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上海東站原先的名字叫做麥根路貨站。蘇州河在麥根路站落成之前就已經有非常熱鬧的碼頭,碼頭的挑夫從閘北到租界,從租界到閘北,往來穿梭。這些挑夫很多來自於蘇北和湖南農村,漸漸也居住到附近,形成了一個叫做蕃瓜弄的“滾地龍”社區。隨著麥根路站落成,原先附近的自然村落陸家宅、譚家宅和沈家宅逐漸瓦解,蕃瓜弄和麥根路站附近新形成的潘家灣、譚子灣、藥水弄等,成為了上海當時最大的“貧民窟”。這裡已經很難找到土生土長的上海本地人。麥根路站附近原先的陸家宅等自然村落,處於吳淞江東岸凹形區域,是吳淞江流沙長期淤積而成,曾稱沙袋角,早期是一片低蘆葦荒地,清朝末年才逐漸形成自然村。隨著吳淞江航運的發展,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閘北商埠開闢。光緒三十四年滬寧鐵路通車,吳淞江的水路運輸和滬寧鐵路聯繫到了一起。面對鐵路這一新經濟模式,相對水運而言較高的收入水平,碼頭挑夫中有些人跳槽投奔鐵路。清宣統二年(1910年),新閘和租界之間的道路得到拓展。民國元年(1912年),鐵路西側已發展為商業集市,逐漸向城市演化。這樣一來,由滬寧鐵路運輸的物資有機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租界。於是,1913年貨站建成對外營業。由於貨主大多來自租界,他們總是要通過麥根路(今石門二路底),到達車站,這個車站就取名為麥根路貨站。
開站初期,以運輸滬寧線的雜貨為主,由於運量少,運距短,當時還僅僅是一個貨運小站。1917年,滬寧、滬杭甬兩線接軌,地處兩線交叉口的麥根路貨站開始辦理貨物中轉和水陸聯運業務,運量日漸增多。
1950年上海總站改稱上海站後,原由總站管轄的麥根路站獨立經營。1953年1月,麥根路站改名為上海東站,從此結束四十年來殖民地色彩的站名,核定為一等貨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