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程式單元教學法
[內容]
——國中語文教學體現素質教育的實驗探討法的教學結構,操作行為;二、關於教法的特色;三、關於使用此教法的效果、推廣價值。1993年秋季我國開始全面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國中語文教學計畫編寫的大綱和教科書,在突出素質教育方面傾注了很大的心力。
從大綱來說集中表現在四點:1、 把思想教育和良好的習慣培養列入教學要求;2、把能力訓練列為教學內容, 並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核心部分;3、對漢語基礎知識本著“精要、好懂、 有用”的原則做了調整;4、把課外活動正式列入教學內容之中。 從教材來說主要表現在指導思想與體例框架上。教材的指導思想是:聯繫生活,紮實活潑、有序地進行語文基本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訓練的過程中傳授知識,發展智力,進行思想教育。教材的體例框架由五部分組成。1、單元揭示;2、課文若干篇(分教讀與自讀兩類);3、作文訓練或聽說訓練;4、漢語基礎知識和與課文相關的百科小知識;5、語文活動。
以上大綱和教材所體現的素質教育要旨,可簡約為八個字,即“興趣、方法、習慣、能力”。如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落實這些有關素質教育的要旨?筆者在八十年代研究成果《四程式單元教學法》的基礎上,創設了《五程式單元教學法》。本文擬就這些方面的問題做闡述性的介紹,謹求教於語文界方家同仁。
一、《五程式單元教學法》的結構和操作
《五程式單元教學法》遵照教材編排的體例,恪守既合理最佳化又容易操作的基本原則,構建“以一單元為一課”的教學結構模式。(一)單元啟始課
。所謂“啟始”,就是啟發開始學習的意思。啟始課依據“有效的教學始於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和“學貴知疑”的教育理論,設計三個教學要點:1、明確單元學習目標;2、講授單元知識理論;3、 整體感知教材。單元學習目標在單元提示里一目了然,學生一看就知道,關鍵是教者憑藉這個目標去質疑,讓學生知疑,把學生引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求知境界。講授單元知識理論,有點借用理科先教定理再講例子的教法。定理只有一個,例子卻有無數個,啟始課講授了有關單元的知識理論,閱讀課就可以用比較法區別和記憶“同一定理”用於“不同例子”中相似知識的不同點,不同知識的相同點。關於整體感知,主要培養學生仔細閱讀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自己解決不需老師講授的問題,如生字詞的辨析,有關作品背景、作家生平、創作等。
有了啟始課這三個環節做鋪墊,下面的教程就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重複和頭緒。啟始課是單元教學的綱領課,綱舉才能目張。
(二)單元閱讀課
單元閱讀課分為教讀課和自讀課兩類。根據兩類課文的不同作用設計四種課型操作。1、兩篇以上教讀課文同時教學,不分軒輊,求同比異, 穩定共性突出個性,這樣的課型稱之為“並進式課型”。
例如:把《白楊禮讚》和《聽潮》放在一起教讀,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生通過抓關鍵字閱讀文章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課文思想內容;引導學生明確兩課文的共同點——都不直接表達寫作意圖,區別不同點——一是托物,一是借景。第二課時,朗讀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傳授有關語法知識(排比句、反問句、比喻、擬人等),培養語感和語境意識;最後點明兩篇文章語言風格迥然不同的道理,旨在教育學生寫作文應尊重自己的真情實感。所謂“教讀”,就是不僅教語文知識,更要教學語文的方法。新教材將過去稱做“講讀課”的文章改稱做“教讀課”,一字之改,旗幟鮮明地指正了教讀課的方向。
2、對於典型性很強的,難度又比較大的,或者獨成一體的教讀課,則單篇進行教學,這種課型稱之為“單打一式課型”。
