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簡介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在全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除台灣、西藏外)建立了省級組織,建立了地市級組織270多個,基層組織3400多個,擁有黨員65000多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於1956年、1958年、1979年、1983年、1988年、1992年、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召開了第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民革歷屆主要領導人為宋慶齡(名譽主席)、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崑崙、屈武、朱學范、侯鏡如(名譽主席)、孫越崎(名譽主席)、李沛瑤、周鐵農,現任中央委員會主席為萬鄂湘。
歷史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是由繼承孫中山愛國、革命和不斷進步精神的原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及其他愛國民主人士創建,1948年1月1日在香港宣布成立的。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後,國民黨內的愛國民主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支持、幫助下,同背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背叛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國民黨反動統治集團進行了長期的鬥爭,並在經歷了三次分化、三次集結之後,於1945年和1946年先後成立了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等民主派組織。1947年11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開始戰略反攻,國民黨統治集團軍事上節節敗退、政治上日益孤立的形勢下,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中國國民黨民主促進會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的代表齊集香港,舉行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一次聯合代表會議。會議決定,“脫離蔣介石劫持下的反動中央”,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成立,標誌著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勝利進入戰略反攻的歷史性時刻,國民黨各民主派別和其他愛國民主分子,在堅持孫中山三大政策和革命精神的基礎上,在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共同目標下,實現了大聯合,促進了國民黨內部的加速分化,使中國的政治格局發生了重要變化。
民革成立後,即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共同鬥爭。在如火如荼的人民解放戰爭中,民革各級組織和黨員一方面繼續大力開展反對國民黨統治集團的政治鬥爭,一方面利用自己同國民黨的歷史關係,積極進行爭取國民黨軍政人員認清形勢、棄暗投明的活動。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口號”,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並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同共產黨一道為推翻國民黨統治和建立新中國而奮鬥。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立即得到了民革的熱烈回響。同年5月5日,民革領導人李濟深、何香凝等與其他民主黨派人士、無黨派人士聯名發表通電,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號召、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得到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復電歡迎。隨後,民革領導人陸續北上,來到東北解放區,並於1949年2月以後在北平會合,參加新政協的籌備工作。同年9月,民革各方代表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與了《共同綱領》的制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建。
建國以後,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中的一個民主黨派,民革許多領導人擔任國家、政府、政協的重要職務,參加了國家政權建設和國家事務的管理。1949年11月,中國國民黨民主派第二次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確立了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為新民主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會議還決定,民革成立後仍保留各自組織的民聯、民促結束活動,使民革真正成為了國民黨愛國民主力量的統一組織。
面對建國初期新的形勢與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幫助下,民革組織全體黨員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投身反帝愛國和爭取祖國統一的偉大鬥爭,踴躍參加國家的各項民主改革和建設實踐,為鞏固人民民主政權,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實現過渡時期總任務,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與此同時,在中共各級組織的支持、幫助下,民革吸收了大批新黨員,開展了建立健全地方組織的工作,並擴大了社會聯繫面。通過這一階段的自我教育、參加社會主義改造實踐和組織發展工作,民革廣大黨員的政治覺悟和建設熱情得到顯著提高,黨員人數有了較大增長,組織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為民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式提出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極大地鼓舞了民革全體同志。在中共八大路線的指導下,民革根據業已變化了的階級狀況,及時修改自己的綱領,提出了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路線,並根據這一路線確定了新的工作方針,規定其根本任務是動員和調動一切力量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從而順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歷史性轉變。
