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永嘉縣上唐鎮
上唐鎮為浙江省永嘉縣政府駐地,永嘉縣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管理中心,位於永嘉縣南部,楠溪江下游,距溫州市區14公里。永嘉在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前稱永寧縣,清朝時,改稱永寧鄉,上唐屬永寧鄉三十九都。這裡原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龍泉山)與嶼山(蟾山)將此都分成三塘(上唐、中塘、下塘)三浦(浦東、浦西、浦口),因地處嶼山上部,故名上唐。現所稱的上唐鎮,由原上唐鎮、中塘鄉、路口鄉、峙口鄉、東岸鄉5個鄉鎮合併而成,總轄83個行政村、5個社區居委會,165個黨支部,2949名黨員,鎮域面積157平方公里,總人口10.42萬。
歷史沿革
東漢永和三年(公元188年)於章安縣東甌地置永寧縣,永嘉縣上唐屬永寧鄉三十九都,相傳古時這裡是一片湖塘水浦,下塘山(龍泉山)與嶼山(蟾山)將水鄉分成三塘(上唐、中塘、下塘)三浦(浦東、浦西、浦口)。縣城地處嶼山上部,故名上唐。1943年至1947年,稱永嘉縣沙頭區水碓灣鄉,後稱沙頭區上唐鄉。1949年5月解放,在現轄範圍內建立上唐、下塘、渭石、綠嶂4鄉。1956年,原下塘鄉的外山、栗樹樟、橫溪、岙底4村劃給中塘鄉,原渭石鄉的山倉、河岙兩村和綠嶂鄉的敬仁村劃給峙口,接著將4鄉合併成立上唐鄉。1957年綠嶂鄉恢復,敬仁村復歸。1958年8月永嘉縣人民政府遷址於上唐。10月成立上唐公社駐地綠嶂陳岙村,轄綠嶂、中塘、路口、沙頭、峙口、下寮6個管理區,原上唐鄉作為縣直屬鎮。1960年9月原古廟人民公社和上唐人民公社的沙頭、峙口、下寮管理區合併,成立沙頭人民公社,原上唐人民公社和中塘、路口、綠嶂管理區與上唐鎮合併,稱上唐鎮人民公社,駐地遷至上唐。1961年上唐、中塘、路口分別調整為人民公社,綠嶂併入上唐鎮人民公社,直屬縣領導。1964年上唐鎮人民公社經省批准為建制鎮,1980年正式成立上唐鎮人民政府。1992年5月,原中塘鄉、路口鄉併入。2001年,原上唐鎮、峙口鄉、黃田鎮3個行政村、羅東鄉6個行政村合併為新上唐鎮。2005年,進行居委會調整,上唐鎮現有83個行政村,5個社區。自然環境
上唐鎮四周環山,東北至西北山巔高於東南至西南山巔,楠溪江從中穿越,城區屬楠溪江下游洪積平原,地勢平緩,海拔高度為5.5 m -7.3m。上唐鎮最高海拔高度為746 m。境內有三條溪,北向有路口溪,流域面積40.3平方公里,主流長度18.5公里;西北向有中塘溪,流域面積34平方公里,主流長度14.5公里;西南向有下塘溪,流域面積19.4平方公里,主流長度8.5公里。境內植被較好,有林地面積131061畝,森林覆蓋率為59.6%,其中生態公益林34251畝,經濟林5639畝,林木蓄積量為94071立方米。上唐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畜禽、蔬菜、茶葉、藥材、水果等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勢頭良好,中塘鴨、下塘雞、塗山胡柚等遠近馳名;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猛,其中浦東繁育養豬場獲“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稱號。經濟狀況
2007年,上唐鎮第一產業產值40246萬元,第二產業產值73362萬元,第三產業產值175784萬元,財政總收入2.92億元,三產結構占比為1.68:28.95:69.37,農民人均收入6542元。工業總產值20.13億元,農業總產值6304萬元,人均生產總值24298元。按照縣委“三業提升、二極協調、一城突破”發展戰略,確定了縣城“突出中心、加快集聚、分層推進、城鄉一體”的戰略構想,突出金融服務業、房地產業、商業服務中心及工業發展產業,充分發揮資源和區位優勢,最佳化產業結構,穩定了第一產業、加快發展第二產業、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堅持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方針,促進縣城經濟社會的全面興旺。鎮域內正在建設峙口濱江和黃嶼高新科技兩大工業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上唐鎮跨入k 國千強鎮行列。
名勝古蹟
上唐鎮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濃厚文化沉澱,境內有嶼山古文化遺址、正門山古文化遺址、孝佑官、潘希聖墓、楊府山廟等縣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政府建設新縣城的同時,十分注意加強保護。文化風情獨特,遠近聞名的有農曆二月十五的廟會、端午節賽龍舟以及逝去的風俗——掛珠囤。據《兩浙名賢錄》與清光緒年間《永嘉縣誌》記載:唐天寶元年(公元472年),永寧轄地盧岙兒有盧氏女與母出樵遇虎,虎欲噬其母,盧氏女急投虎嘴,捨身救母,後神傳見盧氏女跨虎而行,知已神化,為感念盧氏女孝心可嘉,遂立廟祭之,名曰孝佑宮(今在浦東村)。農曆二月十五是盧氏女生日,故每年廟會定於此日,年復一年,廟會規模越來越大,逐步向縣城中心地帶轉移,形成一年一度的農曆二月十五上唐大集市。端午賽龍舟,源自何年,無從考究,只知有幾百年歷史。每年端午,下塘四個村,上塘四個村各出龍舟在楠溪江上比賽,規模較大,場面熱鬧非凡,自1997年後,為考慮安全之故,政府引導民間暫作停辦。至於正月初在祠堂掛珠囤的風俗,自文革開始後已逐步消逝於民間,亟待挖掘、整理、傳承。城鎮建設
