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道德前景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作者茅于軾,由暨南大學出版社於2008年出版。《中國人的道德前景》著重從兩個方面討論道德問題。第一是對道德問題進行理性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簡單邏輯來分析各種道德主張的矛盾性和一致性,指出每種主張隱含的出發點是什麼,它可以推廣到何種程度,其界限何在。道德說教之所以蒼白無力就在於缺少理性分析。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中國人的道德前景
說教者板著面孔,說出一堆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說的主張。叫人覺得滑稽可笑。其實。道德問題中充滿著引人入勝的矛盾論證,它常引起喜歡思考的人的興趣。第二是大量結合我國經濟改革以來出現的各種社會現象來展開理性分析,而不是在純粹的形式邏輯里兜圈子。不僅報刊上有趣的新聞報導可以用作我們的素材,許多司空見慣的現象也是我們討論問題的出發點。越是我們熟視無睹的事,越能體現大家共同認可的規則。對這類現象作深層次的探討將有助於我們更透徹地了解自己、反省自己,並看出我們應朝什麼方向來修正自己的道德觀念。

作者簡介

茅于軾,著名經濟學家,被譽為“經濟學界的魯迅”。1929年出生於南京,抗戰時輾轉於大後方,1946年畢業於重慶南開中學,195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以後20餘年從事鐵道機車車輛研究。20世紀70年代中開始運輸經濟、數理經濟的研究。1984年從鐵道部科學研究院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1993年退休後創辦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曾在北京經濟學院中國礦業學院研究生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院校教授經濟學,並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哈佛大學從事經濟學研究。先後擔任亞洲開發銀行非洲能源政策研究組、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顧問。現任國內外十二種雜誌的主編、顧問編輯和編委,2008年1月被聘為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特別顧問。曾入選美國Marquis1993至1995年世界名人。著有《擇優分配原理——經濟學和它的數理基礎》、《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經濟學的智慧》等書。發表了幾百篇有關經濟理論、經濟政策、能源、環境、道德等方面的論文和研究報告。

媒體推薦

這本書不作空洞的說教,也沒有意識形態化的道德理想主義的餘毒,而是結合改革開放以來司空見慣的生活現象,對道德問題進行例行的分析,用大家都同意的簡單邏輯來分析各種道德主張的矛盾性和一致性……

——《南方周末

與一般文學、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門類相比,道德不啻是一項十分獨特的領域,這是一片極易陷於枯燥冗長的沼澤地。所幸,與常見的道德說教大異其趣,《中國人的道德前景》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討論道德問題,因此書中充滿了別開生面、引人入勝的豐富內容。

——《中國經濟時報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繼承了制度學派將道德觀視為影響社會經濟進程的非正式制度的觀點,確立了道德作為“公共服務”的性質。

——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

“毫不利已,專門利人”很久以來一直作為中國人的道德信條,然而,我們選擇了市場經濟作為經濟改革的目標,就必須肯定追求自利是正當行為。那么,市場經濟環境下什麼是真正的道德,它與傳統道德有何異同呢?《中國人的道德前景》就是這樣一本討論道德是非問題的作品。

——中國中央電視台

茅老師通過自己的行為,證明了在一個道德水準低下的時代也可以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遵循道德規範的人。他的道德形象最終會對這個社會的道德秩序的復興產生積極的影響。茅老師的所有這些貢獻都將融入我們的社會與文明,並將超越生命,與社會和文明一起永存。

——著名經濟學家盛洪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主要是從經濟學方面討論道德問題的,但是卻用一種自由輕鬆的隨筆寫法,列舉大量生動的案例,進而加以分析和展開議論,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這既是該書的成功之處,也是茅教授與眾不同的特色。

——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

茅先生是一個數學功底很好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是一個很有思想的經濟學家,這本《中國人的道德前景》從某一側面充分展示了茅先生的思想性。

