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香大頭菜

五香大頭菜

宿遷特產。中國名菜。國家商業部和江蘇優質食品。宿遷市政府重點保護產品。起源於明朝初期,又叫正德香菜或乾隆香菜。一九二七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製作工序主要包括選料、清洗、削淨、鹽漬、晾曬、原鹵浸泡。曬乾的大頭菜與炒熟的精鹽、五香(花椒、胡椒、八角、桂皮、茴香)粉、醋等摻拌均勻,裝入壇內,封存七天即可食用。其色澤鮮黃、香味純正、脆嫩爽口、口嚼無渣、辛辣味濃,有助增進食慾。

原料配方

大頭菜10千克 食鹽15千克 精鹽5千克 五香面300克 500克(不要過量喔)

製作方法

1.將大頭菜去須、根,洗淨後橫切3刀,深度為整個大頭菜的2/3,然後放入缸內,加食鹽醃製3天后撈出曬乾。
2.將精鹽炒熟,與五香面、醋拌在一起。
3.將曬乾的大頭菜與精鹽混合物摻拌均勻,裝入壇內,封壇口放置7天即成。

產品特點

香味純正,脆嫩爽口。

起源

大頭菜原產西域,學名芥菜,又稱辣疙瘩。東漢時期,張騫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爾後西域的大頭菜傳入我國,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山東南部、江蘇北部。蘇北土肥水豐,人勤技精。宿遷栽種的大頭菜,個頭圓潤,根細無筋,辛辣味濃,質地脆嫩,口嚼無渣,水份充足。在綠色蔬菜中,大頭萊的胺基酸含量較高,每百毫升含0.4毫克;同時,還富含維生素A、維生素C、葫蘿蔔素等。
明朝初期,宿遷鄉村街市就開設作坊醃製大頭菜,製作工藝不斷發展完善。製作工序主要是:先選擇體大圓實,鮮亮光潔的優質大頭萊為原料,清洗後削淨,每個上頂部保留整體,以下部分分為四丫、六丫或八丫,放入鹽水淹漬,逐日翻倒,使鹽水浸勻,鹽份滲透入骨後,出鹵晾曬。乾至八成,再投入缸或池內原鹵浸泡,這樣反覆進行,直到其滷汁被吸收,肉外都黃潤香脆為止。達到曬而不乾,晾而不濕,綿中有脆,脆中有綿。五香大頭菜,關鍵在於“五香",即是用花椒、胡椒、八角、桂皮、茴香等五種主要香料,磨製成粉末狀摻均,滿撒在醃製過的大頭菜上,逐一掰丫敷搓,然後貯缸壓緊,密封嚴實。半年以後,鮮、香、脆、嫩,五味俱全,清脆爽口。

典故

據傳明朝正德皇帝因晚年無子出京私訪。這一天途經宿遷,因路上風大,雇的船隻夜裡才到東關口碼頭靠岸。他和兩個隨身護衛未驚動地方官府,便微服住進東關口王老好的客棧里。這時正德皇帝又渴又餓,忙問店家:"老闆,店裡還有吃的嗎?"王老好答道:"小店還有幾張煎餅,就是一點打牙的菜也沒有。"正德皇帝無奈,拿起一張煎餅嚼了幾口,怎么也咽不下去。忽然見客棧對面一家門前還掛著燈,門上寫著"沈記醬園店"五個大宇,他忙對王老好說:"老闆,請你幫我買一點醬菜來。"不多一會兒,王老好拿了一個約四兩重的鹹辣疙瘩,切幾片送到正德皇帝面前;"客人,你嘗嘗,這是我們宿遷土特產!"正德皇帝嚼了一口,頓覺香脆可口,五味俱全,食慾大振,心中大喜。正德皇帝忙問老闆;"這叫什麼菜?"老闆道:"這是宿遷特產,叫五香辣疙瘩。"
第二天,正德皇帝召見宿遷縣令。縣令忙把皇上接到縣衙,擺宴款待。席間,正德皇帝對縣令說:"這山珍海味,猴頭燕窩都沒味,還是沈記醬園店辣疙瘩味美。"縣令忙派人到沈記醬園買來一些五香辣疙瘩,專門叫廚師切成冬粉樣的細絲,澆上麻油和陳醋,外加蔥花大蒜和生薑絲,正德皇帝品嘗後,更覺味美,說:"這五香辣疙瘩叫起來挺彆扭,就叫五香大頭菜吧!"說完,提筆為沈記醬園題寫了幾個字:五香大頭菜,宿遷獨有!自此以後,宿遷五香大頭菜就載入了《中國名菜譜》。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經過宿遷,總要帶點五香大頭菜回京。
宿遷五香大頭菜保持名牌特色,市場廣闊,銷售上海、廣州、西安、哈爾濱、瀋陽、長春等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