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英語: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簡稱上海自由貿易區或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政府設立在上海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園區,屬中國自由貿易區範疇。該試驗區於2013年8月22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於9月29日上午10時正式掛牌開張。2014年12月,上海自貿區由原先的28.78平方公里擴至120.7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陸家嘴金融片區、金橋開發片區和張江高科技片區。2015年1月7日,上海市商務委官網發布《關於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平行進口汽車試點的通知》,正式在上海自貿區啟動平行進口汽車試點;2月10日,上海市商務委員會公布了第一批17家試點企業名單。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審議通過進一步深化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政府批准設立的首個自由貿易園區。所謂自由貿易園區,指在某一國家或地區境內設立的實行優惠稅收和特殊監管政策的小塊特定區域,類似於海關合作理事會(世界海關組織的前身)所解釋的“自由區”。

自由貿易園區是從保稅港區或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發展演變而來的,它除了具有自由港的功能之外,還可增加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開展工業加工、旅遊服務、金融保險等多項業務,是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和外匯收入的綜合自由經濟區。

“自由貿易試驗區”或“自由貿易園區”一般會被稱作“自由貿易區”,但此詞亦用作對應英語的FreeTradeArea,意指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通過協定所建立的、提高貿易自由度的區域 ,屬於區域主義的範疇。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位於上海東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的一個自由貿易區,也是中國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並將為上海帶來十年發展紅利。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該試驗區成立時,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並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

該項目立項的過程中曾遭遇阻力,但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直接推動,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力排眾議”的努力下,該項目最終成功啟動。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艾寶俊出任第一任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委會主任 。

建設背景

中國自貿試驗區花落上海並非偶然。在國務院的期許中,上海自貿區將成為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試驗田”,上海自貿區很可能以“一國之內”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出現,它採取特殊的監管政策和優惠稅收,對一國內的轉口貿易、離岸貿易將有極大促進作用。
2013年3月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上海調研期間考察了位於浦東的外高橋保稅區,並表示鼓勵支持上海積極探索,在現有綜合保稅區基礎上,研究如何試點先行在28平方公里內建立一個自由貿易園區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推動完善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李克強所指28平方公里即為上海綜合保稅區範圍,其中包括2005年與浙江跨區域合作建設的洋山保稅港區、1990年全國第一個封關運作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以及2010年9月啟動運營的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
上海口岸服務辦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口岸外貿貨物吞吐量累計達3.6億噸,同比增長5.9%,上海港繼續保持貨物和貨櫃吞吐量世界第一大港地位。外高橋港區完成1536萬標準箱,連續八年蟬聯全國國際船舶吞吐量最高的港區

發展歷程

掛牌成立掛牌成立
2013年8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該試驗區成立時,以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為核心,輔之以機場保稅區和洋山港臨港新城,成為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實行政府職能轉變、金融制度、貿易服務、外商投資和稅收政策等多項改革措施,並將大力推動上海市轉口、離岸業務的發展。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貿易區正式掛牌成立。
2014年10月30日,微信平台“上海自貿區銷售中心”,正式開啟。

區域格局

上海自貿區範圍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總面積為28.78平方公里,是“四區三港”的自貿區格局。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是全國第一個保稅區,於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經過20多年的發展,外高橋保稅區已成為國內經濟規模最大,業務功能最豐富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也是全國第一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外高橋保稅區做大做強酒類、鐘錶、汽車、工程機械、工具機、醫療器械、生物醫藥、健康產品、化妝品、文化產品十大專業貿易平台,其中文化貿易平台被文化部授予全國首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
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是我國第一個保稅物流園區,於200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封關面積1.03平方公里。作為全國首個實施“區港聯動”的試點區域,可同時享受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相關政策和上海港的港航資源。依託“區區聯動”、“進區退稅”等政策功能優勢,保稅物流園區與外高橋保稅區相輔相成、聯動發展,是現代國際物流發展的重要基地。洋山保稅港區
洋山保稅港區是我國第一個保稅港區,於2005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2012年1月批准擴區,規劃總面積14.16平方公里,由小洋山港口區域、陸域部分和連線小洋山島與陸地的東海大橋組成。洋山保稅港區實行“區港一體”監管運作,是上海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核心載體,集聚了包括通信及電子產品、汽車及零部件、高檔食品、品牌服裝等的分撥配送中心,基本形成了面向歐美的分撥配送基地、大宗商品產業基地、面向國內的進口貿易基地以及航運龍頭企業集聚地。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
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於2009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規劃面積3.59平方公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實行保稅物流區域與機場西貨運區一體化運作,具有浦東機場亞太航空複合樞紐港優勢,是上海臨空服務產業發展的先導區。目前已引進包括電子產品、醫療器械、高檔消費品等全球知名跨國公司空運分撥中心以及百多個融資租賃項目,UPS、DHL和FedEx三大全球快件公司均入區發展,一批重點功能性項目已啟動運作,機場綜保區已逐步形成空運亞太分撥中心、融資租賃、快件轉運中心、高端消費品保稅展銷等臨空功能服務產業鏈。

