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標誌城

中華文化標誌城

中華文化標誌城概況。

基本簡介

中華文化標誌城中華文化標誌城

中華文化標誌城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其“厚德載物”的精髓,她包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史傳千年的梁祝文化、價值連城的漢碑漢畫像石文化 、忠義剛烈的水滸文化、融南匯北的大運河文化、華采無邊的才子文化、流藝無聲的匠師文化等。這裡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蹟,現已查明的各類文物點7000多處,古建築3000多間,庫藏文物15萬件,著名的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曲阜孔廟、孔府、孔林;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少昊陵;鄒城的孟廟、孟府、孟林和明代地下宮殿朱檀墓;微山伏羲廟殷微子墓、漢張良墓;梁山縣水泊梁山遺址等;這些文化資源為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地理位置

中華文化標誌城的規劃選址在濟寧市的九龍山區域。這個地方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曲阜市和鄒城市之間,兩城相距僅20公里。它的東面是孔子出生地,西面是孟子出生地,北面是黃帝出生地,是感召凝聚炎黃子孫的根基所在。

濟寧是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世界文化地理上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影響力。

歷史

濟寧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的歷史約6000年,最早存在的是北辛文化,其次是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為中華人文始祖的重要活動區域。這裡在歷史上有過三次大文化的輝煌發展期:第一次是六千年前至五千年前的伏羲氏、女媧氏、炎帝、黃帝、少昊帝一脈相承的東夷文化高峰,龍、鳳圖騰的肇始是其燦爛的文化標誌。第二次是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邾婁文化和魯國文化,並由此造就了主導中國文化二千多年的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學說。第三次是明清兩朝的大運河文化,形成了濟寧包容性頗強的多元文化基調

濟寧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集中體現了中華文化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其“厚德載物”的精髓。這包括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史傳千年的梁祝文化,價值連城的漢碑漢畫像石文化,忠義剛烈的水滸文化,融南匯北的大運河文化,華采無邊的才子文化,流藝無聲的匠聖文化等。

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化,為濟寧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蹟。現已查明的各類文物點7000多處,古建築3000多間,庫藏文物15萬件,著名的有世界歷史文化遺產曲阜孔廟、孔府、孔林,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少昊陵;鄒城的孟廟、孟府、孟林和明代地下宮殿朱檀墓;微山伏羲廟、殷微子墓、漢張良墓;梁山縣水泊梁山遺址;嘉祥曾廟武氏祠漢畫像石等。多年來,許多專家學者紛紛來濟寧考察,對濟寧豐厚的文化資源和遺存密度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濟寧是中華文化的濃縮,擁有有待提升到民族和國家層面進行充分開掘和利用的寶貴文化資源。

基本概念

中華文化標誌城是基於“文化紐帶”的重要思想,根據“系統研究和推廣中華文化標誌”的倡議,由“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聯合社會各界和海內外愛國同胞,共同創意發起的一項旨在抵制“台獨”“去中國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工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建設新時期文化城市、文化主體功能區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區的一種探索和嘗試。

所謂“中華文化標誌城”,是以曲阜、鄒城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依託,以“四孔”、“四孟”等古文物、古遺址為載體,以把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融為一體為建設方向,使之更加具有中華文化標誌意義和德化、教育、紀念、展示功能的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

說它是“城”,是因為它確實具有“城”的形態,而且是以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及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大型聚落遺址群,商奄故城、邾國故城、魯故城、漢故城、宋故城、明故城、鄒縣故城等若干座歷史故“城”為支撐。作為精神文化空間特徵的中華文化標誌城,其骨架和雛形已然存在,是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澱而成。

這一文化使命和概念內涵決定了,中華文化標誌城不是也無需建設一座“新城”,而毋寧說是一座“心城”,或“精神之城”,或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為了這座“心城”,最重要的是要用“心”去建造它。