——北京大學副教授王駿

編輯推薦

傾心關注中國社會三十年而成的一部厚重之作,反思中國現實,拷問社會良知,2008年再度全新出版。

那些在社會風氣敗壞時,仍能不為所動,堅守道德信條的人,是我閃民族的脊族。

——作者

《中國人的道德前景》1999年獲昨安東尼·費雪爵士國際紀念獎。

目錄

第三版前言

再版前言

前言

第一章道德的悖論

1.君子國里的利益衝突

2.建立在互相服務基礎上的社會是否可行

3.私心的均衡

4.何以私心需要克制

第二章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道德、法律和利益

1.善是什麼

2.性善與性惡之爭

3.“善行”與“德行”的區別

4.法律的道德基礎

5.道德有沒有經濟價值

6.損人不利己

7.什麼樣的不公平是不能容忍的

8.對公平的進一步思考

第三章 道德是自發和演化形成的

1.合作比不合作好:道德觀的萌芽

2.生存的藝術:自然經濟下道德觀的發展

3.家庭:道德的起源

4.儒教道德之缺陷

5.“為體”、“為用”之爭

6.公德和私德

第四章 金錢、權力——商品經濟中的兩大支配力量

1.交換,它改變了人類的歷史

2.義利之爭

3.商業的道德觀

4.析“金錢萬能”

5.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一致性

6.既要平等,又要公平

7.社會地位對道德實踐的影響

第五章 個人和社會的致富之道

1.職業道德

2.商業道德

3.勞動作為商品的道德意義

4.商品經濟下的非交換關係

5.商品經濟下的理想的道德

6.從通貨膨脹到社會貼現率

7.市場經濟下的非自利因素:責任感

第六章 再造中國人

1.從對策論到囚徒困境

2.道德是一種公共服務

3.道德是社會的共識

4.道德可以強國,亦可毀國

5.讓世界充滿愛

第七章 道德與快樂

1.快樂的帕累托改進

2.自己快樂,給人快樂:人生最重要的學問

3.不讓全社會的痛苦有所增加:給你所愛的人以自由

4.博愛:全社會快樂總量的極大化

附錄一 作者近年發表的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

1.倫理觀的演進與經濟發展

2.市場經濟隨時存在著向混亂無序社會倒退的傾向

3.啟動人們心中的道德資源

4.市場需要道德支持

5.從交通堵塞看道德的發生和鞏固

6.自由主義和自由主義經濟學

7.錢!可用損害良心的辦法賺錢,損害健康的方法花錢嗎

8.做好事不留名

9.不讓有錢的人有勢,不讓有權的人弄錢

10.個人和社會的致富之道

11.道德建設中言教不如身教

12.對計程車司機說一聲“謝謝”

13.以直報怨

14.為什麼要講寬容

15.經濟學中人與人的關係

16.金錢如何毀人,又如何造福於人

17.道德與法治

附錄二 關於作者及其作品的部分報導和評論

1.經濟學家:智慧與責任

2.經濟學家的道德眼光

3.道德:經濟抑或不經濟

4.茅于軾在北京大學提出道德新概念

5.也談中國道德的重建

6.現實關懷、道德憂患與民族復興——茅于軾學術思想初評

7.中央電視台《商務書廊》欄目主持人楊平與經濟學

家茅于軾對話錄

8.平實以致遠——記茅于軾先生的生平與學術

9.為什麼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同時又是一個高尚的人——記茅于軾教授

10.經濟學(家)如何講道德——評《中國人的道德前景》

跋:一位學者的深沉憂思

再版後記

……

序言

本書的第一版是1997年出版的。當時正是中國經濟全面從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推進的時候。在這個滲透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深刻的變化中,中國人的道德觀也經歷著重新定向的迷茫。過去所提倡的共產主義道德觀顯然和市場經濟相衝突。一個要無私奉獻,一個要追求利潤。究竟何者正確,理由何在,迫切需要回答。這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的。本書從1997年初版到2002年的五年中,銷售量估計已超過8萬冊。它不但在國內產生影響,也在美國和歐洲擁有許多讀者,有個人和組織與我聯繫希望將此書翻譯成英文。這本書還獲得了1999年安東尼·費雪的國際紀念提名獎。

