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廟[馬來西亞]

三寶廟[馬來西亞]
三寶廟[馬來西亞]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三寶廟位於馬六甲三寶山的西南山麓,完全中式風格的建築,飛檐斗拱,屋頂刻有精美的動物圖案,紅柱、白牆、黛瓦,大門兩側裝飾著大紅綢布,門上方的黑色牌匾上是“寶山亭”3個字。據說,這裡的一磚一瓦都是從中國運來的。寶山亭的飛檐上刻著彩龍戲珠,與黛瓦、紅柱、白牆相配,象徵三保公駕飛舟破白浪,揚帆遠航的壯觀景象。在寶山亭院內一側,立著一座鄭和的石像,身著官服的鄭和器宇軒昂,栩栩如生。在一間20多平方米的室內,供奉著鄭和的神位;同時還供奉著福德正神和天后聖母的神像,福德正神是土地神,天后聖母就是“媽祖”。可見,當地華人已將紀念鄭和同承傳中華傳統文化融為一體。亭內還有一副頌揚鄭和的對聯:“五百年前留聖跡,四方界內顯英靈”。

(圖)三寶廟[馬來西亞]三寶廟[馬來西亞]

來歷

(圖)三寶廟前古樹三寶廟前古樹

公元1405年夏(明永樂三年),鄭和奉朝廷之命率船63艘及2萬多名隨員,開始探索從中國通向西洋的海上通道。

為開闢這一航道,鄭和曾七下西洋,來回往返14次,沿途他劈濤斬浪,威震四海,先後訪問和考察了亞非37個國家和地區,最遠的航程曾到達非洲東岸肯亞的蒙巴薩,開創了世界最遠航線,建立和發展中國與非洲各國的友誼,為中華民族在世界航海史上樹立了一塊巨大的豐碑。傳說,在他第7次經過馬六甲海峽時,曾留下了一批隨行人員,其中除了軍事人員、航海水手、船舶修理工外,還留下一批廚師以及種田好手以及一部分因患病而不能繼續遠行的人員,據說讓他們留守馬六甲海峽是為遠航船隊提供後勤基地。

公元1433年鄭和在第7次歸航中客死於印度古里,於是這批留守於馬六甲基地的人員便就地定居下來。為紀念這位航海首領,留守人員在馬來西亞為鄭和建造了廟宇。鄭和祖籍雲南昆明,本姓馬,名三寶,因12歲入宮做太監,人稱“三寶太監”。故廟宇建成後,大家就叫此廟為“三寶廟”。

歷史

(圖)三寶廟[馬來西亞]三寶廟[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三寶廟馬六甲(Malacca,現隸屬馬來西亞)是鄭和七下西洋五次訪問過的地方,這裡有一座三寶山,以“三寶太監”的名號命名。山腳下有一座廟亭,現在是當地華人用來紀念鄭和的“三寶公廟”,它的正式稱呼為“寶山亭”。春節期間,到此山三寶廟朝拜鄭和的華人絡繹不絕,廟裡的香火很旺。

據史料記載,15世紀時的滿剌加王國(今馬六甲),原是暹羅(今泰國)屬國,據馬六甲海峽(Str. of Malacca)要衝。永樂三年(1405年),其王西利八兒速剌遣使奉金葉表來華朝貢,永樂帝詔封為滿剌加國王,給印及誥(封王誥令)。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即在滿剌加設立了“官廠”,建造木柵式圍欄,其內建有倉庫,儲放錢糧給養和貿易貨物。鄭和從這裡派遣分船隊到各國去。他們完成任務後回到這裡集合,一同返航。明宣德六年(1431年),在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由鄭和代表明王朝,宣布了對滿剌加國的保護,使其正式脫離了暹羅的控制。

嘉慶六年(1801),馬六甲當地華人領袖蔡士章發起集資,創建了三寶山下的寶山亭,現該亭所祀之神中為三保公(鄭和),右為蔡士章,左為天上聖母。

簡介

(圖)廟門上的字廟門上的字

三寶廟坐落在馬六甲海峽“中國山”腳下,整座廟宇俯視浩瀚的大洋,前後五進,重檐雕梁,氣勢恢弘。廟前古榕掩映,濃蔭匝地,最粗的一株需八九個人拉著手方能合圍,人稱“三寶樹”。廟內花木扶疏,香氣襲人,十分清幽,當地僑民為維護這座祖先廟宇,不知花了多少心血。