實際上,從提出“中華文化標誌城”這一概念那天起,這座“心城”或“精神文化空間”的建設就開始了,在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增強全球華人的民族凝聚力、建設新型文化城市等方面,就已經開始發揮獨特的探索性作用。而首先熱烈回響、大力支持並熱情參與的,恰恰是台港澳同胞,東南亞以及其他海外華僑華人。海峽兩岸的匯土及中華故土地圖的安放活動等,都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發改委《通知》精神,規劃建設曲阜、鄒城這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加大世界文化遺產及其它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進行環境整治、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內涵提升工作,本身就是在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中華文化標誌城已經成為當地幹部民眾文化建設的一種實踐。在這裡,保護一處遺址,規劃一處街區,美化一道山樑,整治一條河道,進行一項文化活動,都是“中華文化標誌城”建設的組成部分。人們的舉手投足、一言一行,就是在為這座文化之城、精神之城、心靈之城添磚加瓦。這樣的常規性建設工作要做得更好,起點和要求更高。而這些工作,與花多少億元建一座“新城”無關。

有些輿論認為是拋開舊城另建新城,花“300億”去建一堆死氣沉沉的、不能代表文化標誌意義的一堆“假古董”。其實,這也正是我們所反對的,我們和輿論的主流意見沒有什麼不同,而是完全一致的。

核心理念

即文化資源的保護、整合和提升。中華文化的標誌是系列的,是客觀存在的,存在於祖國的山山水水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存在於各個不同的領域。系統地研究、保護、梳理和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長期以來,各地實際上已經進行著中華文化遺產或標誌的系統保護和展示。這與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是一致的。形成共同研究、保護、展示中華文化標誌的格局,不僅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必然結果,也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開放的精神實質,必然引起海內外華人華僑的廣泛認同。

在黃帝之丘、少昊之墟、商奄之都、鄒魯之地、孔孟之鄉這個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裡,按照國家發改委《關於中華文化標誌城項目有關意見的通知》的說法,“遍布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儒家文化底蘊最為密集的區域,許多古建築、古遺址早已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標誌”。“華夏文化紐帶工程”組委會的調研結論也指出,這裡是中國少有的文化區位組合,其所構成的文化空間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文化標誌意義,早已是中華民族認同並共有的精神家園。

因此,規劃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就是對“早已是中華文化重要標誌”的歷史文化遺產,包括具有重要文化標誌意義的“文化區位組合”或“文化空間”,用“城”的概念系統而完整地加以保護提升,對高度關聯、相擁而坐的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進行文脈梳理和資源整合,使它們進一步融為一體,發揮更大的文化作用。

用一座“虛擬城池”的概念,把這方淨土上無比豐厚而珍貴的人類遺產,包括物質的與非物質的,可移動的與不可移動的,地下的與地上的,6000年前、5000年前、3000年前乃至近代的,全面地、無條件地保護起來,使它們不致受到快速發展的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侵蝕,而是使二者能夠有效地統一起來,是中華文化標誌城最為核心的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華文化標誌城是區域性、整體性文物保護理念的一種創新,是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一體化發展的更高要求,是保護整合展示密集分布、堆積疊加且歷史文化價值巨大的重要文化遺產、建設新型文化城市的一種探索。

當然也需要創意,但這些“創意”首先應著眼於如何對這一區域的所有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性的保護,著眼於對各種文化資源的文脈梳理和有效整合。如果需要一些必要的新的文化設施,則要經過充分而廣泛的論證,而且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提升作用。

中華文化標誌城應該是一所溫馨的精神家園,是一個獨具特質、令人神往的文化勝地。按照先進的保護展示理念,通過創造性的文化實踐,使全球華人不管誰到了這個地方,能夠有根的感覺、家的情懷,可以思接千載,跨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與智者交流。人們來到這裡,如果思想上能夠得到升華,心靈上能夠得到淨化,情感上能夠得到提升,能夠體會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那么,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規劃內涵

“中華文化標誌城”的規劃區域,可以概括為“兩城、兩軸、三區”。

“兩城”就是曲阜和鄒城,古稱“邾魯”或“鄒魯”,“擊柝之聲相聞”,為孔孟桑梓之地、國家文化名城,南北銜接,城區相距僅20公里,都有數千年歷史。

“兩軸”是指華夏文化軸和孔孟文化軸。華夏文化軸是以九龍山與壽丘、少昊陵南北一線,有中華人文始祖的紀念意義。九龍山具有龍文化的象徵意義;少昊帝作為黃帝之子、東夷部落的首領,其圖騰是鳳;龍鳳呈祥,具有中華文化的符號象徵意義。孔孟文化軸以“三孔”、“兩孟”南北對稱,象徵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華傳統文化。

