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潮最顯著的佛教派別大體有三個:一個是唯識宗,一個是淨土宗,另有一個就是華嚴宗。從康有為、譚嗣同、梁啓超以及章太炎、楊度等人物的思想歷程中,都可以看出這三派或明或隱的痕跡。
淨土是佛教的理想國,折射著人們對濁世的厭惡和不滿,蘊含著變革現狀的動因,其成為近代改革家建設未來的重要素材之一,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唯識與華嚴,均以典籍浩瀚、哲學煩瑣著稱,為什麼在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這樣急劇的社會變動期,還會被吸收成為一種自強進取的因素和鼓舞鬥志的力量,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之一。
我認為,這可以從兩個方面考察。就接受這些影響的革新家們言,他們受自身社會條件的限制,必須從既有的思想資料出發,用以解釋現實,解釋歷史,也重新解釋了那些資料本身。就這兩個佛教派別自身言,在近代再度發生作用,自有其內在不朽的一面。從佛教史的角度,這一面應該得到特別的關注。
本書目錄
作者的話1
序言1
導言 1
第一章 華嚴典籍與華嚴經學1
第一節 華嚴經學的原初形態 1
一、《兜沙經》與華嚴學的發端 2
二、《本業經》與早期菩薩行4
三、《漸備經》與普賢類經典7
1.竺法護的三類譯籍7
2.終極崇拜對象——法身9
3.普賢行與普賢境界12
4.十度與十住13
四、節 譯經與眷屬經17
第二節 華嚴經學的成熟形態20
一、晉譯華嚴的組織結構21
二、盧舍那佛諸相23
三、華藏世界的構造與存在形式26
四、一多關係及其運用29
五、法界與世間31
六、心佛眾生三者的關係33
第三節 華嚴典籍的形成歷程35
一、貴霜佛教與華嚴典籍東傳漢地35
二、支品與本部的一般區別37
三、華嚴典籍形成的時間地點39
第二章 華嚴學的理論轉型與學派建立43
第一節 華嚴典籍的初期流布與研究43
一、單行經研究的兩種趨向43
二、《華嚴經》的多途運用48
第二節 華嚴論書及其特點52
一、簡說《十住毗婆沙論》52
二、《地論》的概念化傾向53
第三節 地論師與華嚴理論轉型57
一、北魏《華嚴》研究諸傳說57
二、地論派組織結構與政治品格59
三、形象描述與理性分析64
四、宗趣與判教67
五、六相體義與適用範圍69
六、當現兩說與四宗五宗72
第三章 諸派融合與華嚴宗創立75
第一節 《十地》的流傳與終結76
一、僧猛與大興善寺系76
二、慧遠系與《十地》絕聞關壤79
第二節 華嚴諸派與華嚴學多途發展82
一、普圓與苦行派的轉變82
二、曇遷與慧藏86
三、靈乾的蓮華藏世界海觀88
四、靈裕系與華嚴學基地的建立89
第三節 三論系華嚴學與吉藏92
一、法朗與兼弘《華嚴》的過程92
二、慧眺與華嚴齋會93
三、法敏與慧璿95
四、吉藏的《華嚴游意》95
第四節 法順及其華嚴禪觀98
一、法順生平及其雙重品格98
二、法順著作及其真偽之辨101
三、禪僧本色及其思辨特徵103
第五節 智儼與華嚴宗學說體系的形成108
一、智儼生平和著作108
二、法界緣起說的構成及來源111
三、十會與十玄114
第四章 華嚴新說與分支120
第一節 概述120
第二節 法藏與華嚴學的新進展122
一、生平綜述122
二、著作簡析125
三、性起諸義128
1.性起溯源129
2.一體二用130
3.性起緣起133
四、六相圓融135
五、三種十玄138
六、五教十宗141
第三節 法藏弟子及其華嚴宗分支146
第四節 李通玄的教外華嚴學148
一、生平與著作149
二、經文組織與判教之爭152
三、取象表法與得意忘象156
四、三聖一體說160
第五章 華嚴哲學的終結與禪化過程166
第一節 華嚴禪化諸因166
第二節 澄觀與華嚴學說的定型168
一、遊學經歷與著作168
二、扶持正宗與諸宗融合173
三、事理範疇與四法界177
第三節 宗密的禪化華嚴學180
一、生平概略180
二、一心與四法界182
第四節 晚唐五代禪宗對華嚴理論的運用184
一、希遷的《參同契》185