規模功能

規模

上海自貿區上海自貿區
上海自貿區面積總120.72平方公里。其中浦東的金橋開發片區、張江高科技片區和陸家嘴金融片區被納入其中。
1、外高橋保稅區(10平方公里)1990年9月正式啟動,是全國第一個,也是全國15個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
2、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1.03平方公里)國務院特批的全國第一家保稅物流園區
3、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3.59平方公里)。
4、洋山保稅港區(14.16平方公里,其中陸域面積:6.85平方公里,島域面積:7.31平方公里)。

功能

2013年上海綜保區將推進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融資租賃、期貨保稅交割功能、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等十項功能先行先試,即: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運作、融資租賃功能全面發展、以期貨保稅交割功能促進大宗商品產業集聚、擴大保稅船舶登記試點規模、推動機場區港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做大洋山保稅港區國際中轉集拼業務、全面推進亞太營運商計畫、探索“前店後庫”聯動模式、試點全球維修檢測業務、研究建立具有離岸特點的國際賬戶。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3年9月29日舉行掛牌儀式,當天國家有關部門及上海市領導為第一批入駐自貿試驗區的企業和金融機構代表頒發了證照。首批入駐自貿區包括25家企業和11家金融機構,其中11家金融機構包括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發及上海銀行8家中資銀行,花旗、星展2家外資銀行,和交銀金融租賃1家金融租賃公司。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中國大陸境內第一個自由貿易區,是中國經濟新的試驗田,力爭建設成為具有國際水準的投資貿易便利、貨幣兌換自由、監管高效便捷、法制環境規範的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的政策與經驗強調複製性和推廣性。

戰略意義

國家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是國家戰略,是先行先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大舉措,意義深遠。這項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創新為著力點,重在提升軟實力,各項工作影響大、難度高。
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順應全球經貿發展新趨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開放戰略的一項重大舉措。
主要任務是要探索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推動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和行政體制改革,促進轉變經濟成長方式和最佳化經濟結構,實現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服務全國的發展。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有利於培育中國面向全球的競爭新優勢,構建與各國合作發展的新平台,拓展經濟成長的新空間,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
現代物流報(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常務副主編楊達卿在2013年9月23日《論道》節目"升級的試驗自貿區"中指出,上海自貿區也是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下突圍的重要一棋。
楊達卿指出,面對中國加入WTO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貿易國,美國要捍衛全球貿易霸主地位,採取三大步驟欲捍衛霸主地位,並逐步架空WTO:第一是在東半球,與太平洋沿岸國家建立TPP貿易同盟,第二是在西半球團結歐盟建立TTIP貿易同盟,第三是在全球建立PSA服務貿易同盟,而這三個同盟都把全球第一大出口國和全球第二大進口國中國排除在外。中國建立自貿區既利於捍衛中國在全球貿易競爭中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利於中國經濟與全球經濟接軌。上海自貿區將促進上海成為亞太供應鏈核心樞紐。

上海

對於上海而言,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推行,獲得機會的不僅是貿易領域,對於航運、金融等方面均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
將使上海突破已有的條框,放寬稅收、外匯使用等優惠政策,有利於跨國公司內部的全球調撥、會有更多的金融機構在上海註冊開業。
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推進將使得海上保險等航運服務業務在上海得以培育和集中,解決航運中心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問題,這將使得上海獲得更多的制度紅利。
免稅和自由港將有利於吸引高端製造業,而貿易區將有利於吸引更多的加工、製造、貿易和倉儲物流企業聚集,疊加中國的產業升級。因此,自由貿易區對於物流的集聚效應將更加顯著。

地理環境貿易試驗區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上海自貿區所屬浦東新區為長江沖積層,平均海拔3.87米。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徵,一年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5.7℃,年降水量1100毫米。

交通

高速
通過S2、G1501和S20溝通三區與市內高速路網,方便地連線“長三角”跨省市高速路網。
水路
洋山保稅港區與外高橋港區之間已開通水上“穿梭巴士”貨櫃駁運系統。規劃建設中的內河航運系統可溝通“長三角”內河運輸網路。
鐵路
蘆潮港鐵路貨櫃中心站建成投入使用,年吞吐能力達180萬標準箱,向外高橋、浦東機場方向延伸。
航空
浦東國際機場距外高橋保稅區20公里,距洋山保稅港區30公里,與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無縫銜接。
軌交
上海軌道交通6號線連通外高橋保稅區,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直通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上海軌道交通16號線直達臨港新城。

