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牛頭寺

上牛頭寺

《上牛頭寺》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詩。該詩是一首平起五律,描繪了牛頭寺優美的環境,表現了一種幽靜的禪意。

作品原文

上牛頭寺
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
無復能拘礙②,真成浪出遊。
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
何處鶯啼切,移時獨未休。

注釋譯文

①牛頭寺:寺廟名稱,位於金陵牛頭山(稱牛首山)之上,是中國佛教禪宗“牛頭禪”的發祥地。
②拘礙:舒服阻礙之意。《瑜伽》八卷六頁云:能令眾生樂著種種妙欲塵故,能障證得出世法故;名為拘礙。

作品鑑賞

關於這杜甫的這一首《上牛頭寺》,黃鶴註:“當是廣德元年在梓州作”。仇兆鰲杜詩詳註》:“首章,初上寺而賦也。上四登山,喜心目之曠。下四入寺,詠景物之佳。山意不盡,謂巒嶂層疊。袞袞,連步登陟貌。無拘礙,觸景蕭灑。浪出遊,恣情覽勝。花竹之下,寺靜池幽,反覺鶯啼太切,真是巧於形容。”
在盛唐一代,禪宗內名氣最響亮的,除了“南能北秀”外,就是金陵牛頭山的牛頭宗這一派了。他們在江蘇安徽都有不少寺廟,禪風高古,極得士人們的崇敬,所以連杜甫這樣的正統儒生,也去朝拜。杜甫是在天寶年間朝拜牛頭山的,當時的住持是牛頭山的第六代傳人牛頭慧忠禪師。慧忠禪師的師兄,名聲更為響亮的鶴林玄素禪師也時常回來。杜甫在牛頭山就見到了鶴林禪師。
“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杜甫這次上牛頭山,看到的情景不僅是“青山意不盡”,在江南,到處皆是“滿目青山”的景象,更為奇特的是,朝中眾多的大臣,那“袞袞諸公”們,也紛紛前往牛頭山去朝聖。“無復能拘礙,真成浪出遊。”杜甫當時雖無功名,一介寒儒,但相當自信,並不以“袞袞”們為然,所以有“無復能拘礙”的自在感。杜甫學而有成,在儒學上的造詣,如同修行人“成真”——見道了一樣,“浪出遊”,隨便出來走一走,原本沒有什麼目的和打算。“花濃春寺靜,竹細野池幽。”雖然人流“袞袞”,但牛頭寺氣派大,規矩多,一點也不喧鬧,加之杜甫心中也是寧靜的,所以才有“靜”和“幽”的感受,在“花濃春寺”和“竹細野池”盡情地享受。“何處鶯啼切,移時獨未休。”靜中又有“鬧”,不知林中何處,一隻黃鶯在引頸高歌,啼聲婉轉,並且經久不息。杜甫就這樣,陶醉在這花濃、竹細、春寺、野池和婉切的鶯啼中。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畫像
(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