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大荒西經》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 蛇乃化為魚。”是最早的化魚形態的說法。《海外南經》云:“蟲為 蛇,蛇號為魚。”民間風俗早有魚化龍的說法。《孔子家語》記載:孔子喜得貴子,魯昭公以鯉魚作賞賜,孔子因此為兒子取名鯉,字伯魚。《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係。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封氏聞見記》卷二:“故當代以進士登科為登龍門。”李白《與韓荊州書》:“一登龍門,便聲價百倍。”《琵琶記·南浦囑別》:“孩兒出去在今日中,爹爹媽媽來相送,但願得魚化龍,青雲直上。”紋樣一般都以魚、龍組成,寓意高升昌盛。
西班牙海灘發現實物
2013年8月媒體熱報的“西班牙海灘現神秘海怪屍體,體長4米(圖)”
,有兩個角,但是沒有四爪。不知道是演化不完成還是這種生物始終沒有四爪。
專稿: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16日報導,西班牙海灘近 日發現一具頭部長角的神秘海洋生物屍體,體長達4米,屍體高度腐爛,人們猜測它是某種“海怪”。
這具“海怪”屍體是在西班牙維拉雷科斯(Villaricos)地區海灘上發現的,已經引發人們的各種猜想,有人認為它可能是類似尼斯湖水怪的海怪,或者是某種變異魚類。專家正在對其進行檢測,以確認它的真實“身份”。
據悉,一位游泳者上岸時不慎被“海怪”的頭絆倒,隨後發現了這個龐然大物,它散發著惡臭,很難辨別它是何種生物。
一些專家猜測它可能是一條長尾鯊魚,這種鯊魚具有獨特的尾鰭,延長的尾部長度與鯊魚肉身長度相當。也有人認為它可能是一條皇帶魚。
“西班牙海灘現神秘海怪屍體,體長4米(圖) .騰訊新聞”,附有視頻。
製作藝人
清末紫砂藝人黃玉麟模仿邵大亨的“魚化龍壺”,但做了一些改動。後來他的“魚化龍壺”取代邵大亨,成為“魚化龍壺”的標準樣式。黃玉麟所制“魚化龍壺”,砂質溫潤細膩,紫里透紅;壺面飾雲浪紋,生動和順,舒展流暢;魚、龍、雲浮雕裝飾與壺身渾然一體,刻畫精細,出神入化;作品整體風格奇巧俏麗。肩部前後有雙穿孔耳環裝配銅質軟提梁。在相當一個時期制“魚化龍壺”的名家中,做軟耳提梁的只有黃玉麟一家。但也發現有的“魚化龍壺”,藝術的風格是黃玉麟的,卻打著邵大亨的款,這說明它們既不是黃玉鱗制的,也不是邵大亨制的,應是民國時期的制壺高手做的。在當時人眼裡,邵大亨的壺比黃玉麟名氣大,於是就打了邵大亨的款。
黃玉麟之後,清末民初的紫砂藝人俞國良也擅制“魚化龍壺”,形式與黃玉鱗的幾乎相同。當代蘇州著名作家陸文夫就藏有一把俞國良的“魚化龍壺”。1990年,陸文夫還為此寫過一篇散文《得壺記趣》,先是發表在上海《文匯月刊》,後來編入《紫砂春秋》一書,成為寫壺的名文。
20世紀50年代,陸文夫愛逛蘇州人民路、景德路、臨頓路上賣舊藝術品的小古董店。有一天午飯後,他照例到那些小古董店裡去巡視,忽然在一家大門堂內的小攤上,見到一把“魚化龍”紫砂茶壺。他知道“魚化龍壺”是紫砂壺中常見的款式,民間很多,他少年時也在大戶人家見過。可這把“魚化龍壺”十分别致,紫黑而有光澤,造型的線條渾厚有力,精緻而不繁瑣。壺蓋的捏手是祥雲一朵,龍頭可以伸縮,倒茶時龍嘴裡便吐出舌頭,有傳統的民間樂趣。賣壺的人可能也使用了多年,壺內布滿了茶垢。
1990年5月13日晚,宜興紫砂工藝二廠廠長史俊棠、制壺名家徐秀棠及馮祖東等幾位紫砂工藝家到陸文夫家作客。陸文夫待他們坐定之後便把“魚化龍壺”拿出來,請他們看看這把壺到底出自何年何月何人之手,因為壺蓋內有印記。他們輪流看過之後大為驚異,因為這是清代制壺名家俞國良的作品。徐秀棠說,此壺稱為“熓灰魚化龍”,燒制時壺內填滿礱糠灰,放在煙道口燒制,成功率很低,保存得如此完整,實乃紫砂傳器中之上品。
繼邵大亨、黃玉麟、俞國良後,近代紫砂名家范大生,現當代紫砂名家朱可心、汪寅仙、何道洪、強德俊等,都製作過精美的“魚化龍壺”,使這一經典壺型得以延續和發展。近年來,很多中青年紫砂工藝師也在此壺型上多有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