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八景

三水區,地處廣東省中部,市境西北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總面積874.22平方公里。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建置三水縣。1959年3月2日,三水縣併入南海縣;1960 年9月30日,恢復三水縣建制;1993年3月29日,三水撤縣設市(縣級市);2002年12 月,三水撤市設區,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成為佛山市五個轄區之一。

簡介

三水區是佛山市五個行政轄區之一。位於廣東省中部,佛山市境西北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介於北緯22度58分至23度34分,東經112度46分至113度02分之間。東鄰廣州市花都區,東南與佛山市南海區相連,西北與四會市交界,北接清遠市清城區、清新縣,西南街道與高要市、佛山市高明區隔西江相望。區人民政府駐地中心城區,東距廣州市區30公里,東南距佛山市禪城區24公里。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
三水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多高丘,東南多衝積平原及低丘;北江、西江與綏江匯流三水,三水也因三江匯流而得名,且著有“中國首個富裕型長壽之鄉”、“中國飲料之都”、“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區”等多個城市美譽。三水位於廣佛同城的西北邊界、廣佛肇經濟圈的中部,是佛山市與肇慶市聯繫的重要核心城市之一。2012年,三水在全國百強區中排名第20位。
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建置三水縣。1959年3月2日,三水縣併入南海縣;1960年9月30日,恢復三水縣建制;1993年3月29日,三水撤縣設市(縣級市);2002年12月,三水撤市設區,2003年1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成為佛山市五個轄區之一。

景區

石燕迷宮

石燕迷宮是位於三本縣六和鎮禾生墟西北約3公里處的一個石灰岩溶洞,因棲息著無數的石燕,故稱之為石燕岩。洞中有“各種自然生成的景色,如石木瓜、石慢、石龍、美人辮、望夫歸等等,乾姿百態、栩栩如生。其中美人辮從洞頂垂下,有10多米長。整個岩洞道路曲拆,洞中有洞。故日“石燕迷宮”。石燕迷宮是位於三本縣六和鎮禾生墟西北約3公里處的一個石灰岩溶洞,因棲息著無數的石燕,故稱之為石燕岩。洞中有“各種自然生成的景色,如石木瓜、石慢、石龍、美人辮、望夫歸等等,乾姿百態、栩栩如生。其中美人辮從洞頂垂下,有10多米長。整個岩洞道路曲拆,洞中有洞。故日“石燕迷宮”。
祖廟春暉

原名晉江祖廟,又名蘆苞祖廟,座落在蘆苞鎮郊華山之麓,面臨北江,建於南宋嘉定年問(1208一1225 ),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原來的廟群包括北帝廟、文昌宮、觀音廟、華山寺等,莊嚴古樸、風格獨特。尤其是廟內神像形態各異,維妙維肖,栩栩如生;還有布滿各處的精美石刻、木雕、灰塑、陶塑、壁畫等藝術珍品,堪與佛山祖廟媲美,不少學者遊客、旅外邑僑,都從各地慕名而至。且過去每逢廟會,皆舉辦演戲、槍炮等活動,遠近各市來觀看更是絡繹不絕,盛況空前。由於朝代更迭,保管不善,加上水災兵禍,祖廟建築早已殘破敗落,從1982年開始,三水市人民政府先後拔款對祖廟進行修葺,並把它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祖廟己還原了壁畫和雕刻的本來面貌,收回部份散失的文物。每逢民間節日,尤其是春節,數以千計的遊人紛紛涌至,鼎盛如昔。故今人日“祖廟春暉”。

南山涌翠

大南山位於三水區北部、六和鎮木生墟西南6公里處。其主峰天心塘海拔547米,是縣內第二高峰。整個山區蔥寵蒼鬱。這裡有為人所鮮見的無花果、無篤田螺、煎濃(焦)/魚、山斑和石蛤等野生動植物。最令人神往的還是這裡的山水,它從四面山溝匯集到海拔300米高的頭潭之處,突然從峭壁上傾瀉而下,如銀河落天,氣勢雄偉。下面潭水冰涼澈骨,土人謂之為龍潭。滿溢的潭水依著山勢順流而下,又形成一條條清澈的溪澗,兩邊綠樹如蓋,置身其中,雖炎夏亦感清爽涼快,使人留連忘返。1972年,這裡興建了三級水力發電站,水庫波光灩瀲堤壩如虹,為南山增添了無限美色。每逢假日,均有不少人到此遊覽,在水庫邊歡歌勁舞,燒烤聚餐,其樂融融。
胥江閘濤
此景點即蘆苞水閘,位於蘆苞鎮北江與蘆苞涌之交匯處,建成於1923年,耗費白銀120萬兩。為了能抗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國家於1984年又投資1700多萬元在舊閘前面加修了一座新閘。新閘與舊閘連體,同是8個閘孔,寬10米,高14.31米。還加建了7.5米寬的公路橋。現在,整座水閘巍峨矗立,氣勢磅礴,最大流量每秒:300立方米。放水時波濤洶湧,驚天動地,聲聞數里,是一奇觀。
肄水綠舟
綠舟,是指位於肄江河中的老沙洲。它與縣城西南鎮隔江相對,四面環水,洲上翠竹搖曳,綠草如茵,景色秀麗,象一條綠色的船停泊在江中。1963年,市體育部門在這裡興建了包括有三級跳水台等先進設備的游泳中心,使老沙洲成為一個更吸引旅遊者的風景勝地。
三橋踏浪
三橋者,即並列架設在西南湧上的西南水閘便橋、鐵路橋和公路橋。洪汛期間,水閘放排,洶湧澎湃,橋上來往車輛如梭,似凌飛波峰之上,有如畫圖。
文塔攬勝

位於河口鎮魁崗的文塔,建於明朝萬曆三十年(1620),清朝道光三年(1823)重修。塔高42.323米,八角九層。塔頂有銅葫蘆一個,高4,7米,重260公斤。近百多年來,因戰亂人禍,曠久失修,文塔只剩下一個殘破的空殼。1986年,文塔被列為佛山市重點文協保護單位。三水市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文塔進行了全面修葺。現在,文塔已煥然一新,青磚白線,琉璃綠瓦,白石紅門,風動鈴響,銅頂輝燦。沿梯登上頂層,舉目遠眺,昆都山、鴛鴦水、半江橋、金沙洲等景物盡收眼底。故“文塔攬勝”。
思賢洪波

思賢江,位於三水市河口鎮與金本鎮斬墟之間,是珠江水域中唯一使西江、北江相互匯流的一條著名河道。每年汛期,如西江水漲,西水便倒向北江。反之,北水則流向西江。這時候,洪水瀉入狹窄的江中,波濤咆哮,洶湧澎湃,乃自然界中一大奇觀。清代官府曾立碑於此,上書“江心險處”。相傳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理學家陳白沙前來探訪他的門生陳冕不遇,在活上寫下“思賢”二字。後人便稱此渭為“思賢江”。思賢江江口處聳立著蔥鬱蒼翠的昆都山,山上有明朝尚書何維柏讀書遺址。人們站立山頭,面對洪渡,思及古人,很有詩情畫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