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十字軍騎士》是一部歷史小說。它從1399年雅德維佳王后逝世寫起,直到1410年格隆瓦爾德戰爭結束為止。在這11年的歷史背景上,廣泛描寫了波蘭、立陶宛人民與十字軍騎士團生死搏鬥的歷程。
小說主人公茲皮希科是個血氣方剛的少年,在前往克拉科夫的路上,遇見瑪佐夫舍公爵夫人的侍女達奴莎,對她一見鍾情,成了她的騎士,並發誓要為她的母親報仇,殺死三個騎士團的騎士。第二天途中遇見一隊十字軍騎士團的騎士,他便向他們衝殺過去。這是十字軍騎士團派來見波蘭國王的使臣,按照當時規定,刺殺外國使臣要被判處死刑。
茲皮希科被關進監獄。他的叔叔瑪茨科懇求國王赦免,也無濟於事。此時王后因分娩而死,舉國哀悼,茲皮希科的死刑延期執行。瑪茨科便想去馬爾堡,懇求騎士團的大團長寬恕他的侄子,他剛過波蘭邊境,便遭騎士團匪徒襲擊,矛尖殘留胸肋,只得抱傷而回。處決茲皮希科的時候,達奴莎突然用披紗蒙住茲皮希科,他便因此而得救。這是一種波蘭古代的習俗:凡是被處死的人,只要有少女嫁給他,他就可以免除刑罰。茲皮希科得救後,便護送傷重的叔叔回到故鄉,受到鄰居齊赫和他女兒雅金卡的熱情幫助。雅金卡是個美貌而又能幹的姑娘,不久便愛上了茲皮希科,但他心中只有達奴莎。叔父傷情好轉後,便前往華沙去見公爵夫人和達奴莎。在華沙的公爵宮廷中,他看到了騎士團息特諾的行政長官勞夫等人,他們是來向公爵控告達奴莎的父親尤侖德的。尤侖德自從妻子被騎士團害死之後,便對十字軍騎士團進行嚴厲的報復,騎士團也把他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經常襲擊他的莊院斯佩霍夫。公爵拒絕了他們的控告,他們便設下奪走達奴莎的陰謀詭計。
在公爵組織的大圍獵時,茲皮希科因救公爵夫人而被兇猛的公野牛撞成重傷,受到達奴莎的精心護照,他們的愛情日益加深。有一天,突然來了一隊人,帶來尤侖德的一封信,說他雙眼快要失明,想在失明前能再看女兒一眼。公爵夫人無法拒絕,只好讓他們帶走。不過在臨行的前夕,在茲皮希科的強烈要求下,暗中為他和達奴莎舉行了結婚儀式。後來,尤侖德來到華沙,才得知他根本沒有派人來接達奴莎,達奴莎也沒有回到斯佩霍夫。茲皮希科陪同尤侖德回到斯佩霍夫不久,一個修女前來會見尤侖德,告知息特諾的騎士團已從強盜手中救出了他的女兒,要他親自前去認領。尤侖德把斯佩霍夫交給茲皮希科代管之後,便獨自一人前往息特諾。到了息特諾後,這位膂力過人、自尊心強的騎士受到百般的凌辱,但他為了女兒都忍受過去了。可是息特諾的行政長官鄧肯爾特卻把一個傻姑娘當做達奴莎交給他,他已經從塔樓傳來的歌聲中確切知道女兒就在息特諾的尤侖德,便再也忍無可忍了,於是他像頭獅子那樣朝鄧肯爾特沖了過去,把他摔死在地上。最後他寡不敵眾,才被敵人網住被擒。息特諾的代理行政長官勞夫派他的親信羅特吉愛前來華沙,向公爵控告尤侖德屠殺十字軍騎士的罪行,並聲稱誰若是不相信他的話就和誰決鬥。茲皮希科接受了他的挑戰,並在決鬥中將他殺死。嗣後茲皮希科便離開了華沙出外尋找達奴莎。
勞夫看到自己心腹羅特吉愛被殺死之後,便遷怒於尤侖德,將他雙眼挖去,舌頭割掉,手臂砍下,折磨得奄奄一息,才將他放掉。幸虧在路上遇見了來找茲皮希科的瑪茨科和雅金卡,他才平安地回到斯佩霍夫。
