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寧腿綜合徵

不寧腿綜合徵

不寧腿綜合症(restless legs syndrome RLSむずむず腳綜合症)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疾病。症狀與體徵分離,安靜狀態下表現嚴重,活動後反而消失,多發生在夜間睡眠時。以成年人發病為多。屬於中醫學中“痙病”的範疇。不寧腿綜合徵擾亂睡眠的問題已經引起國際醫學界的充分重視,在美國還成立了不寧腿綜合徵基金會,幫助患者進行治療和籌集資金進行臨床科學研究。

基本信息


發病原因

本病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常並發於胃部手術以後、尿毒症、酒精中毒、精神因素對不寧腿綜合徵發病具有一定重要性。特別是在構思、看電影、和戲劇時容易出現症狀。有人認為本病是自主神經功能障礙。感染性疾病、維生素缺乏、糖尿病及各種貧血等可能為發病因素。有人認為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同一家族人群中可有數人發病。[2]有人提及使用苯噻嗪,突然停用巴比妥類藥物可以誘發本病。有人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新陳代謝產物異常堆積在肌肉中引起。亦有報導與CAPD(腹膜透析)不充分或者局部血液循環運行障礙有關。
本病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其中原發性病因不明,兒童患者常有家族遺傳史。繼發性者多有神經系統疾病。

臨床表現

1症狀 主要發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有一種難以表達的特殊不適感覺,迫使患者下肢不停地運動,雙側同時受累或不寧腿綜合徵者在一側表現明顯。安靜時發作,夜晚或者休息一段時間後症狀更為嚴重,有時僅僅持續數分鐘,嚴重的則整夜不停,活動下肢可以使症狀明顯減輕,但患者在休息或入睡以後症狀會明顯加重,成為嚴重失眠的主要原因。
2體徵 夜間安靜睡眠時,從一側下肢到另一側下肢出現交替性的、周期性的肌肉活動亢進,可見下肢肌肉的交替性不適。
3物化檢查 一般沒有陽性結果發現,有時可有下肢發涼,或者中度貧血,血清鐵降低。神經系統檢查、肌肉電圖、肌肉活組織檢查均正常,可有患側肢體的血管緊張度增高,血流量降低。多導睡眠圖(PSG)檢查可幫助明確診斷。

診斷與鑑別診斷

診斷:原發性RLS的診斷標準為:
⑴雙腿不適(麻刺感、刺痛感、緊張、疼痛)伴有不可控制的機體運動。
⑵症狀在休息時出現,主要在晚間,可以影響入睡;病情嚴重隨時變化(如每周、每月不同),可以累及上肢。
⑶通過對肢體的某些手法操作(如揉搓、搖動、跺腳、走動)可使症狀部分或者徹底緩解。
⑷無其他神經系統的症狀和體徵。
鑑別診斷
⑴靜坐不能症(akathisiaアカシジァ 坐位保持不能症) 多為長期使用抗精神疾病藥物和安定類藥物人所出現的不良反應,有時即便少量使用也可以出現,患者常主訴自己焦慮不安,腿腳不能著地,嚴重的患者常反覆站立,來回走動,症狀表現夜間比白天明顯。使用抗焦慮治療有效。
⑵睡眠中周期性腿動(periodic leg movement in sleep) 在夜間睡眠中,出現周期性的兩側足部肌肉的不隨意運動。常與不安腿綜合症同時存在,兩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單獨發病時不伴有感覺異常,睡眠中因下肢運動而導致覺醒,患者經常主訴有失眠。
⑶下肢疼痛足趾運動症(painful legs and moving toes) 下肢和足部疼痛,伴有不適感,足趾出現特徵性的不隨意運動,一側肢體或者兩側肢體均可以出現,這種病人下肢可以出現異常性疼痛,常可以持續存在。下肢的不隨意運動主要表現為足趾的伸曲和內外鏇轉、足關節的屈伸,與不安腿綜合症疼痛的性質、特點不同。常見於跟痛症、腰痛、坐骨神經痛等脊髓和神經末梢疾病。
⑷肢端感覺異常(acroparesthesia,末梢足趾バレステジ- ) 夜間睡眠中手指和足指出現麻木,針刺般的疼痛,由於疼痛而經常覺醒。成年女性多見。好發於下肢的末端。
美國睡眠醫學研究會的睡眠障礙國際分類中不寧腿綜合徵的診斷標準(1997年)
診斷標準:
1、患者主訴夜間腿部有不愉快的感覺或夜間入睡困難。
2、腓腸肌內有一種非常不愉快的身體感覺,常伴有腿部出現一時性疼痛和瘙癢;
3、不舒服的感覺可以通過移動肢體得到緩解;
4、多導睡眠圖顯示睡眠時肢體有運動。
5、不能用內科和精神科障礙解釋其症狀。
6、可以有其他睡眠障礙存在。
最低診斷標準:1+2+3
嚴重程度標準:
輕度:偶爾周期性發作,輕微影響患者入睡,但不會引起明顯的困擾。
中度:一周內發作不超過2次,可以冒險延遲入睡時間,中度干擾睡眠,輕微影響白天的功能。
重度:一周內發作超過3次,嚴重干擾夜間的睡眠,明顯影響白天的功能。
病程標準:
急性期:2周以內。
亞急性期:超過2周,但在3個月以內。
慢性期:3個月以上。

