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書院

三都書院

三都書院始建於清道光十年(1830年),院址位於當時廣東省普寧縣鐵山魚嶺南麓,俗稱砰硼地,也即現在的下村山腳下(觀音山),屬下村村地界,位於玉溪村東、龍秋村西。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三都書院 三都書院

由於“院建於戎桂接壤山麓,地在馨香寺之左,層巒聳秀,曲水洄環”(蘇才《三都書院序》),倒是一處遠離塵擾、幽靜讀書的好去處。書院的建築面積2100平方米,格局為三進兩包廂,中廳供文昌帝君像,後樓供韓文公像,講堂及山長臥室、諸生學舍共28間,圍牆繞周,前立照壁。似此一書院,歷史不見長,規模不見大,名人也罕出,景觀更無世人的其他許多書院值得大書特書。

歷史沿革

清道光年間,因 “氵戎”水、鐵山、桂江三都距普寧城甚遠,學者方高、蘇才及莊德容等分別提出復興家塾及興建三都義塾的倡議,得到時任普寧知縣陳鳳圖的支持,並由他主持在練江北岸興建三都書院。由於是民心所向,“一倡眾和,心蓋不約而同”,“群情踴躍”,鄉民及僑胞捐資以設學田、收學租,合力建成三都書院。

1830年(道光十年),三都學院建成,東莞教諭蘇才即任山長。建成授業的三都書院與較早興建的崑岡書院和上社書院並稱普邑三大書院。

1871年(清同治十年),潮州總兵方耀籌資重修書院,並以餘款置學田,每年租谷除作為書院經費外,還作為給每科試前三名嘉獎。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三都書院改為高等國小堂,科目有:修身、讀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圖畫、體操等。

1912年,改為三都高等國小。

1924年春,三都高等國小受命改制,新辦國中部,保留國小部,並正式命名為普寧縣立第二初級中學,由陳岱山任校長,此即為今日普寧市第二中學之肇始。

1925年10月,其附屬高小班招收楊德秀等3名女生,創普寧男女生同校之始。

1926年秋,學校遷至燎原鎮烏石村,烏石原址現為烏石國小老校區,原普寧市師範學校附小,老校區內尚存許多寫著“三都學院”的教學用品。

1927年,受時勢動盪影響,學校被迫停辦。

1929年,原普寧縣立第二初級中學訓育主任許蕙生與地方人士張崇岳共同發起,組建復辦普寧縣立第二初級中學校董會,許蕙生任校董主任,聘張崇岳為校長,以烏石高等國小校舍為基礎復辦普寧縣立第二初級中學。

1930年,因大量學生參與革命活動,並和軍警發生衝突,被縣政府下令停辦。

1938年,時任普寧縣長的黃偉卿組建復辦普寧縣立第二初級中學校董會,將馬化龍、盧逢生創辦的“流沙中學”及何立賢創辦的“洪陽中學”合併為“普寧縣立第二初級中學”,校址由烏石遷往華市。後因三都書院學租之爭被降格為普寧縣第二區區立中學。1938年末再次被查封停辦。1945年秋普寧第二初級中學復校,校址設在流沙白塔秦村秦氏祖祠。至此後這一三都學院的分支脫離三都學院範疇,並逐漸發展為普寧市重點中學、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1940年下半年,汕頭市立第一中學,內遷到普寧三都書院。抗日期間,三都書院曾成為醫治抗日愛國人士的小醫院。

1969年,在三度學院原址復開學校,定名為三都初級中學,並沿用至今。

2010年,因學校校舍嚴重不足,大部分班級學生人數為八、九十名,影響了正常教學、教育活動的開展。在學校、熱心校友的齊心倡議下,熱心人士紛紛捐款新建新的教學大樓,新教學大樓位於書院舊址東邊,並於年底建成啟用。

三都書院的舊址現為普寧市占隴鎮三都中學校舍,舊址背後是三層教學樓橫桓矗立,東面有新教學大樓的呵護。她好像在告訴人們:三都書院已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而三都中學已接過上下同心、重教興學的接力棒正繼續走向未來。

歷史文化

100多年來,三都書院在普寧人的心中卻留下了任何歷史塵埃都無法遮蔽的深層積澱,那是一種精神,一種情結,一種責任,一種向心力。當時不論士紳百姓、官民人等都在關心教育,籌辦書院,儼似今天“內外同心、重教興學”的古代版。那種上下重視教育、重視培養後代、重視培育社會良好風氣的精神永遠激勵著後人、鼓舞著後人。

其實在三都書院興建之前已有縣城洪陽的崑岡書院,但因“氵戎水、鐵山、桂江三個都(都:縣轄基層行政區劃單位)離城甚遠,入學不便。三都有識人士請建書院獲得支持,由知縣陳鳳圖主持興建三都書院”(《普寧縣教育志》)。陳鳳圖作為一縣之父母官,“深悟移風易俗之方,必在敬教勸學之實”,對於方高復興家塾的倡議,蘇才及莊德容等的興建三都義塾之請,他感嘆無限,認為“余尤幸講君之知所急務而先得我心也……學校者教化之原也。學校興則民知禮,禮讓行則民不爭。斯舉也,誠風氣轉移之機,人才奮興之會矣。”(陳鳳圖《勸捐並建三都書院引》)倡建三都書院是民心所向,“一倡眾和,心蓋不約而同”(蘇才《三都書院序》),“群情踴躍”(陳文耀《重修三都書院記》)。舉人蘇才“研精殫思,積漸融液,為文雄深雅健……授東莞教諭訓士,皆先氣節而後文章”(光緒《普寧縣誌續志稿·人物》),三都書院成,即歸任山長之職。

鹹豐年間,三都書院因“遭土匪蹂躪,門戶窗牖,蕩然無餘,嗣屢議修復,因絀於經費,閱十年未果”。但興學育才畢竟是頭等大事,終於在同治十年(1871年),潮州鎮總兵方耀繼承前輩的優良傳統,“以興賢育為己任,籌款四千元,諭諸紳士協同修理,並置租生息,每年延師督課,擇尤優獎;後籌銀一百兩,蓋以紳士捐款,創建惜字寶文社,每年僱工赴各處收拾字紙滌淨焚化,具征崇文愛士之盛心”(陳文耀《重建三都書院記》)。書院重修後餘款置學田,每年收租谷100餘石作為經費,還定例給每科試前三名以租谷獎勵,這就為長期辦學解決了後顧之憂,為莘莘學子的苦學勤奮提供了動力。學田位於下村村和龍秋村交界處,在荊棘野草叢生處。

俗語有云:“千年鐵樹開了花”。可見,鐵樹開花不常見。然而,在書院中廳前的花壇中,有一棵百餘年鐵樹(蘇鐵)卻年年開花,而且一開就是七八朵花,甚至十幾二十幾朵,實屬罕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