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圖騰就是某民族的崇拜動物、保護神,大量華人自稱龍的傳人。龍圖騰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傳說里龍是神物,是水神,普降甘霖,司雨理水是龍的天職,因此,龍的精神,也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逐漸由神物演變為吉祥物,作為吉祥物,龍有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龍馬精神,是奮發開拓又服務大眾的精神。中國龍的生物學化石和標本現各存一個,化石是“新中國龍”中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酷似傳說的龍,標本是日本瑞龍寺保存的明代幼龍標本。值得說明,化石和標本沒有神物性質,只是罕見的普通生物罷了,因為罕見就被神話化了,就如牛在印度教里也是神物。值得了解,中國龍有時也稱真龍,以區別與恐龍、及歐洲的Dragon(崛蚣)等。中國龍英文譯名是“loong”。
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築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
龍都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占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人們通過祭祀祈禱召喚龍的神靈;通過雕塑,描繪、模擬、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神力;通過著述文章,探討龍的源流,索解龍的秘密;通過歌舞、競技、影視劇作品,秉賦龍的神性,煥發龍的精神,弘揚一種縱橫江天浩然宇內的民族大氣。
龍傳說來源
實構論
源於新中國龍中的一種
形體上有真實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話了。
“新中國龍”類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 新中國龍”類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不同於普通恐龍,只是神化、誇大了其功能。
據“金黔線上-貴州日報”—“【組圖】形貌酷似中國龍圖騰”介紹:已發現的“新中國龍”類化石全部產自關嶺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共有黃氏新中國龍、美麗瓦窯龍和朱氏瓦窯龍三種,已發現的新中國龍化石中又只有這條頭上長角。
有的認為,有些類型真實如魚化龍(其實不是龍),有些類型虛構,真真假假都有。
部分類型圖真神假論,就是圖像大體真實而功能虛構論。
《山海經》那些龍,是虛構,不等於以前的都是虛構。
虛構論
含義是圖形和功能都是虛構,或者依據某些動物而虛構,或者完全虛構。
1、古代神話里的神異動物說
古代看法,《辭源》和《辭海》反映古今說法的來源。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志雄、楊靜榮)。
傳說里夏禹在禹州建立鎖龍井以鎮水,傳說里夏代劉累是養龍專家。後來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又繼承了上古的龍文化,道教里有許真君御龍及建立鎖龍井的著名神話故事,佛教則有天龍護法的著名神話說法,道教佛教都有請龍王降雨的神話故事,《西遊記》把白龍馬作為重要人物,金庸小說《天龍八部》把龍文化和武俠小說結合了。
2、圖騰合併說
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別。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超部落、越民族的神,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
3、多種集合說
對於龍的起源和本質,龐進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即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先民對身外異己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貫穿著、體現著模糊思維的藝術創造。
龍的種類
標準類型:有角和四爪
有角和四爪,這是中國龍的標準類型。其它的是相似類型。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我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于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顏色分:有青龍、黑龍、黃龍等。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因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誌。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非標準類型
不是嚴格意義的中國龍,只是龍的近族。主要來自於神話文學《山海經》,一般而言屬於文學想像。
1、無角的
蛟(Jiāo):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
中國龍不同種類圖片(21張)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虺(huǐ):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虬(qiú):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虬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有角曰虬,無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虬。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虬。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虬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虬蟠千仞劇羊腸”之句。
蟠螭(pánchī):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裡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2、單足的
夔龍(kuílóng):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3、有翼的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翼龍與英國文化里的“龍”(崛蚣),類似。
