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中都鎮東靠上杭廬豐,北連武平,南與下都毗鄰;西與廣東梅州市梅縣區、蕉嶺接壤,是上杭距廣東最近的鄉鎮,它東西寬13公里,南北長24公里,轄區面積150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18萬畝,森林覆蓋率69%,耕地面積1.9萬畝,漁業水面1385萬畝。距縣城32千米,距廣東蕉嶺縣城48千米。轄20個行政村。汀江流經境內,大沽灘鐵索橋橫跨汀江。上(杭)中(都)公路過境。
歷史沿革
1949年設來蘇區,1958年改東風公社。1961年設中都工委,轄上都、中都、下都、蘇平四個公社。1964年合建中都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150.9平方千米,人口1.9萬。
轄永聯村、富光村、軍聯村、長徐村、陳和村、田背村、羅溪村、蛟騰村、興坊村、饒坊村、親睦村、由安村、睦鄰村、都康村、古基村、仙村村、復興村、古坊村、瑞香村、黃店村20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饒坊。
基礎設施
中都鎮在2002年未有5174戶,18920人,計生率98.9%,人口自然增長率4.92‰,居民以漢族為主,有部分畲族(約5%),流行客家方言,現有20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水陸交通方便,村村通公路,汀江河在本鎮東邊由北向南流經6個行政村,杭都公路貫通10個行政村,中廬公路全面開通並已基本鋪設水泥路面,建成棉花灘庫區3個。
中都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投資137萬元的全長8.2公里中廬公路已完成水泥路面鋪設7.5公里。中都鎮20個行政村,村道長50.78公里,已完成水泥路面鋪設22.2公里。程控電話、無線尋呼、廣播、有線電視已覆蓋全鎮。
經濟發展
2007年,中都鎮實現農業總產值8158萬元(1990年不變價),比增1.89%。財政收入273萬元,比減15.22%。農民人均純收入4480元,比增13.99%。
糧食播種面積39422畝,糧食總產16222噸,比增0.5%。種植烤菸2782畝,菸葉產量403噸,比減3.59%。食用菌產量84噸,比減8.69%。種植蔬菜2953畝。造林面積339畝。松脂產量150噸,與上年持平。果園面積8945畝,水果產量2738噸,比增18.12%。茶園面積164畝,茶葉產量10噸,比增40%。水產面積1742畝,水產品產量916噸,比增4.33%。年末,耕牛存欄2426頭,養羊存欄1022頭;生豬存欄52100頭,出欄生豬138500頭;家禽存欄123260萬羽,禽畜肉類總產10102噸,比增0.5%。
鄉鎮企業(含個私)1480家,從業人員3254人。鄉鎮企業總產值30960萬元,比減3.1%。
本年,繼續實施信用村鎮建設,都康、興坊、長塗等14個行政村被評為信用村;中都鎮被縣政府評為信用鎮。
2012年,大力宣傳農機購買優惠政策,鼓勵農戶新購手扶拖拉機65台、微型耕作機8台、起壟機9台,並對2011購置的4台聯合收割機增設稻稈切割裝置,提高農業機械實用水平。
年末,總產數4650戶,總人口18591人。2012年出生149人,出生率8.02‰,其中政策內生育145人,計生政策符合率97.32%,人口自然增長率3.55‰,落實節育措施50例。
中都是上杭的“烏克蘭”,素有“魚米之鄉”和“福建拋秧第一鄉”之美譽。是“國家、省、市商品糧生產基地”、“國立農業綜合開發優質稻基地”鎮,2001年,瑞香米業就誕生於此。“瑞香”牌大米飯投放市場後,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和歡迎,產品供銷不應求。
中都鎮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2年中都鎮財政收入326萬元,人均純收入2664元。鄉鎮企業蓬勃發展,以糧食綜合加工,水力電站建設、膠合板、造紙、機磚生產為主,2002年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4669萬元。
招商引資
2007年,中都鎮注重結合當地資源優勢,繼續開展招商引資,新引進項目8個,總投資1480萬元,幫助500多個農民工就地轉移就業。
2012年,該鎮充分發揮外出幹部、支鄉聯誼會、企業人士和中介組織的橋樑作用,開展委託招商、代理招商、駐點招商、親情招商,引進速生豐產林、竹木製品加工、糧食加工、飼料加工和生態養殖等適合中都發展的企業。其中,由安村引進投資200萬元、年產值1000萬元的華平農牧有限公司,羅溪村新開業投資130多萬元的台商企業萬隆紙業有限公司,仙村引進速生豐產林項目,睦鄰村引進竹製品加工企業。
民俗風情
中都鎮是福建省著名的文武之鄉,據舊時縣誌記載,明清以來,中都鎮出過進士2名,文、武舉人36名,有19人留下詩文著作傳世,各個村莊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為此,中都鎮按“一村一品”的格局,建立文化陣地,引導村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山歌之村”仙村村,以村老人協會為中心,常年開展山歌對唱、竹板歌和舞船燈活動,熱鬧非凡,他們的精彩表演隨著中央台、海峽台等眾多電視台的鏡頭走上了七彩螢屏;“武術之村”古基村的五梅女子武術舞獅隊經常開展融健身和娛樂於一體的活動,還多次參加全國農民運動會和市、縣大型文化商貿活動;有600多年歷史的田背村,利用擁有雲霄閣等眾多文物古蹟的優勢,開展文物保護和傳統文化教育,60多歲的老村支書劉致龍編寫的《田背村志》計10多萬字,對該村自1315年先祖開基以來長達600多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作了詳細記載,被當地人譽為“活詞典”;都康村農民2000年還自費結集出版農民詩集《可愛的家鄉》;興坊村籌集資金把黃家祠堂改成了村文化中心;睦鄰村的村民丘建湘於2001年創辦了農民科技書社,訂閱有種植、養殖、法律等各類實用書籍3000多冊,該書社開辦5年來,已有1000多人次借閱了各類實用書籍2000多冊。
中都是個有深厚文化積澱的故土,悠久自然文化遍及鄉野。有三元嶺、“樂善好施”牌坊、雲霄閣、存耕堂、仙姑井、皇慶山、奉憲示禁牌等,民間活動異常活躍,富有地方傳統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隊伍龐大,根植於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土壤,有女子舞獅隊、五枚拳隊、船燈隊、龍燈隊、香燈隊、銅管樂隊等。其中五枚拳隊晉京參加首屆家農運會女子拳表演獲武術比賽金牌,參加多屆福建省家業運會並獲獎。
瑞香村
瑞香村地處中都西南部,東南靠黃店村,西南與廣東蕉嶺接壤,南連下都象欄,西北靠興坊 、羅溪,距集鎮3公里。交通便捷,杭都公路宛如一條銀色長龍串村而過。全村由嶺背、水坑、晨荷、荷山四個自然村,轄七個村民小組,305戶,1138人,耕地面積1117畝,山林面積4429畝,森林資源極為豐富。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勇敢正直,勤勞致富,民風淳樸,和睦鄉鄰。
瑞香村宋至清代名曰瑞坑,清末年間一文人墨客路經村“觀音宮”(地處月光凹)時提對“瑞月依然照古塘,香花何必朝南海”而得名取之。
瑞香村土地肥沃,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水果等,特別適宜種植優質稻(瑞香米)及烤菸,烤菸發展年年上新台階。2007年按四級公路標準實施村口至村中1.5公里路面硬化,極大地方便了當地民眾生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