1957年以後,民革因受到反右擴大化和“左”的錯誤影響,處在較為困難的境地。但是,民革仍然堅持團結、教育廣大成員及所聯繫的人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積極工作,共渡難關。“文革”期間,民革被迫停止活動,許多領導和黨員受到迫害。然而,不論形勢多么險惡,環境多么艱辛,民革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始終沒有動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對社會主義的信心,一直堅持與中國共產黨共患難、同命運,不僅在鬥爭中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同時也大大加深了對共產黨的理解、信賴和感情。
“文革”結束後,中共中央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面、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及以前的“左”的錯誤,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現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偉大轉折。1979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全國政協五屆二次會議的開幕詞中,全面闡述了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性質、方針和任務,科學闡明了新時期民主黨派的社會基礎和性質,明確了新時期民主黨派的任務、地位和作用。之後,中共中央又制定了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鄧小平新時期統戰理論指導下,民革在1977年10月初步恢復活動的基礎上,於1979年10月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根據新時期統一戰線和民主黨派的性質、任務、作用,決定把自己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並制定了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以促進祖國統一為重點的工作方針,使新時期的民革工作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密切結合,同振興中華、統一祖國密切結合。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民革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多方面地開闢為改革開放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工作領域,擴大同台灣、香港、澳門和國外有關人士的聯繫,積極開展促進祖國統一的工作,開創了工作新局面。在各項取得新進展的同時,為適應新的形勢與任務要求,民革在中共各級組織的支持和幫助下,積極整頓和發展組織,著力開展自身建設工作,很快就使自己的面貌為之一新,從而為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在經多次研究討論並與各民主黨派充分協商後,正式制定下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正式明確了民主黨派的參政黨地位,具體規定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和履行民主監督職責的基本內容、形式、渠道,規範了民主黨派參政議政和履行民主監督職責的範圍。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意見》的要求,民革各級組織一方面努力加大自身建設的力度,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參政黨機制;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形式,努力發揮參政黨作用,切實履行好參政黨職責。通過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的共同努力,民革不僅在自身建設上取得了很大進展,參政議政、民主監督工作也開始走上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軌道,使民革各方面的工作都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中共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在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和理論創新成果的基礎上,為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於2005年2月正式頒布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發展方向,使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更加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2006年11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角度出發,提出了促進政黨關係和諧的要求,給民主黨派積極履行參政黨職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創造了更加有利的形勢和條件。在中共十六大精神指引下,民革以建設適應新世紀新階段要求的高素質參政黨為目標,在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基本前提下,緊密結合中國迅速變化著的實際,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參政黨建設規律出發,大力加強思想、組織、作風和制度等建設,努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參政議政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同時,把發展作為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第一要務,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大局和國家中心工作,進一步增強政治協商、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的能力和水平,開創了民革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工作的新局面。
各級組織
目前民革在全國各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除台灣、西藏外)建立了省級組織,建立了地市級組織270多個,基層組織3400多個,擁有黨員65000多人。
民革中央領導簡介
周鐵農
周鐵農,男,漢族,1938年11月生,遼寧瀋陽人,1991年6月加入民革,1960年10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副教授。現任民革中央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孫中山研究學會會長,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會副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會副會長。