4、魚化龍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
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係。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2013年8月各大新聞網站熱報的“西班牙海灘現神秘海怪屍體”,圖片就是這種。
這不是嚴格意義的中國龍,只是類似。
異於恐龍
恐龍:不是中國龍的類型。
恐龍是另一物種,不過是借用了龍的名稱罷了。
異於西方Dragon -拽蚣
中國龍 與歐洲的Dragon(拽蚣zhuàigen),是不同物種,因為二者構造不同,
“Dragon”(拽蚣、惡魔)有羽翼、無角、鳥頭,而且,dragon在西方《聖經》文化里代表邪惡,與中國龍的本質不同,《聖經》說惡魔撒旦言語有“Sadanisthegreatdragon”,撒旦是最大惡魔,這裡dragon的抽象語義就是惡魔,而中國文化里龍則相反,龍一般是行雲布雨的瑞獸,求之則降雨,也是民族的保護神,因而成了民族圖騰。
在漢語中,龍總是用於好的意思(加形容詞限制才用於不好方面如惡龍、孽龍,區別龍類總體與其少數),例如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馬精神是讚譽。龍虎比喻豪傑之士。在許多成語中都有“龍”這個詞,例如:龍馬精神、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蟠虎踞、臥虎藏龍、畫龍點睛、攀龍附鳳、生龍活虎等等。
漢族等大量華人素以“龍的傳人”自稱,絕非指Dragon(惡魔)的傳人!含義大約相當於是serph(色拉飛、四足大蛇、熾天使)的傳人。
Seraph(色拉飛,複數詞是Seraphim),早期用法大約相當於中華文化的龍,即所謂中國龍,即我們談論龍時的本來所指,它是天界與人間的某種往來者,在某種意義上是布雨、雨澤萬物的天使,是Seraphim。
說明:因為有本質的區別,“龍”的正確英文譯名是“loong“。
有人認為:“Dragon”翻譯成龍,是文化禍事,使得西方一些人誤解中國人崇拜邪惡動物,應該音譯為拽蚣zhuàigen。
所謂龍事
龍的形式
坐龍
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態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後朝下作弧形彎曲,姿態端正。坐龍一般設立在中心位置,莊重嚴肅,上下或左右常襯有奔騰的行龍。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一種尊貴的龍紋祥。
行龍
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的正側面。行龍常常作雙雙相對的裝飾,構成雙龍戲珠的畫面,常裝飾在殿宇正面的兩重枋心,器皿的狹長形裝飾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單相出現時,龍的頭部常常作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升龍
升龍的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方飛升,稱“左側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升龍”。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你“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為“回降龍”。
降龍
降龍的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方俯動,稱“左側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降龍”。降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回升龍”或“倒掛龍”。
雲龍
泛指奔騰在雲霧中的龍。龍和雲是結合在一起的,雲,是產生龍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雲。雲龍紋就是雲和龍的共同體,將龍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雲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雲非雲,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
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顯的龍頭特徵,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出“s”形的主旋律,並將“s”形繼續延伸,產生一種連綿不斷、輪迴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卷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圖上,採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富有動律感。在表現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紋”內容,綜合到一個畫面,給人以想像的餘地。卷草纏枝紋常套用在建築、家具和器皿的裝飾上。
拐子龍
拐於龍源於草龍,又脫胎於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拐於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圓形,整體協調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內裝飾及建築的框架上。
團龍
把龍的形體適合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於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普遍。“四團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後來發展為十團、十二團、十六團、二十四團,數量越來越多,使用範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繡、陶瓷、建築、家具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團龍的表現形式也很豐富,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雙龍戲珠
雙龍戲珠是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形式。它的起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於建築彩畫和高貴繁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式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包括近似於這些形態的塊狀)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長條形的,還是塊狀形的,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龍生九子