“三區”是指曲阜歷史文化保護區、鄒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九龍山生態文化保護區。

“兩城、兩軸、三區”所統一起來的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或標誌意義的精神文化空間,姑稱之為“中華文化標誌城”。

在這裡,曲阜城區、鄒城城區、九龍山區都是中華文化標誌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三位一體,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離開曲阜城區、離開鄒城城區、離開九龍山區,都不能稱之為完整意義上的中華文化標誌城。沒有九龍山區就不能連為一體,就不能形成一個完整的精神文化空間;拋開兩個歷史文化保護區,僅僅把九龍山這個地方稱之為中華文化標誌城,更是不科學、不嚴謹、不全面的。規劃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就是要把“三區”整合起來,進一步凸顯其文脈、聖脈,進一步凸顯其中華文化的象徵意義,進一步凸現其文化的共有性和多元性,進一步凸顯其教育、德化、紀念和展示功能,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統一的精神文化空間。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文化之城、心靈之城、精神之城。

歷史文脈

按照“兩城、三區、兩軸”的空間布局,通過“三孔”及魯故城大遺址保護、壽丘少昊陵大遺址保護、“兩孟”及鄒縣故城大遺址保護、嶧山及邾國故城大遺址保護、孔子誕生地尼山遺址保護、孟子誕生地九龍山生態及遺址保護等一系列重點工作,梳通理透曲阜、鄒城的文脈、聖脈、水脈、綠脈、路脈、氣脈,推動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及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勾勒文化勝地的整體框架,形成獨具特質、令人神往的文化空間。

一是“孔孟文化軸”。以“三孔”、“兩孟”南北對稱的孔孟文化軸,象徵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華文化。重點是“兩大組團,一條軸線”。北部曲阜城區突出魯故城大遺址組團保護,包括孔林、孔廟、孔府,奄國故城、魯國故城、漢故城、明故城,以及周公廟、靈光殿、望父台、襄仲台、兩觀台、孔子故里、孔子射羿處、洙泗書院、顏廟、顏府、魯泮宮、古泮池、舞雩台等,形成曲阜的核心與靈魂。中間以孔孟大道相連,從北向南經過孔子研究院、論語碑苑孔子博物館、孟母林,孟子誕生地九龍山鳧村等。南面鄒城城區突出鄒縣故城大遺址組團保護,包括孟府、孟廟,鄒縣故城,子思書院、孟母三遷祠孟母斷機處,鋼山、鐵山摩崖石刻等,形成鄒城的核心與靈魂。南北兩大遺址組團沿孔孟大道南北一線展開,呈啞鈴式分布,並以此作為兩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融合發展的軸線和文脈。

二是“華夏文化軸”。以九龍山與壽丘、少昊陵南北一線,北至大汶口遺址和泰山,南至野店遺址、邾國故城和嶧山,有著中華人文始祖的紀念意義,是“中華文化標誌城”之所以稱為“中華文化標誌城”的內涵所在,也是孔孟儒家文化發源發展的歷史文化根脈。

“華夏文化軸”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泰山文化中軸線和大汶口遺址組團;壽丘、少昊陵大遺址組團;九龍山生態和文化遺址組團,包括漢魯王墓、明魯王墓,孟林、孟母林,以及一系列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址;嶧山和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組團。

其中,壽丘大遺址組團包括少昊陵、雲陽山、景靈宮、太極觀、宋仙源縣城、縣衙、縣學、大汶口文化遺址、壽丘古地質地貌及古人類活動遺址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歷史和美學價值。宋真宗“推本世系,遂祖軒轅”,縣治從魯城遷至黃帝誕生地壽丘。“建景靈宮,祠軒轅,曰聖祖;又建太極宮,祠其配,曰聖祖母”。元忽必烈入主中原,推崇黃帝,遂下令重修景靈宮。據元人周伯琦《重修景靈宮碑》記載,景靈宮“總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宏壯麗無比”。面積達1800畝,相當於今曲阜孔廟的3倍。現宮殿遺址完整地埋於地下。景靈宮遺址之北50米為黃帝之子少昊陵墓,占地2.5萬平方米。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大修少昊陵,用2662塊磨光料石疊砌成梯形石陵,世稱“萬石山”。因形似金字塔,後人稱“東方金字塔”,經歷代修復,保護完好。