1955年9月至1960年7月在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力學專業學習。1960年10月至1961年11月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動力系見習助教。1961年11月至1983年9月先後任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1983年10月至1991年4月任齊齊哈爾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91年4月至1991年10月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省長助理、民革黑龍江省委會主委、黑龍江省力學會副會長。1991年10月至1992年12月任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民革黑龍江省委會主委。1992年12月至1998年1月任民革第八屆中央副主席、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任民革第九、十屆中央常務副主席。1998年1月至2008年3月任政協九屆、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2008年3月起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民革第八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十屆中央常務副主席,第十一屆中央主席;民革第六屆黑龍江省委員會副主委,第七屆、八屆主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厲無畏
厲無畏,男,漢族,1942年11月生,浙江東陽人,1981年7月加入民革,1959年10月參加工作,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部工業經濟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經濟學碩士,研究員。現任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上海社會科學院部門經濟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兼任東華大學旭日工商管理學院院長等職。
1959年至1960年安徽省宿縣宿東煤礦籌備處試用幹部。1960年至1965年在上海任國小、中學代課教師。1965年至1966年在上海橫浜房管所等單位做臨時工。1966年至1971年上海百花塑膠製品廠工人。1971年至1979年曆任上海車輛配件七廠臨時工、廠校教師、廠技術組工作人員。1979年至1982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部工業經濟專業研究生畢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982年至1988年先後任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所數量經濟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所長助理、副研究員。1988年至1996年任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所副所長、研究員兼社科院諮詢中心主任(1988年至1989年美國密蘇里大學訪問學者)。1996年任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所所長。2007年12月起任民革第十一屆中央常務副主席,2008年3月起任政協十一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民革第六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常委,第九屆、十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屆中央常務副主席;民革第九屆、十屆、十一屆上海市委員會主委。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上海市第九屆人大代表,第十屆人大代表、常委、財經委員會委員,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常委,第九屆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第八屆政協副主席。
1991年獲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1992年起獲國務院特殊津貼。2007年獲中國創意產業傑出貢獻大獎。
在海內外發表論文文章200餘篇,合作主編專著20餘本,獲省部級以上優秀成果獎9項。
鈕小明
鈕小明,女,漢族,1942年12月生,浙江湖州人,1995年3月加入民革,1964年9月參加工作,唐山鐵道學院電機系電力機車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教授。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婦聯常務委員會委員,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1959年至1964年唐山鐵道學院電機系電力機車專業本科畢業。1964年至1965年天津機車車輛配件廠實習生。1965年至1984年成都機車車輛廠技術員、工程師。1984年至1994年先後任西南交通大學講師、副教授、電氣工程系副主任、校長助理(1992年至1993年美國倫塞勒工學院訪問學者)。1994年至1998年任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1995年至1998年兼任四川省教委副主任)。1998年至2002年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西南交通大學副校長、教授。2002年至2008年任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2002年起任西南交通大學教授。
民革第九屆中央副主席,第十屆中央副主席、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民革第七屆四川省委員會副主委,第八屆、九屆主委。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第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人大代表,第九屆、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成都市第十屆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婦聯常委。
萬鄂湘
