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稱善歌者曰“郢人”

《世稱善歌者曰“郢人”》出自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世人都稱善於歌唱的人為“郢人”。

原文

世稱善歌者皆曰“郢人”,郢州①至今有白雪樓。此乃因宋玉《問》②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次為《陽阿薤露》,又為《陽春白雪》,“引商刻羽,雜以流徵”③,遂謂郢人善歌,殊不考其義。其曰“客有歌於郢中者”,則歌者非郢人也;其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陽阿薤露》,和者數百人;《陽春白雪》,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則和者不過數人而已”――以楚之故都,人物猥盛,而和者止於數人,則為不知歌甚矣!故玉以此自況。《陽春白雪》,郢人所不能也;以其所不能者名其俗,豈非大誤也?《襄陽耆舊傳》雖雲“楚有善歌者,歌《陽菱白露》、《朝日魚麗》,和之者不過數人”,復無《陽春白雪》之名。又今郢州本謂之北郢,亦非古之楚都。或曰楚都在今宜城界中,有故墟尚在,亦不然也。此鄢也,非郢也。據《左傳》,楚成王使斗宜申“為商公,沿漢�江,將入郢;王在渚宮,下見之”。沿漢至於夏口,然後�江,則郢當在江上,不在漢上也。又在渚宮下見之,則渚宮蓋在郢也。楚始都丹陽,在今枝江;文王遷郢,昭王遷都,皆在今江陵境中。杜預注《左傳》云:“楚國,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也。”謝靈運《鄴中集詩》云:“南登宛郢城④。”今江陵北十二里有紀南城,即古之郢都也,又謂之南郢。

注釋

①郢(yǐn�)州:宋代為上州,治長壽(今湖北鍾祥)。按:郢為先秦楚國故都,其沿革變化甚為複雜。最早在春秋時,楚文王始建都於郢,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因此址在紀山之南,故後世又稱紀郢或紀南城。公元前506年吳軍攻入郢都,兩年後楚昭王遷都於都(在今湖北宜城東南),不久又遷回故址。前488年楚惠王即位之初,又曾遷都於鄢(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不久亦遷回故址。前278年秦軍破郢,地入秦,楚頃襄王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後來楚考烈王又曾先後遷都巨陽(在今安徽阜陽北)、壽春(在今安徽壽縣西南)。所有這些遷都的地點,楚人都稱為郢,故有南郢、北郢等區分。沈括本條下文所考,亦是有關郢都流變的一種看法。
②宋玉:戰國時楚辭作家,為屈原之後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問》:當視為《對問》的簡稱。《文選・對問》載其原題為《對楚王問》。本條下引宋玉文字皆出此篇。
③引商刻羽,雜以流徵:按傳統的解釋,此八字大意謂在歌唱時,不是順著商聲下轉的次序引入羽聲,而是克制羽聲,逆轉而流入了徵聲。
④宛郢城:《古詩紀》注謂“宛”一作“紀”。若作“紀郢城”,則即紀南城。

譯文

世人都稱善於歌唱的人為“郢人”,郢州至今還有白雪樓。這是由宋玉《對楚王問》所說的“客有歌於郢中者”而來的,其文記載這位歌者始唱《下里巴人》,接著又唱《陽阿薤露》,然後又唱《陽春白雪》,以至“引唱商聲,抑制羽聲,雜入流變的徵聲”,世人遂因此而稱郢人善歌,根本就沒有考察宋玉這些話的真實含義。他說“客有歌於郢中者”,那么歌者就是“客”而不是郢人;他說“客唱《下里巴人》,郢城中跟著唱和的有幾千人;唱《陽阿薤露》,唱和的有幾百人;唱《陽春白雪》,唱和的就不過幾十人了;而到他引唱商聲,抑制羽聲,雜入流變的徵聲,則唱和的就只剩幾人而已”――以楚國的故都,人物眾多繁盛,而能唱和的只有幾個人,那么郢人不懂歌唱真也過頭了!所以這文章不過是宋玉自稱“曲高和寡”的一種比況。《陽春白雪》之曲,郢人所不能唱;以他們所不能唱的曲子作為代名詞(白雪樓),稱道他們有善歌的風俗,豈不是大錯特錯了嗎?《襄陽耆舊傳》雖說“楚有善歌者,歌《陽菱白露》《朝日魚麗》,和之者不過數人”,而並沒有《陽春白雪》的曲名。再說,現在的郢州本來稱為北郢,也不是最早的楚都。有人說楚都在今天的宜城境內,那裡還有故址的遺蹟存在,這看法也不對。那地方是古代的鄢,而不是郢。據《左傳》記載,楚成王使斗宜申“為商公,沿漢�江,將入郢;王在渚宮,下見之”。他先是沿著漢水來到夏口,然後溯長江而上,那么郢都應當在長江岸邊,而不在漢水流域。而且楚王先在渚宮,從渚宮下來見他,那么渚宮大概就在郢都。楚國開始建都丹陽,在今天的枝江;至文王時遷都於郢,昭王時又遷都於都,都在今天的江陵境內。杜預注《左傳》說:“楚國故都,就是現今南郡江陵縣北的紀南城。”謝靈運《鄴中集詩》說到:“南登宛郢城。”現在江陵以北十二里有紀南城,就是楚國的舊郢都,又稱為南郢。

出處

夢溪筆談》包括《筆談》、《補筆談》、《續筆談》三部分。《筆談》二十六卷,分為十七門,依次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機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補筆談》三卷,包括上述內容中十一門。《續筆談》一卷,不分門。全書共六百零九條(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地理、氣象、醫藥、農學、工程技術、文學、史事、音樂和美術等。在這些條目中,屬於人文科學例如人類學、考古學、語言學、音樂等方面的,約占全部條目的18%;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約占總數的36%,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就性質而言,《夢溪筆談》屬於筆記類。從內容上說,它以多於三分之一的篇幅記述並闡發自然科學知識,這在筆記類著述中是少見的。
《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

作者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公元1063年(仁宗嘉�八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公元1072年(熙寧五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1082年(元豐五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成就

《世稱善歌者曰“郢人”》選自《沈括・夢溪筆談・樂律一》
沈括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直徑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藥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