壽丘大遺址具有重要的始祖文化地位。《帝王世紀》記載:炎帝“初都陳,復徙魯。”《史記·正義》記載:“黃帝生於壽丘。壽丘在魯東門之北”。《帝王世紀》記載:少昊帝玄囂“邑於窮桑,以登帝,都曲阜”。少昊創立鳳圖騰,在位84年,壽百歲,崩葬於壽丘雲陽山,壽丘因稱“少昊之墟”。《史記》記載“舜作什器於壽丘。”三皇五帝中至少有四個在壽丘留下古蹟,或生於此、都於此、葬於此,或在此生產、生活。壽丘地下密集層疊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遺址考古發掘表明,司馬遷等關於壽丘始祖文化的古文獻記載,有著考古學證據的相互印證。神農炎帝、軒轅黃帝、少昊、虞舜等傳說中古部落首領或人文始祖的活動時間,恰好大致處於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時期。

壽丘大遺址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民族與文化融合的見證地。泰山周圍、黃河中下游的東夷昊族集團,與沿黃河而下的西部炎黃部族集團,在這一廣闊區域相遇並融合交匯,留下中華民族童年時期最為波瀾壯闊、引人遐思的美麗童話。考古學已經充分證明,中華文化是多元起源、一體匯聚的。中原文化東漸,良渚文化北上,與大汶口文化特別是龍山文化西進、南下,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黃帝生於壽丘,而少昊帝既是黃帝之子、又是東夷部族首領,都於壽丘,這是黃河流域東西兩大部族聯盟長期通婚融合的有力印證。

壽丘大遺址具有重要的文脈象徵意義。這裡處於泰山、大汶口、九龍山、嶧山的中軸線。從歷史發展看,中華文明在這一線傳承幾千年,上接“沂源猿人”、“新泰智人”,經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而綿延不絕,下連夏商周三代文化,並直貫秦漢,獨立起源、歷史久遠、連續傳承、相貫而生、譜系完整、從未中斷,一環接一環、一浪高一浪地向著文明社會奔騰不息,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中殊為罕見。一系列重要古遺址、古群落沿這一軸線密集排列、層層疊加,不少文化堆積達數米之厚,時間持續數千年之久,上下縱跨四五個文化代,其歷史遺址之多、聚集群落之密、文化堆積之厚、延續時間之長,是少有的。

同時,壽丘大遺址又是自古所稱“聖脈”的重要節點。所謂“聖脈”,是指從尼山經過防山到壽丘連綿不絕的一道高丘,自壽丘轉為暗脈,一直到孔林。孔子思想影響中華文化兩千五百年,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和主幹;孔子又是此前兩千五百年中華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的思想理念來自宗周和周公,但他作為殷商後裔,包括“仁”等一些重要概念卻源自東夷,繼承了自炎帝、黃帝、少昊,堯、舜、禹以來,黃河流域各部族集團乃至更廣範圍民族融合發展的文化基因。因此,壽丘大遺址保護和“華夏文化軸”的梳理,對於展示中華文化多元起源、一體匯聚的壯闊畫面,確定孔子儒家學說的思想來源和歷史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總體思路

根據國家發改委《通知》關於“兩步走”的工作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做好既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工作。

一是搞好世界文化遺產(三孔)和世界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區域內密集分布的眾多大遺址以及眾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

二是搞好生態環境保護。特別是搞好九龍山山體和生態恢復。

三是搞好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曲阜和鄒城兩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要站在中華文化標誌城的高度,高起點規劃、高水平管理。