萬鄂湘,男,漢族,1956年5月生,湖北公安人,1990年10月加入民革,1974年3月參加工作,武漢大學國際法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教授。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大法官、副院長,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審判理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1974年至1977年湖北省公安縣達河鄉聯華村知識青年。1977年至1980年武漢大學外文系英語專業學生。1980年至1982年武漢大學外文系教師。1982年至1988年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獲法學碩士、博士學位(1986年至1987年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研究生,1988年美國密西根大學法學院訪問學者)。1989年至1992年任武漢大學法學院國際法學系副主任、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任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6年至2000年兼任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2000年5月起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大法官。
民革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中央常委,第十屆、十一屆中央副主席;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委員。
齊續春
齊續春,男,滿族,1946年2月生,北京市人,1995年1月加入民革,1969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64年至1969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本科畢業。1969年至1971年河北省承德縣下院公社鍛鍊,後在承德縣廣播站任技師。1971年至1987年任河北省承德縣一中教師、物理教研組組長。1987年至1990年河北省承德縣人民政府副縣長。1990年至1991年河北省承德市政協副主席。1991年至1996年承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長。1996年至2000年河北省教委副主任(1998年至2000年河北省政協副主席)。2000年至2007年全國政協專職副秘書長(2004年起任民革第十屆中央副主席)。2007年任民革中央專職副主席兼秘書長。
民革第九屆中央常委,第十屆中央常委、十屆中央副主席,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民革河北省第七屆委員會副主委,第八屆主委;民革承德市委員會主委。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河北省第六屆政協委員,第七屆政協常委、副主席,第八屆政協副主席;承德縣第一屆、二屆、三屆政協副主席。
謝克昌
謝克昌,男,漢族,1946年10月生,山西五台人,1997年1月加入民革,1968年7月參加工作,日本信州大學工學部能源工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教授。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山西省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太原理工大學校長、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煤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1963年至1968年天津大學化工系高分子工學專業本科畢業。1968年至1974年河北省黃驊市化工廠技術員。1974年至1976年黃驊市化肥廠總技術員。1976年至1978年黃驊市工業局、科委技術員。1978年至1981年太原工學院化工系無機化工(催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81年至1983年太原工學院煤的直接液化研究室講師。1983年至1985年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工學院訪問學者。1985年至1994年先後任太原工業大學副教授、教授,煤化工研究所副所長、所長。1994年至1997年太原工業大學副校長、校長。1997年任太原理工大學校長(1998年至1999年日本信州大學工學部能源工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5月當選第七屆中國科協副主席)。
民革第九屆、十屆中央常委,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民革第七屆山西省委員會副主委,第八屆、九屆主委。山西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副主任,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山西省第六屆、七屆政協委員。
修福金
修福金,男,漢族,1950年12月生,吉林大安人,1985年9月加入民革,1968年11月參加工作,吉林省廣播電視大學檔案管理專業畢業,大專學歷。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吉林省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吉林省政協副主席,吉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
1968年至1970年吉林省大安縣紅崗子鄉知青。1970年至1982年吉林省白城地區文工團演員,白城航空學校管理員。1982年至1985年吉林農業大學體育教研室幹事。1985年至1997年在民革吉林省委會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秘書長(1986年至1988年吉林省廣播電視大學檔案管理專業專科畢業)。1997年至2000年民革吉林省委員會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2000年至2002年任吉林省監察廳副廳長(2000年至2002年東北師範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2002年民革吉林省委會專職主委。2007年任民革第十一屆中央專職副主席。
民革第十屆中央常委,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民革第七屆吉林省委員會秘書長,第八屆副主委兼秘書長,第九屆、十屆主委。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第七屆政協委員,第八屆政協常委、文史委副主任,第九屆政協副主席。
劉凡