地區區別

TZ與FTA的本質區別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FreeTradeZone縮寫FTZ):是根據本國(地區)法律法規在本國(地區)境內設立的區域性經濟特區。這種方式屬一國(或地區)境內關外的貿易行為,即某一國(或地區)在其轄區內劃出一塊地盤作為市場對外做買賣(貿易),對該地盤的買賣活動不過多的插手干預、且對外運入的貨物不收或優惠過路費(關稅)。
與國際上傳統自由貿易區(FTA)不同的是,傳統自由貿易區是多個國家一起玩,遊戲規則多國共同制定;而這種方式是一國在自己的地盤玩,自己地盤自己做主,遊戲規則自己制定。
傳統的自由貿易區(FreeTradeArea縮寫FTA):是根據多個國家之間協定設立的包括協定國(地區)在內的區域經濟貿易團體。指多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體)之間做買賣生意(貿易),為改善買賣市場,彼此給予各種優惠政策;至於怎樣做買賣,不是某一國說了算,而是在國際協定的基礎上多國合作夥伴一起商議制定遊戲規則,按多國共同制定的規則進行。
FTZ與FTA的中文譯名:
FTZ與FTA兩者的相同之處在於,都是為降低貿易成本促進商務發展而設立。為避免兩者混淆,商務部等部門2008年專門提出將FTZ和FTA分別譯為“自由貿易園區”和“自由貿易區”,以示區分。

規劃建設

上海自貿區上海自貿區
年9月18日,國務院下達了關於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該總體方案就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和措施,營造相應的監管和稅收制度環境,紮實做好組織實施等主要環節做出了明確的要求。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指出,擴大投資領域的開放,暫停或取消投資者資質要求、股比限制、經營範圍限制等準入限制措施(銀行業機構、信息通信服務除外),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者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方案》又指出,擴大服務業開放。選擇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以及社會服務領域擴大開放。
規劃方案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包括:在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人民幣資本項目下開放,並逐步實現可自由兌換等金融創新;未來企業法人可在上海自貿區內完成人民幣自由兌換,個人則暫不施行;上海自貿區也很可能採取分步驟推進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方式,比如先行推動境內資本的境外投資和境外融資;上海自貿區在中國加環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談判中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並有望成為中國加入TPP的首個對外開放視窗。

入駐企業

在掛牌儀式上,上海百家合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成為第“001號”入駐企業。這家由美國微軟公司與中國電視新媒體企業百視通公司合資成立的企業如願吹響了外資企業進入上海自貿區的第一聲號角。
除百家合外,2012年入股平安保險的泰國華人企業卜蜂集團、德國保時捷汽車和義大利服裝品牌傑尼亞等十一家外資企業也在首批進駐名單之內。其中花旗銀行和新加坡星展銀行以支行形式入駐,法國巴黎銀行則在自貿區設立一般商貿企業。
據了解,已有包括滙豐銀行、東亞銀行在內的10餘家外資銀行獲準在自貿區成立分支機構。由於自貿區銀行採用簡化準入方式,籌建支行審批遠快於分行,滙豐銀行、東亞銀行等在第二批入駐的外資銀行更是不惜將初審時提交的分行“降格”為支行,以縮短入駐審批所用的時間。
首批進駐企業具體名單:
【25家企業】
1、上海百家和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百視通、美國微軟全球金融)
2、卜蜂進出口貿易(上海)有限公司(泰國正大集團)
3、上海盛大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盛大集團)
4、上海東方明珠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東方明珠集團)
5、廣視通網路通信發展有限公司(SMG、國家電網)
6、上海跨境通國際貿易有限公司(東方支付)
7、上海東方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東方網)
8、上海泛亞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矽谷天堂資產、盛富投資、山水控股)
9、上海亞太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中鐵物資、中信證券、上海乾洋投資管理)
10、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服務有限公司(上海聯交所)
11、上海中鹽國際物流有限公司(中國鹽業)
12、上海汽車國際商貿有限公司(上海汽車進出口有限公司)
13、世天威(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荷蘭世天威)
14、上海布瑞克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全球網交所、金磚國家創投基金、成都中美基丕基金)
15、聯碧德(上海)商業發展有限公司(聯碧德)
16、艾摩珂海洋工程設計(上海)有限公司(芬蘭Almaco(愛買客)集團)
17、法巴商貿(上海)有限公司(法國巴黎銀行)
18、上海運力貨櫃服務有限公司(匯鎝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宏世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19、上海浦東保時捷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保時捷)
20、傑尼亞(中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義大利傑尼亞控股公司)
21、弘毅投資(上海)有限公司(弘毅投資有限公司)
22、申銀萬國智富投資有限公司(申銀萬國期貨有限公司)
23、華安未來資產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華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4、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自貿區分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25、大眾保險股份信箱歐諾公司上海市自由貿易區支公司(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8家中資銀行】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浦發及上海銀行。
【2家外資銀行】花旗、星展
【1家金融租賃公司】交銀金融租賃