例如《分馬》一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詳略得當,主次分明,學生能紮實地理解把握這一點,並用之於寫作,將受益匪淺。教學設計:環境、情節兩要素只用三五分鐘時間解決,重點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怎樣的性格?怎樣刻畫出這樣的性格?本文人物語言、動作個性化很強,為刺激學生的好勝心和參與意識,可以請幾個學生分角色表演,其餘觀後評論。表演者肯定要深入體驗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盡力演好;觀看者也會懷著極大的興趣尋找評價表演者得失的依據。如此教學,較長的課文一課時即可完成。關鍵之點是,一定要十分明確“這一篇”課文教什麼,怎么教,否則只能如一般的教學套路一樣,遵照“麻雀雖小五臟齊全”的觀點去“解剖麻雀”。
3、對於與教讀課相似處不多的,但難度並不大的自讀課, 則完全放手由學生自己學習,這種課型稱之為“自讀式課型”。
操作行為:每冊書每單元的自讀課在學期伊始就確定一位學生做小老師,屆時由小老師主持全班學生完成讀書、討論、評價、總結的全部學習過程。在沒有出現大的差誤的情況下,老師可以不發表任何意見,只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做鼓勵性的小結。此課型設計旨在讓“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體驗成功的感覺,培養“自能讀書”的能力。
4、把具有相似處共同點的教讀課和自讀課放在一起教學, 教讀課起示範作用,自讀課起遷移能力的訓練作用,這樣的課型稱之為“導讀式課型”。
例如:把《春》和《濟南的冬天》放在一起教學,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生抓住“景物特徵”、“幾幅圖景”、“怎樣描繪圖景”三大問題學習《春》。第二課時,布置學生用自讀式課型方法學習《濟南的冬天》,要求不僅解答出學習《春》的三大問題,而且歸納出這兩篇散文寫景狀物和抒情的方法。最後設計的技能性操練:放一段有關景物的錄像或出示一幅風景畫,請學生觀察、思考,四人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口述景物特點、景物層次、景物可抒發的思想感情,敘述時重點強化不同表達方式的靈活運用。
(三)單元作文課
單元作文課設計課內完成的必作作文和課外完成的隨意作文。必作作文依據教材每單元安排的作文訓練用三課時在課堂內完成。操作行為:第一課時,布置學生按訓練要求在40分鐘內寫作成文。第二課時,教師先組織全班同學共同評講幾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定出優劣標準,再指導四人小組評講本小組或別的小組的作文。第三課時,布置學生按師生評改的意見在40分鐘內修改好作文並謄寫到作文本上去。寫、評、改三部曲,定時、定質、定量地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課外完成的隨意作文不定時、不定質、不定量。做法是要求學生自己買一個較厚的、較精緻的硬抄本作為作品集子,為它起名、寫序、編目錄。所謂“隨意”並不是放任自流可寫可不寫,而是指不同能力層次、不同愛好的學生自由命題寫作而已。喜歡靜的可以寫觀察日記,有辯才的可以寫評論雜感,立志做文學家的可以寫小說、散文,詩,一時沒什麼可寫的,也可以摘抄名句名段……一個學期結束,進行一次“作品集”評比,評審有老師有學生還有家長,獲前五名的學生就由班委會嘉獎。隨意作文訓練觀察、分析、聯想和想像的能力,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四)單元活動課
“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活動課的操作行為無法有標準定式。僅從課內和課外來說,大致可以這樣設計:課內的活動課一般安排一課時完成,如“聽說訓練”,“辯論會”、“詩歌朗誦”等。課外的活動課須培養一批專職負責的學生幹部,不一定全由老師去組織。現在實行雙休日,學生天性好動愛玩,而家長卻怕出事怕耽誤學習不給出去玩。語文活動課作為正式教學內容有目的有組織地出去“玩”,正好解決了這對矛盾。(五)單元總結課
呂叔湘先生在《關於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中指出:“必須認清人們學會一種語文的過程”,學習語言不是學一套知識,而是學一種技能,養成一種習慣。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的實踐才能養成。因此,語文教學要做到“少而精、少講、精講”,做到“講為練服務”。可見,語文教學歸根到底是要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上下功夫。如果語文教學過程沒有“練”這一環節,用呂老的話來說就是“半身不遂的語文教學”。單元總結課就擔負著“反覆實踐”的任務,從三個方面設計教學要點:1、回顧前面幾道程式的學習, 把單元知識歸納梳理成規律並明確其運用方法。2、依據規律方法指導學生實踐操練。 可以分解成幾個方面訓練,也可以做綜合性的訓練。3、與啟始課首尾呼應, 一一對照教學目標落實的情況。
