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0/201/nBnauM3X1gDM3EDM2gj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4IzLy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前言
中國大陸早期的空中預警機構想來源於與國民黨空軍的攔截作戰。從1951年3月開始,中國大陸多次遭到美國和台灣國民黨軍隊策劃的夜間飛機入侵。在1954年以前的兩年中,入侵大陸的活動幾乎暢行無阻。當時中國大陸的防空系統處於創建初期,存在很多防空空白地區,沒有能力完全阻擋國民黨的夜間飛行襲擾。即使是晝間攔截國民黨飛機的入侵,對於缺乏裝備的大陸空軍來說,也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
引導攔截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4/92c/nBnauM3XyEjN0EjMxY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2M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56年,大陸開始從蘇聯引進三坐標的П-20雷達並裝備部隊。П-20雷達是有兩個天線和有PRV-11測高雷達的遠程預警雷達系統。一個天線為S波段,另一個天線為L波段,當遭遇干擾時,能夠切換波段,其探測高空目標距離達300公里以上,覆蓋面積比П-3雷達大得多。П-20本身只提供目標的方位和距離,而目標的高度則由PRV-11雷達測出,通過模擬計算系統顯示在一個P型顯示器上。這種雷達另一個非常有用的性能是能夠另外接外置P型顯示器,這個顯示器能夠被安放在距雷達站40公里範圍內的地方,這使得位於機場指揮室的戰鬥機指揮員,能夠不必通過電話而直接看到空中的情況,極大地提高了反應速度。由於這種雷達克服了米波雷達誤差大的缺點,在引導戰鬥機接近目標時,往往能精確地引導到飛行員的目視距離內。與П-20雷達同時裝備人民空軍的還有裝有雷達的米格-17ПФ戰鬥機。在1956年到1957年間,人民空軍依靠引進的23部П-20和大量的П-3雷達,在沿台灣正面構成了漫長且有很大縱身的雷達警戒網。不久,П-20雷達就顯示了良好的作戰效果。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7/959/nBnauM3XyIjMzkDOzY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2M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人民空軍最早提出在大型飛機上安裝對空搜尋雷達,並非是建造預警機,而是只需要一種夜間作戰的長航時飛機。殲擊航空兵夜間防空作戰雖然取得了一些戰績,但是這些戰鬥指揮和飛行都非常複雜。1958年3月13日夜間攔截台灣B-17G飛機過程中,一架執行無線電中繼任務從長沙大托鋪機場起飛的米格-15比斯戰鬥機返場時墜毀,2個小時後,沙堤機場的一架米格-17ПФ戰鬥機追擊該返航的B-17G,因飛出海岸太遠,在迫降雷州半島機場時,受惡劣氣候影響墜毀。在1960年國民黨改用P2V-7U電子偵察機後,防空攔截作戰形勢更加嚴峻。由於這種飛機安裝了ASP-20搜尋雷達以及當時很先進的電子偵察系統,依靠地面雷達和戰鬥機很難進行攔截。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9/d5f/nBnauM3XwUjM5YDM5g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4M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雷達問題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1/5b9/nBnauM3XwMjN5EzMwk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5MzL3A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當時雖然米格-17ПФ有夜航能力,但是航程太短。無論怎樣保證油箱飽滿,但是米格機飛行員總是被起飛後不久就必定會響的油量警告聲弄得心神不定,在追擊敵機的時候,時刻惦記油量,這對於作戰干擾不小。有時甚至還沒有發現目標,油量已經開始告警。因此大陸空軍急需一種長航時的夜間作戰飛機。1958年6月,大陸空軍在圖-2轟炸機上安裝РП-5雷達,用以攔截低空入侵的台灣國民黨飛機,其續航時間可長達8小時。圖-2飛機的缺點是速度慢,大陸將安裝了雷達的圖-2分散部署在重要地區的機場,如江西向塘、江蘇碩放,河南鄭州等地。然而這種企圖採用圖-2攔截P2V-7U的戰術並不成功。改裝的圖-2夜間戰鬥機只有探測距離不到10公里的РП-5雷達,只能對前方作左右範圍的60度的掃描,而P2V-7U卻有與當時的預警機相同的APS-20雷達,能夠掃描360度方位,且有動目標指示,能夠表示出雜波背景中的移動目標,ASP-20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達105公里。無論是探測距離和範圍以及雜波下的目標探測能力圖-2都遜於P2V-7U,而且圖-2最大飛行速度只有每小時547公里,P2V-7U最大飛行速度卻為每小時556公里,圖-2的技術指標對於完成攔截任務是非常困難的。在1959年到1964年的5年中,圖-2夜間戰鬥機沒有取得任何戰果。