在斯佩霍夫,瑪茨科打聽到茲皮希科已到立陶宛的時母德人那裡去了,他也急著趕去立陶宛,和茲皮希科一起參加了時母德人反抗騎士團的起義鬥爭,並在那裡抓獲了兇手勞夫,解救出已奄奄一息的達奴莎。茲皮希科先把勞夫送回斯佩霍夫交由尤侖德處理,尤侖德卻把勞夫放走,勞夫羞愧交加,吊死在回息特諾的路上:茲皮希科本想等達奴莎好轉一些才上路回家的,不幸這時候一隊十字軍騎士包圍了他們。茲皮希科只好和他們議定,用贖金換取他們的自由,並讓瑪茨科留下當人質。
茲皮希科護送著達奴莎剛進入斯佩霍夫的地界,她就瞑目長逝了。茲皮希科贖回了叔叔瑪茨科,不久,尤侖德也逝世了。瑪茨科和茲皮希科、雅金卡一道回到了故鄉,帶走了斯佩霍夫的一大筆財富。瑪茨科回到故鄉波格丹涅茨後,便為侄子和雅金卡完了婚,還替他們建起了一座漂亮的城堡。
停息了幾年戰鬥的波蘭王國和十字軍騎士團,終於又因領土問題爆發了一場大戰:茲皮希科和瑪茨科一聽到訊息,便率領鄉勇前去作戰。1410年7月,兩軍相會于格隆瓦爾德。經過激烈的交戰,波蘭立陶宛聯軍終於把十字軍騎士團打得落花流水,潰不成軍。瑪茨科和茲皮希科也實現了他們的誓言,打死了那個置茲皮希科於死地的騎士團使臣。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十字軍騎士團原名條頓騎士團,是德國封建主和天主教會回響西歐封建主和教皇掠奪東方財富的號召而組成的一支軍隊。耶路撒冷陷落後,這支軍隊便駐紮在匈牙利。當時的波蘭正處於封建割據的局面,瑪佐夫舍和北方的古普魯士人經常發生戰爭,瑪佐夫舍的康拉德大公求助於十字軍騎士團,並以割地為交換條件。結果古普魯士人被打敗,十字軍騎士團卻乘機占領古普魯士人的地盤,把許多日耳曼人引進普魯士地區,對原來的古普魯士人不是趕走,便是採取同化政策,使整個地區完全日耳曼化。十字軍騎士團不斷向外擴張,勢力日益強盛,經常入侵波蘭、立陶宛,最後竟成了比古普魯士人還要兇惡的敵人。
波蘭在當時是個年輕的國家。從13世紀後半葉以來,由於城市工商業的發展,各個分封割據的公國逐漸走向統一,到14世紀完成了統一過程,只有瑪佐夫舍公國還保持一定的獨立性。為了共同防禦十字軍騎士團,1385年波蘭和立陶宛達成合併的協定,立陶宛大公亞該老宣布接受天主教信仰,並娶波蘭的雅德維迦女王為妻。波蘭則接受亞該老為波蘭立陶宛聯合王國的國王。十字軍騎士團感到這次合併於它的侵略野心極為不利,便千方百計進行挑撥離間,使這兩個國家在10多年間時分時合。最後波蘭、立陶宛兩國的共同利益終於使他們再次聯合起來。十字軍騎士團見其陰謀未能得逞,便想先發制人,乘波蘭王國尚未鞏固壯大就將它扼殺,於是糾集了西歐的封建騎士,組成強大的兵力,於1410年大舉入侵。而波蘭立陶宛這一方面,也聯合了鄰近一些國家的軍隊,進行反侵略的戰爭。這年七月,兩軍大戰於格隆瓦爾德。波蘭聯軍給予騎士團軍隊以毀滅性的打擊,取得了偉大的勝利。這次戰役的歷史意義是巨大的,它不僅解除了波蘭來自北方強鄰的威脅,提高了波蘭在國際上的威望,而且也促進了波蘭王國進一步的統一。這次戰爭還有力地證明了弱國能夠打敗強國,證明了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必勝。
時代背景