城市化進程邁出新步伐,修編了縣城城市總體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新區開發進展喜人,舊城改造穩步推進,大自然住宅區、明珠花園成為縣城的亮點。加大重點工程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貫通了石介下至浦東隧道和中塘至橋下隧道,貫通了碼道西街中段並向西延伸,建成了永嘉廣場、文化廣場、中塘溪公園、永興路、縣城城防工程一期、縣城供水工程二期,啟建了環城北路、縣前西路、下塘中路、廣場西路四條西向延伸的主幹道,提升了功能,拉開了框架,打開了大門。啟動了永興路南北段道路、環城東路、下堡西路、下塘大道前期建設工作,永嘉大道、下塘東路的道路建設列入年度建設計畫。大力協助縣重點工程建設,進一步突破了前期政策處理及征地有關工作,工程進展較為順利。環境綜合整治深入實施,完成了縣城污水處理廠前期工作,城中社區露天菜場遷入室內,實行了城區主幹道的環境衛生市場化運作。農村環境治理步伐加快,改水改廁治污力度加大,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紮實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掛鈎扶貧、交通扶貧、科技扶貧、衛生扶貧多管齊下,北墩西移民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異地脫貧穩步推進,特別是“康莊工程”建設,大大增強了欠發達村的造血功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上唐鎮
南城縣上唐鎮位於南城、南豐、黎川三縣交界處,是江西省撫州市南城縣的“南大門”,上唐鎮是撫州市幾大古鎮之一,已有1千多年的建鎮史,故有千年古鎮美譽。古代以劉家塘為中心,環塘而建後逐步向外圍擴展,特別是清代李氏“十記、十號”的建設,使上唐鎮圩集的建設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形成特有的贛東古建築風格。上唐鎮國土總面積為184.5平方公里。轄1個居委會,17個村委會,172個村小組,上唐鎮共7359戶,28586人,農民人均純收入2800元,耕地面積34215畝。鎮政府駐地上唐村,距縣城22公里。2005年上唐鎮生產總值達13368萬元;財政收入完成238萬元(取消農業稅);三大產業結構比為34.5:41.5: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2005萬元,個體私營企業900家。其中:產值越千萬元的有5家,相互密切協作,新上規模企業1家,即南城比樂新喜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上唐鎮基礎設施良好。已建成的京福高速公路貫穿上唐全境並在集鎮設有互通口,與向西經7公里的昌廈公路構成極為便利的交通優勢和區位優勢。南城縣縣城——上唐水泥公路貫穿全境,向東延至黎川縣,向南延至南豐縣,向西連線昌廈公路。另有8條鎮、村公路將上唐鎮17個行政村全部連通。上唐鎮內建有35KV變電站(容昌為12500Kva)、網路有線站、電信所、郵政所、139和130數字移動通訊基站,上唐鎮固定電話裝機容量3840門,擁有固定電話用戶3260部,移動和聯通手機用戶已達3300部,通訊十分便捷。建有液化氣站、自來水公司、擁有文化站、老年活動中心、衛生院、中學、國小、4個閉路電視站,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良好,通訊十分便捷。
上唐鎮是南城縣主要產糧區之一。以水稻為主,上唐鎮雙季面積33400畝,單季面積4700畝,糧食總產量13500噸;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主要有南豐蜜桔、水產養殖和糧食制種。每年新增南豐蜜桔4000畝,面積已達2萬多畝,年產量已突破1000萬斤,南豐蜜桔已成為上唐鎮第二大主導產業,主要集中在上舍、源頭、下崔、何家、余公頭、上唐、棠下、塘灣等村;鱖魚混套養4000畝,精養面積100畝,池蝶蚌500畝,水產總量達425噸,主要集中在上舍、余公頭、包坊、坊頭、李敖等村。主要水利設施有(一)中型水庫4座,(二)小型水庫30多座,水域養殖面積達6000多畝。上唐鎮為傳統的制種之鄉,擁有撫州市最大的制種基地,制種面積達4000畝。除此之外,上唐鎮還有大棚蔬菜、紅薯、甘蔗、白蓮、大豆、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養殖業主要有豬、牛、雞、鴨、鵝等。生豬年出欄15000頭,養豬專業大戶30戶。主要林業資源有杉木、松雜木、毛竹、上唐鎮木材年砍伐量約500立方米,產值120餘萬元。上唐鎮礦產資源豐富。先後建起3個水泥廠,其中由縣有關部門接管的水泥廠年產量12萬噸以上,產值3000多萬元。由鄉鎮管理的兩年水泥廠年產水泥7萬噸,產值均超1000多萬元。上唐鎮擁有2個車隊,擁有各類貨運車150多輛,拉動了物流運輸業和商貿業的發展。文教衛生遠近聞名。現有12所完小,在校學生2180人,中學1所,在校學生1200人,鎮衛生院1所,防保站1所,鎮防保站與縣城聯網,村村通廣播,有線電視與縣城併網。計畫生育率在98%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54%以下。上唐鎮鎮治安秩序穩定,精神文明建設深入人心,已形成較濃的和諧創業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