劉凡,男,漢族,1949年4月生,湖北黃岡人,1992年3月加入民革,1965年9月參加工作,華中科技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管理學博士。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公安部特邀監督員,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1965年至1979年在新疆工作。1979年至1984年在商業部安陸糧食機械廠工作。1984年至1987年湖北《科學與人》雜誌社編輯。1987年至1990年武漢出版社科長。1990年至1992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管理專業學習。1992年至1996年武漢出版社編輯室副主任。1996年至1997年曆任武漢新聞出版局副局長、武漢市著作權局副局長、武漢出版社副社長、副總編輯。1997年至2000年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政府副區長。2000—2003年任湖北省物價局副局長(2000年至2003年武漢市委黨校經濟學專業在職研究生畢業)。2003年任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副局長(2004年至2006年華中科技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管理學博士學位)。
民革第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民革第七屆湖北省委員會委員,第八屆常委、副主委,第九屆副主委。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第八屆政協常委;武漢市第八屆政協委員。
程崇慶
程崇慶,男,漢族,1956年10月生,江蘇泰州人,2005年12月加入民革,1975年9月參加工作,西北工業大學力學系一般力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南京大學基礎數學長江特聘教授。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江蘇省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南京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1975年至1978年泰州市水泥廠工人。1978年至1982年南京工學院基礎科學系力學師資班本科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2年至1984年南京工學院數學力學系一般力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84年至1988年西北工業大學力學系一般力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88年至1990年南京大學天文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0年起歷任南京大學數學系副教授、教授(1992年至1994年獲德國洪堡獎學金任科隆大學訪問學者;1994年瑞士蘇黎世高工數學所訪問教授;1997年至1998年美國西北大學數學系訪問教授)。2002年至2006年任南京大學研究生院院長(2002年9月年至11月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訪問學者)。2006年南京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
199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997年獲香港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數學),1999年獲首屆晨興數學銀獎,1999年起任南京大學基礎數學長江特聘教授,獲2000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獲200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傅惠民
傅惠民,男,漢族,1956年2月生,浙江遂昌人,1989年5月加入民革,1974年7月參加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教授。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北京市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小樣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1974年至1978年在浙江省遂昌縣石練公社插隊、縣造紙廠和縣總工會工作。1978年至1986年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固體力學專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並獲工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86年至1993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1993年至2000年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至今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小樣本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民革第八屆中央委員,第九屆、十屆中央常委,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民革第十屆北京市委員會常委,第十一屆、十二屆副主委,第十三屆主委。第八屆、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市第八屆政協常委,北京市第十一屆政協副主席。
何丕潔
何丕潔,男,漢族,1948年2月生,雲南祿豐人,1984年12月加入民革,1969年4月參加工作,天津師範學院物理系畢業,大學普通班學歷。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社會服務部部長,全國政協常委,公安部特邀監督員。
1969年至1972年河北邢台知青。1972年至1975年天津師範學院物理系大學普通班畢業。1975年至1982年天津南開區一緯路中學、嘉陵道中學任教。1982年至1993年曆任民革天津市委員會宣傳處副處長、處長,四化委員會副主任兼辦公室主任,秘書處處長,副秘書長,經濟委員會副主任。1993年至1997年民革中央辦公廳副主任。1997年至2000年民革中央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1999年10月至2000年10月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掛職任區長助理)。2000年至2002年民革中央副秘書長兼中央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工作部部長。2002年至2007年民革中央副秘書長兼社會服務部部長。2007年民革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兼社會服務部部長。
民革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屆中央常委,第十屆中央常委、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第十一屆中央副主席;民革天津市第七屆委員會常委。天津市和平區第十二屆人大代表。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提案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第九屆政協委員 。
現任領導
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2017年12月-)主席:萬鄂湘
