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醫針灸: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用捻、提等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針灸是中國古代常用的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法之一。
起源
針灸醫學最早見於二千年多前的《黃帝內經》一書。《黃帝內經》說:"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術,其中詳細描述了九針的形制,並大量記述了針灸的理論與技術。兩千多年來針灸療法一直在中國流行,並傳播到了世界。而針灸的出現,則更早。
遠古時期,人們偶然被一些尖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等碰撞了身體表面的某個部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疼痛被減輕的現象。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塊來刺身體的某些部位或人為地刺破身體使之出血,以減輕疼痛。
老祖宗被石頭碰了一下碰出大發明。
300多個穴位,用針扎扎就可以治病,咱老祖宗是怎么想到這個神奇的療法?
針灸分兩部分,一是針具,一是灸法。在新石器時代,受傷的人偶然被一些堅硬物體如石頭、荊棘碰到身體某個部位,會出現身體疼痛減輕的現象。於是,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鋒利的石塊來刺激這些身體部位,這就是最早的針具——砭石。灸法是伴隨著火的使用而形成的。我們的祖先在用火中,發現軀體的某些病痛,受到火的燻烤或灼燒後有所緩解,在得到這樣的啟示後逐漸發明了灸法。
在戰國時代的《黃帝內經》中,已形成了人體完整的經絡系統,並對針灸方法、針刺適應證等做了詳細論述。
到了宋代,著名針灸學家王惟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穴位。他還鑄造了2具銅人模型,外刻經絡穴位,內置臟腑,作為針灸教學的直觀教具。
公元6世紀,針灸就傳到了朝鮮、日本等國,如今已走向世界。
作用
《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背俞之脈壩u脈注(澀),脈泣(澀壩恤虛,血虛則痛,其俞注於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則熱氣至,熱氣至則痛止矣”。這一段古代經典醫書說明外來寒邪侵犯了人體背部腧穴之後,而導致了經絡的澀滯不通,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因故造成背部疼痛,甚至誘發心痛,推拿後可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並使局部溫熱,通則不痛,熱則痛緩,能驅寒止痛。也可以說推拿就是通過經絡穴位來調節臟腑各組織器官間的平衡,加速新陳代謝,修復各種損傷,以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下面從不同的方面對推拿治病原理作些探討。
作用於皮膚組織
皮膚是直接接受推拿治療的人體組織,然而皮膚具有調節機體溫度和保護皮下組織不受傷害的功能。推拿手法能加強皮脂腺及汗腺的分泌,清除衰亡脫落的上皮細胞,改善皮膚代謝,軟化疤痕,增強機體的防衛功能;同時還能增強皮膚的光澤和彈性,延緩皮膚的衰老。摩法、揉法、擦法、拍打法等手法都很容易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皮膚溫度升高。手法功力好的推拿醫師其手法的深透力亦強,他不僅使表皮溫度升高,而且還能使局部深層組織的溫度升高。所以能軟化和松解皮膚和皮下粘連的組織。
作用於肌肉組織
在高強度的運動後,由於代謝的中間產物乳酸的大量產生,沉積在肌肉組織中,出現肌肉痙攣疼痛和疲勞現象。若對疲勞肌肉進行推拿治療,就能促進乳酸的消散和排出,使疼痛緩解,疲勞消除。所以運動員在比賽前採用保健推拿以消除疲勞,迅速進入競技狀態。推拿又能增強肌肉的張力和彈性,使其收縮機能增強和肌力增加,常用於廢用性肌萎縮和小兒麻痹後遺症等肌肉萎縮的治療;亦能提高肌肉和肌腱的彈性、松解肌肉、肌腱與周圍組織的粘連。
促進骨關節損傷後的康復