四是搞好內涵提升工程。深入開展市民素質教育,從傳統優秀思想文化精髓中汲取有益營養,加強傳統美德、文明禮儀、名城意識教育,體現儒家風範和禮儀之邦的風貌,打造獨特的精神文化空間。

五是從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入手,做好創意規劃方案的徵集和論證工作。

建設目標

作為新型文化城市或文化主體功能區,初步達到五項建設目標。

一是文化遺產保護園區。搞好世界文化遺產、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各級各類重點文物的保護,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做好古建築、古遺址的文物本體維修、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建設。探索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按照大遺址保護的理念,推進魯故城、宋故城、明故城、壽丘少昊陵、邾國故城、鄒縣古城、孔子誕生地尼山、孟子誕生地九龍山等大遺址組團式保護。

二是中華文化教育基地。海岱鄒魯和汶泗流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獨立起源、連續傳承、譜系完整、從未中斷。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及夏商周三代,數次成為文化高地,漢代以降更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和主幹。利用這些豐厚文化資源,向人們展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和多元一體的優秀傳統文化。

三是世界文明對話平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是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力量。尼山文化論壇是以孔子的出生地曲阜尼山命名的論壇。首屆尼山文化論壇將於2009年9月孔子文化節期間在曲阜召開,主題是“儒家與基督教文明對話”,旨在增進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四是儒家文化研究中心。孔孟鄒魯之地是儒家文化底蘊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孔子“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仁者愛人”的博愛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社會倫理思想等根植於鄒魯之地,已成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歷史文化基石,同時也是整個人類共有的思想財富。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世界文明融合發展的高度,深入研究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核心精神理念、核心道德信仰,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和主幹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脈相承和血脈聯繫,使孔孟之鄉成為匯聚儒家思想研究成果,培養中華傳統文化研究人才的一個基地。

五是砥礪心性的精神家園。深入研究少昊之墟、鄒魯之地中華文化發展的考古學譜系、文獻典籍和文物遺址,清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夏、商、周三代文化以及秦漢以降的文脈線索。繼承發揚中華民族最具崇高價值的精神財富,修養道德心性,砥礪人生志節,培育高尚情操,涵養浩然正氣,使孔孟之鄉成為砥礪心性、催人奮進的精神家園。

責任主體

曲阜、鄒城要明確定位,高標準、嚴要求,切實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家文物局關於“十一五”期間大遺址保護總體規劃》,以及兩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遵循國家發改委《通知》精神,把文物保護、生態修復、環境整治、水系改造、基礎設施建設、文化內涵提升等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健全一系列工作體制和機制,建立相應的目標責任體系和考核監督體系,加大督察力度,促進工作落實。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五大功能、三大主題

1、五大功能

展示功能、紀念功能、德化功能、樞軸功能、陶冶功能。

(1) 展示功能:中華民族應擁有展示自己五千年文明成果的聖堂。泱泱大中華,悠悠五千年,顯達於世界,獨步於千古。其文明成果傳播於海內有利於齊家治國,昭示於五洲有利於建設和諧世界。值此民族復興之際,全面梳理、匯總中華文明成果,集於一堂,展示於世,樹立起一座經典式的文化豐碑,意義至為深遠。同時,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自主創新,將現代文化更多更廣泛地展示於世。

(2)紀念功能: 中華民族應擁有祭祀紀念本民族先祖先賢先哲的聖殿。尋根敬祖是中國人特有的精神情結,是溝通全球華人心靈世界的重要橋樑。為五千年以來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團結與統一做出傑出貢獻的歷代先祖先賢先哲建立國家祭祀紀念聖殿,是當代華人的神聖義務。這樣的國家祭祀紀念大典由我們這一代人創始,傳之後世,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莊嚴神聖的國家盛典。

(3) 德化功能:中華民族應擁有延續傳承本民族核心價值理念的聖地。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特彆強調固守本民族最本色的精神核心,使之不隨時代的更替而流失,不隨外來文化的衝擊而異變。以儒家倫理道德文化為主導的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系,在兩千多的時間裡已經凝練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修養道德心性,砥礪人生志節;培育高尚情操,涵養浩然正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修齊治平,講信修睦。這些正是中華民族最核心的生存資本,是中華民族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根本所在。承繼這份最核心的精神家業,不使流失而使豐富,是全民族為後代子孫留下的最寶貴的財富。

