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例
2010年8月,在巴西利亞舉辦的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來自中國登封的“天地之中”及6省參與的“中國丹霞”申報成功,使得中國的世界遺產達到40個。
另外引人關注的是,此次“申遺”的兩個項目都是“捆綁式申請”。“中國丹霞”來自6省,僅因都屬“丹霞地貌”,便被合成一項,然而到2008年1月31日為止,中國共發現“丹霞地貌”790處。至於“天地之中”更是多達8處11項建築,建築規制、年代都不統一,可如今它們卻被算作一個項目。
成因
“打包申遺”在國外“並不多見”,而中國較多採取這種方式,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中國符合《世界遺產名錄》要求的項目多,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避免壟斷,不希望一個國家一次性申請過多項目,按相關名額限制,中國現在的項目完全被批准預計需要一百多年,只好“打包申遺”。
第二、“打包申遺”不像“名人故里爭奪戰”,沒有排他性,有了“世界遺產”的名頭,大家都能搭車漲價,易達成合作。
問題
對文化遺產越來越重視,這是好事,但在申遺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其中“三大俗”應引起警覺:
第一、有經濟價值的文化遺產一路綠燈,沒經濟價值的文化遺產得不到重視,以北京市級非遺為例,其中商業項目偏多,其實這些項目並無瀕危之虞,倒是那些不被關注的項目,再不保護可能就來不及了;
第二、炒作的項目受重視,不炒作的項目沒人理;
第三、真偽難辨,有的項目只是基因傳承,祖輩做這個不假,但父輩是否繼承了就說不清了,那么,現在傳承下來的真的是傳統技藝嗎?真的是文化遺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