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

《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

本書的突出特點,是在總結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把中國古典倫理學中由孔子最早提出的“推己及人”的倫理方法和斯密的“同情心”分析與現代個體經濟學的邊際分析(微積分數學分析)方法相結合,嘗試建立一種與國際接軌並具有創新意義的現代市場經濟的倫理思想體系。

基本信息

看點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作序推薦

擠破虛幻的道德泡沫建立有良心的市場經濟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本書根據經濟學的“等邊際理論”證明下列倫述是真理:“人性自利”是“人必須滿足需要才能存活,才能幸福”的同義語。

人性自利是眾善之端,是人類道德產生、社會形成、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市場經濟道德的本質不是無私利人,而是自利不損人。

只有人人追求最大利益,才能形成市場價格,調節資源配置,實現富民強國的目的。

中國市場化改革取得驕人成就的關鍵在於擴大個人自利的自主權利。

社會制度正義的標準是無損一人地增進社會利益。

保障個人自利的自主權利是實現平等、自由、民主的制度正義的先決條件。

個人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是無損他人的自主權利。

本書通過兩個典型案例分析,揭示當代中國人在道德實踐和道德理念中存在的諸多困惑;並通過對四種著名高校倫理學教材的一系列質疑,指出當代中國人的道德困惑,起因於改革決策程式上,只重視經濟基礎上資源配置方式由計畫方式向市場方式的制度性轉軌,而忽視對意識形態中的傳統道德觀(倫理觀或價值觀)進行相應的更新或變革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作者簡介

王國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退休教師。1935年出生於河南省南陽市。195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曾任新華社記者。1982年入鄭州大學任教,主講西方經濟學與國際金融理論。1987年調入北京籌建人民銀行創辦的中國金融學院,任國際金融系主任、國際金融學與西方經濟學教授,兼任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8年退休。退休後,該學院併入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金融與西方經濟學。改革開放後至退休前,共發表金融與經濟學論文63篇,出版專著與編著12部。著述獲獎十多種,其中省部級獎三項。

名家評論

說到底,道德就是不違反事理常規。不允許損人利己,不允許高人一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市場經濟同樣是不違反事理常規。借錢要還,說話算數,沒有欺騙,老實做買賣。這樣的經濟恰好是效率最高的經濟。經濟學達到這個地步,就跟哲學、倫理學差不多了。它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我認為這就是王國鄉的這本書所希望傳達的道理。

——茅于軾(著名經濟學家、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

本書雖然是一部尋常的學術著作,淵源於作者焦心苦慮的構思;然而,它又不是一部常見的學術著作。它的一大半來自蒼茫大地,是千百萬飢餓農民和勞苦大眾的呻吟,另一半則來自煉獄者深沉的問難與吶喊,是雕肝琢腎的章句。

——張森根(中國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寫作背景

雖然是一部尋常的學術著作,淵源於作者焦心苦慮的構思;然而,它又不是一部常見的學術著作。它的一大半來自蒼茫大地,是千百萬飢餓農民和勞苦大眾的呻吟,另一半則來自煉獄者深沉的問難與吶喊,是雕肝琢腎的章句。

為了領悟本書的含義,我建議,讀者不妨先從閱讀“後記”開始,然後再讀正文。

這是因為,當下的青年人很難理解,王國鄉為了篤信一條無可爭辯的經濟學定律--土地報酬遞減定律,竟被戴上“極右派分子”、“現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遭受牢獄之災,由此挨上了20多年傷心慘目的生活。窳敗的政治上層建築和猙獰的意識形態差一點讓他死於非命。幸好“四人幫”垮台,他趕上了胡耀邦的開放改革時代,從而擺脫政治賤民的身份,漸漸恢復學人和思想者的角色,終於可以重新探索他所心醉魂迷的經濟學、美學和倫理學原理了。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較為寬鬆的學術環境下,國鄉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了異乎尋常的展現。他一連發表數以百萬字計的科研論文和學術著作,在學界脫穎而出,自成一家風骨。他從土地報酬遞減定律入手,進一步研究擇優分配原理和等邊際倫理原則,並對計畫經濟的道德觀發起挑戰,提出了自己的經濟倫理與道德倫理思想。

《自主權利的道德界限--從經濟學視角求解倫理學難題》一書,則聚凝了他對於解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方向和市場經濟道德建設問題的獨特看法,有不少原創性的思想火花,進而從深層次的角度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道德前景(人格道德與經濟道德)進行理論探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