任務措施

上海洋山保稅港區上海洋山保稅港區
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建立與國際高標準投資和貿易規則體系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系,推進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後監管。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投資者權益有效保障機制,實現各類投資主體的公平競爭。擴大投資領域開放選擇金融、航運、商貿、文化等服務領域擴大開放。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逐步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境外投資管理方式,支持試驗區內各類投資主體開展多種形式的境外投資。
推進貿易發展方式轉變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推動貿易轉型升級。深化國際貿易結算中心試點,鼓勵企業統籌開展國際國內貿易,實現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提升國際航運服務能級。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加快金融制度創新,建立與自由貿易試驗區相適應的外匯管理體制,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推動金融服務業對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鼓勵金融市場產品創新。
完善法制保障各部門要支持試驗區深化改革試點,及時解決試點過程中的制度保障問題。上海市要通過地方立法,建立與試點要求相適應的試驗區管理制度。

負面清單

截至2014年6月底,自貿試驗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1245家,其中通過備案的方式設立的企業有1136家,達91.2%。
2014年6月28日,國務院批准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措施》。31條措施涉及服務業領域14條、製造業領域14條,採礦業領域2條,建築業領域1條。在服務業擴大開放方面,在去年23條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的基礎上,又新增14條開放措施,突出了航運貿易等自貿試驗區主導產業;在製造業和採礦業擴大開放方面,突出了研發;在建築業擴大開放方面,體現了基礎設施建設對外資的開放。
2014年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布了《關於公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4年修訂)的公告》,自貿試驗區2014年負面清單如期推出。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4年修訂)》特別管理措施由原先的190條調整為139條,調整率達26.8%。按措施的類型分,限制性措施110條,禁止性措施29條;按產業分,第一產業6條,第二產業66條(其中製造業46條),第三產業67條。

行政措施

隨著總體方案的披露,上海自貿區服務業的擴大開放措施也同時公布,涵蓋六個領域。包括銀行業、電信增值業務、演出經紀、教育機構等以往對外封閉的行業將向註冊於自貿區內的企業開放,外資、民企有望迎來新的商機。措施細則顯示,金融服務開放的具體措施包括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允許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開辦離岸業務等。在航運服務領域,放寬了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由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制定相關管理試行辦法;允許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試外貿進出口貨櫃在國內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
商貿服務方面,在保障網路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許外資企業經營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電信業務,如涉及突破行政法規,須國務院批准同意;允許外資企業從事遊戲遊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內容審查的遊戲遊藝設備可面向國內市場銷售。
專業服務方面,律師服務、資信調查、旅行社、人才中介服務、投資管理業務、工程設計以及建築服務將進一步擴大開放。自貿區將探索中外律師事務所合作;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司、允許註冊中外合資旅行社、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允許設立股份制外資投資性公司,對試驗區內的外商獨資建築企業承攬上海市的中外聯合建設項目時,不受建設項目的中外方投資比例限制。文化服務業方面,自貿區將取消外資演出經紀機構的股比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為上海市提供服務;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娛樂場所,在試驗區內提供服務。而在社會服務領域,自貿區將允許舉辦中外合作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允許舉辦中外合作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