1960年11月19日暗夜,從河南鄭州起飛的兩架圖-2夜間戰鬥機起飛攔截從安徽方向竄過來的P2V-7U作戰中,一架撞上了嵩山失事。原因是РП-5雷達沒有辦法區分前面的高山和目標,而P2V-7U上的APS-20雷達卻能看清山地,並從山地找到航線繞行。當時P2V-7U採取的戰術是直對山峰飛去,然後追隨地形飛越山峰,而後面死死咬住追擊的圖-2隻知道前面有回波,分不清是山還是飛機。當這架P2V-7U從三門峽西返航時,另外一個圖-2機組的РП-5雷達遭到其干擾,由於相對位置關係,兩架飛機接近到1公里都沒有發現P2V-7U。由於距離過近,當時地面П-3米波雷達已經無法區分目標和圖-2,發現兩個信號幾乎疊在一起,於是地面指揮命令該圖-2機組對空盲射,在盲射開火中,強烈閃光的炮口焰使飛行員短暫致盲,無法看清雷達而撞山墜毀。一架P2V-7U導致兩架圖-2夜間戰鬥機墜毀,損失非常慘重。多起墜機原因是РП-5雷達性能不足造成的,其中米格-17ПФ戰鬥機也因為РП-5雷達不能區分山峰和目標,在追擊低空飛行的P2V-7U戰鬥中發生了撞山事故。
雛形形成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8/479/nBnauM3XwMDO2kjN1Y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2M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夜間戰鬥機的改裝採用的是不同的方案。機載雷達採用被稱為“鈷”的ПСБН轟炸瞄準雷達。這種雷達的探測距離達100公里,可以作60度的左右探視,也能作360度的全景掃描。這種雷達後來主要用於伊爾-28轟炸機,安裝在飛機前下方。在改裝圖-4夜間戰鬥機時,大陸技術人員將“鈷”雷達安裝在飛機背部的前炮塔上,這種雷達需要與光學瞄準具交連。為保證光學瞄準具夜間作戰,在圖-4前艙安裝了探照燈和紅外對空瞄準具,這種瞄準具能夠在3公里外發現P2V-7U這樣的目標。圖-4寬大的餓炸彈艙被用於改裝成空中指揮所,把雷達外接顯示器接進艙中,並在艙內安放圖桌和布置通信線路,用於接收地面空情和協調圖-4飛機上各炮位的作戰。改裝後的巨型夜間戰鬥機圖-4П簡直就是一艘巨大的空中巡洋艦,機體上裝有5個雙聯裝23毫米航炮的鏇轉炮塔,即便是當時台灣的F-86戰鬥機也不是圖-4П的對手。當時駕駛四個強大的發動機的巨型無敵的夜間戰鬥機飛行員們,在巨大的轟鳴聲中揚起漫天沙塵從基地起飛去捕捉老鼠般的P2V的時候,心中總是充滿不可戰勝、一往無前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不過圖-4П的戰績並不理想。
1960年12月19日夜間攔截一架竄往張家口方向的P2V的作戰中,起飛了3批巨大的圖-4П夜間戰鬥機。圖-4П幾乎不太需要地面雷達引導,自己能很快地利用“鈷”雷達找到目標。地面指揮員引導圖-4П夜間攔截相對於引導米格-17ПФ簡直是“天上人間”,非常輕鬆。P2V幾乎無法擺脫這些巨型戰鬥機的掃射,不過當時的裝備實在太差,其中紅外瞄準具的誤差幾乎達2度,並且有很重的餘輝。在幾個批次的開火追擊中,依舊沒有造成P2V致命傷。其中在這架P2V到達山東臨沂上空時,遭到第三批次的圖-4П纏鬥射擊35分鐘之久,強大的火力逼得P2V機組就差要棄機跳傘,但最後P2V還是逃脫。
改裝的圖-4П雖然作為夜間戰鬥機過於笨重,但是已經具備了早期預警機的雛形。在二戰期間的美國海軍TBM-3W“復仇者”艦載預警機的性能也不過如此。但是在1960年至1969年的9年時間中,大陸空軍沒有對空中預警機的發展做進一步的努力。1966年爆發的文化大革命對軍隊裝備的技術進步的不良影響很大,許多很好的項目和提案被擱置。
誕生初期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b/bd0/nBnauM3X3YDO0UDO2Y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2M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1969年秋季,文革的狂熱有所消停。9月26日中央軍委發出了研製空中預警機的指示。當年11月25日,空軍司令部發布通知,以六院為主、空一所、空二所、空軍十二廠為主,抽調人員進行空中預警機的研製。同時,空軍黨委決定改裝一架圖-4飛機為空中預警機,代號926任務,改裝工作在陝西鹹陽以西的武功空36師基地進行,基地附近是5702工廠,該廠有相關的大型加工和維修設備。當時在圖-4基礎上改裝是非常實際的做法,因為當時大陸的大型飛機很少,可選用的機型只有伊爾-18、三叉戟、波音707、子爵、圖104、圖-4等,這些飛機都是英國、蘇聯或美國產品,當時中蘇和中美關係都處於緊張狀態,零配件戰時難以保證,英國產的“子爵”飛機已經停產,而機械狀況比較好且能加工零部件的只有圖-4,因此,採用圖-4作預警機平台合乎情理。