二、惟勁的“理事圓融”187
三、溈仰宗的“事理不二”188
四、曹洞宗的“五位”190
五、法眼文益的“祖佛之宗”191
第六章 宋代華嚴與禪淨教融合193
第一節 士大夫與華嚴學194
一、《華嚴經》的地位與華嚴宗的義理194
二、《華嚴經》與淨土信仰197
三、華嚴學與禪淨教的融合200
第二節 慧因寺系與華嚴宗中興202
一、子璿的《楞嚴經疏》203
二、淨源中興華嚴宗事跡205
三、以華嚴釋《肇論》的途徑209
第三節 義和的華嚴淨土說211
第四節《五教章》與華嚴諸家213
一、道亭的《義苑疏》214
二、師會及其弟子216
三、同教別教之辯219
四、《析薪》與《焚薪》221
第五節 禪宗中的華嚴學224
一、雲門宗的華嚴學224
1.契嵩的依本起末和攝末歸本224
2.法秀的從教入禪與現量比量之別225
3.惟白的《指南圖贊》227
4.宗本的華嚴悟入處229
5.懷深的華嚴居士觀231
二、曹洞宗的華嚴學232
三、臨濟宗的華嚴學234
1.道寧的華嚴機語234
2.圓悟克勤的以華嚴說禪236
3.佛海慧遠的《奏對錄》237
第七章 華嚴學的流變與衰微239
第一節 教禪新格局中的華嚴學239
一、元代佛教政策對華嚴傳播的影響239
二、教門三派與華嚴義理241
三、華嚴教僧分布與華嚴傳播途徑243
1.元大都與五台山243
2.江南各地248
第二節 禪講教分立中的華嚴學251
一、明代前中期華嚴學的沉寂251
二、佛教綜合復興與禪化華嚴253
三、禪宗復興與華嚴“實用”論258
四、“四大高僧”對華嚴的諸種理解與運用262
第三節 華嚴學的衰落與士大夫的作用265
一、華嚴的兼弘與衰落265
二、續法普及華嚴義學的命運268
三、士大夫運用華嚴的三種趨向271
第八章餘論:華嚴學研究中的幾個問題275
第一節 晉譯《華嚴》各品主角菩薩及相關內容275
第二節 華嚴譯籍中的佛信仰279
一、提出問題279
二、釋迦分身280
三、十住興佛282
四、法身分身284
五、普賢境界287
六、盧舍那佛288
第三節 華嚴系統中的普賢291
一、“早期華嚴支品”和“華嚴本部”中的普賢292
二、“晚期華嚴支品”中的普賢296
三、從杜順到法藏的普賢觀297
四、李通玄與澄觀的普賢觀300
第四節 從《華嚴十玄門》解析佛學中國化306
一、詮釋經典的原則和步驟308
二、法界緣起的內容和特點312
三、華嚴菩薩信仰的過渡形態316
第五節 華嚴宗的圓融思想及其實踐價值320
第六節 華嚴宗與中國文化325
一、取象表法與概念化過程325
二、以一統眾與理事範疇328
三、理一分殊與儒釋異同330
附錄334
一、大事記334
二、索引347
1. 人名索引347
2. 名詞索引352
作者簡介
魏道儒,男,1955年10月15日出生,河北景縣人。1981年12月大學本科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1984年12月研究生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1985年1月至1987年9月在西北大學歷史系任教。1990年6月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1990年至今,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1992年8月任副研究員,1998年8月任研究員。1999年至2000年在美國夏威夷大學訪問研究。2002年6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2年9月受聘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指導教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佛教研究室主任。主要著作:《中國華嚴宗通史》、《宋代禪宗文化》、《白話壇經》、《禪宗無門關》及《佛教史》(合著)、《中國禪宗通史》(合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