詳細領域

金融服務領域:
一、銀行服務(國民經濟行業分類:J金融業――6620貨幣銀行服務)開放措施
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金融機構設立外資銀行,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與外資金融機構共同設立中外合資銀行。在條件具備時,適時在試驗區內試點設立有限牌照銀行。
在完善相關管理辦法,加強有效監管的前提下,允許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開辦離岸業務。
二、專業健康醫療保險(國民經濟行業分類:J金融業――6812健康和意外保險)開放措施試點設立外資專業健康醫療保險機構。
三、融資租賃(國民經濟行業分類:J金融業――6631金融租賃服務)開放措施
融資租賃公司在試驗區內設立的單機、單船子公司不設最低註冊資本限制。
允許融資租賃公司兼營與主營業務有關的商業保理業務。
航運服務領域:
四、遠洋貨物運輸(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521遠洋貨物運輸)開放措施
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由國務院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制定相關管理試行辦法。
允許中資公司擁有或控股擁有的非五星旗船。
五、國際船舶管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539其他水上運輸輔助服務)開放措施允許設立外商獨資國際船舶管理企業。
商貿服務領域:
六、增值電信(國民經濟行業分類:I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6319其他電信業務,6420網際網路信息服務,6540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6592呼叫中心)
七、遊戲機、遊藝機銷售及服務(國民經濟行業分類:F批發和零售業――5179其他機械及電子商品批發)開放措施允許外資企業從事遊戲遊藝設備的生產和銷售,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內容審查的遊戲遊藝設備可面向國內市場銷售。
專業服務領域:
八、律師服務(國民經濟行業分類: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221律師及相關法律服務)開放措施探索密切中國律師事務所與外國(港澳台地區)律師事務所業務合作的方式和機制。
九、資信調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295信用服務)開放措施允許設立外商投資資信調查公司。
十、旅行社(國民經濟行業分類: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271旅行社服務)開放措施允許在試驗區內註冊的符合條件的中外合資旅行社,從事除台灣地區以外的出境旅遊業務。
十一、人才中介服務(國民經濟行業分類: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262職業中介服務)開放措施
允許設立中外合資人才中介機構,外方合資者可以擁有不超過70%的股權;允許港澳服務提供者設立獨資人才中介機構。
外資人才中介機構最低註冊資本金要求由30萬美元降低至12.5萬美元。
十二、投資管理(國民經濟行業分類:L租賃和商務服務業――7211企業總部管理)開放措施允許設立股份制外資投資性公司。
十三、工程設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M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企業――7482工程勘察設計)開放措施對試驗區內為上海市提供服務的外資工程設計(不包括工程勘察)企業,取消首次申請資質時對投資者的工程設計業績要求。
十四、建築服務(國民經濟行業分類:E建築業――47房屋建築業,48土木工程建築業,49建築安裝業,50建築裝飾和其他建築業)開放措施對試驗區內的外商獨資建築企業承攬上海市的中外聯合建設項目時,不受建設項目的中外方投資比例限制。
文化服務領域:
十五、演出經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R文化、體育和娛樂業――8941文化娛樂經紀人)開放措施取消外資演出經紀機構的股比限制,允許設立外商獨資演出經紀機構,為上海市提供服務。
十六、娛樂場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R文化、體育和娛樂業――8911歌舞廳娛樂活動)開放措施允許設立外商獨資的娛樂場所,在試驗區內提供服務。
社會服務領域:
十七、教育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國民經濟行業分類:P教育――8291職業技能培訓)開放措施
允許舉辦中外合作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
允許舉辦中外合作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
十八、醫療服務(國民經濟行業分類:Q衛生和社會工作――8311綜合醫院,8315專科醫院,8330門診部〔所〕)開放措施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療機構。[18]
註:以上各項開放措施只適用於註冊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的企業。

發展情況

上海自由貿易區俯瞰上海自由貿易區俯瞰
截止2013年11月22日,自貿試驗區共接待企業、個人諮詢和辦理業務超過5.8萬人次,其中企業辦理核名近6000戶。35個工作日內已辦結新設企業1434家,其中外資新設企業38家,外資註冊資本超過5.6億美元;內資新設企業1396家,內資註冊資本超過347億元。上述新設企業中,以貿易類和服務類為主,占比分別為69%和26%。
金融機構和服務業開放項目相繼落戶,已有銀行、證券、期貨、保險、基金、股權交易等40家金融機構入駐試驗區,包括中、農、工、建、交等9家中資銀行在區內設立分行;花旗、星展、滙豐、東亞等11家外資銀行在區內設立支行。同時,外資遊戲遊藝設備生產銷售、外資工程設計、融資租賃兼營商業保理等一批服務業開放項目已落地,其他服務業開放領域已形成一批項目的儲備。
自貿試驗區深化功能創新拓展、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的試點內容,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已在區內設立了聯合產權交易服務公司,上海期貨交易所也將設立國際原油期貨交易平台。同時,全國首個跨境電子商務服務平台“跨境通”已啟動試運行,DHL北亞樞紐在浦東機場啟動航空快件國際中轉集拼業務試點。此外,在總部經濟、文化貿易、大宗商品交易、融資租賃、航運運價指數衍生產品交易等方面也有一批新設項目落戶自貿試驗區。
2013年9月29日-2014年9月,上海市全力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經過一年的改革實踐,自貿試驗區推進四大制度創新,以負面清單管理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已經建立,以貿易便利化為重點的貿易監管制度平穩運行,以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為目標的金融創新制度基本確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導向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基本形成。在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投資管理制度

