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體詩

今體詩

今體詩對古體詩及樂府歌行而言。亦稱近體詩。凡五七言律、排律、律絕,皆屬今體。始肇於南朝,而大成於唐代。唐張籍《酬秘書王丞見寄》詩:“今體詩中偏出格,常參官里每同班。”唐弢《在生命的浩翰的海洋里》:“唐人稱律詩為‘今體詩’,以區別於唐以前的‘古體詩’。”

今體詩的由來

今體詩是在唐代興起和定型的,具有一定格律的詩體,

今體詩今體詩
包括律詩和絕句。這種詩體的形成要追溯到隋唐以前。六朝時人們已經開始認識漢語四聲。四聲和歌曲的節奏有密切的關係,於是一些熟諳音律的詩人,就在詩歌創作中計究平仄變化,平指平聲,上、去、人三聲短促而有升降變比,叫仄聲。平聲與仄聲地詩中交替使用,音調抑揚頓挫,形成優美的節律,就顯得悅耳動聽。齊梁時,駢體文盛行。講究對伏的文風也影響到文人詩作。這樣就形成了以沈約、謝眺為代表的“永明體”詩。到了唐朝,就形成了格律嚴謹的今體詩。

何謂今體詩

今體詩今體詩
所謂“今體詩”,也叫“近體詩”,實際上主要是指我們都熟悉的“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以及形式上是截取了它們一部分的“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也叫截句),這種稱謂實際是與古體詩相對的。今體詩大致形成於隋而定型於唐(其中五言較七言成熟更早些),並受到當時文人的普遍追捧,對唐代文化的繁榮可以說功不可沒。在此之前,不論是詩經、楚辭還是後來的樂府等都可以歸結為古體。因此,《三國演義》中三顧草廬一回,諸葛亮吟誦的五言絕句(“大夢誰先覺(入聲),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入聲),簾外日遲遲。”)顯然可以斷言,絕不是諸葛亮作品,而是小說家的假託。

今體詩的格律

今體詩今體詩
今體詩的格律可以歸納如下幾點。①句數固定,五律、七律每首都是八句。超過八句的叫長律或排律。五絕、七絕每首都是四句。②句式單一,只有五言、七言兩種。③押韻嚴格。隔句押韻,又有首句入韻和首句不入韻兩種格式,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只用平聲韻,用仄聲韻是極個別的,講究平仄。④要求對仗,律詩中間兩聯必須使用對偶句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