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五梅拳

上杭五梅拳

五梅拳源於少林拳系,清朝嘉慶年間,由上杭縣邱正元和花鼓娘子梅花創立。

歷史

《上杭縣誌》云:“清末,少林正宗拳械‘五梅拳’傳入,藍溪、黃潭、太拔、中都一帶,男女老少多人精於此拳”。
梅武術發源於北方。傳說其創始人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五梅祖師”(亦稱“五梅師太”、“五梅道姑”)。清朝嘉道年間的上杭縣廬豐扶陽村的丘正元跟隨來杭演出的安徽鳳陽花鼓戲班的武師到北方習武。後來,丘正元又和戲班的花鼓娘子梅花(原名王秀英)一起到河南拜五梅祖師的弟子為師,繼續深造。由於丘正元忠厚耿直,謙虛好學,深得師父賞識,在繼承“五梅武術”一派見長的基礎上,廣求各地武林高手,練就了一手以柔制剛的過硬的武功。
光陰似箭,丘正元和梅花在河南學武不覺十年了,他思親情切,向師父提出回鄉看望父母的請求。師父要他到後山砍一根用手指捏不破的工竹,丘正元遵師命找遍深山竹林都沒有找到捏不破的工竹,只好空手回去稟告師父。師父聽到後十分高興,同意他回鄉,並說五梅武術經他之手必再發揚光大。
丘正元和梅花拜別師父,結為夫妻雙雙回到上杭。丘正元融易經八卦原理於拳術之中,創新為“五梅拳軟樁八法”。民國《上杭縣誌》說,丘正元的“八法手”、“關鎖緊嚴,尤為實用,能以兩指夾足佰制錢,使人用巨繩之不為動“。丘正元夫婦以高越的武藝和高尚的武德,誠心授徒,誨人不倦。在汀江流域的藍溪、黃潭、太拔、中都等鄉村都有他的傳人,昔日中州和武林奇葩,在閩西山區的上杭深深紮下了根,結成累累碩果,成為名聞遐邇的上杭五梅拳。

傳承

上杭縣中都鎮古基村地處閩粵省交界的小山村,與丘正元的家鄉隔汀江而望,自古以來就有習武的民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丘昌財、丘福華、丘德財、丘振衡等年輕小伙子先拜黃潭龔德林為師,三載後,因德林去世,復拜黃潭龔榮煌和太拔的丘衍升、下都的丘平英為師,成了丘正元的第十代傳人。他們當時習武是為了防身健體,但在“文革”時被貶為“封資修”活動而被迫停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開放的春風使沉寂多年的上杭五梅拳獲得了新生。
在各級黨政的關心支持下,1982年,中都古基女子武術舞獅隊伍正式成立,全隊18人。由獲上杭五梅拳真傳的丘振衡、丘福華等老人的悉心教練。隊員中的丘金蓮、丘龍秀、丘福華等人自小就愛練習拳術,是上杭五梅拳的後起之秀。古基女子武術舞獅隊不僅繼承了上杭五梅拳的的精髓,而且推陳出新,有自己的拳法。

拳法特點

這套拳法的特點:短小緊湊,步型低矮,其步法轉換靈活,視若飄雲,內實躲閃之技;技術上主張以靜制動,以守為攻,順勢借力,以吞、吐、沉、浮、高、低之變化,出其不意攻克對方;重手法、樁功,腿法罕見,尤以短打快攻見長,具有較強的實戰意義,使用的器械有:三齒耙、鉤鐮槍、青龍刀、木耙、單刀、雙刀、劍、斧、雙銅錘、鐵尺、虎頭牌、板凳等。

榮譽

上杭五梅拳在中都女子武術舞獅隊中得到發揚光大,他們巾幗不讓鬚眉的氣魄和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武藝讓世人大開眼界。從1984年,比賽、表演等活動接踵而來,攢揚、獎勵等榮譽也接踵而來。
1984年上杭縣舉辦的“慶祝建國35周年文藝調演”中,首次亮相就獲得“推陳出新”獎旗一面;
1984年7月,龍巖地區和福建省體分別來人,調查武術舞獅隊武隊歸屬,認定是正宗五梅拳,是中國武術中稀少的拳種之一。。
1985年3月,該隊代表龍巖地區赴福州參加“省首屆舞獅表演賽”。獲大會表演獎;
1988年5月,參加龍巖地區首屆農民運動會,獲“民族瑰寶、挖掘發揚”獎旗一面,丘金蓮、丘才娣等入選地區代表隊參加省農運會;
1988年10月,丘金蓮和丘才選娣等5位同伴進京參加第一屆全國農民運動會,在體育比賽的武術表演場上,她們高超精湛的梅花拳術,得到廣大觀眾和裁員的好評,榮獲全國農運會武術團體獎;
1996年,她們在福建省農運會上,再次奪得拳術、棍術第一名。她們代表省、地(市)、縣參加比賽為福建、閩西和上杭人民爭得了榮譽。
她們還經常應邀參加各種形式的慶典和節日活動,如,1991年參加龍巖地區山茶花節,1994年上杭置縣千年慶典,2001年閩西交易城開業等等,為活動增添了許多祥和歡樂氣氛。
不少新聞部門也對她們進行報導,如,1998年,廣東深圳電視台和廣東海外客屬聯誼會組成聯合攝製組專程來到古基村拍攝五梅拳武術和舞獅的表演。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僑胞也紛紛吉先生多次觀看演出,並攢助重金為武術舞獅隊購買器械、添置服裝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