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威爾 ( 比利·克魯德普 飾)記得,從小時候起,父親愛德華 (亞伯特·尼飾)就喜歡滔滔不絕的講述自己早年當阿拉巴馬旅行推銷員時經歷的眾多離奇的故事,它們是如此的光怪陸離,就連小威爾也時常懷疑它們的真實性。 他覺得自己根本就不了解父親,也無法接受他的奇說,這讓父子間的關係逐漸疏遠。後來威爾和一名叫約瑟芬的法國女子結了婚,終於離開了自己的家和整天喋喋不休的父親。
整整三年威爾一直沒和家裡聯繫。這天母親桑德拉 ( 傑西卡·蘭格 飾)突然打來電話,她告訴威爾,他的父親得了癌症,很快將不久人世,請他回家見父親最後一面。威爾和妻子重返故里,威爾再次聽到了父親的那些他年輕時候的傳奇故事。
根據愛德華的敘述,自己年輕時 ( 伊萬·麥克格雷格 飾)是一位意氣風發,野心勃勃的人,他一直想離開自己居住的小村莊,去體驗一下外面大城市的生活。在旅行途中,他曾遇到過一個老巫婆,一個巨人,一個叫做“幽靈城”的地方,一個晚上會變成狼人的馬戲團老闆,還包括一名有著兩個不同性格但只有一個身體的中國歌手和一條誰也抓不住的“大魚”。在這些傳奇之餘,愛德華也道出了自己和妻子桑德拉的愛情故事——他如何遇到她,如何被她的美麗打動並向她求婚。
雖然從這些講述中威爾發現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飾,但卻比自己從前認為的要真實得多,它們只是父親要保留過去的激情和誠實的一種方式而已。在愛德華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終於獲得了兒子的尊重和理解,威爾最後為父親講述了一個將會是很真實的故事:愛德華將會在深愛著他的親人的環繞中安詳地逝去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伊萬·麥格雷戈 | Ed Bloom(Young) | |
阿爾伯特·芬尼 | Ed Bloom(Senior) | |
比利·克魯德普 | Will Bloom | |
傑西卡·蘭格 | Sandra Bloom(Senior) | |
海倫娜·伯翰·卡特 | Jenny(Young & Senior) | |
艾莉森·洛曼 | Sandra Bloom(Young) | |
羅伯特·吉爾勞姆 | Dr. Bennett(Senior) | |
瑪麗昂·歌迪亞 | Josephine | |
米西·派勒 | Mildred | |
史蒂夫·布西密 | Norther Winslow | |
丹尼·德維托 | Amos Calloway | |
麥莉·賽勒斯 | Ruthie - Age8 | |
丹尼爾·華萊士 | Econ Professor | |
艾達·泰 | Ping |
職員表
製作人 | 理察·D·扎努克、丹·金克斯、布魯斯·科恩 |
導演 | 蒂姆·波頓 |
副導演(助理) | Stéphanie Champault、Carlos De La Torre、Katterli Frauenfelder、Thomy Harper、凡妮莎·穆希卡 |
編劇 | 丹尼爾·華萊士、約翰·奧古斯特 |
攝影 | 菲利普·魯斯洛特 |
剪輯 | 克里斯·萊本森 |
選角導演 | Denise Chamian |
藝術指導 | 丹尼斯·蓋斯納 |
美術設計 | 傑克·詹森、讓·米歇爾、羅伊·巴尼斯 |
服裝設計 | 柯琳·阿特伍德 |
視覺特效 | 凱文·麥克 |
布景師 | 南茜·黑格 |
演職員表參考來源
角色介紹
| |
| |
| |
|
角色介紹參考來源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資料 | |
Man Of The Hour | Pictures | |
Dinah | Big Fish (Titles) | |
Everyday | Shoe Stealing | |
All Shook Up | Underwater | |
Five Olock World | Sandra's Theme | |
Sandra's Farewell | Finale | |
The Journey Home | In the Tub | |
Jenny's Theme | Leaving Spectre | |
End Titles | Twice the Love | |
Rambling Man | The Growing Montage | |
Return to Spectre | Rebuilding | 作曲:丹尼·艾夫曼 |
Let Work Together | 發行日期:2003年12月23日 |
幕後花絮
•《大魚》是麥莉·賽勒斯銀幕“處女秀”,她在片中飾演幼年愛德華的小夥伴。
•史蒂文·史匹柏曾有意執導影片,他打算讓傑克·尼克爾森領銜主演,但由於他的檔期已經很滿只好放棄,不久之後蒂姆·波頓接手執導。
•製片人無意間發現一張伊萬·麥克格雷格的照片,與飾演老年愛德華的阿爾伯特·芬尼驚人的相似,當即決定找他扮演年輕的愛德華。