(4)樞軸功能:中華民族族群廣大,遍布全球,建立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精神樞軸聖城,用中華文化連結世界各地的華人家庭,是全球華人的共同心愿。龍的傳人走遍世界,精神指向歸於中華。建立可以輻射全球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心區,形成由中心區向外傳播並由外向內吸納的紐帶格局,可以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因素,永葆中華文化的青春與活力,並使中華文化更好地為全人類服務。

(5) 陶冶功能:親近禮樂,沐浴風化;親和自然,陶冶心性。這是中華文化標誌城所應具有的重要功能之一。孔孟故里是中華禮樂之邦。中華文化標誌城依託九龍山區而建,可集山水林園於一體,應同時建成體驗、遊歷、遊覽的勝地。文化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繼續各具特色,又勇於吸納世界上的一切先進的文化,並在此基礎上自主創新,才能使我們建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更多更廣泛地"走出去",在世界文化多元的格局中發出應有的光輝。

2、三大主題

(1)科教興國:孔子是萬世師表,是偉大的教育家,中國和東南亞地區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多是受孔子的影響而形成的,圍繞這個主題進行開發,將會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按照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對文化概念的定義,科學、經濟與文化是構成一個完整社會文化的有機的整體。將現代科技思想融入到標誌城的建設理念中,使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完美地結合,實現高度的精神文明。

(2)禮樂和平:孔子一生主張“和為貴”。孔子的仁學思想,說到底就是一種和合思想。和平是全人類世代追求的目標,也是孔子文化、中華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和而不同”是我國處理國際關係的準則;建立和諧社會是我國的治國方略;圍繞這個主題進行開發,既弘揚了孔子文化、中華文化精神,也與世界發展大勢相吻合,其開發潛力會是無比巨大的。

(3)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用現代語言表述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中國正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邁進,體現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世界範圍內的注重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和資源的合理配置,強調人和自然的親和關係,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承認文化發展的多元性等等。圍繞這個主題進行開發,既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在以實際行動推動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規劃布局

1、總體構想

總體構想突出:三位一體、南北貫通、核心突出、軸線明顯、脈絡清晰。

(1)三位一體——曲阜城區、鄒城城區、九龍山區三位一體,共同組合成"中華文化標誌城"。規劃重點整合現有歷史文化資源,形成“功能一體、交通一體、綠化一體、水系一體”的大格局,三大組團之間採用生態綠地隔離。

(2)南北貫通——即道路貫通、綠化貫通、軸線貫通、水系貫通 。

(3)核心突出——兩城之間的九龍山區是"中華文化標誌城"的核心區 ,規劃以突出九龍山區為主,成為集中展示中華文化的區域。

(4)軸線明顯——突出南北兩條軸線,貫穿北部三孔,南部三孟,中間九龍山;東西貫穿尼山、鳧村兩大聖人出生地,並交匯於九龍山這塊靈山寶地,突出了標誌性特點。

(5)脈絡清晰——即文脈、水脈、 綠脈清晰。加強區域內文化資源的整合與提升 ;加強水系的梳理;加強生態綠化的控制與保護。

2、規劃結構

規劃形成"一城、雙軸、三區"的布局結構。

(1)一城——即“中華文化標誌城”

由曲阜城區、鄒城城區、九龍山區三部分組成。體現“五大功能、三大主題”的定位,“三位一體、南北貫通、核心突出、軸線明顯、脈絡清晰”的總體構思。

(2)雙軸——即南北中華文化標誌主軸和孔孟文化標誌副軸

中華文化標誌主軸:是指從南至北空間上由魯故城--九龍山--朱雀山-護架山等自然、文化標誌串聯;

孔孟文化標誌副軸:是指從南至北空間上由著名的三孔(孔府、孔林、孔廟)---現代文化標誌建築孔子博物院---孟母林---崗山---孟府、孟廟串聯。

(3)三區——即曲阜城區、九龍山區、鄒城城區

曲阜城區:總體規劃確定曲阜市城市職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濟寧市政治、文化、教育中心、以歷史文化為主要特色的旅遊城市、區域性的交通樞紐、未來魯南地區的中心城市。

