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簡稱紡專),是1959年在上海業餘紡織學院基礎上創立,校部設在周家牌路301號,開始學校定名為上海紡織工業半工半讀專科學校,課堂教育與生產實習為2∶1,由上海市紡織工業局(簡稱市紡局)局長張承宗兼任校長。學校積極推行學校與工廠的“合作教育”,培養套用型人才。
建校初,在上海第十七棉紡織廠(簡稱上棉十七廠),中國紡織機械廠,第三毛紡織廠設立分校。設棉紡織、機械、毛紡織三個專業,學制3年,招收應屆高中畢業生。
1960年,擴大上棉十二廠、上海針織廠、第一絲織廠、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簡稱二紡機廠)、第一印染廠等5個分校,改名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
1961年11月,與紡校合併,校址遷長寧路1187號,學校占地面積69200平方米,建築面積68926平方米。有圖書26萬冊,教學、實習、實驗設備比較齊全;有健身房、游泳池和影劇場、大草坪等文體活動及休息場所。1962年紡專暫停招生。
1963年,按照中央推行兩種教育制度的指示,恢復大專招生,又擴大上棉一廠、上棉二十一廠等14個分校,學制為4年。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暫停招生。
1969年9月試辦“織機件設計訓練班”,1972年試辦大專試點班,1974年改辦市紡局“七二一”大學,連續招生四屆,學生889人,學制2年,畢業後原則上回本廠工作。
1976年,經高教部批准恢復紡專大專招生。80年代初,受市紡局委託開辦中專特別班,招收兩屆勞模、先進工作者入學。並設在職科技幹部進修、高級研討、工程師新技術進修、技術科長崗位培訓等多種專業類型進修班。1988年,選擇服裝專業(服裝設計和服裝工藝)試行“三明治”教改(即在整個學習階段中,集中安排時間下廠實習,對服裝設計、服裝工藝操作技能進行實訓),成立上海紡專與服裝行業合作教育委員會,組織研究協調專業教改有關事宜。經過兩年試點,學校其他專業也相繼推行。
1978年以來創造科研成果85項,獲獎30項,其中FA251型精梳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水溶性聚氨脂、有機矽柔軟劑FS乳液及SZ-1型起線針織濾布獲得紡織工業部三等獎,盾尾密封膏SFZ-864獲得市科技進步二等獎,DM-22網帶式火爐獲得市紡局二等獎。科研論文《聚脂織物分散染料氯化亞錫防印印花》曾在1982年奧地利舉行的國際化纖及其套用年會上宣讀。合作教育論文《企業介入教育、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的辦學模式》被推薦為1991年世界第七次合作教育會議的交流文章,作者應邀出席會議。
1981~1989年,該校有12名教師出國進修,有1名教師被評為上海市優秀教師,並破格提升為副教授;先後有10名教師被評為校級優秀青年教師。1959年9月~1992年9月,學校共培養大專畢業生6940人。
1992年4月經國家教委批准,改校名為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校設4系2部(紡織工程系、服裝藝術系、紡化工程系、機電工程系和基礎部、社會科學部)。1992年有教職工793人,其中教師287人,具有高級職稱的54人,中級職稱的233人。
1999年,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正式併入中國紡織大學。
學校歷史
1958年上海紡織工業半工半讀專科學校創建
1960年上海紡織工業半工半讀專科學校更名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
1960年上海業餘紡織學院併入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
1956年滬東紡織夜大學創建
1956年滬東紡織夜大學更名為上海紡織工業夜大學
1957年上海紡織工業夜大學更名為上海業餘紡織學院
1961年上海紡織工業學校併入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
1953年上海紡織工業學校創建
1958年上海市毛麻紡織工業公司技訓班併入上海紡織工業學校
1959年上海紡織工人技術學校併入上海紡織工業學校
1963年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上海紡織工業半工半讀專科學校
1974年上海紡織工業半工半讀專科學校改建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局七二一大學
1976年上海市紡織工業局局七二一大學升格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
1992年上海紡織工業專科學校更名為上海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1999年中國紡織大學更名為東華大學
1999年輕工總會玻璃搪瓷研究所併入東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