《五程式單元教學法》由以上介紹的五道程式構成一個相對整體的教學流程結構。從理論的闡述及操作行為所舉之例可以看出,《五程式單元教學法》始終瞄準的是興趣、方法、習慣、能力,其次是抓好啟始課的目標定向,閱讀課的教材處理,作文課的評改,活動課的實效,總結課的訓練反饋等幾個關鍵性的問題。
二、《五程式單元教學法》的特色
(一)閱讀教學最佳化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單位時間利用率。語文教學用時多、收效低的狀況長期得不到根本扭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閱讀教學沒有一個科學的序列。好象中學語文先學哪篇後學哪篇並無多大道理,講什麼不講什麼也無多大關係。張志公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是應該有序列的,雖不能象數理化那樣嚴密,“但總得有個序,這個序總得是說出科學道理的,明白可行的,要力求做到每上一節課都讓學生有所得,每一周都有個明確的目標,要教些什麼知識,訓練學生什麼技能,達到什麼程度,心中有數”。②由此可見,教材編者把一篇文章選做教材放在了某一位置,它就不再純粹是某一作家的某一作品,而是語文這個整體系統某一冊書乃至整個國中階段中的一個有機部分。比如同是散文的文章,初一冊《春》、《濟南的冬天》重點學習怎樣觀察景物,描寫中抒發感情;初三冊《白楊禮讚》、《聽潮》重點學習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初四冊《記一輛紡車》、《我的小桃樹》重點學習形散神不散的知識。這些不同的學習重點有規格、有標準,形成了一個十分鮮明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序列教程,學生在這樣有序的語文學習中一步一個境界,始終保持著新鮮的感覺。可惜我們不少老師無視這個“序”的排列,硬是初一冊就“形散神不散”,到初四冊仍然是“形散神不散”,耗時低效自不必說,最可悲的是學生把語文課當成可上可不上的休閒課!
《五程式單元教學法》對閱讀篇目強調站在系統論控制論的高度上,用“集約型”方式最佳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規範教學行為。如在介紹結構和操作時所舉《白楊禮讚》、《聽潮》的教例,沒有分段,沒有歸納中心思想,也沒有分析寫作特色,但教者引導學生完成了教材規定所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而且只用了兩課時。這一單元另外兩篇文章,《釣勝於魚》自讀式課型一課時完成,《詩五首》單打一式課型也一課時完成。教者把《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放在一起教。同是送別詩,通過設計讓學生表演,師生共同比較送別的時間、地點、去處、心境,了解詩的思想感情。《江南春》、《惠崇〈春江晚景〉》放在一起教。同是春景,通過兩幅根據兩詩作的畫做媒體,讓學生比較畫面的異同,了解詩的思想感情。第五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的教學,則把學生國小時學過的《示兒》聯繫起來,用幻燈打出陸游“僵臥孤村”的圖片,渲染陸游愛國精神的氣氛。整個單元四篇閱讀課總共只用四課時就結束了,比常規設計至少少用了兩課時。
創造奇蹟的奧妙就生於:摒棄了傳統教學“粗放型”公式化套路,緊扣教學目標最佳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
(二)作文教學將寫、評、改三部曲全部引進課堂內進行, 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學的質量。
中學作文教學質量低也是長期沒能徹底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最突出的一對矛盾是學生怕寫,老師愁改。《五程式單元教學法》在閱讀教學程式中提高了單位時間利用率,為把作文教學寫、評、改、全過程放進課堂內完成提供了物質條件。作文教學全過程在課堂內進行,不僅因課時分配上幾乎與閱讀教學平分了秋色足以引起了學生的重視,而且這種教法遠遠超出了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本意。
1、要求學生在堂上40分鐘內不憑藉任何資料完成一篇作文, 從根本上杜絕了學生寫作抄套、拼湊、改頭換面等不良習慣。再加上有老師監督,又要當堂分優劣講評,還有可能貼堂,凡有一點自尊心的學生一般不敢敷衍塞責草率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