《十字軍騎士》出版於1900年,它的醞釀期則開始於19世紀90年代初。這是普魯士加劇壓迫波蘭民族的時期。早在70年代,“鐵血宰相”俾士麥對其占領下的波蘭地區就實行了一系列嚴厲的日耳曼化的政策。1885年又開始了日耳曼化政策的新階段——即“文化鬥爭”的階段,在所有的學校里完全取消波蘭語,對不願意說德語和用德語祈禱的學生施行毒打。1886年俾士麥還建立了普魯士“移民委員會”,要把波蘭人從波蘭土地上驅逐出去,同時成立“德國東部邊區同盟”來摧殘波蘭民族。90年代初,俾士麥雖被解除了首相職務,但德國當局對波蘭人民的壓迫卻有增無減。面對著這種滅絕種族的殘暴壓迫和侵略,顯克微支寫成了《十字軍騎士》,用中世紀末期的十字軍騎士來比喻當時的德國侵略者,指出他們的侵略壓迫必將遭到毀滅的下場。同時也借波蘭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範例——格隆瓦爾德戰爭來鼓舞和激發廣大人民的鬥志,使他們樹立必勝的信心。
創作歷程
自1897年2月至1900年3月,顯克維支在報刊上連載發表《十字軍騎士》。為寫作這部小說,他幾乎查閱了波蘭和歐洲各國現存有關十字軍騎士團的一切資料,深入鑽研了波蘭古代文獻,而且還特地去當年十字軍騎士團的都城馬耳博克作過一番實地考查,使小說中描繪的騎士團大本營真切具體,歷歷如所見。
人物介紹
茲皮希科
主人公茲皮希科年青英俊、生氣勃勃,是一位無所畏懼的波蘭騎士。長年的戎馬生活養成了他堅強勇敢的性格。為了替達奴莎的母親報仇,他決心殺死三個日耳曼騎士,從他們的冠飾上拔下三簇孔雀毛。但由於輕率而誤向來祝賀波蘭王太子命名的騎士團使者里赫頓斯坦發動了襲擊,使者以傲慢的態度要求茲皮希科卸下頭盔、光頭站在馬下向他求饒。茲皮希科斷然拒絕這種人格的侮辱,堅定地表示,即使我長兩個腦袋,也寧肯“把這兩個腦袋都砍掉”,但“決不願意玷污我的榮譽”。被囚期間,他知道自己即將受刑,要求總督釋放他十二個禮拜,讓他可以去向里赫頓斯坦提出挑戰,拚個你死我活。他大膽地與羅特吉愛決鬥,並用斧子砍掉他的右臂置他於死地。他回響國王號召參加了格隆瓦爾德大戰。茲皮希科的形象充分反映了波蘭立陶宛人民對侵略者的憎恨和對祖國、民族的熱愛。
尤侖德
尤侖德是一位驍勇善戰的著名波蘭騎士。妻子被十字軍騎士迫害致死使他心中充橫仇恨。他救助遭到目耳曼人襲擊的瑪茨科,並隨屠殺一切落到他手裡的日耳曼人。他的女兒達奴莎是一個樸實、美貌、真摯、勇敢的少女。她用“古老的波蘭習慣”救了茲皮希科的命。十字軍騎士用欺騙手段騙走了達奴莎後,對愛女的思念使尤侖德未能深思熟慮而趕到了息特諾,要求十字軍騎士放還女兒。待完全認清了對方不顧信義的騙子面目後,他憤怒之極,單身獨人地和騎士團進行了復仇的血戰,打死了鄧維爾特等人。被俘後,齊格菲里特慘絕人寰地燙瞎了他的獨眼,割去他的舌頭,砍掉他的右手,然後把他趕了出去。達奴莎也因十字軍騎士的殘害身死。尤侖德一家的悲慘遭遇,是整個波蘭民族遭受十字軍騎士的殘害與欺壓蹂躪的典型寫照,小說對此作出了深刻的批判和憤怒的控訴。
雅金卡
雅金卡是一個活潑的,迷人的姑娘,是中世紀波蘭社會最優秀的女性典型之一。她在獵取野牛時首次出現的場面,被描寫得光彩奪目,極為生動:她手裡拿著弩弓,肩上背著獵熊的長矛,騎著一匹烏黑的駿馬飛馳向前。她是一個勇敢“強壯、靈巧、漂亮的姑娘。雅金卡早年喪母,她父親茲戈萃里崔的齊赫長期在外過著週遊各地的騎士生活。農民們幹的重活她都能做,管家管得很出色。她是個撫養兄弟的好姊姊,侍奉父親的好女兒,又是個體貼丈夫的賢惠妻子。
瑪茨科
波蘭騎士瑪茨科在和十字軍騎士團的鬥爭中勇猛機智,精於謀略。他熱愛侄子茲皮希科,重視家族的子嗣,甚至甘願代死。在格隆瓦爾德大戰中,他殺死了里赫頓斯坦,報了大仇。但瑪茨科對財富十分貪求,則又體現了貴族的特徵。
里赫頓斯坦和齊格菲里特