一是制定和完善負面清單。在2013版負面清單的基礎上,今年6月修訂出台2014版負面清單,將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由190條減少到139條,調整率達26.8%,進一步提高了開放度和透明度,進一步銜接了國際通行規則,為中美BIT談判提供參考,得到國內外各方的積極評價。
二是實施外商投資備案管理和境外投資備案管理制度。負面清單以外領域的外商投資項目核准制和企業契約章程審批制全部改為備案制。同時,建立以備案制為主的境外投資管理方式,試驗區管委會可在5個工作日內辦結備案手續。
三是深化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工商部門實施註冊資本認繳制等改革,區內新設公司註冊資本的申報出資、認繳年限等未出現異常情況。實施了企業準入“單一視窗”制度,企業準入由“多個部門多頭受理”改為“一個部門、一個視窗集中受理”。質監部門推出了組織機構代碼實時賦碼。稅務部門推出10項“辦稅一網通”創新措施,實現稅務登記號碼網上自動賦碼。
四是落實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總體方案確定的服務業23項開放措施全面實施,並且建立了相應的監管制度和監管措施,目前已有283個項目落地。今年國務院又批准了新一輪31項擴大開放措施。

監管制度創新

一是創新“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區內自由”監管制度。海關推出“先進區、後報關”、“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23項監管服務創新舉措。檢驗檢疫推出“通關無紙化”、“第三方檢驗結果採信”等23項改革措施。海事推出了船舶安全作業監管、高效率船舶登記流程等15項新制度。同時,海關、檢驗檢疫聯動實施“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監管試點,並在一線出境、二線入區環節實現通關單無紙化。
二是啟動實施國際貿易“單一視窗”管理制度。借鑑國際通行規則,建立貿易、運輸、加工、倉儲等業務的跨部門綜合管理服務平台。今年先建設口岸監管“單一視窗”,6月18日已實現部分功能上線運行。
三是探索建立貨物狀態分類監管制度。對保稅貨物、非保稅貨物、口岸貨物進行分類監管,提高通關速度,控制監管風險。目前,海關已制定監管方案和操作規範,確定試點企業。

金融制度創新

在堅持巨觀審慎、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推出了51條創新舉措,在自由貿易賬戶體系、投融資匯兌便利、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外匯管理改革5個方面形成了“一線放開、二線嚴格管理的巨觀審慎”的金融制度框架和監管模式,為國家金融改革做好“壓力測試”。
一是金融創新措施不斷推出。“一行三會”積極推動資本項目可兌換、人民幣跨境使用、利率市場化和外匯管理改革等方面的先行先試。人民銀行出台了分賬核算、外匯管理等7個細則檔案。銀監會出台了簡化準入、風險評估等4個實施細則。證監會、保監會也出台了相關操作辦法,進一步推進了金融服務業的開放。
二是金融服務功能不斷增強。87家有金融牌照的機構和一批金融服務企業已入駐區內,啟動實施了一批服務實體經濟和投資貿易便利化的金融創新業務。同時,面向國際的金融市場平台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國際黃金交易中心已批准成立。
三是建立完善金融監管和防範風險的機制。“一行三會”駐滬機構和上海市政府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和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機制,人行上海總部和試驗區管委會建立“反洗錢、反恐融資、反逃稅”監管機制。同時,進一步完善金融巨觀審慎管理措施和切實加強機構風險管理自我責任。

政府管理創新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由注重事前審批轉為注重事中事後監管,形成6項制度為主體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框架,加強對市場主體“寬進”以後的過程監督和後續管理。
一是建立安全審查制度。重點是建立在外資企業準入階段協助國家有關部門進行安全審查的工作機制。目前已經制定形成試驗區安全審查辦法。
二是建立反壟斷審查制度。重點是探索在經營者集中、壟斷協定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方面參與反壟斷審查的制度安排。目前已經制定發布自貿試驗區三個領域反壟斷的工作辦法,形成了自貿試驗區反壟斷審查聯席會議制度方案。
三是健全社會信用體系。4月30日正式開通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務平台。依託這一平台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子平台建設,完善與信用信息、信用產品使用有關的一系列制度。目前,自貿試驗區子平台已完成歸集查詢、異議處理、數據目錄管理等功能開發工作,同時探索開展事前誠信承諾、事中評估分類、事後聯動獎懲的信用管理模式。
四是建立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和經營異常名錄製度。企業年檢制改為年度報告公示制度後,企業通過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工商部門報送年度報告,特定企業還須提交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年度審計報告。目前,一批未按期限年報公示的企業,已被納入首批經營異常名錄。
五是健全信息共享和綜合執法制度。在信息共享方面,重點是建設試驗區信息共享和服務平台。目前,平台已初步實現各管理部門監管信息的歸集套用和共享,促進跨部門聯合監管。在綜合執法方面,重點是建立各部門聯動執法、協調合作機制,包括相對集中行使執法權、建設網上執法辦案系統、建設聯勤聯動指揮平台。
六是建立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督制度。重點是通過扶持引導、購買服務、制定標準等制度安排,支持行業協會和專業服務機構參與市場監督。目前,自貿試驗區《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市場監督的若干意見》正在徵求意見。
針對《總體方案》明確的23項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國家主管部門和上海市已出台14個操作管理配套檔案,從投資者條件、企業設立程式、業務規則、監督管理、違規處罰等方面,對擴大開放行業明確具體監管要求,建立相應的監管制度。