當骨關節損傷後,由於肌肉和關節的不活動,局部血液循環緩慢、淋巴郁滯,組織發生水腫,漿液纖維素性滲出物的纖維原所形成的“膠汁”,從而就發生了粘連,造成關節功能障礙,肌肉出現廢用性萎縮。正確的推拿治療,可使血液、淋巴液循環加速,水腫消退,粘連松解,功能障礙的關節能逐漸增大活動範圍,達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推拿有利於骨關節損傷的康復。
糾正異常解剖位置
凡關節錯位、肌腱滑脫等有關組織解剖位置異常而致的病症,均可運用推拿手法得以糾正。例如:小兒橈骨小頭半脫位,患肢活動障礙處於強迫體位,只要手法運用正確,真可謂是手到病除。對於腰椎後關節滑膜嵌頓,腰痛難忍的病員,手法亦能起立桿見影之功效。再則,推拿手法還可以使腰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的突出物——髓核與神經根的關係得到改變,使腰腿痛症狀消除或減輕等。
改善血液循環
某染化工廠內部分生產工人因與有害化學物品接觸,出現疲乏和全血下降。經四花穴、足三里按揉和擔脊等推拿治療一階段後疲乏現象明顯好轉,血象普遍回升。實驗證明,推拿能增加毛細血管的數量,增大管徑,使血液循環大大改善。同時還能促進病變組織血管網的重建,恢復血管壁的彈性,改善管道的通暢性能,降低血液流動的外摩擦力等。由於推拿手法能夠改善血液和循環系統,所以在臨床上對高血壓病、冠心病、腦供血不足等疾病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還是很受歡迎的。
幫助消化
實驗證明,對背部脾俞、胃俞穴推拿約l~2分鐘後大多引起胃蠕動增強;足三里穴推拿後則大多引起胃蠕動減弱。值得提出的是,推拿足三里穴對消化系統具有興奮和抑制的雙向調節作用,在胃蠕動增強時,推拿足三里穴往往使胃蠕動減弱,而當胃蠕動減弱時,推拿後則增強。也有實驗證明,推拿後可降低胃泌素的分泌和增強小腸的吸收功能等,所以對消化系統功能性病變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調節神經系統
推拿可降低周圍感覺神經末梢的興奮性,故常用於止痛,如神經炎、神經痛等。較輕手法也可以刺激運動神經,提高肌肉興奮性;重手法則用來治療肌痙攣,亦能促進損傷的功能恢復。腹部推拿可通過植物神經的作用,刺激消化腺分泌,增進消化吸收和調節胃腸蠕動功能。背俞穴的推拿治療,可通過神經反射,影響脊髓和大腦的調節功能,從而使相應臟器的功能發生變化。如肺俞對呼吸系統,脾俞、胃俞對消化系統,八髎穴對泌尿生殖系統等的作用。
改善心理
輕柔的推拿手法能使患者情緒放鬆、穩定,可減輕或消除心理上對疾病的不良反應,如抑鬱、焦慮等。隨著推拿治療效果的積累,患者能逐步增強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因此推拿不僅對器質性病變是一種有效治療方法,而且也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手段。綜前所述,推拿治療確實是一種簡便、實用、療效確切的治療方法,但關鍵的問題是要正確掌握推拿手法、穴位、解剖部位,臨床上要運用恰當。要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應認真學習,刻苦練習,反覆體會、實踐,逐步摸索和掌握推拿治療的規律。
中醫美容
針灸減肥是通過針灸使人體多餘的脂肪減少的一種方法,那么,針灸的原理是什麼呢?我們知道,肥胖症患者不僅存在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的異常,而且還存在著許多重要器官功能及神經、內分泌功能改變。針灸通過對患者神經及內分泌功能的調整,一方面能夠抑制患者亢進的食慾,減少進食量,同時抑制患者亢進的胃腸消化吸收功能,控制機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配合控制飲食,從而減少機體能量的攝入與儲存;另一方面,針灸可促進能量代謝,增加能量的消耗,促進體脂動員及脂肪分解,最終實現減肥效果。該療法突出辨證施治原則,採用耳針與體針相結合的方法,取得了明顯的近期和遠期療效。針灸減肥不僅安全,療效顯著,而且不產生厭食、腹瀉、體力下降等副作用,符合國際上對減肥方法的最高要求。
針灸減肥10次治療為一個小療程。前三天患者每天接受治療,體針行針30分鐘,以後可隔天治療一次。患者積極配合,第一個階段10次治療通常可減5—10斤左右,30次治療為一個大療程,一個療程可減10—30斤左右。通過對200例患者觀察,1療程(30次)治療有效率為97.8%,2療程治療有效率達99.6%;停止治療1年後隨訪1療程和2療程治療有效率仍分別達到89.8%和92.8%。
氣血是人體生理活動的根本,氣血並行脈中,充潤營養全身,都依賴於氣血正常的運行。而耳部作為人體的反射區,通過耳針挑割,可以起到行氣血、營陰陽、活血祛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從而祛除面部的痤瘡和色沉。耳針挑割一般10次為一療程,中間休息一周,可繼續下一個療程,三個療程觀其療效。