里赫頓斯坦和齊格菲里特都是狠毒殘忍的十字軍騎士團高級官員,他們專橫跋扈,不顧信義。他們的可恥下場說明了十字軍的必然覆滅。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小說以尤侖德一家慘遭騎士團殘害和瑪茨科叔侄的種種經歷為主要線索,又設定了許多插曲和支線,交織成一個主次分明、脈絡清晰、相互關聯的結構網。作者的敘述錯落有致,流暢自然,情節的展開時而如蛟龍騰躍,江河奔涌,時而如清溪潺潺,充滿了詩情畫意。整部作品曲折生動,高潮迭起。這種嚴密的構思和布局為一個主題服務,那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十字軍騎士團是波蘭和立陶宛人民不共戴天的宿敵,消滅他們合乎天理,順乎人情。
作家用他慣有的極其犀利的文筆,用令人毛骨悚然的畫面和廣闊的背景速寫深刻地揭露了騎士團的貪婪、狡詐、兇殘、狠毒和背信棄義的行徑,他們即使在相對和平的時期也在邊境地區頻繁挑起戰爭,甚至襲擊和綁架有恩於騎士團的馬佐夫舍公國的王公,使尤侖德痛失愛妻。後來他們又用陰謀詭計劫持了尤侖德的愛女丹露霞,並把尤侖德騙到他們的城堡,進行令人髮指的凌辱和折磨。尤侖德父女受騎士團摧殘的事例非常典型,但決非個別現象,而是整個波蘭和立陶宛民族遭受騎士團侵害的縮影。自從騎士團進入波蘭以來,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搶掠,留下一片焦土。騎士團城堡的路邊和大門前,到處是掛著無辜者屍體的絞刑架,邊境地區的波蘭人“晚上上床睡覺的時候,總不知道明天一覺醒來是否會被戴上鐐銬,是否會有把劍架到脖子上,或者屋頂上是否會著火”。是騎士團的瘋狂侵略逼得波蘭人忍無可忍,不得不進行一場全民族的反侵略戰爭。大戰爆發之前,作家做了許多鋪墊,渲染了一種“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格倫瓦爾德戰役更是寫得有聲有色,如飆發電舉,氣貫長虹。騎士團傾巢出動,且有羅馬教皇、德意志皇帝和各西方國家封建主的支持,兵多將廣,氣勢逼人,而波蘭—立陶宛聯軍則是正義之師,為保家衛國而敵愾同讎,鷹揚虎視,風馳霆擊,終於把騎士團這樣不可一世的強敵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書中對格倫瓦爾德鏖戰的描繪是波蘭文學中少見的大氣磅礴、宏偉壯麗的戰爭畫面,它把小說的情節推向了高潮,充分顯示了波蘭人民赤心忠烈保江山的英雄本色。
作者在小說中著意刻劃小貴族階級,使他們整個歷史事件的發展中成為主要的力量,這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因為在當時的波蘭社會中,小貴族階級無論在反對大封建主分裂主義的鬥爭中,或是在反抗敵人入侵的鬥爭中,都是國王中央政權的主要支柱。在中世紀,使一個統一的國家得到鞏固和加強,乃是歷史發展的進步趨勢。小貴族為了自身的利益在客觀上表現了這種進步過程。因為小貴族和農民一樣,要求生根在土地上,要求發展農業,要求免受封建領主內戰之苦,要求國家統一併且強大起來。作者也沒有忘記,在格隆瓦爾德戰役中,除小貴族的騎士們之外,也出現了城市居民和鄉下農民所組成的步兵。這些老百姓所組成的步兵人數眾多,反映了舉國一致的同仇敵汽,事實上對戰役的勝負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藝術特色