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遺像。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遺像。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只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徵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
氣氛。
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鐘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遺像。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鐘紐,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鐘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囚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遺像。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霸下
霸下,又名贔屓,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遺像。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負屓
負屓,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遺像。我國碑碣的歷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鑑人;有的刻制精緻,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屓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遺像。《太平御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虬”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
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歷來有兩個部分,或者叫兩個分支:一個是皇室的,其內容與性質以愚弄的、虛偽的、恐嚇的、引誘的居多;一個是民間的,它充滿著真誠、善良和智慧,優秀的傳統文化多在民間。龍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種。
龍的形象,是誇張的、想像的、綜合的、虛構的藝術創造,是古代中國人的精神圖騰和智慧結晶。他們用魚的鱗代表水裡游的,用鹿的角代表地上跑的,用鷹的爪代表天上飛的,賦予了她飛天入地的本領,成為全能的、具有神性的靈物。
封建皇帝們為了在精神上震懾人民,以鞏固其無上權威的統治地位,便想出來“君權神授”的一招,還把自己具象化為上天的兒子,即所謂“天子”,但他們又造不出天的兒子的典型樣子,於是盜用了人民創造的龍的形象構思,徵用或雇用高級畫家完成了龍的造型,龍就成了皇帝的象徵,他們的臉叫“龍顏”,他們走路叫“龍行”,他們的椅子叫“龍椅”,他們的車子叫“龍車”,他們的衣服叫“龍袍”,他們的子女叫“龍種”,如此等等。他們本是假龍,必然做龍心虛,所以總還要找理由來證明自己是“真龍天子”。
皇室的龍始終在中國人的頭上盤旋著,張牙舞爪了三千年,奴化著人們的靈魂。皇室的龍文化可以說除了在宮廷建築、服裝刺繡方面的藝術價值以外,幾乎全是糟粕。
實際上,皇室的龍並不屬於全體中國人,她只得到皇親國戚及其追隨者、受益者、仰慕者的認可,是上層利益集團的精神支柱。皇室的龍對於中國的老百姓來說是可怕的,而不是可愛的,甚至是兇惡、殘暴的。如果說是敬畏的話,也是畏多於敬的。有些外國人,或出於無知,或出於偏見,或出於誤解,讓皇室的龍代表了中國的形象,對中國產生出不良的感覺。其實,真正能夠代表中國的是中國人民自己的龍——民間的龍。
民間的龍完全是以另一種姿態和方式存活的,她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民族的龍,中華文化中的真龍。在廣大的普通民眾的心目中,她並不是什麼皇帝的象徵,而有著完全不同的文化內涵,代表著、體現著中國人的最基本的精神品格與理想追求。我想,她至少有下列的五個方面:
代表正義。主要是懲戒罪惡,惡人和妖精是要遭雷(龍的聲音和動作)劈的。在民間傳說中,甚至把忤逆不孝的、不敬重字紙(不尊重文化)的人也列入其內。她對惡人的無情符號是銳利的鷹爪。
代表濟困。在靠天吃飯的農業社會,雨水的充沛是極為重要的。天氣大旱了,收成無助了,你去求她(祈雨),即會來興雲作雨,扶難濟困。所以過去的黃曆上都印有幾龍“治水”。她心地善良的符號是鹿的園棒形的角。
代表健美。她威武健壯,能叱吒風雲。有一系列的成語可以證明,如龍驤虎步、龍盤虎踞、虎嘯龍吟、龍飛鳳舞等。是人們喜愛的體魄和精神風貌。她的瓷實而柔軟的符號是能騰善舞的身軀。
代表規律。中國人歷來尊重規律。《易經》的第一卦《乾卦》,通篇就是拿龍來說事的,它從“潛龍,勿用”(節令與時機未到不要盲動)到“亢龍,有悔”(龍飛高到了極限,最容易犯錯誤)到“見群龍無首,吉”(群龍共舞,不爭當首領,不會有兇險),就是用龍的活動來說明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她的規律不可違背的符號是冬眠、春起、夏作的蟲性。
代表興旺。興旺的第一要義是人多,人財兩旺人在前,有了人才能創造財富,所以追求多子多孫。所以讓龍生九子,中國人認為“九”代表著最高數字,說明不嫌人多。(體現這種以人多為本思想的還有對於送子麒麟的塑造。發展到後來,致使中國人生育失控,人口居世界第一,這種“文化”是不能繼承的了)
中國人從血統上自認是炎黃子孫,從精神上自認是龍的傳人。中國人喜歡龍,與做皇帝的臣民無關,他們年復一年地耍龍燈,畫龍璧,劃龍船,賽龍舟,製作龍風箏、龍頭拐杖、龍頭二胡……玩得熱火朝天,千百年樂此不疲。
中國皇室的龍隨著皇帝去了,中國民間的龍應當正名為真正的中國龍,她將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騰飛於世界的東方,並與全世界人民共舞、共贏。
有關中國龍的神秘文物
這是珍藏在遼寧省建平縣博物館的紅山鸚鵡嘴恐龍化石,距今500多萬年曆史,這些恐龍是因為什麼消失的?這深埋在地下幾十公尺的瞬間凝固的生動姿態是因為災難突然降臨嗎?那時的地球上有人類嗎?人類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這些恐龍是自然產生的,還是人工改造繁育的?為什麼這些奇異的動物今天居然都不復存在了哪?人類發展的基因工程還能夠復活這些奇異的生物嗎?
