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州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山西代州漢族小吃,歷史悠久,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簡介

代州面麻片,山西代州漢族小吃,歷史悠久,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
麻片是一種美味可口的漢族傳統小吃。成品為片狀,長12厘米,寬3.5厘米,厚不到2毫米,色澤乳白,酥脆甜香,營養豐富。,以優質飴糖和蛋清作原料,經過加工原料,配料熬糖、嚴格掌握火候、快速切片等工序精製而成。
代縣麻片是一種美味可口的漢族傳統名點。在清代頗有名聲,並有面鋪專營此業,生意興隆。其片有二寸長,半寸寬,色淡黃,薄如葉,質脆味香,馳譽省內外。暇時小食三片五片,美口止飢,耐人尋味。麻片選料嚴格,要用上等麵粉、去皮芝麻仁、純麻油或葫油、良好的蜂蜜與白糖,其做法是,將面拌糖、和油、揉蜜水、擀皮、塗蜜、撒芝麻,然後上鍋烘烙。製作精細,遂為佳品。

代州面麻片的起源

據說,清朝末年,一位在江蘇做官的代州人特別喜歡吃江蘇的麻片。告老還鄉時,便帶了一名專做麻片的廚師回鄉,在家做麻片,供自己食用。後來這位廚師將其技藝傳給了代州人,經代州人的改進,製成了獨具特色的代州麻片。代州城有名的商號“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巨盛齋”、“福盛魁”等,主營面麻片,並向州外推銷,享譽山西。

代州面麻片的傳說

相傳在明清時期,代州城一派繁榮景象,店鋪鱗次櫛比,商賈南來北往,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在城中央高高的鼓樓下,有一家糕點鋪,字號“江蘇齋”,店主是一位年輕英俊的江蘇籍後生。他為人厚道,沒有奸商習氣。一日,一陣清風從鼓樓門洞吹過,點點芝麻飄落在正要烤制的糕點上。店主抬頭一瞧,一位仙女般的小姐,從眼前飄然而過,但是,她卻在店門前留下一隻精緻玲瓏的竹籃。這店主忙撿起來一看,籃中盛滿了芝麻,中間夾著一份函箋,他展開函箋一瞧,原來畫著麻片的製作圖形、工藝流程和配料的方劑。聰明的店主“照葫蘆畫瓢”,果然烤制出色、香、味俱佳的代州麻片。
於是後人尊稱這位給人送來美食的小姐為“麻片仙子”。其實真正的麻片仙子應是勤勞智慧、默默勞作的人民民眾,那段傳說中的“仙子”是他們的化身。

代州面麻片的發展

解放後,代縣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挖掘、發展這一傳統名吃。有關部門多次派人到民間蒐集整理方劑,傳統工藝,使代縣麻片更加精緻,質量越來越高。80年代後期,代縣糖廠增設麻片車間,聘請民間老藝人主持生產,同時還在配料、製作、包裝上作了一系列新的改進,使這一地方傳統名吃更具特色,它現在已成為人們饋贈親朋好友、佳賓貴客的禮品。目前,除代縣麻片走俏外,她的姊妹們,如代州蜜麻葉、綠豆糕、豆麵餅、酥皮餅等也逐漸闖出了名聲。難怪有人這樣講:真乃色香味俱佳麻片出自巧手,揉燙烤皆妙名師乃有高徒。

代州面麻片的製作方法

原料配方:

白糖、芝麻、紅薯粉(制飴糖用)、蛋清(或香油)等

製作方法:

1、先把芝麻加工成芝麻仁,紅薯粉加工成飴糖,白糖加工成糖水。
2、加工芝麻仁的方法是將芝麻用水浸泡,去皮、炒熟;
3、飴糖製取是將紅薯粉(或玉米、麥芽、小米)糖化、過濾、熬成飴糖;
4、糖水是將蛋清攪拌後,加水和白糖煮沸,去除雜質,再加飴糖(每100公斤白糖加飴糖7公斤)攪拌即可。
加工麻片時,將加工好的糖水熬至155~160℃時,與芝麻和成一團,置案板上擀成厚而勻的大片,再用快刀切成麻片即可。產品用紙盒包裝,攜帶方便,易於存放,是當地饋贈親友的佳品。

代州面麻片的營養成分

本品具有滋補肝腎,潤燥之功能,適用於頭暈、眼花、耳鳴、頭髮早白、病後脫髮、體弱便秘等症,有促進新陳代謝作用,是目前現代人生活必備的營養保健食品。

代州面麻片的特點

成品為片狀,長12厘米,寬3.5厘米,厚不到2毫米,色澤乳白,酥脆甜香,營養豐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