在《十字軍騎士》中,顯克維支努力探索一些藝術手法來表達作品中人物在意識方面,在思想方面符合中世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作者用書中人物自己的眼光去看待所發生的事件,因為他們是中世紀的人物。作者所描繪的齊格菲里特·德·勞夫在魔鬼與死神伴同下的臨死前的情景就是按照那個時代的人所能領會的那樣去描繪的。顯克微支使小說中人物的語言符合中世紀人物交談時的方言和談吐,而又為現代波蘭讀者所理解。這對於歷史小說的創作是非常之重要的。這樣就加強了歷史畫面的印象,使這部作品的人物由於符合當時的生活氣息而更加栩栩如生。
顯克維支用高超的藝術手法來再現波蘭人民歷史上如此偉大的格隆瓦爾德戰役,使《十字軍騎士》成為一部真正的民族史詩。作者安排了引人入勝的生動情節,描寫了許多出人意外的緊張場面,使讀者被深深地吸引在作者所描繪的中世紀波蘭社會的畫面上。作者描繪了波蘭樂土的道路和森林,城堡和莊園,城鎮和鄉村,描寫了中世紀波蘭老百姓和小貴族的生活,創造了騎士們比武決鬥和交戰的輝煌場面,再現了中世紀波蘭人的風俗習慣,理想和信仰。作者所刻劃的人物的性格都是在行動中,在內心活動中展示出來的。小說充滿了活躍的動作和緊張的場面。小說所描述的主要事件發生在市場上,在街道上,在露天的場地上,在廣闊的大路上,發生在客棧里,在城堡里,在宮殿里,在小酒店裡。一個青年小貴族茲皮希科按照當時的法律將被處死的場面,波蘭國王亞該老宴會的場面,瑪佐夫舍原始森林中狩獵的場面,四面燃著簧火的時母德人營地的場面,最後,格隆瓦爾德戰場上大軍雲集,兩軍對壘,決一死戰的場面,這一切都使讀者如身臨其境,獲得了極其愉快的藝術享受。
作者把格隆瓦爾德戰役作為這部長達千頁的巨著的壓軸高潮,使讀者對波蘭人民徹底擊潰條頓騎士團的偉大勝利留下十分動人和極其鼓舞的深刻印象。這種富有樂觀情緒的結局使所有被壓迫人民從內心發出歡呼,都從內心產生信心:正義的事業一定會戰勝貌似強大的非正義的邪惡勢力。
作者善於運用感情充沛而精練流暢的語言、細緻逼真的心理描寫和錯落有致的筆法,栩栩如生地刻畫富有個性特徵的人物形象,敘述生動曲折的故事。並根據情節的跌宕起伏與人物的不同饋況,或作波瀾壯闊的勾畫,或作細膩委婉的描繪,或作傳奇色彩的撩曲。結構巧妙獨具匠心,色調豐富,引人入勝。作者尤善運用懸念手法,因而讀來津津有味,難以釋手。
作品評價
整部小說對人物和雄壯的戰爭場面描寫極為細緻,寫到騎士團的貪婪、狡詐、兇殘、狠毒和背信棄義的行徑,寫到歷經千辛萬苦尋找妻子的茲皮希科的不安、急切、喜悅和沮喪,寫到格倫瓦德之役之慘烈,之血腥,數次血戰表現出的殺戮和悲壯……無一不讓人為之扼腕嘆息並深深感動。
——列夫·托爾斯泰
這是波蘭民族的一段英雄史詩,出了悲壯的殺戮和戰爭,《十字軍騎士》給人帶來更多的是感動和心酸吧,但作為歷史小說,它是佳作中的極品,如波蘭的顯克維支警拔,卻又不以失望失場,有聲有色,總能使讀者欣然終卷。
——魯迅
作者簡介
亨利克·顯克維支(H.Sienkiewica,1846—1916),波蘭19世紀作家,1846年出身於波蘭一個地主家庭,1872年開始文學創作,擔任《新聞》雜誌的特約撰稿人,開始發表作品。主要著作有《你往何處去》、《十字軍騎士》、政論《旅美書簡》、《火與劍》、《洪流》、《伏洛竇耶夫斯基先生》等大量作品。190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