屬(軻蚊) | 家蚊屬(庫蚊) | 家蚊的卵絨蚊屬(脈毛蚊) | 費蚊屬 | 黑蚊屬 | 嗜血蚊屬| 霍蚊屬 | 芋蚊屬 | 沼蚊屬 | 妙蚊屬 | 直蚊屬 | 煞蚊屬 | 土蚊屬 | 巨蚊屬 | 翠蚊屬 | 尤蚊屬 | 小蚊屬(藍帶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