刺絡拔罐也稱刺血拔罐,是針灸領域裡的一種傳統針灸療法,即用三棱針或其它針具刺入絡脈,使血液適量流出或擠壓流出,以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獨特的外治方法,此法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瀉熱、止痛、急救消腫、鎮靜的作用。
刺血療法的作用機制與針灸療法一樣,不能離開經絡學說,中醫經絡學說認為,經絡具有由里及表,通達內外,聯絡枝節的作用,是氣血運行的通道,針刺放血,可以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協調虛實,調整臟腑的功能紊亂,使氣滯血瘀的一系列病理變化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靈樞 脈度篇》又雲“盛而血者急誅之”明確提出了刺血療法的治療原則。
刺血療法的功用是通過瀉熱解毒,調和氣血,活血祛瘀,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瀉熱定驚、請熱開竅等途徑來調整人體的臟腑,使臟腑和諧,經脈暢通,氣血和調,陰陽平衡。
刺血療法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均有良好的效果。近年來在治療痤瘡、色斑方面也取得了滿意的效果。一般10次為一療程。價格500元。
耳部就象一個倒立的人形,是人體的體表和內臟的投影,因此,耳朵和人體有密切的關係,人體任何一個部位在耳朵上都可以找到反應點,耳豆壓穴減肥就是通過刺激耳朵上的穴位,來調節內分泌、增強飽感,增強人體興奮性和排泄,以減少脂肪的合成來達到美容和減肥的目的。耳穴減肥更為簡便,易行,可操作性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此外,月經不調、痤瘡也是耳豆的適應症。同時還可調節肥胖病人的併發症,如失眠、便秘、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等,效果也比較顯著。耳豆一般輔助針灸進行,也可單獨進行,輔助針灸是免費貼豆, 10次為一療程。
背部閃罐不但可以疏經通絡,活血祛瘀,還可以根據閃罐部位的顏色變化判斷其相應臟腑的虛實盛衰。臨床常用於調理亞健康和保健治療。10次為一療程。
申遺
2010年9月12 上午,國家中醫藥發展論壇“珠江論壇”在廣州舉行。衛生部副部長王國強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中醫針灸已經作為申遺對象向聯合國提交了申請,有望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韓醫已申請申遺,為何歷史悠久的中醫沒有動靜?對此,王國強解釋,由於中醫是一個非常大的體系,還有不同的流派,如果將中醫整個打包申遺,會因“解釋不清”而增大申遺難度,因此要將其一個個分解開來。
王國強表示,這次進行申遺的項目是中醫針灸。因為中醫針灸已為人熟知,同時中醫針灸不同於一般的針刺,而是結合了中醫的諸多理論,所以成為申遺對象。據他透露,目前中醫針灸申遺的申請已提交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申遺成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2010年11月16日在奈洛比審議通過中國申報項目《中醫針灸》和《京劇》,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獲悉,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有華人或當地人士開設的中醫、針灸診所。據報導,美國登記的職業針灸師有1.1萬餘人,德國有3萬名針灸師,墨西哥的針灸師有5000多人,澳大利亞有4500個針灸、中醫師,巴西有針灸師1.5萬餘名,新加坡有中醫師1500人,中國香港特區登記的中醫、針灸師有7707人,甚至在南太平洋島國中只有兩萬人口的吉里巴斯也有兩個中醫診所。這些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中醫、針灸診所,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打下了廣泛的基礎。
近20年來,在國外的中醫診所有了新的發展。在韓國、美國、越南、法國、巴西等國家,一些政府開辦的西醫醫院中開設了針灸診所,有的還設立了中醫診所,提高了針灸師的地位。還有的診所舉辦針灸、中醫教學,成為當地醫學院學生的實習診所,既為當地培養了中醫、針灸人才,又提高了診所的學術水平。