穿過儀門進入正廳,只見正中塑著鄭和坐像。塑像豐滿、溫和,雙眼炯炯有神,他頭戴烏紗帽,身披紅大氅,透出一股威嚴之氣。一張特大的供案橫於像前,在廡石廊密密麻麻地掛滿了華裔敬獻的綢帶、錦幡和金匾,上面寫著“風平浪靜”、“國泰民安”、“佑我子民”、“五穀豐登”、“情系河山”等獻詞。

三寶井

(圖)三寶廟[馬來西亞]三寶廟[馬來西亞]

在三寶廟東廊有60米寬的天井,四周栽有米蘭,當中是一口水井,上面豎立一塊印有中、英、馬來等三種文字的石碑。

提起此井由來,說來話長。古時馬六甲海峽一帶屬滿刺加古國,這裡由於缺乏淡水,而當地百姓又不諳挖井技術,鄭和下西洋船隊的留下人員發現這裡淡水奇缺,於是大家思謀著如何解決這一缺水的難題,幸虧鄭和留下的後勤基地人員大都是能工巧匠,他們不但會造兵器、修船舶,而且熟知天文地理,懂得向地下取水的挖井技術,於是費姓、張姓兩位師傅率領眾多的能工巧匠踏遍中國山,精心踏勘地下水源情況,果斷選定了三處井眼並插柳條為號。第二天眾人兵分三路荷鋤挑箕,分別到三處挖井,當挖井挖到三丈六尺深處,即有兩口井湧水。到了第九天,當第三口井挖到三丈六尺九寸處,竟露出一道深深的岩石裂縫,一股清冽甘泉從岩石裂縫處噴涌而出。大家歡呼雀躍,都說這正合了三寶爺常講的“三六九,玄機數,天神佑”之訣。從此,此井便命名為“三寶井”,訊息傳開後滿剌加國及附近的南里(今蘇門答臘島)、彭亨島、意蘭丹(今馬來西亞的哥打巴魯)等地臣民紛紛前來延聘中國的能工巧匠指導他們打井取水,“中國打水神匠”的美名由此傳遍南亞與東非。

與“三寶井”一牆之隔的“三寶院”里,塑著一尊青銅澆鑄的鄭和全身立像,由於不時有遊人虔誠撫摸,銅像已變得鋥光發亮。這裡的百姓把鄭和視若神聖,因為他七下西洋不僅為南亞諸國帶來了航海技術,還傳授孔孟儒學中醫藥學以及絲綢紡織瓷器的製造技術和茶葉的炒制工藝等等,為當地百姓造福不淺,故明末年間三寶廟進行翻修時,這裡的百姓便捐款鑄了這座三寶銅像。

中國山

(圖)三寶廟側面三寶廟側面

走出三寶廟後門,沿著一條石徑登上“中國山”。在山上鬱鬱蔥蔥的林木中,有一排又一排類似浙閩一帶的“椅子墳”,原來這裡竟深埋著上千座華僑華裔的墳墓!看墓碑,有明朝宣德、嘉靖、萬曆年間的,有清朝雍正乾隆道光光緒年間的,也有近代的。這裡的墓早期的每座均占地100平方米,墓碑字跡蒼勁古樸;近代的則占地小,但墓碑上大都貼有西裝領帶服飾的瓷燒照片,墓碑上大都刻著“朱公之墓”、“王公之墓”等字樣。令人生奇的是,這裡一反國內座北朝南的傳統,所有墳墓一律座南朝北。導遊語氣沉重地說“唉!中國山上那上千座華僑華裔的墳墓,不管是窮是富、是官是民,統統一律面朝北方,北方中國,永遠是他們魂牽夢繞的地方,永遠是他們牽掛著的神州故土啊!”

馬來西亞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