鄒城:總體規劃確定鄒城市城市職能為——濟寧都市區核心城市之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旅遊勝地,國家園林城市,同時具有能源、新興加工製造業職能。

九龍山區:以山、水、歷史文化為特徵的生態區,是連線兩大歷史文化名城的紐帶,是體現中華文化精髓,延續傳統文化,宏揚現代文化的所在,三者相互融合、相互協調共同構成三位一體的大格局。

3、用地布局:

(1)曲阜:

北部結合曲阜總體規劃,以明魯故城為核心,周邊各類用地從保護、協調、更新的理念入手,各功能區之間由沂河、京福高速公路、西環路兩側的綠化帶分隔。沿靜軒路和中心路形成兩條東西向橫軸以及貫穿城市南北的歷史文化軸,連線各功能區和組團使城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北城區依託現狀城區,以孔廟、孔府和明故城為中心,以靜軒路為東西軸兩翼展開,以展現歷史文化為主題,形成以商貿、旅遊、文化娛樂和居住為主的充分展現歷史文化風貌的城市綜合區。除現狀經濟開發區工業用地外,不再安排新的工業用地。對與生活居住混雜的工業用地逐步進行置換。

南城區東到京福高速公路,西到西外環,南到日東高速公路,北到大沂河。是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區域,是以行政辦公、文化娛樂、商業服務、旅遊觀光、信息產業及居住為主的城市綜合性中心區。布局上形成以中央大道為東西主軸線的總體構圖,延續南北向孔廟文化軸,與北城區成為一體。突出新城特色,通過大綠化、大空間及水系,構築現代化城市新區特色。建設行政文化中心,形成新的景觀中心

(2)鄒城

南部鄒城延續集約緊湊的布局模式,以現狀建成區為依託,在保護崗山鐵山風景區的前提下,沿兩條空間發展軸線拓展,形成4個綜合片區。呈現“一核、兩軸、四片”的空間結構。

·一核:指位於規劃城區中的崗山、鐵山風景區。隨著城市的發展,崗山鐵山風景區將納入城區內部,成為具有特色的綠色核心,

·兩軸:指引導城區空間拓展的兩條主要發展軸線。一條為沿燕京大道、太平路形成的東西向發展軸線,是引導城區空間向東拓展的主要發展軸線;另一條為沿嶧山路形成的南北向發展軸線,是引導城區空間向北拓展的主要發展軸線。通過標誌城的孔孟新道和華夏大道加強與九龍山區的聯繫。

·四片:規劃城區劃分成4個綜合用地片區,以崗山鐵山、公園路、京滬鐵路、護駕山路為界劃分城區,形成中心片區、西部片區、北部片區、東部片區。加強中心片區的保護與協調,形成標誌城南部的景觀中心。

(3)九龍山區

中部九龍山規劃布局體現了“山、水、路、林、區”一體的大格局及龍脈架構。九龍山之南有朱雀山,之東有凰山和臥虎山,之西有鳳山和尖山,之北有桃花山;九龍山東西兩側有靈泉,南麓有長年碧清的池塘;九龍山南有白馬河,北有大沂河,東有孟林,西有孟母林。九龍山南部有大片的平緩開闊地,且村莊較少,不占農田,適宜作為中華文化標誌城的核心區和首期建設用地。

道路系統規劃:

1、對外交通

機場:在原嘉祥軍民兩用機場基礎上,建設濟寧曲阜機場。機場性質定位為新型旅遊支線機場,連線國內主要的航空樞紐與重要的旅遊客源地,遠期發展成4D級機場,旅客吞吐量60~70萬人次。

高速公路:九龍山之東約3公里處為京福高速公路,之北約3公里處為日照至菏澤東明的日東高速公路,現有高速公路出入口三處,規劃在標誌城核心區東南增設出入口一處,有效解決九龍山區的對外交通;另有104國道、327國道縱貫南北東西,濟曲快速路通至標誌城,加強了標誌城與周邊地區的交通聯繫;

