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勾勾”,是民間流傳的、古老的稀有劇種之一。發源於山東禹城、高唐一帶,是在流行的花鼓基礎上發展而成;在發展過程中,曾受梆子戲的影響。據老藝人傳說,這個劇種始於明末、盛於清代、民國。
“一勾勾”的流傳地域很廣,隨流傳地區的不同,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惠民一帶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臨清一帶叫“四音戲”。莘縣、鄆城及河北館陶一帶叫“北詞二夾弦”。巨野、東平則叫“四根弦”,是因它以“四弦”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名。
濟陽、齊河、禹城、臨邑一帶,則叫“一勾勾”。這是因為以後歌者日眾,人才輩出,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壇醋”等代表人物,深受民眾歡迎。於是就有“××聽到××唱,餅子貼到門框上”之譽了;餅子是該向鍋里貼的,可一聽到動聽的“一勾勾”走了神了,卻貼向門框上去了。這是說它象勾子那樣,把人們的神魂一一勾住不放,因而產生了這個名稱。西南則傳入河南安陽,那裡有“四弦劇團”,聽起來唱腔鏇律,基本相同,只是又有些河南語音和豫劇影響,特別是白口。

這個劇種是在民間業餘演出中發展起來的。演員來自農民,演給農民看,農忙時幹活,農閒時演出;演的是生活小戲,唱腔、音樂並茂,通俗易懂,自然帶一種農民的樸實、痛快,大手大腳的痕跡。各地農村都有過業餘劇團。終於,1959年在中央提出的挖掘地方古老劇種的精神指導下成立了“臨邑縣一勾勾劇團”,對這個新鮮事物,縣委、縣府都很支持,派了文化幹部,後來還委任了團長;由“三十二壇醋”焦連琨任業務團長;聘請了文科、武功教師,自農村招收了一批學員;濟寧一批青年也來加入,從此練功、排戲、演出,活躍在農村,曾多次參加專區(惠民、德州)會演,有傳統節目,移植節目和現代劇目。後來電影演員崔文順回鄉支民,被聘為化妝師,逐漸壯大起來。1964年,代表德州專區赴“山東省地方戲曲會演”,于山東劇院演出了自編劇目《紅梅》以後,更輾轉魯南、膠東、魯北、滄南各地巡迴演出,極一時之盛。1965年,毛收入競達專區上乘。

“一勾勾”的伴奏樂器有:四弦、板胡、笛子;後來充實了二胡、三弦、笙等。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安板、尖板、導板、甩板(也叫“砍頭橛兒”);山坡羊、娃兒娃兒等曲調;專業後,又創了一個快板。它的唱腔特點中聲情並茂、通俗易懂。男聲,粗獷豪放,剛勁有力;女聲,迂迴婉轉,優美動聽。唱腔特色是真聲吐字,假聲托腔和唱字無腔,如說如念,行腔無字,伴奏相隨。即,先把字送入人耳,然後行腔一勾,伴奏過門花噪好聽,造成和諧的效果。

這個劇種,齊河、禹城、臨邑三縣交界處,至今不失流傳。現在禹城有個業餘劇團,有先前的老藝人,帶一些青年,農閒時也邀請一些專業人員,不時演唱一回。
歷史溯源

關於"一勾勾"名字的來源有兩個版本:一是說"一勾勾"的名字來自"一謳吼"。由於"一勾勾"的唱腔中帶有一謳或一吼,演唱中一謳吼、一謳吼的,時間長了人們就把它說成了"一勾勾"。另一個版本則說:"一勾勾"代表了魯西北及周圍區域的說唱風格,曲調質樸自然、活潑,是當地勞動人民自然流露心聲的一種唱腔。在魯西北曾有"聽見一勾勾唱,餅子貼在門框上"之譽,形容它像鉤子那樣動人心魄,把人們一一勾住不放,"一勾勾"也由此而來。
"一勾勾"的流傳地域很廣,隨流傳地區的不同,又有種種不同的名稱。惠民一帶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臨清一帶叫"四音戲"。莘縣、鄆城及河北館陶一帶叫"北詞二夾弦"。巨野、東平則叫"四根弦",是因它以"四弦"為主要伴奏樂器而名。濟陽、齊河、禹城、臨邑一帶,則叫"一勾勾"。這是因為以後歌者日眾,人才輩出,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壇醋"等代表人物,深受民眾歡迎。西南則傳入河南安陽,那裡有"四弦劇團",聽起來唱腔鏇律,基本相同,只是又有些河南語音和豫劇影響,特別是白口。西北則流入河北交河一帶。1964年本團去演出,發現天天有三個老年人頂著小雨從鄉下趕來看戲,問他們則說:"年青時常看這戲,俺這裡有個小班,就是從山東請來的教師。好幾十年沒撈到看了……"這顯然是在清末民初。再西至邢台、邯鄲、石家莊的"絲弦劇團",聽起來與"一勾勾"也似有血緣關係。
解放後人民政府對這種深受人民喜愛的藝術形式十分重視,上世紀50年代初組織了第一個"一勾勾"劇團,共十餘人。1956年,臨邑縣興隆鄉四音劇團參加山東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西秦》 ,獲"展覽演出紀念"獎狀。1959年10月,臨邑縣一勾勾劇團成立,老藝人焦連琨(藝名"三十二壇醋")任團長,培養出一批學員。1964年,該團參加全省革命現代戲會演,演出《紅梅》 。"文化大革命"中,該團被撤銷。1971年與臨邑縣河北梆子劇團合併,成立京劇團,至此臨邑縣"一勾勾"劇團宣告結束。80年代末,在臨邑、禹城、齊河一帶農村,仍有業餘劇團演出。
藝術特色