1969年底,603所會同其他所派出人員組建了150人的設計隊伍,以603所的樓國耀擔任型號的技術總負責人,後期改由周光耀擔任。空軍決定由六院為主設計,5702廠生產,空36師執行試飛任務。當時要求全國各單位對926計畫所需材料加工資料等全部開綠燈放行,只能傾全力配合不得過問。
改裝處理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9/968/nBnauM3X4EDNxczNwg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4MzLwU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雖然順利改裝了發動機艙,但是加長了的發動機向前伸出達2.3米,影響了飛機的安定性和操縱性。工程師解決這個問題也是採取快刀斬亂麻,用加大平尾面積,並且在平尾兩端加裝端板,同時增加腹鰭和加大背鰭來保證安定性。平尾的面積展向加長2米,弦向加長了400毫米。
改裝最主要的部分是雷達和機載系統。為裝下這些系統,拆除飛機上原有的“鈷”雷達和所有炮塔。在機背上加裝了7米直徑、厚度為1.2米的玻璃鋼雷達罩。由於原型機體沒有相應的承力結構能用於安裝雷達罩支架,普通框架承受不了雷達罩在飛行中產生應力,因此在圖-4的機身內加裝了承力框架,然後再把雷達罩架安裝在這些承力結構件上。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f/1f3/nBnauM3XxQDMyIzNxg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4M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在預警機的製造史上,中國人的改裝速度是世界之最。從1969年12月開始畫圖,只用了一年零七個月,1971年6月10日空警1號就開始了首次試飛,隨後進入試飛階段。在起飛過程中,首先發現飛機跑偏,飛行員極力控制飛機,才使得沿跑道中線扭秧歌一樣地滑跑起飛和降落,升空後在飛行也有偏航滾轉的趨勢,飛行員在數小時的飛行中,時刻要用力把登舵。後來經過測試,發現是發動機功率加大後,螺鏇槳側洗流打在垂尾上造成的偏航力矩所致。圖-4原裝的АЩ-73ТК活塞發動機是右鏇,而渦槳6是左鏇,原設計對右鏇的氣動力矩補償措施全部失效,造成飛機左偏右傾。而中國的技術人員解決這個看來很棘手的問題卻只需一把扳手,將左右發動機油門推桿調整成固定8度的油門,造成左右推力不同來補償這個偏航力矩。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7/cd8/nBnauM3XwYjN3AjNyg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4MzL4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空警1號全部改裝完成後,進行了幾百小時的飛行測試。中高空模擬目標是轟-6轟炸機,海上低空目標以安-24運輸機模擬。空警1號對轟-6的探測距離能夠達到300~350公里,對海上低空飛行的安-24飛機探測距離達250公里。空警1號也針對海上艦船進行了試驗,探測大型獵潛艇一類的目標距離達300公里。雖然當時空警1號採用的全是電子管系統,連指揮計算機都是電子管電晶體混合電路,但在探測距離上也能與國外同時代的先進預警機相比美。空警1號落後在雷達數據處理和信息傳送環節上,缺乏實用的人機界面,不得不折中依靠手工標圖和語音通信傳報空情。
作戰特點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0/b49/nBnauM3X0ATO5UTM0g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4MzLz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81年敘利亞企圖採用米格-25從高空高速襲擊以色列位於黎巴嫩西部地中海上空的預警機時,以色列預警機後退,並及時引導戰鬥機成功的攔截了這架敘利亞的米格-25。預警機的優勢是探測距離遠,當其後退時,能脫離敵方地面雷達視距,而需要地面引導的敘利亞米格-25戰鬥機卻因此無法得到地面全景空情引導,機上雷達只能探測正面空域,因此落進了從側面接近的以色列戰鬥機的圈套。當時的中國空軍的預警機也很可能採取這類戰術,而中國的實際情況不同於蘇聯和美國,缺乏遠程戰鬥機,需要引導大批的殲-5和殲-6輪流升空作戰,甚至還要與地面防空系統協同,預警機的指揮控制非常複雜。不過1970年以後的中國大陸空防如同長滿刺的刺蝟,入侵的敵機遭到的空中和地面攔截規模將是空前密集的。
遺憾與新生
![中國空警1號預警機](/img/1/814/nBnauM3X0EDOyEzM1gzM5UTMyITM5MjNwkTMwADMwAzMxAzL4M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80年代末期,空警1號第一次展現在國人眼前的時候,已經不再能遨遊長空,而是北京小湯山航空博物館的展品。這對於希望中國有自己的預警機的人們也許有些許遺憾,但對共和國空軍卻意味著戰略思想和觀念的新生,空警1號是中國防空史上的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