這是琮王府珍藏的5000多年前的紅山文化玉豬龍,這些玉豬龍大的比人的手掌還要大,小的猶如拇指大,這些精美的玉器是如何加工出來的?他們的主要功用是什麼?至今還是謎一樣的只能憑後人猜測。但是這些人類文明的遺產證明了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上所說人類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的說法也許值得懷疑,證明了達爾文的進化論中人是猴子變的,從直立行走到有語言到製作生產工具的說法顯然並不一定是真理,顯然這些玉器並非生產工具。那么是做什麼用的?僅僅是圖騰崇拜嗎?為什麼要崇拜龍哪?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於此有關嗎?
這是琮王府珍藏的春秋玉龍,這種龍的靈動和神異是藝術家的想像嗎?古人為什麼要雕刻那么多的玉器而且給予最高地位的崇拜?“君子比德與玉”,這僅僅是古玩,還是一種對歷史的懷念和複製?還是人們認為這種玉器能夠給人幸運和靈感哪?
這是琮王府珍藏的宋代銀鎏金蟠龍御枕,自古以來這種龍的圖案作為最高統治者君權神授的象徵,作為天之驕子的象徵被統治者專用是何道理?人類從遠古的蒙昧狀態蹣跚走來,既然沒有人見過那些奇異的幾百萬年前的龍,又何以想像出如此逼真的龍的形象?虛無縹緲的信息傳遞和奧妙無窮的人類靈感的產生是以什麼樣的模式存在著的?科技和文明發展真的能夠掌握人的大腦活動規律嗎?
這是琮王府珍藏的世界第一大牛皮畫上的佛本生故事,衣著華貴的信佛之人坦胸露腹,騎在飛天恐龍上向佛祖朝拜,下面是茫茫海水。這是否記錄著中國幾百萬年前的恐龍時代曾經有人類史前文明,有恐龍時期的文化哪?是否記錄著恐龍時期的文明因為大洪水而毀滅,那些具有先知先覺的人在大災難到來時因為信仰而得到了拯救和生存哪?為什麼宗教和神文化現象會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這是封建迷信還是遠古信息的神秘傳遞?
上述的珍貴文物是否證明了中國神話中的滄桑巨變,周而復始並非僅僅是神話?當目前全球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的時刻,人類是否應該有所警醒?這一代人類還沒有發展到恐龍時代是否說明我們的文明進化還不夠?假如真有一天世界末日到來之時,我們這一代人準備如何保存和留給後人燒不毀,震不沒,水浸不壞的文明遺產?我們的玉石製造是否應該走出製作工藝品擺設的困境,轉而應該用玉石雕刻人類文明的歷史和記錄才能傳給幾百萬年以後的新新人類,從而使他們能夠不再因為無知和蒙昧而從原始狀態一步一步的艱難摸索發展科技和文明哪 。
無知的人們常常把遠古的珍貴文化遺產作為封建的、腐朽的、落後的東西而忽視、擯棄甚至毀壞是否是一種愚蠢和犯罪?既然科學發現已經證明幾百萬年前地球上龍的存在,既然我們還沒能複製出這種奇異的聖物,是否預示著儘管目前地球災難頻發是對人類的一種警告?是否預示著人類如果珍惜地球,珍惜環境,發展自然,愛護自然就可以延緩世界末日的到來?
中國,還能創造龍的時代嗎?
同名flash小遊戲
基本信息
遊戲名稱:中國龍
遊戲類型:益智小遊戲
遊戲大小:1816K
遊戲介紹
麻將起源於中國,除了一般的麻將玩法外,消消看形式的麻將單人玩法也是很受歡迎的,今天這款對對碰類型麻將就要考驗玩家的眼力與反應。
操作指南
如何開始
遊戲載入完畢後點擊[簡單]/[普通]/[困難]即可開始遊戲。
操作方法
點擊畫面上的麻將收集到下方的量表,相同的麻將會自動歸類,一旦任一麻將累積三個後就可以消去。
遊戲目標
在規定的時間內點擊消去相同的麻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