到了2002年。中國的市場化改革有了很大進展,但是社會的金錢至上思潮迅速泛濫.見利忘義的行為使社會的道德水準普遍降低。這時候需要強調的不再是維護個人利益的正當性.而是對金錢的正確認識.對自利的克制和對公共利益的重視。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做了第二版的修改。討論了為什麼要克制自利。還增加了“道德與快樂”一章,旨在說明金錢並不是最終追求的目標。

文摘

第一章 道德的悖論

1.君子國里的利益衝突

18至19世紀之間,我國文學家李汝珍寫了一本小說,名叫《鏡花緣》。書里講了一位叫唐敖的人,由於宦途受挫,跟隨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外去遊歷。途中經過了許多國家,見識了許多奇風異俗。他們經過的第一個國家就是“君子國”。

君子國里的人,個個都以自己吃虧讓人得利為樂事。小說的第十一回里描寫了君子國里一名隸卒(在衙門裡當差的小兵,作者有意用隸卒作例,因為隸卒有點特權,往往欺侮百姓)買物的情況:

隸卒……手中拿著貨物道:“老兄如此高貨,卻討恁般低價,教小弟買去,如何能安!務求將價加增,方好遵教。若再過謙,那是有意賞光不肯交易了。”

賣貨人答道:“既承照顧,敢不仰體!但適才妄討大價,已覺厚顏,不意老兄反說貨高價賤,豈不更教小弟慚愧?況貨並非‘言無二價’,其中頗有虛頭。俗雲‘漫天要價。就地還錢’。今老兄不但不減,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請到別家交易,小弟實難遵命。”

只聽隸卒又說道:“老兄以高貨討賤價,反說小弟克己,豈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總要彼此無欺,方為公允。試問哪個腹中無算盤?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談了許久,賣貨人執意不增。隸卒賭氣,照數討價,拿了一半貨物。剛要舉步,賣貨人哪裡肯依,只說“價多貨少”攔住不放。路旁走過兩個老翁,作好作歹,從公評定,令隸卒照價拿了八折貨物,這才交易而去。

接著小說又描寫了另一筆交易。這筆交易中的買方認為貨色鮮美索

價太低,而賣方則堅持自己的貨色既欠新鮮,又屬平常。最後成交時買者盡挑了次等貨物,引起公眾議論,說買者欺人不公。買方只好將上等貨與下等貨各攜一半而去。第三筆交易的雙方是在銀子的成色和分量上發生了爭執。付銀的一方硬說自己的銀子成色欠佳,分量不足。而收銀的一方則嫌成色超標,戥頭又過高。無奈付銀人已走遠,收銀人只好將他覺得多收的銀子稱出,送給了過路的乞丐。

小說中關於君子國的描寫,有兩點值得我們思考。

第一,雙方讓利和雙方爭利都會引起爭論。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爭論,都是由各方偏袒自己的利益引起的。因此。我們常常錯誤地認為,如果關心別人的利益勝過關心自己的利益,爭論就不會發生。而君子國里發生的事情,說明了以別人的利益作為自己行動的原則同樣會引起爭論,結果我們仍然得不到一個和諧、協調的社會。

進一步的觀察還可以發現,在現實世界的商業往來中,雖然雙方都以牟利為目的,但通過討價還價可以達

……

後記

本書自1997年歲末出版以來,中央和地方電視台共有3個欄目採訪了我;《光明日報》、《中華讀書報》等許多中央和地方上的報刊進行了程度不同的報導和評論:更有許多讀者或寫信或打來電話同我就新形勢下社會上出現的種種道德問題進行討論……我獲得了一份欣慰。道德是社會的共識.這么多的人士積極加入進來,正是我寫作此書的本意。如果能做到拋磚引玉,喚起更多的人關注中國人的道德前景,從而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那么,這本書才真正得以完成。

本書在出版過程中.得力於許多同志的辛勤勞動.藉此再版重印之際,謹向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他們是:暨南大學出版社編輯蘇彩桃女士、嚴奉強先生:海天出版社特約編輯薛亮女士;20世紀思想文庫編委會執行主編陳大鵬先生;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劉興成先生: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講師王駿先生:深圳文錦中學楊愛紅老師。正是由於他們積極熱情的努力。這部著作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較好的質量與廣大讀者見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