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司天台

上都司天台

上都司天台亦稱回回司天台、北司天台,這裡匯集中外頂尖天文學家用精密尖端的天文儀器,觀測星辰變化預言天文禍福,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科研機構,是中國首個研究阿拉伯天文學的中心,首任“台長”為波斯天文學家扎馬剌丁。

概述

元上都遺址航拍圖元上都遺址航拍圖

上都司天台亦稱回回司天台、北司天台,建於1271年,地點在上都的承應闕宮,這裡匯集中外頂尖天文學家用精密尖端的天文儀器,觀測星辰變化預言天文禍福,是中國首個研究阿拉伯天文學的中心,也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科研機構。首任“台長”為波斯天文學家扎馬剌丁。

基本資料

《元史》等史料確認,上都司天台成立於1271年,歷經百餘年,編制滿員時為37人,職責是進行天文觀測和編制曆法。司天台地點在上都的承應闕宮,部分考古學家認為,承應闕宮應在上都宮城北牆中段。

作用貢獻

上都司天台在百年間開展了大量的天文研究工作,把阿拉伯天文學傳入中國,也曾派學者到波斯等地訪問交流。在扎馬剌丁任內,他在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式的天球儀上,又加上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星宮體系,並採用十二地支,標註星體位置,這與現代繪製的中西結合的星圖基本一樣。扎馬剌丁在上都進《萬年曆》,並製作了七件天文儀器獻給了忽必烈。其中一件就是他製造的地球儀,也是中國第一架地球儀。這架地球儀由一個大木球製成,畫著陸地和海洋。綠色的海洋占七分,白色的陸地占三分(上有江河)。整個表面上還“畫作方井”,相當於經緯線用以計算距離。這時中國傳統的天文觀測也在此進行,並遠至北極圈觀測日影。
元末,上都連同上都司天台被毀之前,一直有許多天文工作者在上都從事天文和曆法工作。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徵召元代天文工作者繼續工作。

首任台長

據史料記載,扎馬剌丁任“台長”約30年,郭守敬等元代天文學家都曾與他共同工作,並深受其影響。郭守敬創製的測量天體位置的儀器——“簡儀”的百刻環上一刻分成36等份,就是阿拉伯天文學中360°分度制的反映。

建設背景

公元十三、十四世紀之間顯赫百年的元帝國的上都,不僅是具有深遠世界影響的大都市,而且在天文學研究方面有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據史料記載,元世祖忽必烈建國之初即向各地徵召科技人才。在伊爾汗國執政的旭烈兀汗派遣波斯馬拉蓋城的天文學家扎馬魯丁來到上都。至元四年(1267年)扎馬魯丁撰進《萬年曆》並創造了七件"西域儀象"。《元史·百官志六》說:"世祖在潛邸時,有旨征回回學者札馬魯丁等以其藝進,未有官署。"到了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史·歷志二》記載,"西域札馬魯丁,撰進《萬年曆》世祖稍頒行之。"到了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元史·世祖本紀》記載:"該回回司天台官署,以札馬魯丁點。"札馬魯丁成為上都司天台的首任天文台長。《元史·百官志六》記載,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即建國號為大元的當年,"以上都承應闕宮,增置行司天監"。
以上史料確認,上都司天台(即回回司天台、北司天台)成立於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地點在上都的承應闕宮。
承應闕宮據陸思賢等學者考證應在上都宮城北牆中段。在元上都宮城的北牆中段,與牆體結合在一起,有一組闕式建築台基遺址,凸出於牆體的內側,平面略作兀形,可分東闕、西闕,中央平台與牆體聯為一體,按照現存北京故宮雙闕拱衛午門的建制,中央平台是用來觀測正午上中天時的太陽的。"(見陸思賢《關於元上都宮城北牆中段的闕式建築台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