•影片中諾瑟·溫斯洛(史蒂夫·布西密飾)給愛德華看了自己寫的詩,實際上詩是導演蒂姆·波頓親手寫的。
•《大魚》是法國演員瑪麗昂·歌迪亞拍的第一部美國電影 。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2004年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配樂 | 提名 | 丹尼·艾夫曼 |
2004年 | 美國金球獎 | 音樂喜劇類最佳影片 | 提名 | 全體劇組 |
最佳男配角 | 阿爾伯特·芬尼 | |||
最佳原創歌曲 | 艾迪·威德 | |||
最佳電影配樂 | 丹尼·艾夫曼 | |||
2004年 | 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 大衛·林恩導演獎 | 提名 | 蒂姆·波頓 |
最佳影片 | 全體劇組 | |||
最佳男配角 | 阿爾伯特·芬尼 | |||
最佳改編劇本 | 約翰·奧古斯特 | |||
最佳特效成就獎 | 帕迪·伊森 | |||
最佳藝術指導 | 丹尼斯·蓋斯納 | |||
最佳化妝/髮型 | 保羅·勒布朗 | |||
註:只列出3個電影大獎的獲獎情況,影片共獲獎1項,提名41項 |
幕後製作
主創團隊
影片編劇約翰·奧古斯特是《查理的天使》的編劇;藝術指導是常幫科恩兄弟作視覺設計的丹尼斯·蓋斯納 (Dennis Gassner),也曾是《巴頓芬克》、《楚門的世界》和《毀滅之路》的藝 術指導。攝影師菲力浦·魯斯洛特曾因《大河之戀》 (A River Runs Through It)獲過奧斯卡獎,在片中仍能看到《大河之戀》構圖的影子。服裝設計柯麗恩·埃伍德 (Colleen Atwood)因《芝加哥》獲過奧斯卡獎。影片的配音則選擇了蒂姆·波頓的老搭檔丹尼·艾夫曼 (Danny Elfman),兩人曾合作過《蝙蝠俠》、《剪刀手愛德華》、《斷頭谷》和《決戰猩球》。
拍攝過程
在物色影片拍攝地時,主創人員都看中了阿拉巴馬州,不僅因為他們在該州找到了保持50年前原有風貌的寧靜小城Wetumpka,還因為阿拉巴馬的河流眾多。拍攝一部關於魚的電影不可能沒有水。有很多重要場景要在河中及岸邊拍攝,而且水是影片的重要載體,幾乎在每個場景都會看到水。為了拍攝河中場景,製片方求助於當地水壩的管理人員,以控制河水流量和水位 。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The Zanuck Company (美國) | 2. Jinks/Cohen Company (美國) | 3. 哥倫比亞影業公司 (美國) | 4. Tim Burton Productions |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英國 | 2004年1月30日 | 澳大利亞 | 2004年2月5日 |
俄羅斯 | 2004年2月19日 | 巴西 | 2004年2月20日 |
義大利 | 2004年2月27日 | 法國 | 2004年3月3日 |
德國 | 2004年4月8日 | 香港 | 2004年3月18日 |
丹麥 | 2004年4月16日 | 日本 | 2004年5月15日 |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蒂姆·伯頓作為風格鮮明的導演,其作品都帶有獨特標籤。比如喜愛表現節日景象,常關注被誤解遺棄的人物,片中常出現小丑,喜好黑色幽默,有點故弄玄虛的神異風格或超自然現象,視覺元素獨特古怪,且喜在多部影片中運用相似技法,這些特點也出現在《大魚》中。 (出自中國網)
導演和編劇為了視覺化文學概念,將老愛德華年輕時冒險故事與記者兒子尋找父親生活真實的努力兩條故事線以閃回方式交織在一起,這些離奇故事似乎與講述者和他 的家庭是孤立存在的,眩目故事與枯燥現實穿插往來,一幅“魔幻現實主義”的圖景,以超現實的方式觸摸真實世界。 (出自中國網)
影片不僅是讓人眼花繚亂的幻想曲,更是抒情的家庭劇。與蒂姆·伯頓之前作品相比更情緒化,是視覺風格化的戲劇性故事,注重角色創造個人歷史的願望。這是關於愛的故事,包括彼此忠誠的愛情和最終彌平溝壑的親情。影片同時也充滿奇幻色彩,但並沒有用很多電腦特技,多數超現實場景通過割裂銀幕、縮小道具和運用燈光、角度、景深完成,並有經典的“摳像 (Blue Screen)”技術 。 (出自中國網)
負面評價
影片縱有誇張風格,仍掩不住疲弱。編劇問題在於壓縮一本極具細節性的書為電影,僅存情節框架,細節則是從中隨意截取的場景而非完整的故事,缺乏懸念和連貫性。兒子形象膚淺,缺乏可信度和行為動機,使得父子矛盾顯得牽強,結尾兒子態度轉變也顯突然。導演過分重風格輕故事和人物,對南方修飾性敘述的喜好“過猶不及”,過於迷戀自己創造的影像世界,虛張聲勢和宏大結尾使得影片陷入模式化僵局 。 (出自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