不寧腿綜合徵治療

1、一般治療 臨睡前用溫水洗腳,或用艾葉水洗下肢。按摩局部肌肉。
2、對症治療 如有貧血,則應糾正貧血。如在妊娠期發作,則分娩後症狀可以消失。
3、藥物治療
⑴肌醇1g,每晚1次服用。
⑵使用血管擴張劑,如煙酸、山莨菪鹼5mg治療。每日1次。
⑶使用多巴胺能藥物或多巴胺促效劑,如美多巴125-250mg,信尼麥125mg,每日1次。國內較少用。
⑷抗痙劑 如卡馬西平或丙戊酸鈉,均為0.1g,睡前一次服用。
⑸使用維生素B1 100mg,,維生素B2 50mg,輪流在委中、承山或者沿腓神經乾的體表部位注射,每日患肢一穴1次,5天為一個療程。
4、中醫治療 白芍10g,甘草10g,木瓜18g,懷牛膝18g,水煎服。
白芍12g,生甘草6g,生牡蠣30g(先煎),山藥10g,木瓜10g,威靈仙10g,水煎服。
 

針灸治療

本病首見於1985年[1],採用中醫與針刺結合治癒3例。之後的十餘年間,出現了多篇具有一定樣本的臨床報導。綜合各地經驗看,以針刺結合其他的療法(如藥物、神燈照射等),或綜合二種或二種以上穴位剌激法(如穴位注射、艾灸、挑治、頭針等)治療為主。有人曾以單純溫針與頭針加溫針的治法進行對照觀察,發現以後者的效果為佳(P<0.05)。說明綜合法較之單一法為好。另外,不少作者強調用溫補的方法治療。這顯然符合本病的病機。從已有資料看,針灸治療本病的近期總有效率在90%以上,但遠期隨訪的報導尚不多見。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臂中;2、血海、陽陵泉、三陰交、太溪。
配穴:足三里、委中、承山。
臂中穴位置:前臂內側,腕橫紋與肘橫紋中點,兩筋之間。
(二)治法
主穴僅取一組,效欠佳時,酌加配穴。臂中穴,針入2.5~4.0cm,得氣後捻轉補法3分鐘即出針。足三里、陽陵泉、承山、血海、委中均直刺1~1.5寸,使針感向上或向下傳導;太溪向上斜刺0.5~1寸,使針感向上傳導,上穴均於得氣後施捻轉補法,留針10分鐘,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別標準:痊癒:症狀和體徵完全消失,夜間可安然入睡;有效:症狀和體明顯減輕,晚間可入睡,但時有影響;無效:症狀、體徵均無改善。
以上法治療133例,結果:痊癒127例,有效4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8.5%[2,3]。

挑治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環跳、承扶、殷門、風市、委中、委陽、會陽、承筋、承山。
配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在委中穴至足跟連線上取穴。
(二)治法
採用挑治和穴位注射結合之法。主穴用挑治法,每次取2穴,常規消毒及局麻後,用挑針刺入皮下,將皮臉向上挑起,牽拉搖擺,牽拉頻率在30次/分左右。挑畢以消毒棉球壓迫止血,以小塊消毒紗布外敷,膠布固定。
穴位注射藥液:5%當歸注射液6ml、風濕靈注射液2ml、VB1注射液200mg、VB12注射液1000mg、地塞米松注射液2mg、2%普魯卡因4ml,將以上藥液混合後,取阿是穴2~3點,進行穴位注射。上法均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二法可單獨套用,也可結合使用。
(三)療效評價
共治64例,以上述標準評定,痊癒29例,有效2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9.1%[6]。

溫針加頭針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足三里、豐隆、三陰交、血海、委中、陽陵泉。
配穴:足運感區、感覺區(上1/5)。
(二)治法
可僅取主穴,亦可主配穴結合。主穴用溫針法,以28號1.5~2寸針刺入,得氣後行捻轉提插手法,補法或平補平瀉法,在針柄上插一段長約1.5~2cm的艾條,或捏一團橄欖大小艾團,從小端點燃,前者燃一壯,後者須2~3壯。燃盡去灰拔針。配穴以同樣毫針,與頭皮約成15~30度角沿皮刺入3cm,達到長度後,快速捻轉,捻轉頻率為200次/分,捻轉幅度宜大,要求向前向後使針各轉動2~3圈。留針30分鐘,每隔3~5分鐘捻轉1次。上法一般隔日1次,7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82例,其中56例為單純溫針灸,總有效率為76.9%~100%。溫針結合頭針26例,總有效率為96.1%[4,5]。

針灸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足三里、承山、絕骨;2、陽陵泉、解溪、三陰交;3、外丘、委中、八風。
(二)治法
每次取一組穴,進針後,使患者局部或小腿部有酸麻沉重或輕微放射感,然後施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針後用艾條作溫和灸5分鐘,以皮膚紅暈為度。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16例,痊癒9例,有效4例,無效3例。對有效者作二年隨訪,3例復發,但症狀較前為輕[7]。

穴位注射加中藥

(一)取穴
主穴:環跳、風市、陽陵泉、足三里、解溪。
配穴:承扶、陰陵泉、三陰交、承山、太溪。
(二)治法
藥液:醋酸氫化潑尼松30mg、2%利多卡因2ml、注射用水4ml、維生素B121000μg、夏天無注射液2ml、骨寧注射液2ml。
病變在髖膝之間者選其間3~5穴,在膝踝之間取其間2~3穴。病變一側取單側,兩側有病取雙側。主穴為主,酌加配穴。每穴注入藥液1~2ml。5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0天。
治療期間宜服蒼黃化濕湯:蒼朮10g、麻黃10g、獨活12g、陳皮10g、川牛膝20g、雞血藤35g、烏梢蛇15g、川芎10g、桑寄生30g。隨證加減。每日一劑,早晚分兩次煎服。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6例,結果痊癒32例,顯效8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9%[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