鐵路:京滬高鐵、日荷鐵路在城內設兩個站場,其中曲阜站是高鐵沿線最大的客運站;京滬鐵路自鄒城城區西北向南貫穿城區,在城區設客運站場一處,貨運站場兩處

京滬高鐵、兗石鐵路、京九鐵路、京杭大運河、104、105國道和濟寧機場,均位於標誌城方圓五十公里的範圍內,構成高效完善的大交通網路。

區內交通

現狀曲阜、鄒城均已形成較為完整的主幹道框架,其中327國道、104國道、燕京大道、中央大道、濟曲路等是城市主幹道,規劃結合鄒城、曲阜城區主幹道路網,標誌城內部形成"八橫三縱"的主幹道框架,主要南北聯繫通道有孔孟新道(104國道)、華夏大道、西環路,解決曲阜、九龍山和鄒城之間縱向交通聯繫。

八橫:北環路、靜軒路、中心路、濟曲路、白馬河路、朱雀山路、燕京路、南環路。

三縱:西環路、孔孟新道(現狀104國道)、華夏大道

同時規劃次幹道,對主幹道進行有效補充,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統。

生態綠化規劃:

結合濟寧都市區大環境綠化,強化東西向生態廊道。標誌城由九龍山群、生態隔離區、生態濕地區組成大生態區,外圍與尼山景區和北湖景區相連,構成完整的生態綠化體系。

標誌城北部是泗河風光帶串聯銀杏林、故土園、孔林,形成北部生態區,規模達30平方公里;標誌城中部是由神話園、九龍山群構成的大型綠化背景,將中華標誌城的核心內容坐落其中,形成“城、山、林、水”一體的格局,突出標誌城的獨特魅力,生態綠化面積達85平方公里;南部以朱雀山為核心,周邊由崗山、鐵山、護架山、吉米山、孟湖相圍合,形成南部大生態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

水系規劃:

“中華文化標誌城”外圍有三大供水地:一是尼山水庫;二是孟子湖,目前已有水渠通到九龍山區;三是微山湖,總蓄水量為30億立方米。九龍山地下水儲量異常豐富,為山東省三大地下富水區之一,總儲量達17億立方米,相當於半個微山湖的蓄水量,該區沒有明顯和潛在污染源,地下水處於原始存量狀態。

標誌城內現狀有五條較大河流,分別是泗河、沂河、寥河、白馬河、大沙河,中西部為大片煤炭塌陷區,形成大型生態濕地。

充分結合現狀條件和總體構思,規劃標誌城以"三湖、五河"為骨架,構築標誌城完整的水系格局,標誌城中形成圍繞九龍山和首建區形成雙環水系,延續明、魯故城的水系格局。

·兩環:明故城、魯故城水環,九龍山、城中城水環。

·三湖:北部泗河沿岸結合現有寬闊水面形成“泗湖”;中部結合九龍山西大型生態濕地區形成“聖湖”;南部是鄒城以西的孟子湖,更名為“孟湖”。

·五河:從北至南依次為泗河、沂河、寥河、白馬河、大沙河。

項目創意

1.中軸線創意思想

由南至北以龍鳳、三才(天地人)、五倫(天地君親師)構成南北軸線,形成三大建築群。

①儒家的宗教情懷:

祭天——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太和塔》。

祭地——社稷、五嶽、山、林、川、澤,有資生養民之用;《中華故土地圖》。

祭人——先王,有功烈於民;《先賢祠》。

②創意思想:

* 天(南):位於鄒城的朱雀山,設《太和塔》,體現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精神,弘揚孟子的浩然正氣思想,陽剛之儒,志節風骨。

* 地 (北) :位於曲阜周公廟,設《故土地圖》,體現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弘揚孔子的博愛仁德思想,中國人的鳳性品格,孔子講“有鳳來儀”,是民族復興之大吉祥。少昊帝是中國鳳圖騰的祖先,擴建《少昊陵》景區,與之配套。

* 人(中):位於九龍山,建《先賢祠》,體現仁和中正,人之行,修身以協和萬物思想;

2.南北主副軸線建築布局示意(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