法制環境建設

在國家層面,已暫時調整實施了3部法律、17部行政法規、3部國務院檔案、3部國務院批准的部門規章的有關內容。上海市人大制定實施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對自貿試驗區建設涉及的制度創新內容和具體改革舉措,以地方性法規的形式進行了全面規範。

政策試點

為適應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在試驗區內暫時調整實施一部分規定,允許外商進入鹽業高鐵石油開發等領域。
國務院決定在試驗區內暫時調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海運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鹽業管理條例》以及《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外商投資民用航空業規定》規定的有關資質要求、股比限制、經營範圍等準入特別管理措施。
2014年9月17日,根據2014年8月1日起實施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有關規定,《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相對集中行政複議權實施辦法》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管理委員會行政規範性檔案法律審查規則》將於201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2015年1月7日,上海市商務委官網發布《關於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開展平行進口汽車試點的通知》,正式在上海自貿區啟動平行進口汽車試點。
2015年1月13日,工信部通信發展司發布了《關於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放開線上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業務(經營類電子商務)外資股權比例限制的通告》。通告指出,在自貿區內線上數據處理與交易處理業務(經營類電子商務)的外資股權比例可至100%。
平行進口汽車
2015年2月15日,上海自貿區平行進口汽車試點正式開閘,這意味著此前處於灰色地帶的平行進口汽車可以陽光化銷售。
平行進口汽車是指未經品牌廠商授權,貿易商從海外市場購買並引入中國市場進行銷售的汽車,俗稱“水貨”汽車。201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在《關於加強進口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緊在上海自貿區率先開展汽車平行進口試點工作。
2013年12月2日,據中國人民銀行網站訊息,中國人民銀行提出《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金融支持具體內容包括四方面:一是探索投融資匯兌便利化;二是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三是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四是深化外匯管理改革。
第一方面,中國實行嚴格的投融資匯兌管制。中國投資流入和流出都分成兩大塊:貿易項目和資本項目。貿易項目下的投資處於基本開放狀態,主要是資本項目的投資處於管制狀態。資本項目管制主要是對投資資金進入和進出的管制,中國對資本項目下的投資仍實行嚴格管制,投資資金流出實行QDII、流入實行QFII和RQFII。本次探索是在嚴格管制的基礎上,進一步放開投融資匯兌市場,有利於保持投融資市場良好秩序情況下,進一步支持企業走出去。
第二方面,中國人民幣跨境使用在申請額度、申請主體資質、用途、收益流出和流入、稅收等方面仍受較多限制。中國人民幣跨境使用存在兩個方面核心需求:一是推進的企業的發展。人民幣跨境支付使用是中國企業、公司有進一步便利化的需要,有進一步降低成本的需要,有進一步防範風險的需要。二是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是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的重要需求。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有利於企業降低匯兌成本,減少匯率風險,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
第三方面,中國利率市場化已進展到關鍵時期,除了存款利率,利率市場化已完成絕大部分。理財產品替代存款、債券替代貸款、小微金融的多元化創新,都極大推動中國利率市場化。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有利於加快改革進程,實體經濟發展得到更好發展。
第四方面,雖然中國外匯管理改革得到較大發展,但仍存在較多問題。例如,外匯市場外匯交易主體過於集中、外匯市場與其它金融市場隔離、外匯衍生交易少且缺乏創造性、外匯管理法規滯後等。2012年8月起,全國推廣貨物貿易外匯管理制度改革。企業對外貿易收付匯時間縮短,成本降低。企業外匯資金周轉速度加快,往返外匯局、銀行之間的成本大大減少,這對企業的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是一個較好的外匯管理改革典範。