"一勾勾"的伴奏樂器有:四弦、板胡、笛子;後來充實了二胡、三弦、笙等。板式有:頭板、二板、三板、安板、尖板、導板、甩板(也叫"砍頭橛兒");山坡羊、娃兒娃兒等曲調;專業後,又創了一個快板。它的唱腔特點中聲情並茂、通俗易懂。男聲,粗獷豪放,剛勁有力;女聲,迂迴婉轉,優美動聽。唱腔特色是真聲吐字,假聲托腔和唱字無腔,如說如念,行腔無字,伴奏相隨。即,先把字送入人耳,然後行腔一勾,伴奏過門花噪好聽,造成和諧的效果。"一勾勾"有傳統劇目七十多個,主要有《東秦》、《西秦》、《坐樓殺惜》、《梁山伯與祝英台》、《胡林搶親》、《三進士》、《女駙馬》。
一勾勾"所使用的舞台語言是德州、聊城一帶的地方方言,與國語相比,除在四聲調方面的差異外,在某些字的讀音上亦有明顯區別。如"扔"讀"棱"(1eng);"在"讀"呆"(dai);"邊"讀"辦"(ban);"肉"讀"簍"(lou);"人"讀"賃"(lin);"就"讀"斗"(dou)等。由於四聲調和部分漢字讀音的差別,使"一勾勾"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另外,由於"一勾勾"過去採取的都是口授心傳的傳承方式,所以現在沒有留下早期的文字記載。
痴迷藝人

60多歲的鄺淑雲言談舉止帶著藝人的神韻。她對記者談起48年前結緣“一勾勾”的經歷:“1959年我國小畢業,當時13歲,那年秋天,臨邑縣新成立的‘一勾勾’劇團招收學員,從小喜愛戲曲的我,瞞著家人偷偷跑到報考點報考,沒想到一考考中了。眼見生米做成了熟飯,開明的父親沒說什麼。”
“一勾勾”這個地方劇種淵源於秦腔,從秧歌調中演變形成,明末清初開始流行於山東、河北一帶,曲調質樸自然、活潑流暢。在魯西北地區,曾有“聽見‘一勾勾’唱,餅子貼在門框上”的說法,形容它唱腔動人心魄,蒸乾糧貼餅子的女人們聽得入了神,誤把門框當鍋沿了。
鄺淑雲在“一勾勾”劇團學唱小生戲,她勤奮好學,在老師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她出演《四大秦》、《四大簾》、《拾玉鐲》、《胡林搶親》等傳統劇目和《迎春花》、《劉胡蘭》、《洪湖赤衛隊》、《前沿人家》、《社長的女兒》、《豐收之後》等現代戲劇目。下鄉巡迴演出,十里八鄉的鄉親們趕來觀看,他們的演出引起了轟動。1961年,“一勾勾”劇團參加全省戲曲會演、省內巡迴演出,受到廣泛好評。談起當時演出盛況,鄺淑雲仍然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那時在濟南一天演出3場,觀眾場場爆滿,演員出場一亮相、剛開口,觀眾喝彩不斷,謝幕時不讓下場啊。”
1971年,“一勾勾”劇團與縣河北梆子劇團合併成立京劇團,“一勾勾”劇團撤消了,老藝人紛紛離開。鄺淑雲到縣印刷廠當了工人,當時失落的心情難以言表。但是,她對“一勾勾”的熱愛和眷戀一直沒有改變。空閒時間,她聯繫縣城的老演員聚在一起演唱“一勾勾”。鄺淑雲說:“30多年來,大部分‘一勾勾’老藝人謝世,我們那批學員如今也已60歲左右,能登台演唱的已經寥寥無幾。再加上‘一勾勾’劇種流傳於民間,文字記載的東西很少,唱腔以口傳心授為主,如不及時整理、發掘,將會消失殆盡,這種狀況讓我們心裡很著急啊!”
進入新世紀,臨邑縣組織鄺淑雲等原“一勾勾”劇團10餘名老演員重新出山,由他們培養新演員,又恢復了演出。2002年,中央電視台戲迷俱樂部欄目組邀請鄺淑雲等老演員演出《王小趕腳》 ,受到了尚長榮、楊春霞等著名表演藝術家的高度讚揚。2006年4月,臨邑縣“一勾勾”地方劇種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接著,臨邑縣成立了“一勾勾”研究傳播中心,邀請鄺淑雲做藝術指導,全縣興起了一股學唱“一勾勾”熱。
採訪結束時,鄺淑雲滿懷信心地對記者說:“我要在有生之年盡我所能培養學員,把‘一勾勾’這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傳承意義
"一勾勾"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音樂風格獨特,劇目內容地方色彩濃郁,是花鼓系統較為典型的劇種,具有審美、學術等多種價值。
現狀
自上世紀70年代初,臨邑縣"一勾勾"劇團被強行改為京劇團,許多著名演員流落民間,"一勾勾"劇種就開始敗落,如今幾乎瀕臨滅絕。現在'一勾勾'劇團的老藝人大部分都已謝世,能登台演唱的已經寥寥無幾。再加上'一勾勾'劇團流傳於民間,文字記載的東西很少,唱腔以口傳心授為主,如不及時整理、發掘,將會消失殆盡。