有的中醫針灸師還參與了當地國家政府決策。1999年加拿大聯邦衛生部成立了自然保健品辦公室,17名成員中有兩位是華裔植物學專家。2001年美國聘華人中醫師為總統傳統醫藥顧問,澳大利亞聘華人中醫師為維多利亞省新建立的中醫註冊局成員。2002年,英國成立衛生部草藥管理小組,成員中有兩名是中國中醫學院畢業的中醫師。
在國外,大多數中醫師、針灸師都參加了由他們組成的各類中醫、針灸學會。學會不僅在提高學術水平中發揮了作用,同時也為中醫針灸師努力爭取合法地位。當地政府頒布了不利於中醫藥的有關政策時,學會利用合法手段進行鬥爭,保護中醫藥在國外的聲譽和地位。
相關診所
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獲悉,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有華人或當地人士開設的中醫、針灸診所。據報導,美國登記的職業針灸師有1.1萬餘人,德國有3萬名針灸師,墨西哥的針灸師有5000多人,澳大利亞有4500個針灸、中醫師,巴西有針灸師1.5萬餘名,新加坡有中醫師1500人,中國香港特區登記的中醫、針灸師有7707人,甚至在南太平洋島國中只有兩萬人口的吉里巴斯也有兩個中醫診所。這些數量眾多、分布廣泛的中醫、針灸診所,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打下了廣泛的基礎。近20年來,在國外的中醫診所有了新的發展。在韓國、美國、越南、法國、巴西等國家,一些政府開辦的西醫醫院中開設了針灸診所,有的還設立了中醫診所,提高了針灸師的地位。還有的診所舉辦針灸、中醫教學,成為當地醫學院學生的實習診所,既為當地培養了中醫、針灸人才,又提高了診所的學術水平。
有的中醫針灸師還參與了當地國家政府決策。1999年加拿大聯邦衛生部成立了自然保健品辦公室,17名成員中有兩位是華裔植物學專家。2001年美國聘華人中醫師為總統傳統醫藥顧問,澳大利亞聘華人中醫師為維多利亞省新建立的中醫註冊局成員。2002年,英國成立衛生部草藥管理小組,成員中有兩名是中國中醫學院畢業的中醫師。
在國外,大多數中醫師、針灸師都參加了由他們組成的各類中醫、針灸學會。學會不僅在提高學術水平中發揮了作用,同時也為中醫針灸師努力爭取合法地位。當地政府頒布了不利於中醫藥的有關政策時,學會利用合法手段進行鬥爭,保護中醫藥在國外的聲譽和地位。
治病原理
一、調和陰陽在正常情況下,人體中陰陽兩方面處於相對平衡狀態,針灸的治療作用首先在於調和陰陽,針灸調和陰陽的作用,基本上是通過經絡、腧穴配伍和針刺手法來實現的。如胃火熾盛引起的牙痛,屬陽熱偏盛,治宜清瀉胃火,取足陽明胃經穴內庭,針刺瀉法,以清瀉胃熱。寒邪傷胃引起的胃痛,屬陰邪偏盛,治宜溫中散寒,取足陽明胃經穴足三里和胃之募穴中脘,針用瀉法,並灸,以溫散寒邪。現代大量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也已經充分證明,針灸對各個器官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有明顯的調整作用,特別是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為明顯。一般說對於亢進的、興奮的,痙攣狀態的組織器官有抑制作用,而對於虛弱的、抑制的、弛緩的組織器官有興奮作用。這種調節是良性的、雙向性的。這就是針灸能治療多種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如果將組織器官的病理失調與陰陽理論聯繫起來,均可用陰陽解釋,所以說針灸調節了病理性失調,也就是調節陰陽的失調。
二、扶正祛邪
針灸具有扶正祛邪作用,具體表現為補虛瀉實。針灸的補虛瀉實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刺灸法,如艾灸多用於補虛,刺血多用於瀉實;二是針刺手法,古今醫家已總結出多種補瀉手法;三是腧穴配伍,長期大量臨床經驗,不少腧穴其補瀉作用各異,如膏肓、氣海、關元、足三里、命門等穴,有補的作用,多在扶正時套用;而十宣、中極、水溝,有瀉的作用,多在祛邪時套用。現代的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證明針灸能夠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抵抗各種致病因素的侵襲,而這種作用與中醫的“扶正祛邪”相似。
三、疏通經絡
針灸通過穴位的刺激,具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灸止痛,更是通經絡、疏閉阻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