副主席:鄭建邦、鄧力平、劉家強、李惠東、高小玫、何報翔、張伯軍、田紅旗、王紅、馮鞏
歷屆領導
第一屆
第一屆中央委員會(1948年1月一1949年11月)名譽主席:宋慶齡
中央委員會主席:李濟深
第二屆
第二屆中央委員會(1949年11月一1956年3月)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李濟深
秘書長:梅龔彬
第三屆
第三屆中央委員會(1956年3月一1958年12月)主席:李濟深
副主席:何香凝、程潛、譚平山、蔡廷鍇、張治中、熊克武、龍雲、鄧寶珊、陳紹寬
秘書長:梅龔彬
第四屆
第四屆中央委員會(1958年12月一1979年10月)主席:李濟深
何香凝(1959年10月9日李濟深逝世。1960年8月15日四屆二中全會選出)
副主席:何香凝、程潛、蔡廷鍇、張治中、熊克武、鄧寶珊、陳紹寬
秘書長:梅龔彬
第五屆
第五屆中央委員會(1979年10月一1983年12月)主席:朱蘊山
王崑崙(代)(1981年4月30日朱蘊山逝世。1981年9月9日民革五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推選了民革中央代主席)
王崑崙(1981年12月25日民革五屆二中全會選舉)
副主席:王崑崙、陳此生、劉斐、屈武、朱學范、裴昌會、李世璋、劉仲容、錢昌照、鄭洞國、甘祠森、吳茂蓀、賈亦斌、(侯鏡如、孫越崎、趙祖康1981年12月25日民革五屆二中全會選舉)
秘書長:甘祠森(兼)
第六屆
第六屆中央委員會(1983年12月一1988年11月)名譽主席:屈武(1988年1月1日六屆五中全會選出)
主席:王崑崙(1983年12月28日六屆一中全會選出)
屈武(代)(1985年8月23日王崑崙逝世。1985年9月27日民革六屆中央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推選了代理主席)
屈武(1987年2月5日民革六屆三中全會選舉產生)
朱學范(1988年1月1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六屆五中全會接受屈武辭去民革中央主席和中央委員職務的請求,選舉朱學范為民革中央主席,推舉屈武為民革中央名譽主席)
副主席:屈武、朱學范、裴昌會、錢昌照、鄭洞國、吳茂蓀、賈亦斌、侯鏡如、孫越崎、趙祖康、徐起超、彭清源、李贛騮
秘書長:李贛騮(兼)
第七屆
第七屆中央委員會(1988年11月一1992年12月)名譽主席:屈武(已故)
名譽副主席:裴昌會、趙祖康(1988年11月16日民革“七大”全體會議推舉產生)
主席:朱學范
副主席:鄭洞國(已故)、賈亦斌、侯鏡如、徐起超、彭清源、李贛騮、何魯麗(女)、李沛瑤(1988年11月16日民革中央七屆一中全會選舉產生)、沈求我(1991年12月選出)
第八屆
第八屆中央委員會(1992年12月一1997年11月)名譽主席:朱學范(已故)、侯鏡如(已故)、孫越崎(已故)
名譽副主席:賈亦斌、趙祖康(1992年12月22日民革中央第八屆一中全會上選舉產生)
主席:李沛瑤(已故)、何魯麗(女)(1996年11月11日民革中央第八屆五次全會選舉產生)
副主席:彭清源(常務)、徐起超、李贛騮、沈求我、周鐵農、童傅、程志青、胡敏、何魯麗(女)(免)
秘書長:朱培康
第九屆
第九屆中央委員會(1997年11月一2002年12月)名譽副主席:賈亦斌、彭清源、徐起超、沈求我
主席:何魯麗(女)
副主席:周鐵農、李贛騮、童傅、程志青(女)、胡敏、徐志純、厲無畏、鈕小明(女)、朱培康
秘書長:劉民復
第十屆
第十屆中央委員會(2002年12月一2007年12月)名譽副主席:賈亦斌、彭清源、徐起超
主席:何魯麗(女)
副主席:周鐵農(常務)、李贛騮、童傅、程志青(女)、胡敏、徐志純、厲無畏、鈕小明(女)、朱培康、劉民復、萬鄂湘、齊續春
第十一屆
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2007年12月-2012年12月)名譽副主席:賈亦斌
主席:周鐵農
副主席:厲無畏、鈕小明、萬鄂湘、齊續春、謝克昌、修福金、劉凡、程崇慶、傅惠民、何丕潔、田惠光、鄭建邦
第十二屆
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2012年12月-2017年12月)主席:萬鄂湘
副主席:齊續春、修福金、劉凡、程崇慶、傅惠民、何丕潔、田惠光(女)、鄭建邦、鄧力平、劉家強
聯合聲明
中國各民主黨派聯合聲明
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顧中方堅決反對,對中國領土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實施所謂的“國有化”。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是對中國人民感情的嚴重傷害,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的公然否定,是對戰後國際秩序的嚴重挑戰。中國各民主黨派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嚴厲譴責[4]。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聖領土,中國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日方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任何單方面行動,都是非法的、無效的,也是徒勞的。日方的所作所為絲毫不能改變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屬於中國的事實。
中國各民主黨派絕大多數成立於抗日戰爭時期,參與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有著熱愛祖國和愛好和平的光榮傳統,是國家領土主權的堅定捍衛者。我們堅決支持中國政府為維護國家領土主權所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係發展成果來之不易,此次日本政府置中日邦交大局和兩國人民福祉於不顧,背棄兩國政府老一輩領導人“擱置爭議、留待以後解決”的重要諒解和共識,悍然對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實施所謂的“國有化”,這是嚴重損害中日關係大局和兩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危險舉動。
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中國沒有侵犯別國領土主權的意圖,也決不容許別國侵犯中國的領土主權。今日之中國已不再是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中華民族任人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如果日方低估中國人的志氣、勇氣和力量,那就打錯了算盤,是注定要失敗的。希望日方不要逆歷史潮流而動,在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實際行動維護中日關係大局。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
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委員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會
中國致公黨中央委員會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員會
2012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