影響評價

評價

上海自由貿易區上海自由貿易區
這是中國新領導人的一項“頂層設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
“這一具有前瞻性的工程是邁向正確方向的一步。”——羅文尼希;
上海自貿區釋放出金融改革信號,這裡將成為放鬆資本管制和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橋頭堡。——《紐約時報》;
試驗區將試行人民幣交易等金融自由化措施,吸引海外投資,使之成為中國經濟成長原動力。——日本《產經新聞》;
“如果上海自貿區配套措施跟得上,它將對世界貿易產生巨大影響。”——羅文尼希;
上海自貿區有望成為泛亞地區的供應鏈樞紐,建成世界領先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經濟學人》;
啟動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探索改革開放新路徑的試驗場。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中國問題專家韓載振博士認為,上海作為試點,對中國經濟可起到“試金石”作用,有助於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進一步開放。——印度《經濟時報》。
“相較於成果而言,上海自貿區這一年總體進展稍顯緩慢,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上海自貿區在政策層面存在不足,部分中央的金融開放、改革的配套政策及措施沒有落實到位,上海及上海自貿區方面需要謹防改革創新上的被動等待,傳統體制機制的東西就會乘虛而入進入上海自貿區,讓改革放緩腳步,畢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自貿區改革政策發揮優勢所需的時間要比預期長。但是,上海自貿區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從上層制度框架設計到中層細則出台再到落地實施的一系列改革創新勢頭很迅猛,自貿區一定會有大未來!”——宋清輝在英中貿易協會全面解讀上海廣東自貿區。

影響

金融創新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撰文稱:2015年元旦前夕,中國國務院決定設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並擴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區域範圍,將涵蓋浦東金橋開發區、張江高科技片區和陸家嘴金融片區。其中,上海自貿區擴容方案2015年1月底有望獲批,屆時上海浦東將存在三種狀態:即28.78平方公里的自貿區老區,新擴的近100平方公里的自貿區新區,加上1100平方公里的自貿輻射區。此次上海自貿區擴區無疑是對自貿區制度紅利的進一步釋放,為全國範圍的改革開放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引領作用。
隨著粵、閩、津三地自貿區的相繼出爐,2015年中國自貿區建設正式迎來競爭模式和擴容潮。對上海方面而言,2015年上海自貿區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輻射上海第一大行政區浦東,同時上海市政府職能轉變試驗的監管空間也將進一步擴大;對陸家嘴而言,本來就有很好基礎的陸家嘴,一旦將自貿區制度推廣到真箇陸家嘴,陸家嘴金融片區必將釋放出巨大活力。此外,對於張江、金橋來說,也存在很多可圈可點的探索空間。
高層推進建設上海自貿區的目的,並不是對保稅區傳統優惠政策的技術性升級,而是對現行貿易、投資、金融和行政制度深度改革的試驗場。在這樣的改革創新勢頭之下,“上海自貿區有大未來”。
時至2014年底,上海自貿區又一次作為國家改革的先行者,未來它的創新會成為新的標準,如從上海自貿區成立至今,已經有27項改革措施在全國或者部分地區複製推廣,這樣反過來又會推動上海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競爭力、就業和經濟成長。擴圍影響
2015年1月底,隨著上海自貿區的正式擴圍,不但意味著自貿試驗的複製推廣正在“換擋加速”,迎來物理空間範圍上的拓展,而且自貿區原有區域內產業結構單一的缺陷也將得到彌補。綜合來講,上海自貿區擴圍將帶來兩個方面的深遠影響:
一是突破了此前可輻射基調下的經驗複製概念,直接步入實質性的物理擴圍範疇。原來的上海自貿區只有28.78平方公里,面積太小,此次大幅擴圍後,達到了一箭雙鵰的效果,即解決了物理空間的問題,也使得三大片區在產業布局、功能定位上有更好的作為。
相較於定位於高端製造業的金橋開發區片區和集中了大量高新技術企業的張江高科技片區,此次擴圍對有著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核心區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高端服務區,以及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的現代商貿集聚區之稱的“陸家嘴金融片區”影響最大。原因很簡單,陸家嘴有豐富的金融資源和廣泛的金融市場,而金融創新仍是上海自貿區的重中之重,也是上海自貿區輻射浦東、擴區浦東的重中之重。
二是擴圍後的上海自貿區作為改革的先行者,肩負著更重的歷史使命。2015年,政府職能轉變、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政府的全過程監管等,將會在浦東新區這個完整的行政區域內、完整的行政架構下,作為重中之重來操作。同時,自貿區改革也帶有為國家進行壓力測試的艱巨任務,只有在更大的範圍內試驗,壓力測試的結果才會精準。

主要領導

管理委員會主任:艾寶俊
管理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姜梁
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
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簡大年、王辛翎、李兆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